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北斗精神:北斗飞天?星耀全球
2023-07-24忆霖
忆霖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党中央决策实施的国家重大科技工程,是我国着眼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建设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的国家重要时空基础设施。2020年7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上指出:“26年来,参与北斗系统研制建设的全体人员迎难而上、敢打硬仗、接续奋斗,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培育了新时代北斗精神,要传承好、弘扬好。”
北斗,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名字。浩瀚宇宙,古有自然“北斗”斗转星移、定向判季,今有人造“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服务中国、服务全人类。这是中华民族创新智慧的跨时空接力。
1994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下简称“北斗系统”)工程启动;2000年,北斗一号系统建成,为中国提供服务;2012年,北斗二号系统建成,为亚太提供服务;2020年,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并正式开通,为全球提供服务。这标志着北斗系统工程“三步走”战略取得决战决胜,我国建成独立自主、开放兼容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在面对未知的艰辛探索中,中国北斗建设者披荆斩棘、接续奋斗,培育了“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生动诠释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为国际卫星导航技术体系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天作棋盘星作子”,北斗系统巡航的太空闪耀着自主创新的光芒。
卫星导航系统是国之重器,密切关乎国家安全、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在我国开始规划“北斗”蓝图时,就决定不能走欧美国家的老路,必须自主创新、独立研发。“国外成熟的导航系统做得很好,也很成功,但北斗决不能照搬照抄。”北斗三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林宝军说,“只有自主创新,才能实现追赶和超越。”
20世纪80年代,在建设独立自主的卫星导航系统研究论证过程中,我国“两弹一星”元勋陈芳允院士就已经提出了“双星定位”的理论和设想,利用两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来测定地面和空中目标。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20世纪90年代,我国正式立项自主研发建设卫星导航系统。自主研发这条路,注定会遇到许多艰难困苦。彼时,我国北斗系统工程建设面临着资金、技术、经验、人才等诸多困难。广大北斗人迎难而上,自强、自立、自主,攻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星载原子钟、星间链路、自主定轨、时间同步等关键技术难题,研发了“中国芯”,实现了卫星核心器部件国产化率100%。北斗三号卫星总指挥迟军至今仍记得一个电话,那是一个生产重要元器件的国外厂商打来的。“她大意是希望跟北斗合作,向我们供应一个重要元器件。我只是简单地回复了一句话:我们北斗三号,已经全面实现了单机和关键元器件自主可控。”迟军说,“当时我是很自豪的,正是靠着自主创新,北斗彻底打破了核心器部件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局面,从而铸造了北斗导航系统的‘中国魂。”
星载原子钟好比是一块手表,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重要性如同人的心脏。原子钟能够为卫星导航用户提供精确的时间信息服务,其高精度的时间基准技术直接决定着导航定位精度,是系统中的核心关键技术。如果原子钟有1秒误差,就意味着卫星定位会偏离30万公里。原本我国打算订购瑞士星载原子钟。瑞士星载原子钟价格高,且技术交流受严格限制,还可能存在安全风险。面对这个难题,北斗人更加坚定了信念:核心关键技术必须突破,不能受制于人。
当时,北斗人有这样一句话:“六七十年代有原子弹,我们北斗人一定要有我们自己的原子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二院203所工程师李春景带领研发团队进行大量的分析、计算和验证,仅用两年时间,就攻克了原子钟这个导航系统的最大技术屏障,还实现了“双钟”相互备份。现在用在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上的原子钟,其精度已达每300万年才会出现1秒误差,完全满足了北斗系统的定位精度要求,提升了卫星的使用寿命。迟军说,即便是在最艰难的时候,北斗团队也从未动摇过国产化的信心和决心,要打造世界一流工程、实现航天强国梦,就离不开技术国产化。
北斗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说:“我们当时制定的北斗‘三步走方案更符合中国国情,北斗的发展路线与星座方案设计充满了中华民族的实践智慧和务实精神,为国际卫星导航技术体系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要走进千家万户,将造福千秋万代”
2022年11月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北斗》白皮书指出,进入新时代,伴随着中国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北斗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机制体系、速度规模等不断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创造了中国北斗耀苍穹的奇迹。奇迹的背后,是广大北斗人持续26年900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斗,让“中国的北斗”成为“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
北斗三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开通,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400多个单位、30余万科研人员怀着“航天报国、科技强国”的使命和情怀,以“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党的事业大于一切、忠诚使命重于一切”的责任担当,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在我国高端技术空白地带白手起家,实现了北斗系统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区域到全球,彰显出团结协作、众志成城的中国精神和人民力量。杨长风说:“北斗是‘五千万工程,调动了千军万马,经历了千难万险,付出了千辛万苦,正走进千家万户,也将造福千秋万代。”
2009年,北斗三号系统工程正式启动后,新的难题出现了:中国的地面站在境外很难建立。北斗团队的年轻人提出了建立星间链路的想法:让卫星与卫星之间建立起稳定的链接,将遍布全球的卫星编织成一张网,只要有一颗卫星处在中国的领空,其他卫星便能通过它联系到国内地面站。
星间链路这个方案是否可行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工程师康成斌和科研团队提出建造一颗试验卫星在地面紧缩场开展试验验证的想法。“我读博士期间攻关做导航接收机,最令我受刺激的是,当时所接收的信号,大部分都是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的信号。所以,我就要来北斗,要做中国人自己的导航卫星。”康成斌说。“制造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北斗卫星”,康成斌和科研团队以此作为一路前行的动力。历时5年,历经百次尝试,他们终于圆满完成星间链路通信方案验证,蹚出一条北斗“天路”。星间链路技术让北斗三号“太空兄弟手拉手”,不仅解决了没有地面站的问题,还大大提高了北斗系统的定位精度,7万公里测距精度达到厘米级,相当于能看清几十公里外的一根头发丝。
杨长风说:“在北斗团队中,有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孙家栋院士,80多岁高龄时依然和年轻的研发人员一起摸爬滚打,也有无数中青年科研技术骨干力量。大家万众一心,这是北斗系统工程的制胜基因。”
“中国在卫星导航领域发挥出领袖和榜样作用”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率先到达重灾区的战士们用随身携带的北斗卫星导航用户终端机发出救援信号,为后续救援提供了宝贵依据,这里用到的正是北斗独创的短报文技术。只要有一台北斗终端,即使在没有通信信号的海洋、沙漠或者通信基站遭到破坏的地方,也可以与外界进行紧急通信。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发送短报文能力又有了大大提升,每次可达1200个汉字,还可以传图像、语音等内容。“这是北斗团队技术攻关重大进步的一个标志。比如,远洋渔船可以在海上没有信号的地方,通过北斗终端发送全球短报文,报告船只位置和船上情况,有利于安全航行。”康成斌说。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建成开通。这对我国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标志着由我国独立自主研發的卫星导航系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区域到全球的历史性跨越,我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服务性能最高、与百姓生活关联最紧密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北斗系统向世界展现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是我国攀登科技高峰、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里程碑,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重大科技成就之一。
北斗飞天,星耀全球。面向未来,北斗应用发展将有无限可能。首任北斗系统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曾说:“北斗的应用只受到想象力的限制。”我国将在2035年前建成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国家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为未来智能化、无人化发展提供核心支撑,构建起覆盖天空地海,基准统一,高精度、高智能、高安全、高效益的时空信息服务基础设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愿同各国共享北斗系统建设发展成果,共促全球卫星导航事业蓬勃发展。”北斗系统的建设既立足中国,又放眼世界,以开放的姿态积极推动合作共赢,大国胸襟充分彰显。北斗系统已经成为联合国外空司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委员会认可的核心供应商,联合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的徽标LOGO上有四颗卫星,中国的北斗就是其中之一。北斗系统已进入民航、海事、搜救卫星、移动通信等多个国际组织,支持北斗系统的多个国际标准已发布。北斗系统相关产品在全球广泛输出,向1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上亿级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联合国外空司前任司长马兹兰·奥斯曼博士说:“中国在卫星导航领域发挥出领袖和榜样作用。”
仰望星空,北斗璀璨;脚踏实地,行稳致远。新时代北斗精神,带着腾飞的希望,激扬起亿万中国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精神力量,激励我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继续迎难而上,勇攀新的高峰。
(责任编辑:宋丽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