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时期李富春的科技实践活动

2023-07-22廖勇

湘潮 2023年6期
关键词:李富春边区科学院

廖勇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本侵略者调集主要兵力集中打击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1938年至1941年,日本侵略者一再企图渡过黄河侵犯陕甘宁边区(以下简称“边区”),并不断地派飞机轰炸延安等边区城镇,虽遇到边区军民的英勇顽强抵抗,日本侵略者企图未能得逞,但边区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国民党顽固派对边区实行经济封锁,蒋介石更是下达“以后凡有令准自新疆东来汽车之人、物,无论何项必须在兰州为止境,不得再允东开”的密令。皖南事变后,国民党顽固派不仅停发八路军军饷,更是在边区周围围了五十万大军,建筑了一万多个碉堡,重重封锁,禁止一切必需品如棉花、农具、铁、布匹等生产、生活资料輸入边区,甚至于外国友人送来的东西也被国民党顽固派扣留。

边区地形十分复杂,是“中国最贫瘠、长期落后而且人口稀少的地区之一”。边区农业生产工具简单、农业生产方式粗放、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因此面临着严重的财政与经济困难,毛泽东后来描述这段困难时期时说:“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国民党用停发经费和经济封锁来对待我们,企图把我们困死。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为了解决生存艰难的问题,发展边区经济建设,党中央成立由李富春牵头,叶季壮、曹菊如、高自立、李六如、刘景范等组成的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组建中央财政经济部。李富春和刚刚建立的中央财经部担负起了组织边区大生产运动的重任。李富春赴法勤工俭学之前,进入保定育德中学留法高等工艺预备班,学习了二十多门科目,赴法之后,他在法国西北部施乃德钢铁厂哈佛尔分厂做工。李富春抱着实业救国的思想,希望通过发展工业来拯救中国。后受蔡和森的影响,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转向革命救国方向,但他对科学的尊重、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和感悟是其思想意识的一种底色。具备良好科学素养的李富春积极投身于科技实践活动之中,运用自然科学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

科技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

面对自然环境恶劣、农业水平低下、经济发展落后、封建迷信猖獗、科技人才短缺、科技产业几乎空白的困难局面,李富春从科技工作理论与实践相脱钩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引导科技工作者把自然科学应用到边区实践上;从工农业科技和人才缺乏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引进和培养具备科学理论知识的人才来建设发展边区;从边区人民深受迷信迷惑与疾病侵袭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普及医药卫生知识来保障边区人民生命健康。

引导科技工作者把自然科学应用到边区实践上。边区大生产运动中,一些生产部门负责领导的干部或多或少存在着守旧的、顽固的、狭窄的实际主义倾向,拘守着旧的经验与习惯,缺乏勇敢前进的创造精神,抵抗新的技术、新的生产知识的应用与发展。这就导致边区许多生产的实际问题,或盲目摸索,或得不到适当的解决而听之任之,以致浪费人力物力财力与时间。此外,边区的许多自然科学家、专家,或者仍然待在学校、机关中尚未实际参与到边区广大的生产建设中来,或者感觉无事可做,或者参加了生产建设,仍然在摸索,在碰壁。边区的生产实践也遇到许多问题,诸如梢山的柳根水,人吃了成“拐子”,以致有许多土地不能耕种;如南泥湾气候冷湿,不能牧羊,羊要生癞;如每年牛瘟羊瘟死了很多牛羊,而无更有效办法对付等实际问题。

一方面是许多自然科学家、专家未与生产实践相接触,出现无所事事或无所适从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生产生活中出现各种各样急需科学技术来解决的问题。面对这样的矛盾,李富春在给自然科学会的一封信中指出:“边区自然科学界的同志以整风的精神与科学的方法,都来参加边区经济建设的战斗任务,把自然科学应用在边区的生产实践上去,来响应毛泽东同志边区丰衣足食的号召,响应中央与西北局边区生产建设第一的任务。”在这封信中,李富春根据自己对中央直属机关学校生产的研究,特提出八个问题,希望边区自然科学界的同志们给予调查、研究、讨论,并给出确切的解答。这封信发表后,给自然科学科技工作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很好地点明了生产需要科学的问题与科技工作者脱离生产实践的问题。《科学园地》特在刊发信件的这期杂志上同时刊登《本刊启事》,征集关于生产的实际问题的文章。科技工作者也进一步关注了生产生活实践,在《科学园地》上发表了很多通俗易懂的好文章。除了在《解放日报》上进行理论指导外,技术人员还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教学。在推广植棉新品种和种植技术方面,光华农场试验成功的黑麦、狼尾谷、洋芋等,产量高,不怕虫蚀,不易倒伏,又随地可种。针对柳根水人吃了得病的情况,自然科学院生物系师生通过检测和分析柳根水的水质,提出防治意见:1.把河边柳树砍掉,让太阳晒到河面,消灭细菌。2.在饮水中加碘,有的加矾。3.不睡太热的炕。4.不喝生水。

引进和培养具备科学理论知识的人才来建设发展边区。面对专门技术人才非常缺乏、无科学的技术基础、没有足够的专门人才可供指导等实际困难,1939年2月,李富春在生产运动计划中提出要建立自然科学研究所。中央不仅批准了这个计划,还要求全党支持这项工作。1939年,李富春在自然科学讨论会上提出“在延安建立自然科学院,以培养我们自己的科技建设人才”的意见,强调自然科学院不仅要为陕甘宁边区培养人才,还要为其他边区培养人才。李富春为了培养人才,从延安的机关、学校和部队特地引进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的科技人员来院任教。他曾三次写信给抗日军政大学副校长许光达,要求调化工专家华寿俊到自然科学院。李富春还通过中央组织部向国统区党组织发出通知,动员科技人员到延安参加自然科学院工作,如获得南京金陵大学理学学士学位,并攻读该校理科研究所化学部研究生的李苏,经十八集团军重庆办事处推荐,于1940年6月到延安,先后担任自然科学院大学部主任、化学系主任、化工系主任等职。在李富春不懈的努力下,一批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科技人才,聚集到了自然科学院。

1940年9月1日,自然科学院在完成各项筹建工作后举行了开学典礼。李富春在典礼上向师生阐明了发展自然科学对边区生产建设和支援前线的必要性,又传达了党中央对自然科学院教育工作的重视。在谈到自然科学院工作任务时,李富春明确指出自然科学院的任务就是培养通晓革命理论又懂自然科学的专业人员和理论与实际统一的人才。李富春提出“革命通人,业务专家”的办学宗旨,要求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学,无论是哪个专业,低年级学生必须要从基础理论从头学起,同时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这是补充知识和修养学识的理论学习阶段;高年级学生则必须去工厂参加实习工作,经过实践锻炼方能毕业,这是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的实践学习阶段。自然科学院将李富春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理念贯彻落实在制定学制和教学计划中。虽然后来自然科学院的学制略有调整,但是整体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未变,学校在理论知识学习阶段和社会实践工作实习阶段,很好地平衡了理论教育和实践锻炼的问题。

主张摒弃中西医的门户之见。针对边区中西医的门户之见,李富春认为双方应打破门户之见,西医在合作中应负主要责任,要“研究与提高中医,并从而充实提高自己。自己直接动手为群众服务,以取得经验,还要帮助培养边区西医人才,用科学方法解决边区医药问题”。李富春认为开展医药治疗与开展群众卫生运动,必须掌握教育群众使之自愿为原则,不能强迫命令。对于如何给群众医药卫生保障,他作了如下工作部署:1.成立延安中西医药研究会,吸收中、西、兽医参加,经此会推动,产生全边区医药联合会,该会进行医理药理的研究工作,并成为边区群众医药技术的领导机关。2.解决医生问题,以县为单位训练中医(先在延安试办),提倡医生带徒弟。各地名医的生活困难,由政府帮助解决。政府举办医药学校,附设于医大,医大本身也需扩大,该校每期毕业生至少调十分之一给边区做群众卫生工作。延安各医务机关应给群众治病,各医院应扩充一定的床位,接收群众住院。助产训练班应继续在各处开办。延安各医务机关西医每年要抽出三分之一的时间为群众服务,由边区组织巡回医疗队下乡。明年医务人员的生产任务一概免除。3.解决药材问题,改良中药铺的营业性质,公营中药铺应以服务为主,以影响全边区私人中药铺。中药铺并应研究制药的办法。大量提倡挖药和栽药。关于西药的制造,由边府帮助,扩大贸司的制药厂。同时提倡中西医研究,发展外来中西药的代用品。

李富春的建议得到边区全体中西医的一致拥护,刘景范、苏井观等人立即进行筹备延安中西医药研究会。1945年中西医药研究总会成立,该会以“团结与提高边区中西医(包括兽医)人员,实行中西医合作,协助政府调查研究”为目的,同时受各级政府之委托,该会帮助卫生行政机关及卫生技术机关解决有关人畜之卫生医药问题,宣传组织中西医(包括兽医)人员与助产人员参加边区卫生医药建设工作,以增进边区人畜之健康,减少疾病、死亡为任务。中西医药研究总会成立后,经常利用报纸宣传卫生防疫,介绍治疗验方,筹办中医训练班,举行中西医生座谈会,交换中西医药经验;研究特别病症;组织医疗队下乡。科学普及医药知识,使人民生命健康得到了保障。

李富春主张摒弃中西医门户之见,积极开展大众化的群众性卫生运动,提升了边区人民的医疗卫生认知,使边区的卫生状况得到改善,人民健康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实现了“康健之精神,寓于康健之身体”,充实了军队的战斗力,增强了抗战救亡的军事力量。

科技实践活动的历史作用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领导了一场以陕甘宁为中心、其他抗日根据地广泛参与的科技实践活动。李富春作为当时科技实践活动的具体践行者,积极组织和领导工农业生产的科技实践活动,积极引进和培养具有科学理论知识的人才开展科技实践活动。这些科技实践活动促进了大生产运动的发展,增强了边区的军事实力,培育了一批科技人才,加深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技术的认知。

促进了边区的生产发展。李富春在大生产运动中的科技实践,解决了在抗战及封锁情况下的物质困难问题,把“丰衣足食”的口号变成了现实,同时创造了许多新的技术,新的组织形式,将生产力提高了,又将供给制度改善了。边区扩大了耕地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边区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如1943年11月13日开幕的中直、军直生产展览会上,展出了蔬菜、种子、菜籽、药材等多种展品。

边区纺织业方面,公营工厂产量曾提高到3万到4万匹大布,私营及合作社工厂,其产量曾达到11万匹大布,以上按全边区所需布量可自给40%以上。造纸业方面,公私营在内,年可产纸10000多令,按全边区军民所需可自給50%左右。肥皂年产40多万条,除自给外,尚有输出。火柴年产1000余箱。石油厂所产各种油类除煤油可全部自给外,其他油类亦可解决公家之大部需要。盐之产量曾达40万到60万驮,除供边区全部需要外,抗战期间曾每年输出10万驮到25万驮。其他如炼铁、挖煤、陶瓷、玻璃、制药、制革、印刷、机械制造、军火制造、被服制造等生产,亦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时的供给需要。1944年底,在工业方面,生活日用品之毛巾、肥皂、火柴、袜子、纸张、陶瓷、纸烟、蓝靛等,已能全部自给或者部分自给。

增强了边区的军事实力。李富春筹建的自然科学院在教学工作中密切联系抗战实际,与边区科技工作者共同参与各类自然科学研究活动,解决了部分军事物资的供给困难,也为边区军事实力的增强做出了突出贡献。自然科学院化学系的师生为保障前线军械弹药的供给,在木棚中自制硫酸和硝酸,研制出紧缺的黄色炸药。当时制造手榴弹需要优质灰生铁,在炼铁厂劳动实习的机械工程系和化工系同学就把教学用的仪器和药品搬到现场,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钻研技术理论,共同研究生产配料,从配料下料、冶炼观察、冷却送风、煅烧锅炉到做砂模出铁,在每一道工序上一丝不苟,认真把关,很多同学光着脊梁烧风炉时被通红的铁屑烫得斑斑点点。凭着这样坚毅的学习态度和饱满的生产热情,他们制造出品质优良的灰生铁,解决了弹药器械一大难题。边区军民不仅实现了物资的全部或部分自给,同时还可以外输,如紫芳沟化学厂研制生产的硫酸、硝酸、硝化棉和双基药等,不仅自给有余还支援了晋绥边区的军事工业建设。

培育了“革命通人,业务专家”。深感专门技术人才缺乏的李富春,在生产运动计划中提出“在延安建立自然科学院,以培养我们自己的科技建设人才”的意见。在筹建自然科学院的时候,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日本侵略者的野蛮进攻以及边区科技产业几乎空白的困难局面,李富春耗费无数心血从无到有地创办了一所既不同于边区党领导下培养党政军事人才的高等院校,又从根本上区别于国民党统治区和国外的高等院校的科技院校。在统筹教学管理方面,他通过中央组织部从边区各个党政机关和学校抽调了一批技术专家来院工作,多方积极争取边区之外的知识分子来自然科学院工作学习,更是明确自然科学院的任务就是培养通晓革命理论又懂自然科学的专业人员,理论与实际统一的人才。在领导科研活动方面,他以解决边区重大需求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主义科学观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自然科学研究活动,在科研中进行教育、在教育中服务生产,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解决了当地生产生活实际问题,极大地锻炼了科技人才的科学实践能力。

李富春在自然科学院为党和人民培育了一批富有革命精神的青年技术人才,他们绝大多数都成为服务于新中国建设的技术专家和领导骨干。据统计,延安时期进入自然科学院工作的教师有40多人,党政干部有30多人,在其中先后学习过的学生有500多人。他们在自然科学院期间,在工作上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积极进取,在学习上刻苦努力,分秒必争地增长自身学识。解放战争中自然科学院迁离延安,大部分师生在晋察冀边区被就地分配工作,有的被分配到东北和其他解放区工作,也有的由组织上送到国外继续学习深造。全国解放后,他们的政治觉悟、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不断进步提高,自然科学院校友遍布全国各地,有些成为中央或省、自治区、市的党政领导干部,有些成为大学教授、工程师、研究员。例如院务处处长陈宝诚后任天津市电业局局长,化学系主任李苏后任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地矿系主任张朝俊后任石油管理总局地质局党委书记、局长,学生李鹏后任国务院总理,学生叶选平后任广东省省长,学生陈祖泽后任核动力运行研究所首任所长。

李富春在大生产运动中积极开展科技实践,引导科技工作者把自然科学应用到边区实践上,解决了边区生产相关问题,促进了边区生产的发展,为打破边区经济封锁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注重科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教育和引进吸收科技人才,为抗战胜利提供了人才支撑;积极开展科学知识普及活动,提高边区人民生活健康水平,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虽然这些科技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临时性和应急性,但是它们使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技术的价值有了全面性、系统性的认知。

猜你喜欢

李富春边区科学院
一道课本例题的解法探究
咸宁市农业科学院情况简介
咸宁市农业科学院农机所简介
《河北省科学院学报》稿约
一位科学院院士的文学人生
1960年代初期李富春农业恢复发展思想探析
论蔡和森、李富春革命家庭成员赴法勤工俭学之原因
李富春为何被称为“革命的老毛驴”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