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厘风》:用一千天时光记录下时代的一角

2023-07-21

现代苏州 2023年12期
关键词:东山

作为《苏州全书》首批出版图书中以“杂志”面貌示人的文献,《莫厘风》的出现引人关注。创办于1946年7月1日的《莫厘风》,一共出版了32期,并向社会公开发行。1949年4月,由于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莫厘风》告别了读者,出版完最后一期,编辑团队便投入迎接解放上海的战斗中。

《莫厘风》创办了2年零9个月,恰好是一千日左右。在这一千个日子里,《莫厘风》吸引了广大读者,尤其在青年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读者把《莫厘风》喻为“黑夜中的火把”“人民的喉舌”,它像一盏明灯引导着一代青年走上了光明的道路。《苏州全书》本次影印的《莫厘风》,底本为苏州吴中区图书馆藏本。本期《现代苏州》对话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吴中区政协文化文史特聘研究员杨维忠,为读者解读《莫厘风》的价值,讲述它背后的故事。

《现代苏州》:《莫厘风》的名字很特别,引人遐想。《莫厘风》究竟是一本怎样的刊物?其中又刊登了什么内容呢?

杨维忠:《莫厘风》谐音洞庭东山的主峰——“莫厘峰”。从这本刊物的名字可以看出它是一本乡土气息很浓的读物,而将“峰”改为“风”,象征着它的宗旨是传播革命的思想作风,要像春风一样吹拂大地,迎接新生活。

《莫厘风》是一本进步刊物,是在中共上海洞庭支部领导下,由东山旅沪职业青年组织“东联社”创办出版的文化期刊。“东联社”是以东山务本、安定、文昌、鉴塘、钟秀、南阳小学及莫厘中学7所学校的在沪毕业生为主的学生联合组织,全称“东洞庭山各校同学联谊社”。

《莫厘风》为16开铅印月刊,每期发行1000册。而创办这本《莫厘风》的目的,正如它的《创刊宣言》所说:“我们觉得东山的生活太枯燥,思想太沉闷,感到我们不能沉默,我们有说几句话的必要。于是发行这本小小的刊物,作为我们自由发表的地方,借此冲破东山一点生活和思想上的昏浊与停滞的空气而已。虽然我们的力量还弱小,或许还不能起很大的作用。但我们相信这是黑夜里的一声撞击,能惊醒沉睡着人们的迷梦。如若因此而能得到一点回声,这是我们最大的欣喜。”

《莫厘风》除第一本创刊号外,每期的栏目基本不变,主要有“雨花台播音室”“故乡通讯”“风语”“读者园地”“社评”“艺文”等。“雨花台播音室”每期均载,主要刊登东山与吴县的时政消息。“风语”其实是“杂文”,也每期必载,主要是用事实批评社会的丑恶现象,而“艺文”主要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

同时,杂志还时不时发表一些东山的风土人情、名胜掌故之类的文章。为反映读者的意见和呼声,杂志还开辟了“读者园地”发表读者的来信;举办学生征文;登载医药知识;刊登寻人广告等服务内容,应该说内容丰富,文体灵活多样。

《现代苏州》:《莫厘风》是《苏州全书》首批出版图书里一部以杂志形式出现的读物,它有哪些特征?入选首批出版图书它又有着怎样的价值?

杨维忠:要说特征,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莫厘风》的创刊背景。1946年7月,国民党反动派违背全国人民和平民主的愿望,撕毁《双十协定》,全面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没有别的选择,必须奋起抵抗。《莫厘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刊的,所以它极富战斗性。《莫厘风》对社会上存在的种种反动、丑恶、愚昧的现象,进行无情揭露和批判。加之当时东山闭塞落后,封建思想浓厚,《莫厘风》首期刊物上就大声疾呼:要科学、要民主、要自由,不许封建势力横行。在揭露、批判迷信、愚昧、落后的同时,热情地向青年指出生活的方向。

其次再看《莫厘风》的创刊地点,创刊地点决定了它乡土性的特征。洞庭东山是一个偏僻山乡,更是时代的一角。《莫厘风》用文学的题材来揭露当时东山社会百姓生活的困苦。杂志刊登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事,刊登与群众有切身利益的事,再加上或激昂或清新的文风,使大家看得懂、有感悟。这让《莫厘风》得到了很好的传播,也给杂志奠定了很强的群众基础。

我个人理解,《莫厘风》的价值有三。其一,它在故乡播下了革命的种子。正如《莫厘风》编委叶绪华在1990年出版的《中共上海党史资料选辑》《东山青年革命活动的旗帜》一文中说:“《莫厘风》对家乡的最大奉献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以这本杂志为武器,打开了故乡的大门,让科学之风、民主之风吹进东山。二是利用各种渠道,不断向故乡播下革命的种子。”

其二,它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有志青年。当年《莫厘风》的作者、编者和阅读者中,不仅出了如刘鸣、严庆澍、金尚俭这样的优秀人物,还出了大批科教界的人才。私立莫厘中学校长王季绪是《莫厘风》的忠实读者,他把杂志寄给侄子王守武和王守觉阅读,兄弟俩后来成为学部委员。朱可尚、朱承坚、朱承中三姐弟是革命烈士的后代,也是《莫厘风》的读者。他们都在大学读书期间参加了中共地下党,并在学业上也取得成就。朱可尚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上海虹口区区委书记、上海市儿童世界基金会会长。朱承坚为新中国第一批留学苏联大学生,曾任铁道部电子工业局局长、教授级研究员。朱承中曾任水利电力部水利水电建设总局副局长,教授级研究员。

其三,它对东山的文化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当年《莫厘风》铅印1000册,70%运往东山发行,传播了革命思想和火种。读者中大部分是青年店员、农村青年,受到进步思想的洗礼。如今《莫厘风》仍旧对东山的历史文化产生重大影响。《莫厘风》刊登的内容丰富,乡土知识全面,对撰写东山乡镇志起到重要作用。许明煦的“莫厘游志”是《莫厘风》上每期必载的栏目,约有10万字。1987年《莫厘游志》结集出版。1990年出版的《洞庭东山志》,2000年出版的《东山镇志》,2017年出版的《中国名镇志——东山镇志》,其历史文化、名胜古迹、风土人情方面的史料,几乎都是从《莫厘风》与《莫厘游志》中摘取的。

这种种都使得《莫厘风》可以当之无愧地入选首批出版图书。

《现代苏州》:请您介绍一下《莫厘风》的主创团队,他们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呢?

杨维忠:《莫厘风》的主创团队主要是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青年,如负责人席玉年,主编金尚俭,发行人严孝修,主要撰稿人刘鸣、许庆元、杨熙元、席德基、沈恒春、严庆澍、叶绪华、翁人彦、徐蔚霖等一大批进步青年。

《莫厘风》的主创团队成员,其中很多人之前就已创办出版过不少进步刊物,如1925年,朱穰丞和严庆澍、韩济之在上海办过半月刊《莫厘沪报》,后改为《莫厘旬报》,除主要刊登家乡东山消息外,还辟有专论、时事感言和文学作品;1937年,翁人彦等在沪办过《东山青年》双月刊。

《莫厘风》主要撰稿人之一的刘鸣,曾分配至新华社28支社当随军记者,后调入北京新华通讯社总社军事组工作。1952年赴朝鲜战地采访时,不幸牺牲,年仅28岁。

还有严庆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香港《大公报》记者,也是《莫厘风》主要撰稿人,1977年他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金尚俭,上海《解放日报》高级编审、国际部主任。严孝修,上海中国投资银行行长、高级经济师。

《现代苏州》:阅读《莫厘风》会有什么感触?其中有没有一些特别的内容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

杨维忠:《莫厘风》读起来可以说是相当津津有味。其中刊登的内容更是层次丰富,极具可读性。

20世纪40年代末的上海和东山,通货膨胀,物价不稳。《莫厘风》每期组稿报道东山物价商情,还发表一些杂文、特写反映农村实况。如席玉年写的一篇《大钞与物价》的专论,将国民党反动派的发大钞喻为“空车(布)袋下米”,深入浅出地从经济规律方面来分析国民党政府滥发通货使物价狂涨的社会危害。

严孝修用肖叟笔名写的《一个上午》,描写一群银钱业小职员一个上午的工作,他们终日围绕着支票、本票、一捆捆钞票和一长串天文数字,为那些囤积居奇的人忙得晕头转向,真有一幅“末日来临”的情景。

还有黎远创作的小说《枇杷》,描写了一个东山果农赵阿大,他将辛勤种植的枇杷运到上海售卖,原打算将卖到的钱去还债,剩余的钱给妻女买点穿戴带回去,结果抗战胜利后,上海美国货充斥,大批花旗蜜橘涌进上海市场,枇杷卖不出手。赵阿大除了带回两篓李家太太送的花旗蜜橘给妻子外,什么东西也没买回家。这篇作品文字不长,却形象地反映了美国货大量倾销,引起上海市场农产品滞销的危机。

就像這些有血有肉的报道和故事,组成了《莫厘风》这一本有灵魂的读物。

猜你喜欢

东山
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
东山果事
东山由义井
走进东山学校,寻找理想信念的力量
红红的苹果
福建东山关帝庙
何来胜《李白忆东山(其一)》
藤县挂榜岭和东山的史事
洞庭东山:一颗镶嵌在太湖上的明珠
东山“寡妇村”:用悲剧的力量感召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