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见常新,与古城墙多聊天

2023-07-22丁云

现代苏州 2023年11期
关键词:夯土中转站古城墙

丁云

隔着护城河与南广场,平门城楼与苏州火车站遥遥相望。河面上吹来阵阵凉风,视野开阔,河上的船只从东西两头相向而行。关于苏州古城墙的传奇轶事,我们听过不少,但还是不断有新鲜的:比如平门城墙一带是真真实实地发掘出过六朝墓葬、汉代城墙与战国遗迹的。古城墙虽然是2500多年来不断修筑损毁再修筑起来的,但常见常新,它仍可以告诉我们许多新鲜事。

大弯角处幸存的古代城墙遗址

苏州古城西北角,十字洋河与北护城河的交汇处,水面宽阔。作为环古城河健身步道的一部分,那里鸟语花香,荫翳蔽日。附近有一处平四路垃圾中转站,一旁就是平门城楼。北城墙的平门,旧时有水陆两路可通常州。古平门废塞后,1928年为便利城内外交通,曾重辟平门,到1958年拆除。

跟古胥门城门洞的经历有些相似,这个北护城河南20米,平四路北10米的大弯角处,由于长年堆放垃圾,也幸存了古代城墙遗址。我们从苏州城墙博物馆《平四路垃圾中转站抢救性发掘简报》中翻到了那段考古发掘过程。

2005年,由于平四路处要建垃圾中转站,文物部门对此进行了抢救性挖掘。早在20世纪70年代,苏州博物馆曾在平门西侧不远处发现过六朝墓32座,打破汉代城墙,出土青瓷器、金器等珍贵文物。2005年的这次对古代城墙遗址的调查发掘,又发现战国遗址1处、汉代夯土城墙1段、六朝墓葬2座,出土陶器、瓷器、铁器等文物。六朝墓葬打破汉代城墙,汉代城墙迭压有大片层叠夯窝的春秋戰国时期夯土层,为进一步证实苏州古城是蜚声中外的2500多年来原址未变的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有力证据。后来建成的平四路垃圾中转站,距离古城墙遗址西移了5米。

从公元前514年苏州开始夯土筑墙建古城,设8座水陆城门。元代末期对城墙进行了大规模重建,现存苏州古城墙是在此基础之上历经明清两代重修而成。1982年后,苏州城墙保护工作得到高度重视,盘门、胥门、阊门等一批古城墙、水陆城门得到了妥善加固和修复。苏州城墙是环城河景观的重要标志。

今天,苏州古城墙分盘门段、胥门段、阊门段等10个重要片区。东侧娄门至蛇门城墙,多以夯土城墙形式留存,其中娄门桥至相门间城墙遗址已基本贯通。西侧盘门至阊门城墙,多以砖石城墙间断分布,保留古城墙遗存较多。北侧平门至娄门城墙,基本以地下遗址形式埋藏于绿地景观、建筑、道路之下,后期复建的平门、齐门城墙和娄门城门已作为城墙景观展示。南侧蛇门至盘门城墙,除南园桥至人民桥段被建筑物覆盖外,基本以夯土城墙形式留存。

保护和修缮,与古城墙多“交流”

近年来,苏州古城墙得到了进一步的保护与修缮。

古城墙保护工作内容被逐一细化分解,构建起苏州古城墙保护管理体系。盘门段、东园段、葑门段、南园段4处古城墙遗址分别由盘门景区管理处等责任单位进行管理,其余位于公共区域的古城墙遗址由相应属地街道进行管理。

古城墙管理协商共建制度建立,古城保护专家学者,古城墙管理责任单位、相关部门、属地街道,景观城墙管理单位被邀请共同研究古城墙保护与活化问题。古城墙被纳入普查重点内容,城墙档案信息库建立。从2020年起,胥门、阊门、金门三段古城墙遗址开展定期监测与分析。古城墙的日常巡查和应急处置工作尤为突出,胥门南段城墙百花洲公园段、阊门城墙专诸巷段、金门城墙演艺中心段等多处城墙土体塌方、树木倒伏先后得到有效、及时的抢险解危。

城墙顶部的树木如无序生长,将会危及城墙结构,因而需要实施绿化整治。针对胥门南段城墙,保护区、姑苏区联合市园林局、市文物局等相关部门经多次踏勘现场,制定整治方案,清理构树、苦楝、泡桐等隐患树木,修剪乔木并清理杂草。

与古城同在的城墙,同时也需要不断保护修缮,提升风貌。保护区、姑苏区对胥门南段城墙进行了全面修缮和补强,恢复了城墙顶部的女儿墙与箭垛,并对夯土进行方砖铺地硬化,完成了胥门南段城墙修缮和亮化提升项目。

数字化时代,对城墙的保护也参与其中。通过空间云数据信息采集和3D数字建模技术,胥门段古城墙仿真模型和倾斜三维模型被构建,城墙全貌和细部构造被精确还原。

为了扩大苏州城墙的历史文化影响力,保护区、姑苏区联手多部门开展古城墙保护宣教活动,包括编印《苏州市古城墙保护条例》单行本和古城保护法治漫画读本,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保护古城墙的城市风尚。

从平门到平四路,进惠济桥过北码头,再从阊门沿南新路,过南新桥到达金门,一路行进,苏州的古城墙真是完完全全地融合在我们的生活中啊。

猜你喜欢

夯土中转站古城墙
中亚是人类祖先关键“中转站”?
现代夯土建筑材料特性及抗震性能数值模拟
高性能半柔性地坪在生活垃圾中转站的应用
浅析古城墙的历史价值及保护原则
郑州商城遗址出土夯土材料的分析研究
竹筋夯土柱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在晋阳古城墙遗址勘测中的应用研究
平遥古城墙
宁化石壁:客家人的第一中转站
商代西北方国的文明遗珍 山西吕梁高红商代夯土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