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经济》:了解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的一扇窗
2023-07-21
《苏州全书》首批出版图书中的《江村经济》记录了1936年一个普通的江南小农村,因缫丝厂的建立发展,连带产生的一系列巨大变迁。自此,“江村”成了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开弦弓村的代名词,为世界观察中国乡村打开了一扇窗;《江村经济》也被马林诺夫斯基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
自《江村经济》开始,其作者费孝通的命运便和历经沧桑的中国农村工业紧紧连在了一起,他一生行行重行行,实地调查和考察总结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写下了诸多不朽篇章。而《江村经济》也是了解、研究费孝通学术理论,很好的入门书籍。
《苏州全书》本次出版的《江村经济》共一册,汇辑中文版、英文版。记者对话《苏州全书》编委、江村文化园顾问、《开弦弓村志》副主编姚富坤和《苏州全书》编委、吴江江村研究中心主任惠海鸣,一起来为读者揭开《江村经济》这段时代的面纱。
《现代苏州》:请老师们简单介绍一下《江村经济》作者费孝通的生平成就以及他与苏州的关系。
姚富坤:费孝通诞生于苏州吴江一个重视教育的知识分子家庭。1936年的夏天,费孝通到广西进行实地调查,不幸受了重伤,他的姐姐费达生此时在吴江县开弦弓村开办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并邀请他来这里休养。1938年,正在英国伦敦大学学习的费孝通,在导师马林诺夫斯基指导下,将对开弦弓村的调查研究写成了博士论文《中国农民的生活》,即后来的《江村经济》,这部著作也成了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学成回国后,费孝通曾26次回访家乡江村,他的研究,为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惠海鸣:1985年,我在苏州第十中学(原振华女中)的80年校庆会上第一次见到费老,听了他的讲话,我很喜欢,又见他的研究许多是和苏州有关的,文笔又好,于是决定考他的博士生。准备了两年,1987年我考入北京大学。在这个学术气氛浓厚的地方,我有幸在费老门下攻读社会学。费老的文章中总是不时提到家乡,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他的研究受结构功能主义观点的影响,独立、严肃;也许是因为中体西用,又没有什么洋腔洋调,他对中国社会作了很好的描绘,研究又比较具体、实在。在那个年代,他的研究方式和写作风格都是人类学、社会学的一个突破。先生曾一直对我说,苏州这个点要永远搞下去,他的不少学术研究从家乡来,也极大地造福了家乡发展。
《现代苏州》:《江村经济》这部书主要讲些什么内容?
姚富坤:作为一名自由学者,费孝通写的《江村经济》如实反映了我国江南农村当时的经济社会状况。在1936年,机械工业进入农村,西方的机器工业取代了当地传统手工业,《江村经济》这部书描写了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江南农村发生的一系列社会变革。
惠海鸣:《江村经济》是一部深刻的社会学著作。费老用自己的眼睛来看这个广大而新鲜的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来思索新的问题。
在《江村经济》中,费老一开始抓住了家庭和所有制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比如说原来江村这里的妇女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低下,随着工厂的建立,上下班制度、工资制度、股份合作等制度一一落地,随之而来的,是以工厂女工为代表的妇女,她们的地位获得了极大提升,当然这只是费孝通对江村社会经济调查的一小部分。
《现代苏州》:作为我市重点推出的《苏州全书》的首批图书之一,此次出版的《江村经济》是以什么版本为底本的?请您具体介绍一下。
姚富坤:《江村经济》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1939年在英国出版,书名为《中国农民的生活》,再版了20多次,并且被翻译成日、韩、西、法、俄等多国语言,是社会学、人类学学生的必读书目之一。1986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中文本时沿用原书扉页上的《江村经济》一名。此次《苏州全书》出版的《江村经济》中文版采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版本,该版本在原著前增加了著者前言、译者说明,书后增附费孝通《重读〈江村经济·序言〉》。为保存文献原貌,英文部分采用Routledge书局1939年初版影印。
《现代苏州》:《江村经济》及费孝通的社会学思想,对于苏州经济、江南经济乃至中国经济有什么影响?
姚富坤:1986年,费孝通在温州进行调查,向当地政府提出“四个轮子一起转”,即同时大力开展国营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即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和外向型经济。如今,江南星罗棋布的小城镇已经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模式之一,这是费孝通留给家乡和祖国的一笔巨大财富。
惠海鸣:中国人离不开中国的土地,通过对江村以及苏南农村的走访、调查、研究,费老提出了苏南模式。经过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乡镇企业大批垮台,那么苏南模式存在不存在了?苏南模式对不对?这一点曾经引发过激烈的争论。我求学期间,跟费老到上海见过当时任上海书记、市长的朱镕基。朱镕基以前在清华大学时也曾听过费老的课。当时费老最关心的是国际大循环的问题,他提出江苏虽不如广东靠近香港,但条件还是好的,一头向东,靠上海;另一头是沿着长江向内地发展,也可通过巴基斯坦等国,将市场打到外国去,同时还可直接和日本联系上,如组织专门丝绸服装出口。费老曾多次要我写一百个农民企业家的传记。如今大名鼎鼎的陈建华,他就是乡镇出来的企业家。吴江鼎鼎大名的恒力集团在我看来就是苏南模式的一个变化,从中也可以看到苏南模式不可压制的发展动力和能量。对于中国社会的变化,费老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曾说:“期望着更大的变化。”对于当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他的研究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
《现代苏州》:《江村经济》对于今天的经济研究有何重要价值?
姚富坤:《江村经济》问世前,西方人类学的研究方式是异地研究,这也是为了开展殖民做准备的,而费孝通开创了本土研究的方式,即自己研究自己,不仅开拓了新的研究方式和研究角度,也让西方世界第一次“平视”了中国这个他们原以为野蛮落后的国家。自此,江村更是作为“中国农村的首选标本”而名扬海内外。
惠海鸣:一个是研究精神上的影响。从我个人角度的认识。费老是个很纯正的学者,他始终保持学者本色,严格要求自己,学到老,做到老。费老的文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首先应当尊重思想》中写道:“重视知识必须重视怎样使人们的思想活跃起来,学会动脑筋,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费老有社会学派脚踏实地的精神,师承费老,我认为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学家,可以而且只有写出创造性的著作来,才能站得住脚,才算有用。没有深入调查,光是个人冥思苦想,或抄别人的东西是毫无用处的。另外,认识中国是费孝通一代老知识分子青年时代的理想。这个理想鼓舞了他们的一生,也已经鼓舞了我们这一代人,并且将永远鼓舞每一代的中国人。
另一个是研究视野和高度上的影响。《江村经济》作为一项人类学调查,是一个历史性的记录,因为所有的发展都是从历史中来。更重要的是,所有的发展面向未来,费老的社会学思想联系社会现实,他把他的学术研究推进一步,把乡村工业问题,小城镇问题,转化为学术问题,把调查转化为学术问题,把学术和现实结合起来,和政治结合起来,确立了中国社会学的实证风格。费老认为“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同时,他提出“仅仅实行土地改革、减收地租、平均地权,并不能最终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农民如果要富裕,必须跳出土地的圈子,发展工业和副业,这也是他对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思考。
《江村经济》是对一个小村庄的调查。但是相关的调查从1936年到现在不断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体系,产出的成果从江村一直写到吴江、写到苏州、写到苏南、再写到温州。这類研究围绕长三角发展进行了一个逻辑和历史上的推演,一直到当代,仍然起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