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古渡口

2023-07-21靳育德

群文天地 2023年3期
关键词:积石老鸦渡口

靳育德

渡口指的是道路越过河流时,以船摆渡方式衔接两岸交通的地点,有的渡口设有码头、引道及管理设施。我国有许多有名的渡口,如黄河上的风陵渡、长江上的瓜洲渡等。南宋陆游就有“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妙句,元代贡师泰也有“瓜洲渡口山如浪,扬子桥头水似云”的诗句。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山高峡深,河道纵横,水流湍急,许多地方交通不便,故有“湟水多桥,黄河多渡”的说法。在一些地势较为险峻,且不具备做渡口地形条件的地方,在没有其他办法的情况下,水性好的,只得将衣物顶在头上,冒险进行泅渡;有的只能紧紧抓住马尾,借马之力过河,稍有不慎,就会被河水吞没,命丧河底。过去,由于建筑材料等条件限制,造桥确实不易,因而选取一些水流较为平缓、河面较宽、河床较为平整的地方作为渡口,借皮筏或木船作为工具渡河。近处如西宁西北城墙外,六七十年前,尚有渡船在湟水上摆渡去北山寺的游客。远处如大名鼎鼎的临津渡、老鸦峡渡口、乙麻目渡口、古什群峡渡口、马克唐渡口、玛多黄河渡口、通天河渡口等,汉代护羌校尉邓训就曾以革船(皮筏)强渡黄河,征服反抗的烧当羌部落。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周希武前往玉树实地调查,后在《玉树调查记》中详细记载了玉树地区11处津渡的位置、河面宽度、水的深度及地理气候特点,如“扎曲渡口在囊谦古特知庄南,宽约60丈,马行314步,深及马腹,水甚清,皆碎石铺底,冬亦不冻。”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朱绣出使西藏,归后著有《海藏纪行》一文,收在《西藏六十年大事记》中,其中就写到渡玛多黄河湿地的艰辛情况。

临津渡

临津渡,旧称“临津关”,是黄河上游一个非常古老而有名的渡口,也称黄河上渡、积石渡,在今循化县积石峡东口,甘肃省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村尚存其东岸遗址。临津自古就是“缘河津渡之处”,河西岸即是民和县官亭镇赵木川。早在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这里设置了今县境第一个县级建置河关县。这里自秦汉以来就是今甘肃和青海间的重要渡口和交通要隘。到了隋代,因临津地处与吐谷浑的前沿地区,遂建临津关。当年隋炀帝西巡,即由此渡黄河。历史上多有使者、商队或军队,由临津渡河,进入青海境内,以官亭为首站,“官亭”因此而得名。起初由此经允吾(古地名)入令居(古地名),再分赴河西或湟中;后则取道古鄯、柴沟、峡门,经乐都至西宁。历史上东晋高僧法显、南宋僧人法勇、北魏比丘惠生及宋云、隋炀帝、唐高僧道宣等,都曾先后取道于此,或往西域、或往印度(经西藏),“临津古渡”成为丝绸之路南道的要津,古道上来往的使者、商旅络绎不绝。“临津”一名最早见于《水经·河水注》:“河水又东,临津溪水注之。水自南山,北经临津城西,而北流注于河。河水又东,经临津城北,白土城南……城在大河之北,為缘河津渡之处。”这里古代叫临津,即临近 (黄河) 渡口的意思。由于渡口位置重要,后来在渡口所在的黄河两岸都建了城,河北岸在晋永宁中建白土城,河南岸前凉张轨置临津县,建临津城。隋代在这里设置了出入关津的关官。《读史方舆纪要》载“临津城在(河)州西北百二十里”“黄河上渡、直(河)州西北百二十里之积石关,路通西宁,谓之积石渡”。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初,隋炀帝为了消灭突厥和吐谷浑,统一华夏,带后妃、侍从及数十万大军御驾亲征,浩浩荡荡地从长安出发,经陇西、狄道、河州,从临津渡渡过黄河到西平(今西宁),吐谷浑部落10余万人降隋。隋炀帝再越大斗拔谷山口(今祁连扁都口)至张掖,结束张掖的活动后原路返回,从临津渡过黄河回长安,并命刘权率军镇守河源郡积石镇(今积石山县大河家),从此“临津”之名闻于华夏。在渡口附近,唐设积石军;北宋熙宁年间,大河家古渡边设有茶马互市的榷场;金、元两朝时期设积石州;明朝时期设积石关。明总制陇西诸地军务的户部尚书、兼任武英殿大学士杨一清曾有《题积石关》 一诗:“活活真源渺未知,乾坤于此判华夷。凿开积石从天降,吞尽群流到海迟。九曲润多资下土,千年清合应昌期。不缘砥柱龙门在,浩浩三江恐不支。”明朝在渡口上设官船2只,水夫20名。清代改为民渡,置官船1只,一直沿至中华民国时期。1949年8月,王震大军就是从此渡过黄河,挺进青海。千年历史变迁,昔日叱咤风云、有“青海锁钥”之称的临津关后来只留下一墩石锁、两条铁索让人们凭吊。

老鸦峡渡口

老鸦峡渡口,位于海东市乐都县与民和县交界处的老鸦峡西口。过去,老鸦峡是甘青路上的天险,其峡中北岸的大、小鹦哥嘴伸入湟水,一般只能单人单骑勉强通过,车辆必须绕道冰沟前往兰州,所以那儿曾设有冰沟驿,作为官府人员和老百姓往来憩脚之所。老鸦峡正好处在西宁至兰州的咽喉之地,整个峡长17千米,峡宽160多米,峡的南北两岸均为悬岩峭壁。两岸山峰高达2300多米,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峡西口北岸有城堡,汉代曾设过破羌县,附近白崖子曾出土过有名的《汉三老赵掾碑》,是一处文化积淀很深厚的地方。虽然老鸦峡巉崖绝嶂,南北对峙,湟水一线,横贯其中,令商旅望峰息心。但这儿曾设有渡口,人称“老鸦峡渡口”。后随着大、小鹦哥嘴的清除,甘青公路建成,数十里的老鸦峡“天堑变通途”,老鸦峡渡口终于完成了它的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

西宁北山寺渡口

西宁北山寺渡口,位于今西宁市城西区中共青海省委党校的北侧湟水边。明清时这里曾建有一座握桥,《西宁府新志》中称其为“惠民桥”,人们俗称为大桥。惠民桥被冲毁后,此处再也没有建桥,设有木船进行摆渡。由于北川和西宁湟水北岸需进城购物或出售农产品的百姓较多,城内需到北山寺进香拜佛或上述地区探亲访友的人亦不少,所以北山寺渡口呈现出繁忙的景象。北山寺渡船一直运用到20世纪50年代,60年代随着报社桥 (今长江路桥)的建成通车,才算“告老还乡”。

伊麻目渡口

伊麻目渡口,位于循化县街子镇北侧,过黄河,即为化隆县甘都镇阿河滩村。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街子和甘都是这一带的富庶之地,瓜果飘香,物产丰富。早在东汉和帝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护羌校尉侯霸就曾在东西邯(甘都)屯田五部,开渠引水灌溉,是黄河沿岸最早开发的地区。街子镇南通文都乡,可去岗察乡和同仁县;东接循化县城积石镇,可去孟达、官亭和甘肃省积石山县大河家镇。甘都经合群峡,连接化隆县城巴燕镇,进而可去湟水谷地。南北商旅,多会于此。在过去交通不便的条件下,伊麻目所在地地势开阔,黄河水流平缓,山清水秀,正是天造地设的渡口地,所以自古就成为渡口。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官府设官渡,规定梢夫7名,水夫(水手) 63名。1934年古什群峡 (公伯峡) 建桥后,临(临夏)平(平安)公路通车,车辆过桥,行人、骡马大多仍由此济渡。1949年8月下旬兰州战役结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王震司令员的率领下,就是从伊麻目渡口强渡黄河(当时古什群峡桥已被焚毁)进入西宁的。现在,这里已建起黄河大桥,伊麻目渡口已成为历史,留在人们渐渐远去的记忆中了。

古什群峡渡口

古什群峡亦称公伯峡,在循化县查汗都斯乡古什群村北侧,过黄河即为化隆县地界,东距甘都镇约10公里。这里地处古什群峡东口,南北两山耸立,地形险要,但黄河一出峡口,河面变宽,是十分难得的渡口之地。为了解决人们渡河需要,很早就设有渡船进行摆渡。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青海省当局调陆军100师工兵和化隆、循化两县民工建成一座桥,定名“同化桥”。同化桥长40余米,宽4.1米,载重6吨,成为当时这里唯一的一座黄河桥。5年后,又征调两县民工2000余人,砍伐循化县尕楞鼻堂森林木材,将同化桥重建为长58米、宽7米的伸臂木握桥。1949年6月,同化桥被焚毁。

马克唐渡口

马克唐渡口,位于尖扎县县城马克唐镇北黄河上,北岸即大山,南岸连接富饶的马克唐川地。马克唐西连康杨镇和李家峡、坎布拉,东通昂拉乡,虽然地域广阔,但过去交通十分不便,人畜经过,只靠渡口摆渡。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6月,政府决定从贵德县析置尖扎县,以马克唐为县治。为了解决马克唐地区交通不便问题,省交通厅决定修建尖扎黄河大桥(群尖黄河大桥)。1960年至1983年,先后进行了5次设计,1978年3月由公路工程养护处第一工程队承建,由于在施工中没有达到原设计技术要求,1979年9月17日上午,大桥合拢时造成坍塌事故。1983年6月,再次由省公路工程处承建,次年8月10日建成通车。2004年7月31日,因该桥处于公伯峡水库淹没区而被定向爆破拆除,在其上游300米处另建尖扎黄河大桥代之。新建的黄河大桥全长248米,桥宽12米,墩高在30米以上。

滴水崖黄河渡口

滴水崖黄河渡口在贵德县城北,据《贵德县志稿》记载:“城北即黄河也。旧系私船,多有勒索。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经西宁道佥事杨应琚、知府申梦玺、署所千总丁国正详请,设官船二只。每船水手八名,应需工食,按年从司库请领。又设救生船一只,水手四名。”滴水崖渡口位于今河東乡太平村北黄河边,对岸为虎头崖,早年为私营木船摆渡之地,西宁兵备道佥事杨应琚改为公办,定为一等官渡,置木船2只,每船配船夫8名,救生船1只,水手4名,以资救急。人、畜过渡均收船费,每日放渡1至2次,每次船载驮畜近五六匹(头),或近10人,每次需四五小时,极不便利。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贵德浮桥建成后停渡。2004年10月,作为西久(西宁至久治)公路上重要的桥梁,滴水崖黄河渡口处新的黄河大桥建成通车,也许只有为数不多的老人们还记得这里曾经靠渡船过河的事儿。

玛多黄河渡口

玛多黄河渡口,亦称河源古渡,位于果洛州玛多县黄河沿至两湖(鄂陵湖、扎陵湖)间。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江夏王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进藏曾经此,后唐蕃之间通使、和亲、会盟多由此渡黄河。《西宁府新志》亦有“肖力麻川黄河源”渡口的记载。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陇上名士周希武前往玉树,在《玉树调查记》中也详细记载了当年11月12日过玛多黄河渡口时的艰辛过程:“帐下健儿王长才入水探河,时寒风凛冽,王即裸体就水,游泳而至彼岸,已复折回此岸,水深处及肩。当其在中流时,几被洪涛卷去,赖岸上人呼噪助势,始努力自拔而出。出水后,面无人色,身为冰锋所犁,鲜血濡缕,观者为之泣下。(后决定人乘) 骆驼先过,水没驼腹,(人)左右手握定(骆驼)两峰之毛,屏气凝神,目不敢它视。及登岸后,始庆更生;(马入水后)水没马脊,仅露其首,乘马者两腿皆在水中,出水则冰结于肤,足破指裂,鲜血淋漓。”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朱绣出使西藏,归后著有《海藏纪行》一文,收在《西藏六十年大事记》中,其中就写到玛多黄河渡口:“其渡口在鄂陵海(湖)之西,距扎陵海(湖)尚有百里之遥,河宽十三四丈,深及马腹,此为水量最小之际,若至夏日水涨,则不易也。”解放后,1953年政府在渡口处建起一座木桥;1966年,在原址建起6孔钢筋混凝土大桥,被誉为“黄河上游第一桥”,古老的渡口再也不让人望河兴叹了。

通天河渡口

通天河即长江上游河段的名称,多渡口,著名的有巴哈苦苦赛渡、尕朵渡口、直布达渡等,夏用皮筏,冬有冰桥。除此之外,还有通天河上游入藏的七渡口。巴哈苦苦赛渡为清乾隆时大将军富康安率清军赴西藏平定廓尔喀入侵的渡江之处;尕朵渡口是“唐蕃古道”上的重要津渡。直布达渡,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与玉树县交界处的直布达,在歇武寺直布庄南通天河边,为西宁进入玉树的重要津渡,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陇上名士周希武前往玉树时,就是从这儿渡过长江的:“ (从直布达庄)南行百余步,即到通天河滨,即金沙江之上流也。苍崖夹峙,碧水中流,清可见底,深约一丈。沿岸西行里许至渡口,则冰桥已结,距桥上下各百余步,均流澌未结,适至渡口,则层冰峨峨,盖遮冰所为也。渡口宽约22丈,人马过时,如履坦途,顷刻毕渡。”2005年10月,一座造价772万元、全长166.08米的大桥已横跨在通天河上,天堑变通途,千百年来人们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猜你喜欢

积石老鸦渡口
老鸦瓣属药用植物地理新分布
界首渡口缅怀红军
大连地区新石器至青铜时代积石冢研究
汉江渡口——两代艄公的“价值观”
射鸦记
每一个彷徨的人生渡口,唯有自渡
渡口
老鸦瓣黄酮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
老鸦
积石峡水电站座环焊缝熔敷金属量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