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ARTS 艺术

2023-07-21

优雅 2023年6期
关键词:艺术家装置创作

德国折纸艺术家atelier MARTINI°作品

美国 旧金山 别样的深海蓝鲸艺术家Joel Deal Stockdill将回收的海洋垃圾,经过重新加工、再造、拼接,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艺术装置,赋予废弃物品新的生命,以唤起人们对海洋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反思。其最具代表性的装置作品《蓝鲸》,与真实的蓝鲸一样大小,装置表面斑驳的痕迹仿佛是人类对海洋环境的破坏和掠夺所留下的印记。

澳大利亚 本迪戈 闯进万花筒世界艺术家Keith Courtney的装置作品《万花筒》,是一个令人目眩神迷的艺术空间。整个装置由玻璃、钢铁和移动棱镜组成,内部结构错综复杂,犹如一个神秘的迷宫。观者穿行其中,可感受到光线、颜色和声音不断变换所带来的视听震撼,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魔幻色彩的梦境。

法国 阿尔卑斯 无声的哭泣为了唤起人们保护濒危野生动物的意识,艺术家Julien Nonnon以阿尔卑斯山脉为画布,用灯光创作出一系列震撼人心的作品。棕熊、红狐狸、鹰、岩羚……这些濒临灭绝动物的巨大头像映射在阿尔卑斯山脉上,似乎在哭泣。通过灯光作品的短暂性,Julien希望人们意识到,也许有一天,它们也会如同灯光熄灭一样消失。

俄罗斯 诺里尔斯克 雪地里的一抹红一栋红色的建筑孤零零地矗立在苍茫雪原中,散发着一种令人沉醉的寂寥。这是艺术家Gregory Orekhov的装置艺术作品,受几何抽象派画家Kazimir Malevich绘画作品《红房子》的启发创作而成。Gregory想通过该装置引领观众走进一个超现实的世界,去寻找内心真正的归宿。

德国 柏林 房子也能玩跷跷板艺术家Alex Schweder和Ward Shelley联合打造出一座长15米的长廊式建筑“ReActor”,依靠高5米的混凝土立柱保持稳定。该建筑不仅可以旋转,还可像跷跷板一样偏向一侧。每次允许2个人进入房内“探秘”,一方的任意动静都会被另一方知晓,双方只有互相配合才能达到平衡状态。

意大利 阿尔卑斯山脉 空中烟花艺术家Jadikan的系列作品《现象》,结合光绘技术、无人机、烟花和美丽的自然景观创作而成。夜幕降临,无人机携带易燃烟花缓缓升空。随着火焰的燃烧,无数道光芒在空中绽放,宛如一场繁星落地的奇观。Jadikan通过长时间曝光拍摄,捕捉到这些瞬间的美丽。在光与影的交织中,我们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光芒逐渐渗透进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将整个世界都笼罩梦幻般的氛围之中。

徐沫 都市野人

徐沫认为野人是人最初始化的状态,在知、情、意、行的层面能够处于独立思考与行动的能力。作为不麻木且不顺从主流社会的人,徐沫对现实中正在发生的事与物,始终保持个体性的警觉和怀疑,坚守如野人般的野性。徐沫的创作挪用了艺术史中的经典案例,毕加索的蓝色时期的《The Absinthe Drinker》被篡改成《酒馆一角》,画中的人物被“tiaotiao”取代,艺术家的忧郁变成了思考中淡淡的微笑。《要幸福》在同样的酒馆背景中,将原型挪用成了咧着嘴准备吃书籍的“tiaotiao”,作品中立体派的荧光灯装置则是对毕加索的致敬。“都市野人”既是徐沫对抗现实世界的价值观,也是可量化自我态度的路径。“都市野人”的概念将属于多变的形式,承载多样化思考与表达的身体。

蒋友柏 肆意泼洒的蓝与黑

蒋友柏绘画中肆意泼洒的蓝与黑,塑造出矫健的龙,仿佛从背景中长出来,想要挣脱画布的束缚而腾飞。两条亮黄色的龙须,将画面点亮。作品也不再是平整的,当观者轻轻地触碰表面,皮毛、鳞片都是不同的触感,他认为作品的触觉很重要。很多平时不敢用的技法,也大胆用在画中,“我开始不再考虑美不美,而是完全纯粹、自由的表达。”“重生”系列,正如其名,意味着蒋友柏艺术事业真正的开始,画面中大量留白,色彩轻盈流畅,颇具宋画意味。2019年疫情爆发后,几乎一切停滞,“梦”系列在这一特殊时期诞生,更多颜色、天马行空的想象被放了进来。蒋友柏自己评价,“我现在已经进入一个比较轻松的创作状态,纯粹、自由。”

陈维 错综的现实

陈维的艺术创作始于杭州,最初从事声音艺术与表演,而后转向影像及装置。陈维的创作常以舞台装置和情境再造的方式呈现于摄影之中。近年来,他更是不断地以布景和多媒介装置结合的展出形式,将其工作延伸至现场。他在工作室及摄影棚搭建的场景仿佛电影片段般具有叙事性和画面感。他早期的作品致力于营造悬念,精心设计的场景怪诞、荒谬,演绎着一种错综的现实,是内在自我追求之外,某一不可到达之处的心境再现。逐渐他开始关注具体的人群与生活场景,沿袭以往对光和空间感的把控和戏剧性的呈现,接连创作出表现年轻群体于社会中孤独感的“俱乐部”系列,以及表现城市发展背后潜在冲突的“新城”系列等关怀社会与自我认知更趋深刻的系列作品。在全球化对个人产生虚空与疏离的当下,艺术家开始发掘亲密空间的公共性。

王文婷 佐西莫斯的梦

王文婷展览的主题“佐西莫斯的梦”创作灵感来自一位生活在公元3世纪末至4世纪初希腊的埃及炼金术师佐西莫斯,他写了最早关于炼金术的书籍。在留下的文献中,借助于神启,佐西莫斯将炼金过程中的重要发现和主观感受以梦的形式进行包裹。王文婷赋予物质在不同嬗变过程中,带有崇高意味的想象景观,但同时这些想象的产物又是对实体物件的身份架构。《初显时》《婚典》《玫瑰园》这些带有递进式关系的作品,构建了一个关于工厂中物质生活的氛围。在这些情境的作用下,那些承载了王文婷更深思考的物件,得以张开自己的伤口,直白地讲述工厂生产过程中的控制与失控,以及需要多大程度的牺牲才可以从被限定的命运中出逃。

王茜瑶 无拘束的生命力

王茜瑶的抽象绘画描绘的是定格在画布上的运动,传递出无边际的感觉以及无拘束的生命力。她的创作融合多种材质技法,比如油画、丙烯、粉笔、铅笔、油画棒。一方面,她富有表现力的线条沿袭了亚洲绘画大家的传统;另一方面,她的作品没有使用任何来自故乡的经典材料。抽象绘画是王茜瑶自我表达直接且唯一的形式。她的作品通常始于密集的灵感,并经由外部刺激或内部酝酿触发,继而直接流动为形式上的探索。在她眼中,她的作品是一个几近无形无体的运动过程,灵魂漂浮在空中,一切事物不再重要;摆脱了所有束缚,线条彼此交织,持续流转、转换和飞行,意欲突破条条框框。

林天苗 挑战玻璃

林天苗通过将具有女性生活痕迹和符号意义的材料,如针、棉、线、丝、布……进行加工、缠绕、覆盖于日常物件上,透露着她对日常生活和传统手工艺的关注和反思,以一种独到的想象力及视野形成了鲜明、敏感且细腻的个人风格。从早年的系列作品,观众不难体会到林天苗注重材料和方法的选择,充斥着手作的质感与生活的温度。近年来,林天苗开始与上海玻璃博物馆合作,选择广泛应用在现代领域需人工合成的玻璃材料,尝试前所未有的创作挑战。从最初掌握玻璃的特性,逐步研究工艺技术,提取“机械”运动等更具有社会化识别标志的装置实验中,寻找科技与艺术之间的平衡点,从而介入到更丰富的层次和多维度的探索。

余尔格 寻找肢体表达的极限

这部小说可以概括成一个女人的隐秘一生,如果浪漫一点,还可以说——爱比死亡更冷。这也是余尔格导演制作的最新同名剧目《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广告词。小说和剧目保持绝对一致的地方只有一处,那就是从头至尾根本没有出现过一朵玫瑰。小说,可以看成是福克纳写给过去和记忆的一篇悼文,这朵玫瑰花以文字的形式安放在代表美国传统南方的墓碑上;而剧目,则是一朵献给“她”的玫瑰花。剧目将传统杂技和现代舞蹈结合起来,加之色彩浓烈的戏剧手法,创造出全新的肢体表演形式。将杂技表演者和现代舞者的身体打破、重塑,用“去杂技”的思想,探索身体的极限和更多可能性,实现身体充分的自由。

陶心琪 无法定义的可能性

有着商科学士和艺术管理硕士专业背景的陶心琪,曾经是一位街舞舞者。多重的专业背景,注定了她的艺术创作具备强烈的混合、野性不羁的特质与无法定义的可能性。她不仅试图通过肢体制造出新的图像、艺术语言与事件组合,更创造出由内向外具有强大统摄力的世界观、组织系统、沟通体系和连接模式。陶心琪的创作系统通过肢体本身延伸出表演现场、图像与视频、文本、装置及公共艺术项目。“明当代美术馆”提供了类似梦境的场域。陶心琪的亚人系列表演不同于其他传统的表演或剧场,她对环境并没有特定要求,亚人系列可以在美术馆等多种空间发生。每一场都独一无二无法完全复制,这也是亚人现场的魅力所在。

周嘉宁

中国作家

“不想利用自己的人物来实现叙事的目的。他们可以走向不同的通道和出路,而不是被困在一个地方。”

在小说中,周嘉宁不再控制笔下人物的命运,小说家和小说人物的关系变得更平等。一部小说写完,他们还可以在虚构的世界继续存在,也延续他们之间的命运。

丁可

中国音乐人

“我现在仍然觉得‘电影配乐’是一个角色,它不需要那么多风头。”

电影配乐往往建立在对故事的感知和理解上,又通过作曲者的私人审美表达出来。丁可让它成为电影中一个不可见的角色,用弦乐构建一个“没有人烟的世界”,在看似很轻的音乐中隐藏了一种宏大。

刘诗园

中国艺术家

“所有宏大的命题,都是由生活小事出发。”

很难仅用影像这一种媒介,定义刘诗园的作品。她拍摄,也拼贴;做装置,也做戏剧、行为艺术;就连绘画,也更像社会观察报告。在她的作品中,总是由一块块微小的图像或元素构成,并且道德观不允许她刻意区分事物的等级。

郑秀文

中国香港演员

“我想和天下间有梦想的人说,追求梦想的路困难重重,但希望你们继续。”

郑秀文被提名过10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但总是在“陪跑”。这次,她终于凭借电影《流水落花》获得第41届中国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她希望记住这个画面,梦想是留给永远不放弃的人。

谭卓

中国演员

“我把这两个跨度挺大的领域,统统称作‘做事’,真正地去做到张弛有度。”

过去3年,演员谭卓多了一个新身份——艺术家。她的每件艺术作品,都是在拍戏的间隙,在硬挤出来的时间里诞生。那种抠到细节的完美主义,自然而然地从表演,延续到艺术创作上,全力以赴做到最好。

张新成

中国演员

“我始终认为从事某个行业,得到应有的尊严,比挣钱、出名都重要。”

认清生活的本质后仍然热爱生活,有多难?张新成认为太难了。现在一说到演员,多数人印象是暴利、浮躁。大家认可表演这个行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种形式,张新成觉得这才是尊严。

徐沫

中国艺术家

“艺术家对于世界的理解经常处在一种误读状态中,而作品的完成只是前半部分,后半部分是交给观众的。”

徐沫认为艺术是今天最接近真实的东西,他的作品直指当代艺术的核心——人的现代性问题。他用神经质的图像拼贴、无厘头的画面隐喻,表达对现实世界黑色幽默式的嘲讽和批判。

吴建楠

中国艺术家

“我觉得当代艺术并不是某一种语言,所有在当下创作出来的作品都是当代艺术。”

吴建楠认为艺术作品,首先应该在视觉上给人带来愉悦感。每件艺术作品背后的创作环境以及动机,都会受到所处时代的影响。所以在创作中他也没有刻意地或要求自己,做什么样的当代艺术。

王珺

中国收藏家

“艺术和科学一样,都要在否定中产生,打破确定性。”

优秀的影像作品,在王珺看来,需要具备丰满、复杂、和谐。就像人一样,得有血有肉,有丰富的灵魂,人人都能看懂的并不一定就好。国内各间影像艺术美术馆也要百花齐放、各有千秋,不能雷同,这样才是有意义的。

周云蓬

中国民谣歌手

“幸福和创作两者是矛盾的。对我而言北京更容易激发创作灵感,因为它更多元,但北京的幸福指数不见得比大理高。”

周云蓬认为,待在舒服的地方不见得对创作有利。就像爱情,失恋对爱情是一种失败,对于写歌却是养分,如果爱情圆满,两人结婚了,可能也就写不出歌。

猜你喜欢

艺术家装置创作
SBS装置VOCs排放控制探讨
《一墙之隔》创作谈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轰趴装置指南
一种新型消除PT二次回路压降的装置与应用
干熄焦装入装置的改进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