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多维度乡村景观营造探究

2023-07-21蔡秋扬唐乐尧

台湾农业探索 2023年2期
关键词:晋江市新时期城镇化

蔡秋扬 唐乐尧

摘 要: 【目的/意义】结合新时期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发展理念和乡村人居环境品质提升的新要求,以晋江市砌坑村为例,探究新时期城镇化高水平地区乡村景观营造与管理运营模式,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对策建议。【方法/过程】运用实地调查法、文献查阅法,对晋江乡村发展困境及振兴诉求进行解析,并就此提出乡村景观营造和运营管理模式。【结果/结论】结果显示,晋江乡村发展存在人居环境综合治理、乡村空间再生利用、乡土景观与传统文化意识衔接上的问题。据此提出生态修复型、产业服务型、新型乡村社区公共服务型、文化服务型乡村景观营造模式,并基于乡村网格化管理创新景观管理运营模式,赋予乡村景观康养、休闲、教育、文化、生态、生产等多元功能,形成以点带面撬动“宜居、宜养、宜游”的乡村“宜”振兴。

关键词: 新时期;城镇化;乡村景观营造;晋江市

中图分类号: F327;D422.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 5617 (2023) 02 0038 08

乡村景观是人类活动作用在自然基底上形成的综合性区域景观体系,是居民开展日常活动的空间聚合体[1 4]。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过于注重城镇化与工业化效率而忽视了长远规划,会带来环境破坏、山川异形、历史人文资源得不到保护等问题,会导致传统文化式微、地区发展失力的双重危机,造成发展机制缺乏平衡,使得“乡愁”与“乡村建设”陷入首鼠两端的窘境[5]。这种现象在城镇化高水平地区的乡村更是异常突出。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通过产业、文化、生态环境等要素间系统作用,探索一种普适、高效的乡村景观营造和管理运营模式,以点撬面地改善传统乡村内生发展动力,逐渐形成要素间良性循环机制,从而吸引劳动力、资金等要素回流,最终实现振兴目标[6 7]。

目前,国内有关乡村振兴中的乡村景观营造研究主要包括乡村旅游开发中景观营造[8]、乡村景观营造对乡村经济发展的促进[9]、乡村人居环境品质评价[10]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乡村建设中存在景观营建脱离农民的生产生活、乡村生态安全凸显、村庄景观同质化、景观规划脱离村庄产业发展等亟待解決的问题[8 10]。2022 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 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对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营造空间格局、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服务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当前我国乡村振兴的“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的“三新”理念,本研究将晋江市内坑镇砌坑村作为研究案例,结合晋江市乡村发展困境及乡村振兴诉求,以多维度的乡村景观复合服务功能为导向,以物质空间重构为载体,探究新时期背景下乡村景观营造和管理运营模式,旨在为我国城镇化高水平地区乡村建设实践提供参考,从而助力乡村振兴。

1 晋江乡村发展困境解析及振兴诉求

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下,闽南沿海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特区之一,其乡村景观有着独具特色的地域特点[11 12],同时乡村景观营造整体水平参差不齐,出现“千村一面”等情况[13]。有关晋江乡村景观营造的研究主要包括人居环境整治[14]、乡土资源开发[15]、景观资源活化[16] 等方面,多集中于从单一视角讨论因城镇经济迅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较高而造成的乡村人居环境生态修复、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乡土文化景观保存与活化、公众参与机制等问题。总体而言,晋江乡村发展存在以下困境及振兴诉求。

1.1 人居环境综合治理水平亟待提高

晋江市共有 13 个镇、293 个行政村,乡村城镇化率较高,部分村庄已高度城市化、城中村化或局部城市化,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形成了多元特色的乡村风貌。目前,晋江市在垃圾治理、厕所革命、裸房整治、污水治理等基础工作上,不断提升治理效果[17],深化绿盈乡村模式,较好地完成了阶段性人居环境治理任务,但不同村(社区)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水平有较大差异,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治理项目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整体水平尚有待提升;人居环境治理水平整体偏弱,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还未总结有效途径,对于人居环境治理还未深入理解,从而导致恶化的生态环境成为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13]。

1.2 土地资源紧缺与乡村闲置空间再生利用的矛盾和困境

在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更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晋江乡村面临着土地资源紧缺与乡村闲置空间再生利用的矛盾和困境。晋江市乡村闲置空间包含面广、类型多,其中有宅基地闲置、空房闲置、农业用地、经营性用地和公园与绿地闲置等。针对乡村闲置宅基地和房屋存量大的困局,急需因地制宜盘活乡村闲置空间,这对于提升农村土地、房屋利用率,极具重要性和迫切性[18]。

1.3 乡土景观与传统文化意识的衰弱

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导致了乡土景观与传统文化意识的衰弱。当地政府在打造美丽乡村的项目上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但是部分的村(社区)在大兴土木进行生态宜居建设的过程中,忽略了对乡村美学的人性书写,注重外在的标准,而忽视了精神文明内涵;着重于后期加工,轻视了历史传承;聚焦于当下改造,忽略了长期维护[19]。

综上所述,当前晋江市乡村振兴面临的挑战主要是工业化造成土地资源承载力下降、人居环境质量下降、资源合理化利用以及乡村文化氛围缺失导致村民幸福感缺失、人口外流等问题,难以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2 晋江市砌坑村景观营造现状

砌坑村位于福建省晋江市内坑镇西北部,东距晋江城区 20 km,南距内坑镇区 5 km,属于城市近郊村。砌坑村有着独有的自然山水格局,村址临晋江市境内最长的河流即九十九溪,西北有御临山也叫思母山。砌坑村是晋江市第一个农村地下党支部的诞生地,有着优良的红色文化传承基础。村庄有着手工面线、豆干、碗糕等晋江著名小吃。目前村庄产业发展以建陶、鞋塑、农业为主。

2.1 土地利用现状

砌坑村土地总面积 188.92 hm2,其中农用地占57.4%,建设用地占 38.8%,未利用地占 4.52%,多为耕地、村庄建设用地、区域交通设施用地、农用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村庄可用土地资源较少,当前村内建设用地多用于产业园建设,村内部分耕地基本处于抛荒状态,长满杂草,无人耕种,整体土地利用比较粗放,集约化程度较低(图 1)。

2.2  环境污染治理现状

目前,传统的制造业依然是晋江市经济的基础和产业支柱,绿色产业所占比重低[20]。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由于近年来砌坑村大力发展制建陶、鞋塑等工业,村内整体环境“脏、乱、差”,村内工业垃圾、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农业废弃物等大部分没有得到有效处理,生态监测网络和预警系统建设较为滞后,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成为村庄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九十九溪作为砌坑村核心水系,存在雨污合流、杂草丛生、表面漂浮垃圾以及外来物种入侵现象等问题,水体污染较严重,其观赏功能、防洪排泄功能、生态功能等基本功能缺失(图 2)。

2.3  闲置资源利用现状

根据实地调研发现(图 3),砌坑村碎片化荒地较多、多处古厝闲置;荒地、路边、驳岸、荒废建筑的植被杂乱;村内仅存一处修建多年的小型滨水公园,由于长期疏于后期管理,人流稀少,使用率低,处于一个半荒废状态。

2.4 乡土景观缺失现状

砌坑村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包括历史文化建筑(古厝)、古村整体风貌景观、古村街巷空间等,也是老革命基点村。目前虽然村内建有以红色革命为文化主线的“晋江内坑砌坑革命史陈列室”,但缺乏传统文化要素营造的保护和能够传承砌坑村特色文化的乡土景观(图 4)。砌坑村传统文化脉络(古厝、农业遗产、制作工艺、习俗等)正逐渐衰败,村民的乡愁意识正在弱化。

综上所述,虽然砌坑村已取得新农村建设的初步成效,但在新时期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亟待探讨如何科学统筹提升治理效能、提升乡村景观综合服务功能来促进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急需提升乡村自治能力、健全产业链条、修复环境风貌并传承文化脉络,从而实现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的乡村振兴总目标。

3 基于“宜居、宜养、宜游”乡村发展新理念的乡村景观营造策略与实践

当前国家对于乡村振兴提出了“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的“三新”理念,强调未来乡村发展与建设应把未来村庄建设作为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打造高品质生活为核心,以推动村庄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在保持乡容、乡愁、乡风本味不丢失的前提下,集成整合农村文化礼堂、村级便民服务中心等职能,系统设计建设邻里、文化、健康、生态、创业、建筑、交通、数字、服务和治理等应用场景,打造一批“服务均等化、环境生态化、生活智慧化、文明现代化”的未来村庄[21]。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可以“宜居、宜养、宜游”的乡村发展理念有效解决砌坑村发展现状问题及乡村振兴诉求,通过以多维度的乡村景观复合服务功能为导向,以物质空间重构为载体,充分整合活化砌坑村特色资源,以人居环境品质为本底,进行生态修复型景观营造,打造“宜居”乡村;以城乡融合人居需求为导向,进行新型乡村社区公共服务型景观及文化服务型景观营造,循序渐进构建“宜养”乡村;以村庄特色产业为动力,推动绿色优质乡村产业体系构建及发展,打造村庄“宜游”模式,形成“宜居、宜养、宜游”三者相互促进的局面,实现乡村“宜”振 兴[22 24](图 5)。

3.1  砌坑村乡村景观营造实践

3.1.1 基于田园自然山水风貌恢复的生态修复型景观营造 乡村环境修复是为解决传统乡村环境景观衰败、传统文化风貌建设性破坏等问题而采取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小微渐进式规划行动[25]。其目标是改善村庄公共环境,突出保护乡村山体田园、河湖湿地、原生植被、优化村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促进村庄形态与自然环境、传统文化相得益彰,从而优化村庄人居环境品质,激发村庄活力。砌坑村的生态修复景观营造旨在修复生态环境的同時,塑造乡村传统田园山水景观风貌,重现闽南地区乡村的传统特色。

砌坑村立山靠水,有独特山水格局的同时也有着丰富的九十九溪农业景观资源,可借助“山 村 田  溪”的景观分布格局,修复砌坑村田园山水景观。重点考虑对九十九溪进行清淤处理、杂草处理,进行水环境综合治理。通过设置田园康养景观步道,整合村内沿九十九溪湿地、农田等景观元素,将砌坑村的独特农业资源优势转到景观层面上来。同时,有效保护和系统修复水生态以增强九十九溪水生态服务功能,推动砌坑村的乡村景观环境提升。

3.1.2 “红色+康养”复合产业服务型景观营造 新时期乡村振兴中,产业振兴是重点,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乡村产业振兴,就是要形成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乡村产业体系,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需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六产”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推动乡村生活富裕[18]。

(1)红色旅游产业服务模式。砌坑村作为晋江市第一个农村地下党支部的诞生地,红色资源丰厚,随着村庄快速城镇化,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逐渐被单一追逐经济快速发展的思想所取代。当前在国家以及省市的各项支持乡村产业振兴的政策背景之下,考虑将红色旅游作为砌坑村新型多业态产业发展的重点项目之一。重点立足于传承与发展红色文化,通过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整合村庄红色文化资源,活化古厝、展馆等村庄闲置资源,发展村庄红色旅游业。

(2)休闲农业产业服务模式。砌坑村现已成立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利用现有农田进行蔬菜产业园创建工作。区别于之前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考虑以农业生产活动为背景,以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乡统筹融合发展过程中城乡居民的需求为导向,以现代农业科技装备和科学技术为支撑,以农业创意为手段,以互动体验为抓手,结合乡村特有的历史文化风情、民俗文化,打造兼并创意性、景观性、趣味性、互动性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休闲农业景观,如休闲农庄、共享农场、自然教育农场等。砌坑村休闲农业产业服务模式的景观营造可以与红色旅游产业服务景观相结合,为形成砌坑村绿色优质的乡村产业体系打下坚实基础,从而达到农民持续增收的目的。

(3)“慢生活”理念下康养产业服务模式。疫情背景下,乡村因其特有的自然人文资源成为满足城乡居民健康需求的首选地,有学者提出开发乡村健康产业,推动“慢食”运动与“慢生活”创造节俭环保生活方式[26 27]。团队整合砌坑村现有闲置资源,塑造集慢行系统、运动休闲、旅游观光空间于一体的生态景观绿带、康养疗愈绿带、休闲游憩慢行绿带;增加了创意立体式田园设计,营造一侧农田园、一侧繁花,一步一景的康养跑道,打造成集运动、休闲、康养于一体的乡村田园“慢生活”景观。在此基础上,结合数字化技术赋予景观人性化服务功能,通过建设数字化康养小品,打造参与式服务项目,增加其互动式体验感,以满足城乡居民与村民的使用需求与心理感受。

3.1.3 基于“党建+”邻里新型乡村社区构建的公共服务型景观营造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乡村居民群体对于共享良好的自然资源、休闲活动场所及邻里交流等方面的需求也随之提高。晋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于 2022 年 5 月 21 日印发《晋江市推进“党建+”邻里中心建设的工作方案》,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区工作“三个如何”重要指示要求过程中,传承弘扬“晋江经验”,坚持党建引领,以“爱邻里 家生活”为主题,开展“党建+”邻里中心建设工作,大大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27]。在此背景下,团队在砌坑村进行了新型乡村社区公共服务型景观营造的探索。

(1)“微菜园”景观营造。快速城镇化使得砌坑村土地资源紧张,大部分耕地被承包出租用于农业园建设。许多村民房前屋后能使用的土地资源很少且大部分在前期的村庄建设中被硬化。为满足日常生活对蔬菜的需求,许多村民自发使用泡沫种植箱进行蔬菜种植,这样既不环保美观,又存在饮食安全问题。团队使用木制材料和废弃无毒建筑材料对种植箱进行改造升级,并融入可食地景的科普宣传标识栏。通过“微菜园”景观营造,村民参与了社区共建,达到了村民自治的目的,也激发了村民的共创生态环保美好家园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同时团队还教授了村民艺术种植技能,提升村民文化素养,重塑乡村社区公共精神。

(2)“党建+”邻里中心社区公共景观营建。以党建为引领进行“党建+”邻里中心社区公共景观营建,重点利用乡村社区内的闲置空间,如老厝及厝前广场与绿化空间,建设“党建+”邻里共享中心,提供便民服务、医疗服务、文体旅服务、综治服务、养老服务、生活服务、教育服务等功能,立足建设完整的居住社区,高效服务社区人群,并结合信息数字化技术,营造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村庄数字化景观,强化城乡社区共建模式数字化社区景观综合服务功能性。

3.1.4 基于在地文脉修复与传承的乡村文化服务型景观营造 通过具有地域人文特色的公共空间营建,可为乡村传统文化活动提供空间载体。砌坑村具有丰富红色及传统文化历史资源,利用其独有的历史文脉资源,在景观营造上联动红色文化、产业文化、企业文化、民俗文化,从而打造村庄多元文化脈络。一方面,利用公共文化景观组织传统文化活动,恢复乡村历史文化传统;另一方面,结合新技术、新媒体、新风尚,展开充满时尚气息与活力的多元文化活动,如乡村自媒体建设、乡村摄影、创意产品展卖等,可为新时期乡村文化传承注入新内容[25, 28]。

(1)传统历史文化景观修复。砌坑村传统历史文化景观修复区域重点在村域内思母山地带。思母山位于砌坑村的西北面,清朝道光年间《晋江县志 卷12 古迹志坊宅附 城外古迹 思母山》曾记载了有关宋幼主在此地思母报恩的历史典故,其具有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底蕴,是砌坑村最主要的自然与人文遗产地。团队依托自然山体背景,融合母慈子孝的传统雕塑、闽南文化元素凝练、传统铺装材质使用、乡土植物设计、夜景灯光等多种方法,引导村民感知与体验思母山场所文化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也为村庄未来乡村旅游开发打下良好基础。

(2)乡村特色文化景观营造。依托砌坑村特色文化资源,聚焦乡土文化重点内容进行乡村特色文化景观营造。新时期背景下,基于社区开展“除陋习,树新风”专项活动、推广爱卫生、护环境、助力疫情防控、生态保护等工作的需要,进行移风易俗、优秀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宣传景观小品营造、LOGO 设计(图 6)、IP 景观标识及解说系统设计,从而引领社会新风尚,形成激浊扬清、崇德向善的乡村良好氛围。利用村庄闲置房资源,融合村庄红色文化、产业文化、企业文化、民俗文化,进行砌坑村“乡愁记忆馆”营造。在此基础之上,未来考虑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乡村基层文化服务景观信息化和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并进行农村数字博物馆建设和乡村网络文化引导。

3.2 基于乡村网格化管理的景观管理运营模式创新

乡村景观营造,除了空间实体以及数字化景观的构建,还需重视在景观构建之后的运营及管理才能真正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29]。乡村景观营造本质上是乡村治理的问题,许多乡村景观在营建后面临着无人维护、管理缺失、使用率低等问题,有不少乡村发生过“涂脂抹粉”的“一次性”乡村建设的错误[30]。网格化治理是一种新型的基层社会服务治理模式,指在村委会下辖建立网格委员会,通过对村域内不同地区进行合理划分,并对各个区域增设网格员,后续进驻管理区域内个性化事务,将基层服务与基层治理延伸到每家每户的家门前,使得群众事务得到更及时的反馈,经过自下而上的响应机制更快得到处理[31]。它能很好地避免快速城镇化所导致的农村基层组织职能弱化,村级组织工作效率低下,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难以落实的问题。目前晋江市大力推行“基层组织网格化建设”,以党建引领构建乡村基层治理新模式,能在确保村级管理正确方向的前提下,建立自下而上的治理结构,从而实现更为高效管理的目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此背景下,团队考虑将网格化的基层治理方式引入到乡村景观运营及管理中。尝试以“微菜园”景观管理运营方案作为景观网格化管理运营模式的切入点,进而探索更多乡村景观管理运营模式与网格化管理结合的建设方案。“微菜园”景观营造与运营方案协助村委会统一设计并定制微菜园种植箱,再对网格员进行宣讲与动员;借助网格员发动网格内村民认领种植箱,在村内路旁营造“微菜园”景观,种植可食用蔬菜。在此基础上,指导村委举办“美美与共”乡村“微菜园”景观设计竞赛活动,让村民在自己设计的种植箱上添加作品名并进行乡土艺术创作,激发村民的参与积极性,重塑乡村社区自治的公共精神。借助网格化管理进行“微菜园”景观运营及管理提升了砌坑村乡村基层治理的效能,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4 结语

随着快速城镇化,城镇化高水平地区乡村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结合新时期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发展理念和乡村人居环境品质提升的新要求,通过“发现当地特有属性→进行适合当地特色各类型景观营造→景观营建落地及网格化管理运营→以点撬面实现乡村振兴”的乡村景观营造及管理运营方法,利用多维度的乡村景观复合服务功能及资源本底,构建生态修复型、产业服务型、新型乡村社区公共服务型景观、文化服务型景观营造及网格化景观管理及运营的乡村发展模式,形成“宜居、宜养、宜游”三者相互促进的局面,推动乡村“宜”振兴(图 7)。

乡村景观营造与管理运营是长期持续的过程,未来须在乡村振兴行动中继续完善制度建设、优化系统要素,形成社会、产业、文化及生态景观等系统要素良性互动格局,为探索城镇化高水平地区乡村振兴模式提供理论及实践支撑。因此,本团队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展开研究:(1)从闽南地区乡村 全国其他地区乡村研究线路出发,探索不同城镇化水平条件下村庄景观营造模式;(2)进一步探索城镇化高水平乡村的空间利用格局;(3)依据国家乡村振兴新政策,延续“晋江经验”的发展,在充分尊重地域特色与人居需求的基础上,科学规划与设计村庄空间,营造新时期乡村景观来缔造未来村庄居民的美好生活模式。

参考文献:

[1]刘黎明. 乡村景观规划[M].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2 4.

[2]胡畔,谢晖,王兴平. 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内涵与方法 以南京市江宁区江宁街道为例[J].  城市规划,2010,34(7):28 33.

[3] 秦柯,孟祥彬,刘黎明,等.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审美视角的乡村景观意象营造研究[J]. 中国园林,2022,38(6):18 22.

[4]潘莹,白佳钰,施瑛. 基于主导土地覆被的传统乡村景观区划及特 征 研 究 以 粤 东 福 佬 区 域 为 例 [J]. 中 国 园 林 , 2022,38(2):48 53.

[5]孙彦斐,唐晓岚,刘思源. 乡村文化景观保护的现实境遇及路径 基于“人地关系”的环境教育路径[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1):117 126.

[6]叶建平,朱雪梅,林垚广,等. 传统村落微更新与社区复兴:粤北石塘的乡村振兴实践[J]. 城市发展研究,2018,25(7):41 45,73,161.

[7]仇叶. 乡村旅游的景观制造逻辑与乡村产业发展路径 基于赣南C县梯田景观开发的实证调研[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2):10 20.

[8]王秀伟,李晓军. 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2022,77(4):900 917.

[9]傅嘉言. 江南地区乡村“小微田园综合体”的概念认知与营建策略[D]. 杭州:浙江大学,2021.

[10]吴雪,陈荣,张云路. 面向多类型、多尺度协同传导的乡村景观特征识别与评价方法 以科右前旗为例[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22,44(11):111 121.

[11]陈舜敏. 闽南沿海传统聚落景观的叙事转译与活化[D]. 泉州:华侨大学,2020.

[12]黄桥明,姚成,杨福英,等. 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景观的变迁与保护 以闽西古村落芷溪村为例[J]. 台湾农业探索,2020(1):69 75.

[13] 黄翔,蔡元榕,陈怡情,等. 基于生态宜居理念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水平评价 以晋江市47个样本村为例[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5(2):54 62.

[14]韩燕,廖海云,丁铮. “五位一体”联动下乡村景观营建模式探析 以晋江市英林镇为例[J]. 台湾农业探索,2019(5):43 48.

[15]谢耀辉. 泉州地区村落五祖拳发展研究[D]. 厦门:集美大学,2020.

[16]沈慧玲. 基于渐进式更新理念的乡村文化景观保存与活化策略研究[D]. 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20.

[17]蔡元榕,黄翔,杨昌霖,等. 社会监督、群體认同和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治理行为研究 基于福建晋江市问卷调查的分析[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2,16(5):25 33.

[18]叶茂乐. 乡村振兴中闲置空间再生利用研究 以晋江市乡村微更新实践为例[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21,19(3):97 103.

[19]苏贝克,尤杰舜,刘子锋,等. 乡村振兴背景下晋江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探讨[J]. 台湾农业探索,2021(4):66 73.

[20]贺东航. 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及制度创新的晋江经验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6(2):74 78.

[21]王复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应立足新阶段、贯彻新理念、融入新格局[J]. 乡村振兴,2022(2):55 57.

[22]卢俊,陶伟,赵兵. 中国乡村空间治理的价值逻辑与实践路径 基于乡村主体性的视角[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54(5):38 47.

[23]李伯华,杨馥端,窦银娣.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机更新:理论认知与实践路径[J]. 地理研究,2022,41(5):1407 1421.

[24]潘颖,邹君,刘雅倩,等. 乡村振兴视角下传统村落活态性特征及作用机制研究[J]. 人文地理,2022,37(2):132 140,192.

[25]田健,曾穗平,曾坚. 重构·重生·重现 基于行动规划的传统乡村“微”振兴策略与实践探索[J].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1):60 70.

[26]温铁军,唐正花,刘亚慧. 从农业1.0到农业4.0:生态转型与农业可持续[M]. 北京:东方出版社,2021.

[27]温铁军,梁少雄,刘良. 乡建笔记新青年与乡村的生命对话[M].北京:东方出版社,2020.

[28]赵之中.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承乡村文脉研究[J]. 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2(8):57 58.

[29]吴秀,周配,朱倚萱,等. 可持续乡村建设现状及模式 以长沙市为例[J/OL]. 热带地理:1—13[2023-02-26]. DOI: 10.13284/j.cnki.rddl.003632.

[30]梁金鹏. 乡村振兴视角下传统村庄发展规划研究[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9.

[31]马海良,洪楚悦. 农村地区网格化社会治理模式的逻辑体系和优化路径[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20(2):131 138.

猜你喜欢

晋江市新时期城镇化
“三位一体”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晋江市实验小学
“三位一体”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让每处校园成景——晋江市第一中学简介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研究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