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府“顺兴号”钱票的版面与相关问题研究
2023-07-23周龙涛
周龙涛
关键词:孔府 顺兴号 钱票 防伪 京钱
孔府“顺兴号”钱票是清末衍圣公府发行的、维持其经济活动的票据,系当时曲阜最有名的地方土票之一。这种钱票行用十余年,数量也比较多,在近代历史上有一定影响。今孔子博物馆等单位收藏许多钱票和相关账簿,民间收藏中也时有所见。学界对其承担的经济效能等已有所研究,但对版面设计等讨论不多。其实,这种钱票的版面设计、防伪、流通使用之理念,既有当时传统钱票的思想印记,也有自身服务于衍圣公府的独特之处,值得系统分析与讨论。故本文以目前已见钱票为蓝本,从钱币学的角度对钱票版面之设计进行赏析。
一、孔府顺兴号钱票的定名
本文所要讨论的这种钱票,目前已有“顺兴号钱币”“顺兴号钱票”等称呼,这其实是不严谨的。“顺兴号”这个名字有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以吉祥字作为店铺的名称,是商家的通用做法。就目前所见的资料中,取名为“顺兴号”的就有染坊铺、1 铜佛铺、2 戏箱铺、3 绣花作坊、4 酱油作坊、5 面食铺、6 杂货店、7 洋货庄8 等商铺,可谓五花八门,涉及三百六十行。不仅是商铺,轮船9 也有取名“顺兴号”的,甚至有华人远渡海外创办树胶企业,10也依然选择了这个有着浓郁中国气息的名字。而从事经济活动的或者留有票券存世的“顺兴号”,遍及云南个旧、11河北赵县、12 辽宁营口、13 山东巨野14 等地。可见笼统地称为“顺兴号”指代并不准确。
本文所指“顺兴号”钱票是由衍圣公府发行并服务于衍圣公府的,与近代社会出现的其他地方土票有一定区别。衍圣公府俗称“孔府”,是孔子后裔嫡长子孙的衙署与住宅,在封建社会和民国时期拥有相当大的特权和势力。其发行的这种钱票票面钤印有丰富的印章,且多数有“曲邑”“曲阜县城里”“车门内路西公府外库发”“曲邑车门里路西”等地址性质的字样,指向性非常清晰。所以,这种钱票应称为“孔府顺兴号钱票”,在前冠以“孔府”二字还是有必要的。
二、孔府顺兴号钱票研究现状
在20 世纪官方所修的地方志和金融志中,就已经可见孔府“顺兴号”钱票踪迹。如《曲阜市志》中写道:“1889 ~ 1906 年,孔府主人在宅院东南隅开设顺兴号钱店,发行钱票、银票,经营存款、放债、兑换银钱等。”15《济宁市金融志》中写道:“曲阜在清末民初流通的土票近百种,最有名的是顺兴号即衍圣公钱店在1889 年( 光绪十五年) 发行的500 文、2000 文、10 千文3 种面额的钱票。” 16 大都是些介绍性质的词条,比较简略。
孔府“顺兴号”钱票最为详细的记录,来自孔繁银等孔氏后人的回忆录。不仅记载了这种钱票的由来:
到清代晚期纸币渐多,又有硬币出现,收租银的粮房、管事人员渐渐没事可干。由于外地租银收不上来,衍圣公府就出“顺兴号”钱票。
还介绍了它们的种类:
有白绵纸黑字和红绵纸黑字两种,白绵纸黑字为平常所用的,红绵纸黑字为结婚、庆寿、年节等喜庆时使用。
对于“顺兴号”钱店的地理位置和建筑构造也有涉及:
孔府东路……前后错纵亦为九进院落。最前面现存东南角顺兴号大门三间,东向,南北各建耳室里间,中间为走道,均用长方砖砌山墙,石门枕刻圆抱鼓雕荷花,檐下四角雕花砖,内刻海马云水纹,上覆灰瓦顶。南屋东西横排长廊九间,北面出厦。
甚至提到了钱店钱财的存放位置:
库房门西有小方院一处,中有卷棚一间,四柱到顶,上覆灰瓦圆脊,和库房中门紧紧连接,左右用铁棍拉固,靠西面有方格花棂门四扇,卷棚南北两面,各砌半截墙台,上铺石板,为清点银两的石板台,每年每季由“顺兴号”收租来的金银,当天下午入库,即在此台上再清点一遍,然后收账开收条后再入金库保存。
这些在孔府生活过的孔氏后人,对于“顺兴号”的回忆是相对接近历史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直接从事“顺兴号”经济活动的人?如账房先生等所写所记则更能反映“顺兴号”的营运。
“孔子世家明清文书档案”( 即“孔府档案”)中就有不少关于孔府“顺兴号”钱店的账簿、文书等。利用这些档案,已有不少金融方面的研究成果问世。如研究高利贷方面:
“顺兴钱店”还有替老爷、太太放债牟利的业务,月利“八分”,每年超过一个月就要再付一年的利息。
研究会计业务方面:
一方面發行银票和钱票,从事存放款和兑换银钱的业务。另一方面,又负责核算孔府内眷的银钱收支。……顺兴店承担部分会计核算任务。
近年来,孔子博物馆在孔府档案散档的整理工作中,发现了不少孔府“顺兴号”钱票。该馆于艳龙从钱票分类23 和文物修复24 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披露了不少钱票细节,是目前所见孔府“顺兴号”钱票最新最全的成果。
综上,学界对于孔府“顺兴号”钱票的涉猎,或是简略介绍,或是讨论孔府“顺兴号”钱店的经济活动。着眼于钱票本身的研究较少,这也说明从钱币学的角度讨论钱票的细节特征、设计理念等存在研究空白。
三、孔府顺兴号钱票的版面设计与细节
根据现有的标本来看,孔府“顺兴号”系列钱票均为中国古代传统的竖式钱票样式,上行五分之一处留白,多钤盖印章。根据底色,可分红、白两类。
红底的孔府“顺兴号”钱票发现较少,所见品相也都比较好,整体版面相对简略。印刷内容皆为单一色彩黑色。外框造型类梯首碑,并以锦地纹装饰。票面正中上部印票号“顺兴”和地址“曲邑车门里路西”,往下是面值“寄存京钱×× 文”,面值以墨笔书写;面值右侧印序号“喜字第××× 号”,“第”“号”之间预留空间比较长,内容则是用墨笔书写的大写数字,目前所见已经编到了几千号;面值左侧印发行时间“光绪×× 年×× 月×× 日”“条”。日期为手写,但年份处多用展开式榜书印章钤印干支纪年。除此之外,在正中面值、左侧日期、右侧序号等处也都盖有印章。“号”字上方等处还有半枚骑缝印。印章内容为红色,相对隐蔽,因而也能起到一定的防伪作用。
据孔氏后人回忆:“每到春节和寿庆喜事,就印刷红色钱票。”25 可见这种红底钱票(图1)为重要节日的喜票,流通的范围和次数都有限,因此存世少而品相好。其特殊的性质,也决定了其版面设计简略,面值较小,防伪相对简单。
相比之下,另一类的白底钱票版式更为复杂,存世量也更多。其整体布局,商标、面值、序号、日期等位置相对固定,但在细节方面有不同之处。
白底孔府“顺兴号”钱票整体为蓝色印刷,墨色毛笔填充书写内容。版面主要分两种。其一(图2)与红底版相似,边框也是锦地纹装饰,但要更宽。票号和地址则为“顺兴号”“曲邑”;编号和日期的位置没有差别,只是编号处蓝色印“字”“第”,其他内容则是墨笔手写补充;右下多印一行“认票不认原人”,左下有一“票”字,正中面值处黑色印刷“凭帖取”,蓝色印刷“京钱”字样,后为手写的金额。其二(图3)的差异在于,边框为版印的《滕王阁序》,其内又以花卉为界,花卉框印梅花、玉兰、牡丹、蔷薇、石榴、荷花、海棠、桂花、菊花、芙蓉、茶花、腊梅十二种四季花卉的图案和名称;地址处写“曲阜县城里”;编号处印“字”“号”,排序上没有“第”字;右下为“认票不认人”。
从整体来看,孔府“顺兴号”钱票为中国古代传统的竖式钱票,票面上也没有出现阿拉伯数字、英文字母等西式内容,边框装饰之锦地、花卉也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吉祥图案。框印古代诗文名篇的做法也常出现在近代的地方票上。
四、相关问题
(一)仿伪
作为地方票来讲,防伪是其一大要点,常采取多色套印、花押、编号、提醒等方式。孔府“顺兴号”钱票的边框上印长篇的古代诗文名篇就是通过印刷技术来进行防伪的措施之一。其手写数字的风格也可作为防伪的标志,如面值中,第一、三字用飘逸的粗笔写,第二字为规整的细笔,但第二字为“千”字时,首写的撇则为粗笔。其编号则有自己的一套系统,就如同孔氏辈分的排序一样,目前所见白底版相对较早的发行年份光绪己亥(光绪二十五年,1899)、光绪庚子(光绪二十六年,1900)、光绪辛丑(光绪二十七年,1901)均发现了“地”字号系列,这可能是按照千字文或者某种吉祥语的排序方法;之后存世量最多的光绪壬寅(光绪二十八年,1902)、光绪癸卯(光绪二十九年,1903)则发现了“年”“丰”“人”“和”的吉祥语排序;随后年份光绪甲辰(光绪三十年,1904)、光绪乙巳(光绪三十一年,1905)有“荣”字系列。可以推测白底版孔府“顺兴号”钱票很有可能采用的是“吉祥语+ 数字”的字号排序编号,并且有可能是每几年一换。而技术上防伪终归有限,中国古代地方票上多有“认票不认人”“灯下不付”“留神细看”等提醒,白底版孔府“顺兴号”钱票上如出一辙。
孔子博物院等还收藏有写有“假票”字样的红白两类孔府“顺兴号”钱票(图4)。其来源为孔府旧藏,所以应该是当时顺兴钱店收回的假票。这些钱票上已经写有一些人名日期,流通痕迹明显,说明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伪造仍然有空间。这些当时的假票与真票的区别有待进一步观察。
(二)印章
孔府“顺兴号”钱票上的一大特色就是印章,这也可作为防伪的手段。出现在钱票上的印章大大小小有十数枚之多,这在其他地方票上比较罕见,充分体现了孔府的文化底蕴。印章的钤盖规律是:钱票上方留白正中处有尺寸较大的图案印,如福禄寿三星、两童子(或为和合二仙);钱票面值的金额处印方形的“顺兴号”商标印,退出流通后所盖的蓝紫色篆书体“收销”印也在此处;表示时间的“光绪”“年”之间盖干支纪年印,再往下是“车门内路西公府外库发”印;右侧序号处骑缝印篆文内容。
这些印章雕刻精美,富有装饰效果,充分体现了这种钱票的文化底蕴。从孔子博物馆现藏的7 枚顺兴号商标印章(图5)来看,材质均为木质。既控制了成本,又便于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印章也是孔府的特色文化之一。雍正三年 (1725),雍正皇帝颁赐给衍圣公孔传铎“钦承圣绪”匾额,孔传铎刻了青田石质的御赐“钦承圣绪”印;乾隆十三年 (1748),乾隆皇帝第一次驾临曲阜,御书颁赐给孔府“诗书礼乐”匾额,受到皇帝特谕的衍圣公孔昭焕刻了御赐“诗书礼乐”印,黑寿山石质。26 如今,三孔附近也有利用篆刻发展起来的文化产业。
(三)京钱
还需注意的是,红白两版的面值前都提到了“京钱”,白底版还出现了“九八京钱”的字样。“京钱”是清代的一种钱币计量标准。道光之后,随着白银外流的加剧,京钱以钱票为载体成为流通甚广的通货,以补充货币供给之不足。
“九八京钱”则体现了京钱的短陌差异,也称九八钱、京九八钱等。或以九八计,或以九六计。九八京钱一千合制钱490 文,28 也就是标准制钱490 枚相当于一吊京钱。“九八”则采用苏州码写法,写成左“九”右“〨”之字。苏州码,也叫花码、商码等,多用于古代民间的商业活动中的数字记载,在契约、钱票、账本等处比较常见。
另外,不少白底的孔府“顺兴号”钱票正反两面都密密麻麻写满人名和日期。人名中既有孔姓,也有外姓,是十分珍贵的经济资料。孔氏后人曾介绍道:“一張票来回过几次,就有几次签字。”29 在流通的钱票上签字自然而然会加重其损耗(图6)。据统计,光绪二十八年(1902)一年就发行新票14940 千,而当年收回烂票仅2872 千。总计从二十八年至三十一年底(1902 ~ 1905),共发行新钱票73830 千,而同期收回烂票只有36522 千,还不到发行额的一半。
总之,从版式布局等细节来看,孔府“顺兴号”钱票具有浓厚的传统中国钱票色彩。富有特色的印章既是孔府文化的反映,又起到了一定的防伪作用。其流通过程中的签字成为研究孔府特殊经济活动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