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院”我做主
2023-07-23龙宣辰徐宝珠
龙宣辰 徐宝珠
“明年,我家房前屋后会开满花!”初夏,烈日当空,但荣昌区峰高街道千秋村青岗坪小院的村民金高碧和丈夫依然在自家工地上忙得热火朝天。
青崗坪曾是令人头疼的地方,村民居住集中,环境差、矛盾多。但这两年,破烂的小道慢慢变得平整,随处可见的垃圾被一个个花园替代。
已在永川城区定居多年的金高碧决定将空置10余年、摇摇欲坠的老房重新改建,作为夫妻二人的养老居所。如今,新居外墙已经砌完,树叶筛下的光斑在崭新的红砖间旋转舞蹈。
这些变化,源于一场名为“小院+”的探索。
为破解农村基层治理难题,荣昌推行“小院+”模式,探索以党建为统领,以院落为单位的自治长效机制,激发村民自治意愿、建立村民自治渠道、提升村民自治能力,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资源下放,将乡村治理从村民小组的“最后一公里”推进至院落的“最后一百米”。
激发村民自治意愿从“要我干”到“我要干”
“玉鼎村靠近荣昌几个旅游景点,非常适合吃‘旅游饭。”2020年6月,时任万灵镇党委书记的皮荣刚来到玉鼎村,与村民共绘发展蓝图,一番话调动起了村民的积极性。
随后,皮荣刚话锋一转:“但是,村里不干净、不漂亮,谁愿意来?”
村民们听后直点头,皮荣刚顺势“推销”起“小院+”:“一个10—30户的院落即可申报‘小院,申报成功后每年每户能有240元的积分奖励,哪个小院更整洁漂亮,积分更高,镇里就优先把人行便道修到哪儿、路灯安到哪儿。”
“小院”是什么,皮荣刚为何如此费心“推销”?
“‘千头万绪是农村基层工作的常态,村级行政资源与村级事务常常处于失衡状态。荣昌区平均每村人口达4500人,村内专职干部却只有五六名。如果不在党建统领下推动自治,精细化管理将很难实现。”荣昌区委组织部副部长赵勇说。
为此,荣昌将农村基层治理基本单元从村民小组缩小至由10—30户较为集中的农家院落,引导村民自治。
但如果缺乏共同利益,自治就会缺乏参与动力。如今,集体资产和经济事务多掌握在村民小组或村一级,如何才能让村民们做到“住在一个院,心也在一个院”?
“赛马比拼”是荣昌给出的答案。村民申报建设“小院”后,需要达到一系列标准才能通过验收,比如选出院长、保持环境整洁、定期举办活动等,之后才能获得相应的资源与服务。“政策支持由村民自己去‘争,远比直接‘拿给村民更能获得认可。”赵勇说。
最初,万灵镇唐家院子的村民自发举办了端午包粽子活动,粽香飘到了原本以为“小院+”只是面子工程的隔壁院落,大家态度立转,当即选院长、做清洁。
一场由内出发的乡村自治,以一个个院落为原点,拉开帷幕。
建立村民自治渠道做到还事于民、还权于民
傍晚时分,在清江镇分水社区国防小院的院坝里,微风习习,三三两两的村民在绣球花间闲聊漫步,聊着聊着,一场“小院建言大比拼”骤然打响。
70岁的村民黄宗成跺跺脚说:“现在地上多干净,建污水管网的建议就是我向院长提的。”
一位老婆婆也不甘示弱地抬抬眼:“前面这个花台是我提议后,亲手和大家一起修的,原来这里只是一堵破墙。”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浓浓的“火药味”里,是村民们“我的‘小院我做主”的满满自豪。
“过去村里的公共设施建设项目都是通过招投标决定,明明是自家‘搭台唱戏,村民却‘插不上话。”荣昌区委组织部组织一科科长王孺说,“比如,有村民想要施工队改变路灯、道路位置,若涉及预算和其他规划,很可能就无法实现。”
另外,由于村级行政资源较为缺乏,举办院坝会、村民大会的频率较低。矛盾日积月累,有时院坝会甚至会沦为“吵架会”。
“小院+”模式,则将这些问题一一解决。
小院院长优先推荐党员骨干担任,由镇村共同管理。
以前建议无处提,矛盾无人调,现在找院长就能解决。对涉及本院的重要事务,如小院经济发展、公共设施维修等,先由院落领导小组或理事会初议,后交小院群众讨论决定,实现群众的事群众办。在每月定期开展的院坝会上,不但能让村民了解到最新的政策方针,院内重要事务的处理进度也会在会上向村民说明到位。
“小院+”模式为村民参与自治提供了有效渠道,让村民真正做起乡村的主人。
提升村民自治能力让乡村自治可持续发展
“我们小院引进了一家茶舍,但拟建的茶舍观景台前有一个蓝棚,如果无法拆掉,村里可能会失去一个发展项目。”
去年底,直升镇椒香小院院长高美反复上门向蓝棚所有者说明情况,但对方始终无动于衷。于是,高美只得向椒香小院的党建指导员、直升镇副镇长杨玉镇打电话求助。
杨玉镇实地走访调研后,提了一条建议:“要集众力解决问题,可以问问茶舍投资方能不能租用蓝棚地块,不但可拥有拆除蓝棚的权利,还能顺势扩大观景台。”
妙招一出,问题迎刃而解——投资方直接租用蓝棚地块10年。
如今,椒香小院的“青村茶舍”已成为荣昌的网红“打卡”地,宽敞的观景台不但能供游客赏景品茗,还可用于举办活动。
“自治组织不是建好就行,还要有相应的培育、运行机制。”王孺说。
乡村自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培育一批拥有自治管理能力的带头人,同时不断提高村民的共治意识、自治能力,推进乡村发展。
为此,“小院+”模式设立多项制度,提升村民自治能力——
推动小院建立党小组、选派党建指导员或建立联合党小组,实现院院有党组织引领,为小院发展保驾护航;探索“小院点单、村级接单、区镇两级买单”等方式,推动各级资源力量向小院汇聚;开展“+思想”“+送法”等工作,让村民懂法、懂政策;开展道德模范、最美家庭等评比活动,设立“红黑榜”,通过“比晒”激励,提升村民道德素养……
与此同时,荣昌各级党组织还以小院为“核心区”,将小院周边农户、剩余的散居農户纳入小院网格管理,形成“带动区”和“辐射区”。如今,荣昌2142个小院已实现党的领导全覆盖。其中,205个小院已通过验收,直接带动5000余户村民参与小院治理。
【心声】
“‘小院+破解大课题”
唐家院子是荣昌区万灵镇探索“小院+”模式后成立的第一个院子。2020年,我作为其党建指导员来到这里。那时院子环境很糟糕,臭水沟、垃圾箱异味熏天,鸡鸭散养,柴火、农具、衣物等随意堆放在房前屋后。
创建小院后,由小院院长带头,全院村民集体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做了一次全院大扫除,并要求大家鸡鸭要圈养、柴要堆整齐、房前屋后要干净整洁、积极参与小院活动等。这对于已按旧习惯生活了几十年的村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为此,我们设置了“积分制度”,每月都开展活动,用话剧表演的方式科普法律知识,用有趣的案例说明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村民们知道了鸡鸭圈养、经常打扫卫生的好处,彼此加深了感情,过去矛盾频发的小院变得十分团结,平整的水泥路上任何时候都干干净净,过去争执不断的院坝会也成为大家为小院发展建言献策的一场场“头脑风暴”。
如今,村里的邻里关系和谐,让我有了更多时间思考如何推动村级产业发展,如何让村民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们鼓励村民发展虾、鲜桃、柑橘等产业,为每家每户安装了家庭警报器,去年底还为小院村民拍摄了全家福、制作了日历,将大家焕然一新的小院和幸福生活一一定格。
——荣昌区万灵镇玉鼎村党总支副书记 罗迪
“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
我是土生土长的清江镇人,退伍后就返乡务农,如今已经70岁,见证了清江镇分水社区国防小院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家周围人多房多,以前几乎每家都养猪,茅厕也无盖,臭水通过这家流到那家,臭气熏天,鸡鸭更是满院子跑,路过的人都要掩鼻疾走。
后来社区干部到每家每户宣传改厕工作,厕所改好了,臭味没有了,蚊虫也少了。再后来推行“小院+”模式,包括我在内的许多村民一开始并不相信这个模式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直到镇领导和社区干部一家一户地设计改造,并让我们参与其中,我才感受到这是党和政府对我们实打实的关心。
现在鸡鸭都圈养起来了,污水管道也安装好了,院子里弥漫着花香。不仅是路人,许多外地游客也经常到这里学习参观、“打卡”拍照。
除了生活环境的变化,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发生了很多可喜的变化。以前农闲的时候大家都去茶馆打牌,现在我们国防小院不仅增添了健身器材,还经常组织大家开展活动,甚至还开设了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课程,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
——荣昌区清江镇分水社区国防小院村民 黄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