APP下载

唐前盖氏源流与播迁

2023-07-24王文书

寻根 2023年3期

王文书

盖姓是汉民族的一个古老姓氏,河北衡水是盖姓的祖居地之一,唐代著名的秦王府“十八学士”中的盖文达就出自衡水,现在盖文达的故里衡水市桃城区邓庄乡东葛村还有盖氏后人聚居。 本文爬梳史料,梳理出盖姓源流迁播的历史轨迹,揭示盖姓族人的历史脉络和早期迁徙路径。

盖氏溯源与其早期分布

(一)盖氏族源

盖氏最早的族源来自商代东夷的奄国。《古本竹书纪年》载:“南庚更自庇迁于奄。阳甲即位,居奄。”又云:“盘庚旬自奄迁于北蒙,曰殷。”奄乃方国名,可能是南庚为商王之前,先封奄国,继位为商王不愿到此地,迁都于奄。南庚死后,阳甲继位,亦在奄地立都。阳甲传位盘庚,盘庚迁殷。而南庚之子继为奄国君。商奄一直是商朝在东方的重要盟友和监督东夷部落的前哨。

“盖”与“奄(掩)”互通。盖、掩古音相近,故“掩余”或作“盖余”,“商掩”或作“商盖”。《左传·昭公二十七年》:“使公子掩余、公子烛庸帅师围潜。”《史记·吴太伯世家》《史记·刺客列传》及《吴越春秋》把“掩余”作“盖余”。古文奄、盖通用。因此,商奄即商盖,商盖民以国为姓,这就是盖氏之“盖”的渊源。

(二)周公践奄后,商盖部落的归属与迁徙

《韩非子·说林上》载:“(周公)将攻商盖,辛公甲曰:‘大难攻,小易服。不如服众小以韧大。乃攻九夷而商盖服矣。”禽簋铭文:“王伐盖侯,周公谋,禽祝,禽又胀祝,王易金百孚,禽用乍宝彝。”刚劫尊铭文:“王征盖,锡刚劫贝朋。”武王去世后,周公辅政,三监不满,武庚联合三监叛乱,周公率部东征。武庚逃到商盖部落。商盖氏是商朝势力在东方的主要支持者。周公采纳辛公甲建议,先攻淮、泗间九夷诸小国,及缯、丰、蒲姑,剪除了奄国羽翼。之后,打败了商盖氏,杀死了武庚。

1.部分商盖氏族人成为齐、鲁、燕国的奴隶

周公平乱后其子伯禽代父管理鲁国,商奄之民大部分归附了鲁国,成为鲁国的奴隶。燕侯墓M1193中的铜器铭文载,燕侯克封燕,带来了羌、微等六个方国部族,包括臣服于周的东夷诸族,其中可能有商盖氏。另一部分商奄之民成为姜氏齐国的奴隶。《封氏闻见记》记载:“开元十九年,置先师太公庙……京兆功曹卢若虚录太公之后,姜氏、吕氏、尚氏……盖氏……等四十八姓,刻石为记。礼部员外郎崔宗之制铭,立于庙门。”唐朝官方仍认为盖氏是姜尚的后人,实际是商奄之民成为姜氏齐国的奴隶。

2.部分盖氏族人西迁河西走廊一带

《清华简·系年》载:“周武王既克殷,乃设三监于殷。武王陟,商邑兴反,杀三监而立子耿。成王屎(践)伐商邑,杀子耿,飞廉东逃于商盍氏。成王伐商盍,杀飞廉,西迁商盍之民于邾,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成王践奄之后,杀死飞廉,强迫迁徙商盖氏的部分民人来到西陲,恶来之子女防及部分奄民被远徙渭之会。商奄之民被称为“戍秦人”,即清华简所谓“秦先人”。邾即是《尚书·禹贡》雍州的“朱圉”,在今甘肃甘谷县西南。

秦汉时期盖姓郡望的奠定

(一)渤海盖氏与鲁郡盖氏

《史记》载:汉初,曹参“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舍盖公焉。”今山东北部齐国的腹地在汉代仍是盖姓族人的居住地,可以推断此乃商盖氏在姜氏齐国留下的后裔。

(二)魏郡盖氏

《汉书》载:“盖宽饶字次公,魏郡人也。”盖宽饶为汉宣帝时人。魏郡大致相当于河北邯郸南部、河南安阳北部、山东西部个别县域。山东藤县有东盖村。清代《滕县志》载有清人王特选《古迹杂咏》十四首,其中第十三首写道:“金源刻石纪炎朝,斑驳苔痕字未销。不藉丽牲存记性,宿坟埋杀盖宽饶。”该诗下面有注解云:“盖村有盖氏碑。”看来盖宽饶死后葬在滕县(今滕州市),至少有衣冠冢在此地。很有可能是盖宽饶的祖籍在此,至于滕县盖氏何时迁徙到魏郡有待进一步考证,西汉之际盖氏亦可能从魏郡迁徙到河西走廊。

《汉书》载:“宽饶为人刚直高节,志在奉公,家贫,奉钱月数千,半以给吏民为耳目言事者。身為司隶,子常步行自戍北边,公廉如此。”盖宽饶之子步行戍守北边。从文献角度证明,魏郡的盖氏族人有戍守北部边境的实例。肩水金关汉简有两条明确载有盖姓人氏,其中之一是“戍卒赵国邯郸广阳里公乘盖□”,据谢桂华和孙晓丹考证,该简牍是赵国籍戍卒庸名籍册书的一部分,时间是在西汉中期,大概在宣帝至成帝时期(公元前73年—公元前7年)。赵国的邯郸广阳里公乘盖某人仍应服兵役,到西北戍边。亦有可能由于盖某人饶有财富,纳庸代役,本人并未到苦寒之地的西北边陲戍守,纳庸代役的名册却保存在了肩水金关。至于邯郸广阳里的具体位置还有待进一步考证,魏郡的郡治在今天的邯郸临漳县,其仍有广阳路。通过此简我们可以知道,邯郸地区在汉代有盖姓的存在。

(三)渔阳盖氏

渔阳有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盖延。《后汉书》载:“盖延字巨卿,渔阳要阳人也。”“盖延代居渔阳。”盖延世代居住在渔阳,其早期的活动主要是在渔阳郡。要阳县治所的具体位置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要阳县大致在今丰宁东和滦平西一带,另一种观点认为在今密云一带。其实两种观点都是正确的,因为要阳早期是在丰宁东和滦平西一带,北魏时县治所迁徙到密云一带。不管是丰宁、滦平还是密云,大致的范围都在早期燕国的域内,渔阳郡的盖姓是周朝初年迁徙到燕国的盖姓的后裔,这一支大约分布于河北北部、北京北部、辽宁的东部一带。

(四)河西走廊盖氏

盖勋,敦煌广至人。《后汉书》载盖勋“家世二千石”。李贤注引《续汉》曰:“曾祖父进,汉阳太守。祖父彪,大司农。”盖勋的曾祖父盖进为汉阳郡太守。东汉明帝永平十七年(74年),改凉州刺史部的天水郡为汉阳郡,治冀县(今甘肃甘谷县东)。盖勋之祖盖彪官大司农,进入中央政府任职。《后汉书》李贤注引《谢承书》曰:“父字思齐,官至安定属国都尉。”其父盖思齐官至安定属国都尉。元鼎三年(前114年),汉武帝将北地郡西部析出,另置安定郡,又在属国都尉驻地置三水县,隶安定郡,从此改称安定属国都尉,并延续至东汉。东汉初年,安定属国内迁。东汉永初五年(111年)由于羌族攻入安定郡内,郡治徙美阳(今陕西扶风县法门镇)。盖勋之父盖思齐即在此居官。盖勋曾任凉州汉阳郡长史,迁汉阳太守,后入朝为讨虏校尉,出为京兆尹。盖勋之子盖顺官至永阳太守。汉献帝初平四年(193年),从汉阳郡中又分置永阳郡,其地亦在河西走廊的东端。

盖勋一系盖姓其祖上为敦煌广至县(在今天的敦煌瓜州县一带),后主要活跃于汉代凉州东部、关中盆地的西北边缘地区,也活动于长安三辅一带。肩水金关汉简中盖姓的信息说明,在甘肃中部金塔县一带有盖姓人氏的活动,结合上文中盖宽饶之子从魏郡步行北部戍边和肩水金关汉简中盖姓的信息,我们可以推测,分布在河西走廊的盖姓人氏来源于西汉魏郡的戍边移民,并且他们随着世事的变迁沿着河西走廊内迁至关中盆地的西北边缘,有的也因仕宦的原因进入关中盆地的东北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盖氏

(一)活动在鲁郡祖庭的盖氏后裔

魏晋南北朝时期,盖姓民人仍有很多人居住在山东半岛的南部,据《北史》记载:“鲁郡盖俊,六世同居,并共财产,家门雍睦。”鲁郡,亦称鲁国、鲁国郡。汉初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曹魏及晋改称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出土于泗水的《乡老举孝义隽敬碑并维摩经刻》中有人名“盖周”,该碑作于北齐皇建元年(560年),泗水县距盖姓的最初发源地沂水县直线距离100多公里,曲阜、济宁的盖姓应来源自沂水一带,这里是古商盖部落的聚居区。

(二)辽东盖氏迁至同朔地区

辽东的盖氏的来源有几种可能:第一种是来自商盖部落北逃到辽东一带;第二种是战国时期燕灭国后,燕国的商盖后裔跟随燕王东逃到辽东及朝鲜半岛北部,居住在盖马高原;第三种可能是西晋永嘉之乱山东世家大族避乱迁入高丽,其中有泰山南北的盖氏族人。魏孝文帝皇后高氏的母亲姓盖。《魏书·文昭皇后传》云:高照容“司徒公肇之妹也。父,母盖氏,凡四男三女皆生于东夷”。盖氏后被追封为清河郡君。既然皇后高照容生于辽东地区,可知盖氏亦生活在辽东。比高氏更早的景穆皇太子拓跋晃的椒房、任城王拓跋云之母盖太妃,也可能来自辽东。隋文帝杨坚的祖母、北周大将杨忠的生母为盖氏,追封为北海郡君。蓋氏之夫为杨铉,曾仕宦燕国,任北平太守。渔阳亦是盖姓的郡望,作为长期在燕地活动的杨铉极有可能娶一位当地的盖姓女子为妻。

北魏前期的统治中心山西同朔有盖氏民人。北朝碑刻造像留存了不少盖氏民人的信息。如:“太和十六年(492年)二月廿九日,积弩将军盖天保丧,三月十七日葬在台东南八里坂上,向定州大道东一百六十步。墓中无棺木,西葙(厢)壁下作砖床。盖兴国父。”盖天保葬在通往太行山东定州大道西侧。盖天保是来自慕容四燕国的后裔,因为东方的燕国是北魏投化客的重要来源地。从葬制上看,尸身直接放在尸床上而无棺木。东北辽阳的汉魏墓群显现当时流行将尸体放在尸床上的无棺葬,并使用两端翘起的石灰枕。所以,盖天保更可能是来自东方的燕国人。

(三)同朔地区盖氏西迁关中盆地

在咸阳市永寿县永泰乡车村发现北魏神龟三年(520年)造像碑有盖氏的人名。该造像67个题名中,盖姓27人。在黄陵县西魏大统十四年(548年)造像碑,供养人的姓名中盖氏有5人。铜川市宜君县香坊石窟中,刻有10尊男供养人像和12尊女供养人像,在每尊供养人像旁均刻有供养人的姓名,有祖父盖里口,父盖阿默,子盖林径、盖道奴、盖石生等题名,盖氏男性的配偶分别姓似先、王、李、孟等。再如铜川市耀县(今耀州区)出土的北周保定二年(562年)盖男花造像碑,女供养人残存题名包括“亡母盖男花”,而在荔非兴度观世音造像座中有“囗囗宁远将军员外侍郎前郡母盖男花”字样,说明该盖姓女当时尚在人世。从碑刻中的姓氏可以看出,盖姓与似先氏、车氏关系比较密切,似先氏来自于北魏灭掉前燕后迁徙来的辽东移民的后代,这些移民保持着自己的政治婚姻圈,可以推测盖氏与似先氏一样,由辽东来到平城,辗转来到关中盆地边缘。

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拓跋宏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至洛阳(今河南洛阳),大批的平城人随之迁徙到洛阳,其中就有与魏孝文帝皇后家族关系密切的盖氏。在洛阳古阳洞北壁有“邑主高树唯那解伯都卅二人等造像”,其题记录名的三十二人中有盖定王,时间在景明三年(502年)。盖氏和高氏又同时出现在同一题记中,可知盖氏和高氏延续了平城时代的密切关系。唐代洛阳碑刻也保留了盖氏的讯息。

隋唐时期盖氏的迁徙

许多仕宦之人因为官的地方发生变动而举家迁徙,即所谓宦游。下面四个案例可以管窥盖氏在隋唐时期的流动情况。

(一)渤海、魏郡盖氏迁居关中长安

盖文达的墓志追述其曾祖盖庆在北魏彭城王元勰始封时即入幕为记室参军,后任乐陵郡守,即在乐陵一带定居;其祖父盖延为北齐博陵王的记曹从事,博陵王高济尝为冀州刺史,此支盖姓便由乐陵迁居冀州,定居在衡水东南的东盖村,今该村尚有盖姓族人聚居。入隋后,盖文达于隋大业三年(607年)入仕长安,遂定居于此,直到逝世后归葬家乡。其后代盖宏式在其归葬时为国子主簿,当在长安定居。

盖文懿,唐高祖武德初为国子助教,唐高宗时为博士、蜀王师。盖文懿与盖文达因同朝为官,共为当时名儒,又同姓盖氏,所以引为同宗;但盖文懿与盖文达并非近支,《旧唐书》载:“文懿者,贝州宋城人也。”此处宋城为传抄错误。贝州并无宋城,当为宗城。宗城在今天威县东,邢台市威县第什营镇有东盖村,盖姓人氏在此聚居。但盖文懿及其后代亦迁居关中盆地的长安定居。

(二)清河盖氏迁徙蜀地

清河郡在汉元帝以后辖境相当于今河北清河及枣强、南宫与山东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盖巨源墓志铭》比较准确地叙述了盖巨源世系。“府君讳巨源,字匡济。”“曾祖讳庭,骁卫大将军。王父讳,河南府巩县令。皇考讳自正,剑南镇静军使。公即镇静之子也。公筮仕西蜀,年始佩;职虽列于军戎,道每亲于儒墨。尔后艺业双茂,书剑齐声。”盖巨源于咸通十四年(873年)正月廿六日殁于成都府成都县花林坊之私第。今从志文可知,盖氏巨源本清河望族,其祖父俶任巩县令,其父盖自正因仕宦始入川,迁居剑南。此支盖姓大致的迁徙路线为:清河—巩县(今巩义市)—剑南—成都。

(三)洛阳盖氏南迁江陵

盖氏以洛阳为新的起点南出南阳盆地迁徙到南郡,形成一条新的迁徙路线。《唐盖凝墓志》正反映了这一现象。盖凝家人自称渤海郡人;唐人好标榜郡望,墓志标明盖凝郡望是渤海郡,但此人并非出生在渤海郡,可能其先祖是渤海人。西汉渤海郡治浮阳(今河北沧州沧县旧州镇),其辖域相当于今河北省沧州市东部、天津市东南部、山东省德州市东北部(乐陵、庆云一带)、山东省滨州市北部。其先人与渤海高氏相似,在永嘉之乱时迁居两辽,北魏战败前燕后同高氏以战俘迁徙至平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随之来到洛阳,在盖凝一代沿着现在焦柳铁路一线南下江陵。盖凝归葬洛阳,与夫人关氏合葬,据《唐代洛阳乡里方位初探》考证,唐代洛阳北部乡在今洛阳东北一带,与清风乡相连,盖凝早年生活在洛阳,其妻逝世后才迁居江陵。将此支盖氏迁徙的路线联系起来当为:渤海郡—平城—洛阳—江陵。

——————————————————————

作者单位:衡水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