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真话 查实情 见成效
——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浙江的调查研究

2023-07-22中共浙江省委党史和文献研究室

浙江档案 2023年6期
关键词:朱德杭州浙江

朱 健/中共浙江省委党史和文献研究室

1958年1月5日,毛泽东在杭州市上城区小营巷调研城市卫生工作

1963年1月5日,周恩来陪同锡兰(现斯里兰卡)总理西里玛奥·班达拉奈克夫人视察梅家坞茶园

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毛泽东曾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也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真理。新中国成立后,浙江是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得较多和作出过许多重大决策的省份之一,而他们浙江之行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开展调查研究。本文选登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在浙江工作期间每人的两件事例,以回顾和学习一代伟人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1 毛泽东在浙江的调查研究

1.1 讲卫生,消灭疾病,振奋精神——开展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前的杭州考察

1957年党的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在全国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其主要任务和目的就是:“除四害(指老鼠、麻雀、苍蝇、蚊子),讲卫生,消灭疾病,振奋精神,移风易俗,改造国家。”

1957年12月9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抵达杭州,这次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在全国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进行准备。1958年1月3日,他在杭州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国开展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的通知》。之后,他来到杭州市上城区小营巷实地考察。

小营巷位于杭州上城区,房屋陈旧,居住条件很差,有200多户居民,一个不大宽敞的墙门里往往住着十几户人家。新中国成立前,这里遍地垃圾污水,满天苍蝇蚊子,许多人被霍乱、痢疾、疟疾等传染病夺去了生命。新中国成立以后,小营巷居民把爱国卫生工作作为第一任务来抓,他们搬走了4座小山般的垃圾堆,一共清除了350多吨历史遗留垃圾,填平了附近宿舟河下一条滋生蚊子的“祸海”,疏通了阴沟、窨井,“讲卫生、爱清洁”蔚然成风。在居委会干部带领下,居民们每天一小扫,5天一大扫。房子虽然陈旧,但家家都是一尘不染,爱国卫生工作一直搞得很好,是杭州城里的模范标兵。

1983年2月,邓小平在杭州城区视察农贸市场

1958年1月5日,毛泽东来到小营巷。走下汽车,毛泽东看到街头巷尾干干净净,清清爽爽,没有垃圾纸屑,也很少有痰迹,感到心情很舒畅。他先后走进了61号、56号、42号墙门住户,仔细察看了居民住宅,详细询问了居民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他从居委会卫生委员那里得知,居民们在院落水缸里面接雨水养鱼,用来吃蚊子的幼虫。他连声称赞这个办法好,可以推广。

这次调查,使毛泽东在全国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决心更加坚定。《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国开展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的通知》于1958年2月12日公布,《人民日报》于13日刊载,同时发表社论《一定要在全国除尽“四害”》。在毛泽东的大力推动下,讲卫生、除四害的群众爱国卫生运动进一步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1.2 指标不宜高,靠老天不行——庐山会议后的浙江农业调查

1959年8月庐山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决定对全国农业产量的实际数据再做些调查研究。因此,下庐山离开九江以后,他选择在浙江的金华和诸暨、萧山找当地领导同志召开了3个座谈会了解情况。

在金华,参加座谈的人员有:金华地区专员梁长庚、中共金华地委副书记沈云、金华县委书记李子正、兰溪县委书记王新三、永康县委书记马蕴生。毛泽东首先关心的就是当地农业生产情况。当听说永康当年早稻平均亩产1450斤,总产量可达14亿斤时,便有些疑惑地问:“要收那么多粮食呀?50万人口,怎能吃下那么多粮食啊?”当听到几位书记提到的群众对生产队办食堂有看法,各队食堂差不多都垮了时,毛泽东说:“群众不愿意办食堂,就应当解散。”接着又说:“集体的东西不能随意调拨,要按劳分配,等价交换,互通有无。”当讲到生产指标时,毛泽东认真地说:“指标要留有余地,不要说大话,不要吹大牛,不要光听上面那一套。”

在诸暨,参加座谈的是中共诸暨县委书记孙子甫和副县长张茂堂。毛泽东问到了诸暨县有多少人口,县里的风土人情、人民生活、地理环境、农作物种植、特产畜禽等。当听说在“大跃进”的影响下,一些原来生产小农具、家庭用具的工厂现在不生产或少生产了,群众买不到时,毛泽东说:“这样不好,要发展生产、方便群众,你们要把工作做好。应该为群众着想,抓紧恢复群众需要的小商品生产。”

在萧山,参加座谈的是中共萧山县委书记牛树桢和县长刘志民。当听说当地农民家庭副业除养鸡、鸭、猪外,一些家庭利用稻草打草绳、织草包。毛泽东说:“农民搞家庭副业是有经验的,也是一项收入来源。一户养几只鸡,生些蛋,也可改善生活!”在谈到工业生产时,毛泽东询问了双轮双铧犁和插秧机的推广情况,并强调:要重视手工业,要重视为农业服务的工业,农业的根本出路是机械化。毛泽东还在经过萧山附近一片农田时下车,查看了夏粮作物。

通过这次调查,毛泽东对浙江的农业生产予以充分肯定,他说:“要是全国的农田都像这里精耕细作,那么全国的粮食产量就会有大幅度地提高了。”

1958年11月2日,刘少奇在浙江大学调研

1964年1月21日,朱德视察杭州制氧机厂金工车间

2 周恩来在浙江的调查研究

2.1 以茶叶为主,促多种经营——梅家坞成为全国农村工作联系点

梅家坞是杭州西湖龙井茶的著名产地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梅家坞人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组织起来,走社会主义道路,改变了生产和生活面貌,成为农业战线上的先进典型。从1957年起,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将梅家坞村作为他指导全国农村工作的联系点之一,先后5次来到梅家坞村调研并陪同外宾到此访问。

1957年4月26日上午,周恩来陪同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一行到梅家坞参观访问。一位外宾看见社员炒茶都用手工,就问为什么不用机器炒茶。茶农告诉大家:“龙井茶制作工艺精巧,要经过抖、带、挤、甩、挺、拓、扣、抓、压、磨十大手法。炒一斤特级龙井茶需要采摘三万至四万多个芽头,花四个多小时,一亩茶园仅产三斤。”周恩来补充说:龙井茶不光是饮品,而且是艺术品,要求色香味形俱全,要凭手工经验炒制而不能用机器代替。他还把龙井茶“色翠、香郁、味醇、形美”的特点介绍给苏联客人。

1958年1月3日上午,周恩来送别也门王国(现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副首相兼外交和国防大臣巴德尔王太子离杭后,再次专程到梅家坞调研。周恩来考察了村卫生站、供销社、托儿所和梅家坞小学,参观了茶叶综合试验地,还访问了几户茶农,并与农技员交谈种植茶叶的试验工作。

第二天下午,周恩来第三次来到梅家坞。在梅家坞小学校的一间教室里,召集干部和部分群众举行座谈会。会上,周恩来鼓励社员们要多发展茶叶生产,要发展多种经营,要办水力发电厂、办好学校等,他还对梅家坞的生产和建设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座谈会从下午4点一直开到晚上8点。后来,梅家坞村把周恩来的谈话要点整理为12条,并制定了梅家坞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和十年规划。

1960年12月23日上午,周恩来第四次来到梅家坞,他此次是陪同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前来参观。其间,他又一次深入茶农家中,与茶农交谈,了解生产和生活情况。

1963年1月5日上午,周恩来陪同锡兰(今斯里兰卡)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参观梅家坞。这是他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到梅家坞。周恩来与外宾一起访问了梅家坞小学。周恩来每次到梅家坞,总是要到这所学校看望小朋友,了解学校的教育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与夫人邓颖超一起为学校捐钱。

2.2 双轮双铧犁的南方改进成功——坚定了党中央开展技术革新的决心

双轮双铧犁是当时国内正在推广的一种从国外引进的新式机耕农具,引进后,在北方推广很快,但在南方各地很难推广。浙江省农场农具管理局和浙江省农科所经过研究,对原来的设计进行了三处重要的改进,试用后效果有了很大提高。

1957年12月17日上午,周恩来专程来到浙江农科所,他要看看这种经改良的新型农具在南方水田的适用情况。他先参观了农科所实验大楼,同科技人员进行交谈,详细询问了农业科学研究的情况。之后,他来到农科所试验农场,观看双轮双铧犁的使用情况。

1958年12月16日,陈云在杭州钢铁厂事故现场调查

在水田旁,周恩来不顾泥浆溅身,跟在犁地的牛后面,兴致勃勃地在田埂上往返,仔细地观看了农场工人的操作,一边与科研人员进行交流。

周恩来问:“双轮双铧犁为什么在南方推广不开?”

回答:“主要因为引进的犁是铁轮子的。在北方,因为是旱地,轮子不会陷在泥土里,而且是马拉犁,马配合得较好,又加上北方是大块土地,所以比较好推广;南方多水田,铁轮子会陷在烂泥里,田块又较小,而且是双牛拉犁,操作不方便,人很吃力,所以较难推广。”

周恩来又问:“我看这位同志操作得很好。你们是否作过改进?”得到肯定的回答后,他又问:“改进后的双轮双铧犁能提高工效多少?可以耕多深?”

当周恩来了解到,改进后的双轮双铧犁比旧式木犁提高工效两倍多,可耕五寸以上,比旧木犁增深两寸左右;而且改进主要就是把铁轮子换成宽边木轮子,这样在水田里就不会陷下去了;改制费用只要一根木料,工本费不到两元钱时,周恩来高兴地连说:“好!好!”

周恩来又详细询问了改进后的双轮双铧犁有哪些优点,还存在什么问题,使用面积目前有多少,农场里还有哪些新式农具,农场工人们是否都愿意使用等问题。

浙江省农科所大胆改进双轮双铧犁的事,给周恩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立即向正在杭州主持召开华东六省市党委第一书记会议的毛泽东作了汇报,同样引起了毛泽东的特别关注。1958年1月5日,毛泽东亲临省农科所观看双轮双铧犁的现场操作,并亲自扶犁耕田。

毛泽东、周恩来先后赴浙江农科所调研,更坚定了党中央要在全国开展技术革新的决心。

3 刘少奇在浙江的调查研究

3.1 高等教育的典范,科研人才的摇篮——浙江大学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调研

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杭州的浙江大学,其前身求是书院创立于1897年,为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校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浙江大学集合了苏步青、陈建功、王淦昌等一批著名教授,师资队伍整齐强大,尤以理学院论,堪称是“全国第一流的”。

1958年11月2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刘少奇专程来到浙江大学考察调研。他首先参观了当时居世界前列的双水内冷发电机科研项目,询问了研究、试制、运行情况。接着又来到机械系光仪车间和物理系计数管车间,观看了电机系改装变压器的试验,视察了机械系的旋风炉科研项目、机械工厂等。

参观后,在学校会议室,学校负责人汇报了学校的情况。大家就科研、师资力量和学生的学习、劳动及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了座谈。刘少奇说:“你们的转子冷却可否用温度很低的液体降低温度,能做到低温度,较低温度,以至最低温度,可否用水银试一试做实验。我在北京师范大学参观时看到他们准备搞超导体,导体搞到零下200度,电阻几乎等于零了,被命名为超导体。”

在谈到教育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时,刘少奇说:“你有发明创造自然人们会尊敬你。”“我们努力工作,理想很高,暂时的利益可以牺牲。工农群众说‘几年辛苦,万年幸福’。几年辛苦就是牺牲暂时的利益,万年幸福就是最高理想和长远的利益。”

在谈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时,刘少奇说:学校要以学习为主,要合理安排好课程,要实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有机地结合。半工半读是要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科学知识、有技术、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新型劳动者。

在谈到理想教育时,刘少奇说:“我们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我们搞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很多的人才。要有设计高楼大厦的建筑人才,要有唱歌跳舞的文艺人才,还要有养鸡养鸭的畜牧人才嘛!”我们社会主义大学的教学方针,是要培养和造就新一代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大学生。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学校,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3.2 军民共建宝岛,巩固国防前线——调研推动了海岛面貌的根本改观

舟山不仅是“祖国渔都”,更是东海海防要塞。1958年11月3日,刘少奇乘海军“洛阳”护卫舰从宁波来到舟山进行视察和调研。

11月4日上午,在定海和普陀交界的摩鼻岭山麓,刘少奇听取了舟山主要岛屿的地形和主要设防阵地情况介绍后,指出:依靠舟山人民建设舟山群岛,既有军事意义、政治意义,又有经济意义。接着来到舟山驻军——“洛阳营”和“许昌连”,它们都是在解放战争中荣立赫赫战功而被命名的英雄部队。

当车队途经“沈蝉”公路“茅洋桥”(一座年久失修的木桥)时,警卫人员为安全起见提请首长下车徒步过桥。刘少奇来到桥边,仔细察看后对中共舟山地委代书记王裕民说:“这一带是舟山军事布防的重要区域,一有战事,调兵遣将都需经过此桥,应修筑一座牢固的钢筋水泥战备桥。”1959年上半年,一座新的花岗岩基石、钢筋水泥路面的新型拱形“战备桥”建成。刘少奇还对如何实现全岛电气化、机械化和水利化,提出了一些建议,他说:“海岛建设,首先要搞电气化。工业发展需要电,渔业发展需要电,国防建设也需要电。有了电,不仅可以照明,而且可以烧饭,解决当前舟山烧柴不足的困难。因此要大搞电气化。”

来到沈家门渔港,刘少奇鼓励舟山要逐步实现渔业机械化,将木帆船变为机帆船,还要进—步发展水上飞机、直升机。他说:“这样,飞机抢救,渔轮生产,就安全了。”他还希望要搞环境绿化,并建议把沙堤建成“海上乐园”。

在回程的海军“南昌”舰上,刘少奇听取了舟山蚂蚁岛人民公社党委书记陈阿毛、社长陆渭川的汇报。当了解到蚂蚁岛超过2个月不下雨就必须到外面去装水和岛上只有旱地没有稻田的情况后,明确提出,舟山要重视水利工作,多修一些水库,并反复对舟山军地负责人强调“要下决心”。

刘少奇的视察,在舟山人民心中留下了永久的怀念。舟山军民遵照刘少奇为舟山题词:“建设舟山群岛,巩固国防前线”和“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到底”的要求,一步步将舟山建设成了祖国的东海宝岛。

4 朱德在浙江的调查研究

4.1 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勤俭建国——杭州制氧机厂的五次视察调研

杭州制氧机厂的前身是杭州通用机械厂,1958年12月更名为杭州制氧机厂,是20世纪50年代国家重点企业之一,也是当时浙江省唯一一家重工业企业。新中国建立后,相继担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朱德,曾先后5次到这里视察调研。

1954年4月8日,朱德首次到杭州通用机器厂视察。当时的厂房分布在劳动路及中山南路,厂部办公室设在劳动路99号,主要生产的是茶叶机、中耕机、碾米机、棉纺机、麻纺机等。

也正是从这一年起,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专家来杭,对制氧机的生产、技术管理以及新厂房的设计、建设进行援助,杭氧进入了快速发展期。1956年1月,杭氧研制成功第一台30m3/h制氧机,填补了国内制氧机生产的空白,杭氧从此开始专业化批量生产制氧机,中国的制氧机工业也由此开始建立。

1958年4月7日下午,朱德第二次视察杭州通用机械厂。“到工厂、到合作社多跑一跑,看看他们的生产,谈谈情况,鼓励鼓励他们的劲头。”这是朱德此次来杭州的目的。朱德在厂休息室听取厂长的汇报后,在厂领导的陪同下,参观了总厂的生产流程和加工工艺。

朱德对杭州通用机器厂反映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非常重视,4月10日,他在杭州专门就浙江省的工业生产情况写成调查报告,送交党中央。报告写道:“世界上现在生产制氧设备的还只有八九个国家,生产制氩设备的只有五个到八个国家。我们发展这类机器设备的生产,不但可以满足国内的需要,减少外汇支出,将来还有可能出口。”报告中列举了这个厂要求中央一机部帮助他们解决的几个问题,“请中央考虑是否转告经委、一机部和建筑工程部研究一下他们的这些要求,并尽可能给以解决”。

此后,朱德于1960年6月23日、1964年1月21日、1966年1月31日,又三次视察杭州制氧机厂。在朱德第四次视察杭州制氧机厂时,他欣然为杭州制氧机厂题词:“奋发图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

在朱德的关心和指导下,杭氧由此进入了快速发展期。至21世纪20年代,杭氧已在全国的14个省、自治区投资建设了27家气体公司,除生产氧、氮、氩、二氧化碳等常规气体外,还成功制取了氪、氙、氖、氦等稀有气体,实现了从“卖奶牛”到“牵着奶牛卖牛奶”的战略转型。

4.2 避免茶、桑与粮食争地——茶、桑、果树上山是一条很好的出路

浙江有悠久的蚕桑丝绸生产历史和灿烂的古丝绸文化,以及完整的蚕桑丝绸产业链体系,素称“丝绸之府”。新中国成立后,朱德对浙江的蚕桑业发展给予了极大关注。

当Κ为奇数时,则式(10)说明只有可以任意选取.不论哪种情况,式(9)中共含有Κ+1个任意实常数.当Κ≤-1时,齐次问题(8)在规定的解类中只有零解,所以问题(5)也只有零解.

1958年4月5日,朱德来到杭州都锦生丝织厂视察,参观了全厂的生产过程。4月6日,朱德到留下浙江省农业厅蚕桑管理局原种场视察。在参观了蚕种培育过程,参观了浙江林业科学研究所后,朱德指出:经济林是很重要的,不要因为用材而挤掉经济林。特别是茶树、桑树,更要多多发展,要让出一些土地种茶树、桑树。4月8日,朱德又来到杭州缫丝厂、杭州丝绸厂考察了生产流程和制作工艺。

4月10日,朱德来到杭州九堡乡农业生产合作社,勉励他们养鱼、蚕、猪、鸡、鸭等是好办法,应多养。1959年冬,九堡人民公社蚕桑示范场给朱德写信,汇报该场的蚕桑生产情况。朱德于当年12月16日予以复信:“得知你们在桑叶生产上获得了空前的高产纪录,我很高兴。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做好准备,大搞试验,争取明年的更大胜利。”此后,1964年1月20日,朱德在杭州视察期间,又专程赴余杭县九堡蚕桑大队(原九堡乡农业生产合作社)进行调研。

1958年6月20日,朱德在给中央的调查报告中提出,浙江省的茶、桑都将有很大的发展。同时,为了避免茶、桑与粮食争地,建议茶、桑、果树上山是一条很好的出路。

1961年1月30日,朱德在杭州视察期间,专门致函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汇报了浙江养蚕的成功经验。认为:蚕桑生产以队为单位,与其他农业生产统一经营,统一分配。生产小队实行包产量、包产值、包工分、包成本和超产奖励的“四包一奖”制。目前浙江省凡实行这一办法的地区,群众满意,包产顺利,并且包产指标比去年增长10%~12%。

1964年1月18日,朱德再次来到浙江省农业厅原蚕种场视察。他对场负责人说:过去许多地方能养蚕,现在新品种是好,但不能普遍养,结果老品种丢掉了,新品种又很少,这是很值得研究的。应该恢复旧品种,同时发展新品种。1966年2月12日,朱德致电中共中央、毛泽东,对浙江省的蚕桑生产给予了充分肯定。

在朱德的关怀和支持推动下,浙江桑蚕的种植、养殖都得到了快速发展。

5 邓小平在浙江的调查研究

5.1 1983年的浙江调研——坚定了达到“翻两番有希望”宏伟目标的信心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确定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战略目标: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1983年2月9日至18日,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中央军委主席、全国政协主席邓小平来到杭州。他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到比较富裕的江浙沪地区,了解情况,调查研究,验证一下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及小康的目标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当他听浙江省委、省政府领导汇报:“这两年浙江的发展势头很好,1982年农业获得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好收成,人均达到500美元,名列全国第七位。”后,对在场的省领导说:到了人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800美元,社会是个什么面貌呢?吃穿没有问题,用也基本上没有问题,文化有了很大发展,教师的待遇也不低。浙江能不能实现这个目标?当听到浙江省委负责人表示翻两番不成问题时,他说:浙江能否多翻一点呢?

在杭州期间,邓小平出席了浙江省委、省政府在杭州饭店小礼堂举行的春节团拜会,会见了来自浙江全省各地的干部、知识分子、英雄模范的代表。

在游览西湖名胜时,他向杭州的负责人和老同志说:“杭州这样的风景旅游城市,在世界上可是不多的,要把杭州的旅游业好好发展起来。”

邓小平的此次江浙沪之行,坚定了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和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目标。同时,也再次激发了全省人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更加坚定了浙江改革开放奔小康的信心和步伐。送别邓小平后,浙江省委召开常委会,提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把浙江经济建设推上一个新台阶。

1984年10月1日,北京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阅兵式和群众游行活动。邓小平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中国,也向全世界庄严宣布:“党的十二大提出,到2000年,我国的工农业年总产值,要比1980年翻两番。最近几年的情况,表明这个宏伟目标是能够达到的。”

5.2 1988年的浙江调研——充分肯定了“一个浙江变成了三个浙江”

1988年1月29日至2月10日,中共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再次来到浙江调研。

5年前,他曾在这里和浙江省的领导同志谈“翻两番”的问题。5年后的今天,他要亲眼看一看浙江发生了哪些变化,“翻两番”的目标到底能不能实现。

此行,当听到在过去5年中,浙江省的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了一倍多,城乡人民的收入水平也翻了一番多时,邓小平高兴地说:5年之间一个浙江变成三个浙江。在听到浙江经济发展首先得益于乡镇企业的大发展,在全省工业产值中,乡镇企业已经是“三分天下有其二”时,邓小平表现出极大的关注。

省委领导汇报乡镇企业的发展情况时说: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究竟是不是单干是当时许多人注意的问题。这就有两种声音。当地的一些人认为:这个既解决了农民增加收入问题,又解决了出路问题,而且对农村还是有好处。北京有一个经济学家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经济现象,发挥了群众积极性,特别是艰苦奋斗精神。温州的“千方百计、千言万语、千辛万苦、千山万水”精神,省委很赞赏,所以叫做乡镇企业温州模式。但另外也有一些同志说这样是不是走单干道路,是不是发展了资本主义。

邓小平边听边插话说:乡镇企业的大发展,这是我们没有预料到的,是农民自己的创造。还说,乡镇企业很重要,要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在听到浙江的商品市场、农贸市场发展得很快,这也是农民和基层干部的创造时,他说:把市场当作一种手段,也可以搞社会主义经济嘛!在这次谈话中,他对浙江的经济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邓小平的这次浙江之行,为全国乡镇企业的第二次飞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乡镇企业和专业市场的兴起、发展和壮大,使浙江的900万农民摆脱了土地的束缚。浙江由一个面积仅10万平方公里的“资源小省”迅速变成“经济大省”。浙江省农民收入开始并一直跃居全国省区之首。

清贫了许多年的浙江农民终于过上了殷实小康的生活。丰衣足食的浙江人民永远忘不了——是邓小平把浙江人民率先引上了小康之路,富裕之路。

6 陈云在浙江的调查研究

6.1 实地调研,寻根溯源,实事求是——全国基建工程质量杭州现场会及时纠错

1958年11月13日,位于杭州北郊半山的杭州钢铁厂合金钢车间,为力争在11月20日前竣工,发生了正在施工的南端8间高约9米的屋架如同“多米诺”骨牌,从南到北瞬间全部倒塌,造成死亡18人、伤19人的重大恶性事故。而工程质量事故的不断发生,也成为当时全国基本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

事故引起了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12月16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陈云赶到杭州。他亲临杭州钢铁厂合金钢车间工地事故现场了解情况。陈云在杭钢察看了一整天,详细询问了发生事故的有关情况,做了详细的调查记录。

12月23日至26日,受国务院委托,陈云在杭州主持召开了全国基本建设工程质量现场会,各省(市)负责同志和有关单位领导100多人参加。陈云在会议期间两次作重要讲话。他分析造成包括杭州钢铁厂事故在内全国多起工程质量事故的原因,主要来自设计方面、施工方面、材料方面和管理制度方面。

他强调,我们的头脑必须清醒,要面对现实。必须看到我们现在的本领还不大,应该小心谨慎地前进,并在前进中随时总结经验,这是提高自己的重要方法。陈云在12月26日的总结讲话中,从厂房建筑结构、设计、施工、建筑材料、安全作业、地方党委领导和发动群众等六个方面,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

1959年1月8日,中共中央向各地和各部门批转了陈云在全国基本建设工程质量杭州现场会上的两个讲话纪要。同时,中央还责成各地党委和有关部门党组,立即组织力量,对1958年进行的各项重大工程,进行一次大检查,对质量差的工程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经过八九个月的努力,全国工程建设盲目蛮干、不讲质量的势头渐渐得到遏制。

在当时严厉批评反冒进,党内生活开始不正常、家长制、一言堂作风盛行的历史条件下,陈云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魄和胆量,在讲话中自始至终坚持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6.2 深入调研,拨乱反正,改革创新——两次杭州评弹工作座谈会意义深远

评弹源于苏州,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统称,清代开始在浙江嘉湖地区流行。陈云是上海青浦人,从小的生活环境使他对评弹艺术情有独钟,并自称是评弹的“老听客”。

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陈云利用在苏、杭、沪一带出差公余和疗养的时间,听了大量的评弹书目,广泛接触评弹艺人、创作人员,对评弹艺术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了不少独到的意见。1959年11月25至27日,陈云在杭州召集江、浙、沪评弹艺人、创作人员,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后评弹史上的第一次盛会。评弹界人士畅所欲言,就如何对待传统书目、评弹艺术今后的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陈云就新书和老书的选用问题指出:要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整理好传统书目,同时也要大力创作表现现代生活的新曲目。他强调,评弹“这一艺术形式要发展,必须更深入工农群众。”这次盛会和陈云对评弹工作的讲话,迅速传遍了评弹界,使评弹艺术工作者和广大爱好者们欢欣鼓舞。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长期被打入冷宫的评弹又可以恢复演出了。1977年5月,陈云利用在杭州疗养的机会,再次对评弹艺术的状况进行考察。他找评弹界的朋友聊天,请评弹演员一起座谈。并据此写出了一份《对当前评弹工作的几点意见》。6月15至17日,他倡议并由文化部组织的评弹发展史上第二次盛会在杭州召开。陈云主持会议,并在会上作了多次重要讲话。

陈云主要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强调:评弹的特点不能丢,并要不断改革发展;要创作反映时代题材的新书,要加强农村书场。他的讲话还涉及评弹演员的按劳取酬,书场的经营管理,发挥文艺轻骑队的特点等等问题。与会的同志也相继作了热烈的发言。会后形成了《评弹座谈会纪要》。

后来的实践证明,在十年“文化大革命”动乱后召开的这次杭州评弹座谈会,不仅对评弹艺术,而且对曲艺界,甚至对整个文艺界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对调整党的文艺政策、调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对繁荣社会主义文艺,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毛泽东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强调要加强调查研究,他们搞调查研究不是走形式、摆样子,而是认认真真、深入细致;他们特别注意调查研究要听真话、查实情、见成效;他们的调查研究不限于一时一事,而是随时的、经常的、广泛的。他们的率先垂范,在调查研究中形成的好思想、好经验,值得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借鉴。

猜你喜欢

朱德杭州浙江
杭州
不必要花的钱
卖梦店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如果让我许一个愿望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杭州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杭州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