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贸促职能作用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

2023-07-22杨开伟

求知 2023年7期
关键词:商事京津冀协同

杨开伟

天津为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诸成效,着眼今后五年,围绕全面建设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改革开放、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目标导向,聚焦事关天津长远发展的重点领域,提出实施“十项行动”。其中第一项行动就是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纵深推进行动,要求立足新阶段新任务新要求,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深度融入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下大气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天津市分会紧密围绕“十项行动”,充分发挥“联通政企、融通内外、畅通供需”的独特优势,坚定信心、主动谋划,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

一、近年来的主要做法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后,天津市贸促会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主动对接这一国家战略,将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纳入贸促会的中心工作,对内建立工作领导机制,对外加强沟通联络,与北京市贸促会和河北省贸促会开展务实合作。近年来,在天津贸促会的各项业务和活动中积极融入三地元素,推动贸易投资促进协同发展,提升对企业的服务,不断拓展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强化了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天津发展、服务企业需求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立足高起点推动工作,注重搞好顶层设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一经提出,市贸促会党组立即部署成立由会领导牵头,各相关业务部门和中心负责人组成的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将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重点工作在每年年初进行统一安排。每年根据不同工作渠道,通过走访调研、座谈交流、共同举办活动等方式,积极与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合作交流办等部门和市物流协会等行业组织加强沟通,交流工作思路和经验做法,开展务实合作。加强与京冀两地贸促会的紧密合作,整合业务渠道资源,搭建高端会展活动平台,为京津冀企业实现融合发展创造条件。

2.着眼于高质量发展目标,倾力构建合作机制。一是共建三地务实合作机制。2014 年11月,三地贸促会召开京津冀贸易促进协同发展座谈会,在反复沟通的基础上,于12月10日共同签署《京津冀贸易促进协同发展合作备忘录》,标志着三地区域性合作机制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2018 年和2021 年,根据形势发展需要,三地又分别补充签订了修订的《京津冀贸易投资促进协同发展合作备忘录》,使合作机制更加完善。二是共谋三地商事法律服务。2016年,三地贸促会共同签署《京津冀贸易促进协同发展商事法律合作备忘录》,在出证认证、摩擦预警、知识产权领域共同为京津冀三地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建立原产地证合作机制和信息共享常态化机制,互设代办处,加大领事认证业务合作力度。开展涉外商事法律“一体化”服务,优化法律环境,交换调解员名单并在网上公示,为京津冀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保驾护航。2021年,三地贸促会和三地知识产权局六方签署了《关于加强企业海外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备忘录》,为进一步加强企业海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保证。三是共创三地经贸交流活动。多次举办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内容相关的推介洽谈、展览展示、论坛会议等活动,为三地企业拓宽国内外业务渠道。如:举办北京市市长国际企业家顾问天津行活动,邀请三地企业和机构分别参加自贸区路演石家庄专场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主题报告会、京津冀企业走进石家庄乐城贸易对接会、津冀企业家(秦皇岛)合作项目对接会和京津冀企业走进东疆贸易对接会等活动,开展政策宣讲、企业对接和实地考察。四是共享三地企业培训服务。共同举办“法律风险防范与应对”“走出去”系列培训会、“京津冀国际商事法律论坛”等培训活动。经过几年的不断合作已形成了良好互动,在三地企业间分享信息,有利于帮助企业有效应对当前日益复杂的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新挑战,减少技术性贸易壁垒带来的不利影响,推动京津冀企业“走出去”健康发展。

3.举办高水平会展活动,努力提升服务水平。三地轮流举办“京津冀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以下简称“投洽会”),推动三地在贸易促进和双向投资方面实现资源共享,着力打造国际化京津冀活动品牌,目前已成功举办了七届。其中,天津市贸促会作为机制的轮值主席单位,于2017年5月牵头成功举办了第三届投洽会,围绕“产业技术创新合作”主题,进行专家政策解读,三地政府、园区及企业推介,同时安排“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项目签约仪式”和“京津冀物流协同发展项目展示与洽谈”等一系列活动,贸促系统、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企业代表等近400人应邀参会。活动在促进三地政企之间交流与合作、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与融合、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不断将京津冀协同发展理念植入各类展会中,提升该理念在会展经济中的影响力。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工作机制还不够健全。三地贸促会自建立合作机制以来,围绕企业之间的互访互通、商事法律服务和企业培训等开展了一定的合作,呈现出良好的工作局面。但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三地共同开展的活动相对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合作进程。此外,合作内容还不够丰富,方式还不够灵活,特别是在承接疏解非首都功能和支持雄安新区建设方面缺乏创新招法,没能做到深挖潜力,难以满足外向型企业“走出去”的迫切需求,工作机制需要不断健全完善。

2.活动水平还有待提升。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活动中,对已经具备的系统资源利用率不高,三地在机制合作中还主要依靠牵头部门进行沟通协调,相关业务部门之间缺乏紧密的联动协作;同时,在中国贸促会和中国国际商会资源以及区域间的政府资源利用上远远不够。投洽会规格还不够高,在邀请国内外政府官员、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上力度不足,难以邀请到世界500强企业代表参会,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端产业的企业参会也相对较少,投洽会的品牌效应尚未完全形成。

3.工作成果还不够突出。市贸促会一直未被纳入市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虽主动寻求信息參与工作,但仍然无法及时了解相关动态并参与到大项任务之中。因缺少相应的财政和政策支持,很多活动还一直通过嫁接在各地相对比较成熟的展会活动中进行,缺乏独立性,影响力也相对单薄,工作成果还不够突出。在与相关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研究院所等单位的合作上更多地停留在走访、座谈、信息互通和共同举办活动等方面,在延展活动效应、追踪成果和深度合作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1. 夯实工作基础。一是深化三地机制合作。持续加强三地合作机制,利用贸促会2023年担任轮值主席单位的有利时机,重点对信息调研、联合组展、企业互访和商法服务等内容进行充实完善。在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的同时,适时召开专项工作会议,研究工作形势,深入查找不足,推动工作落实。二是争取政府支持。结合贸促会工作职能,建议将贸促会纳入市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单位,参与相关工作,开发更多合作领域,形成横向联动、互融共促的良好局面。三是加强工作调研。加强与经贸政策研究机构特别是三地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系统内信息调研部门的沟通联络,以问题为导向,深入企业开展调研,系统梳理调研中的相关问题和意见建议,围绕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为政府部门提供参考性强的政策建议,努力提高建言献策水平。

2.助推会展经济發展。一是着力打造京津冀投洽会品牌效应。积极向广大企业宣传该活动的相关背景、主要目的和历届举办情况,特别是要注重梳理近年来的活动成果,及时发布投洽会的合作、招商等项目信息,适时向政府部门汇报和反映,争取有力支持,努力使之成为京津冀地区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会展品牌活动。二是有效利用三地会展资源。依托三地现有较为成熟的展会,不断完善并拓展举办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相关的论坛、对接会、洽谈会、研讨会等活动。在会展业发展大会、PECC博览会、科博会等知名展会活动中融入更多京津冀元素,开辟专题活动,提高招商引资、引智、引技水平。三是助推会展业发展。依托天津国家会展中心,加强同京冀两地展览机构和组织的广泛联系,开展深入合作,吸引知名品牌展会落户天津。

3.务实服务三地企业。一是持续开展企业互访互通活动。采取定期走访和随机走访相结合的方式,组织三地间的企业进行考察交流,寻求贸易投资机会。二是联合组织企业赴境外考察。借助中国贸促会和中国国际商会的各类资源,由三地共同组织有意向开拓国际市场的企业,有针对性地赴境外考察洽谈,为其“走出去”创造条件。三是服务好三地外资企业。利用三地服务外资企业专班机制,做好三地外资企业的服务工作,帮助外资企业解决在三地经营中出现的问题。

4.拓展商事法律服务。一是加强商法合作机制建设。根据经贸发展形势和特点,每年联合举办“京津冀国际商事法律论坛”,落实三地贸促会和知识产权局六方签署的《关于加强企业海外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备忘录》,服务区域企业提升知识产权国际化保护能力,使之成为三地共同为企业开展商事法律服务的金字招牌。二是提高为企业发声力度。加强京津冀三方经贸摩擦预警信息的收集与共享,并以最快的速度传递给企业,方便企业做好防范工作。围绕中美经贸摩擦,以贸易单边保护主义等焦点为题,联合举办更多专家级别高、内容管用有效、吸引力强的商事法律培训,或帮助企业进行听证会抗辩,积极为企业发声,进一步增强业务水平。三是提供更多便利化服务。借助中国贸促会和北京市贸促会代办领事认证业务的优势,扩展业务范围,用好自贸协定,提高通关一体化便利服务效率。

作者系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处级公务员任职培训班(第56期乙班)学员,天津市贸促会人事部副部长

责任编辑:朱健

猜你喜欢

商事京津冀协同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欢迎登录中国商事仲裁网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论国际民事诉讼中《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的明示选择适用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公司资本制度改革与商事登记制度——登记的考察日本商事
商事信托的新发展与法律应对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