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请父母放下“应该”的大锤

2023-07-23郭岚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3年7期
关键词:大锤言传身教道德行为

郭岚

有时候,家庭德育之所以无效、失败,是因为我们心中有太多的“应该”。

家庭是塑造儿童品格的第一环境,但父母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影响并不总是积极正面的。当孩子的态度和行为与父母的预期出现偏差时,很多父母并没有认识到孩子的道德认知发展仍处于未完成的状态,习惯性地向孩子扔下“应该”的大锤:

“你应该懂事一点儿!”

“你应该诚实!”

“你应该自律!”

……

在孩子看来,父母总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批评,不愿站在自己的角度尝试理解。久而久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对立状态就形成了。在这个过程中,“叛逆”“青春期”“代沟”等成为备受父母青睐的解释。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看到家庭德育失效的根本原因,即尊重和理解的缺席。

在家庭德育中,父母其实具有天然优势。这是由道德教育的性质和家庭教育的特征共同决定的。

一方面,相较于道德知识的学习,道德价值观的养成和道德行为的践行更为重要。父母要在点滴生活中对孩子进行道德引导,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另一方面,不同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父母的陪伴是全阶段、全方位、浸润式的,言传身教的影响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需要注意的是,言传身教也包括父母是否道德地对待孩子。如果动不动就对孩子说“应该”,而不对为什么“应该”进行必要的说明,家庭德育只会事倍功半。

父母需要理性地认识孩子的道德发展具有阶段性。从了解“应该怎么做”到理解“为什么应该这么做”,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加速的时代,父母更需要多一点儿耐心,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道德成长。孩子不是机器,我们不能指望“输入”所谓正确的道德要求,如“你应该懂事一点儿”,他们就能“输出”所谓正确的道德行为—唯父母命令是从,这背离了教育以人作为目的的根本属性。

孩子具有自由的天性,必然会经历抗拒道德规则的过程。我们既需要强化“无规矩不成方圆”的必要性,更需要停下脚步听听他们的想法,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给予有针对性的教育支持。

只有先理解道德规则的重要性,孩子才能在行动中体会到道德生活的幸福感。比如知道诚实守信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后,孩子据此行动,果真交到了很多朋友。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节奏、减少孩子间的横向比较等至关重要。

除此之外,父母还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很多父母抱有“一切为了孩子”的观念,并將“我说的、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作为口头禅,“我为了你好,你就应该听我的”。父母虽然肩负监护孩子的责任,但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也不应成为父母弥补自己未竟理想的工具。

家庭德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教育的浸润,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世界的关系,成为独一无二、闪闪发光的自己。因此,父母更应当认清自己作为支持者的角色,加强自我反思,以尊重、发展的眼光看待亲子关系,以学习的心态成长为更专业的教育者。

情感是家庭德育发生的基础。或许,当“应该”的大锤再次呼之欲出时,父母可以多问自己一句:我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对孩子的关心?

(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供稿)

猜你喜欢

大锤言传身教道德行为
言传身教,润物无声
铁锤侠
言传身教
妈妈,我报的真是正经专业
『铁齿铜牙』敌不过『言传身教』
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韩嚼牙
远和近
论《三字经》与儿童道德行为的培养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