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学经典理论的教育价值
2023-07-21刘政辉
摘 要:人学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学说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个性本质塑造、人的能力素质培养以及人的价值需要的系统的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人学中的经典理论都与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相契合,因此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政策方针相衔接,并将此渗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提升实效性,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人学 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F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7-211-03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环境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物质财富极大提高、民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新形态下,对金钱、名利、知识的强烈渴望和与人际交往的疏离,使得更多的人失去了自我的本性,而作为“物质化的存在”,人们越来越被物化。学生时期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我们更需要从人的本质出发,开展真、善、美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的人学理论
(一)人的全面解放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认为宗教批判是人类解放的前提。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和麻醉人民的鸦片,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是人的存在形式即市民社会。在马克思看来,国家、社会本应是人的世界,但在现实中成为轻视人,使人非人化的世界。这种颠倒的世界产生了宗教这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宗教是具有两面性的:宗教里的苦难不仅是现实生活苦难的表现,也是人们对这种苦难的抗拒。但这种抗拒和叹息往往是消极的,只能用虚幻的来世幸福来聊以安慰。批判宗教的目的是用人们现实的幸福取代虚幻的幸福。
《导言》是为了促进德国思想从宗教批判向现实世界批判的转变。在书中马克思肯定了青年黑格尔从不同的角度对宗教和封建神学展开了批判,特别是费尔巴哈把宗教世界归结为世俗世界,把上帝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得出了“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一概念。但是费尔巴哈并没有进一步去分析和批判现存的世俗世界,青年黑格尔派的其他代表人物也都没有超越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的狹隘眼界。
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将青年黑格尔派对宗教的批判推进到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将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的目标提升到无产阶级“普遍的人的解放”。所谓人的解放即所有社会阶级和所有社会成员的解放。人的解放将使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达到高度的融合与统一,使个体在自己的生产劳动实践和社会关系中成为类存在物,个人的社会力量与政治力量将达到本质分离[1]。
(二)人的总体性存在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从事物质生产的、现实的个人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出发点。马克思、恩格斯在书中批判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唯心史观;指出不回应现实社会矛盾、不正视特定阶级的现实关系和生活而去宣扬的社会主义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马克恩和恩格斯揭示了这种假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社会根源和阶级本质。
人类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这里提到的个人并不是他们或其他人想象的那样。这里的个人是现实的、真实的人,是个人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因此在一定的物质前提和不受任意控制支配的条件下的能动的个人。
人作为一种总体性的存在,首先是一种自然存在物,人类史本身就是自然史的一部分,人的自然本质是人存在的基础也是人获得自我认识的第一步。第二,人是类存在物。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从事以劳动为基础的实践活动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人通过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成为自己有意识的生命存在[2]。第三,人是社会存在物。生产力决定分工,进而决定所有制和交往形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也是社会各种矛盾中最基本的矛盾。第四,人是实践的存在物。马克思、恩格斯从物质实践的观点出发来理解阐释人的本质和本性,提出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在动物世界是没有的,这是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人们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具体的历史的,是一个持续的发展过程。由此决定人的本质也是具体的、历史的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人是主体,客体是自然”“人始终是主体”。马克思一生始终不渝地呼吁必须唤醒人的生命的价值。
(三)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丰富且多样的内涵:首先,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物质生产以及生活本身所需要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其次,人要具有才能的全面发展;再次是指人自身的全面发展;最后,人要具有人本身的自由能力发展。马克思把人的全面发展界定为“人作为一个整体,完全拥有自己的整体本性和全面的本质”。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就是人的完整本性和本质的发展。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得出市民社会及社会物质生活关系是政治国家和法的基础的结论以后,以人本学唯物主义为基础,以人的类本质的对象化与异化的扬弃为理论构架,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理论相结合进行研究。马克思提出劳动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劳动作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创造自己生命的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人的本质规定,人的类生活、人的类特性。人之所以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是因为他们可以通过生产劳动的实践活动去创造世界、改造世界。劳动是人的本质需要,劳动的过程也是认识自我和发现自我的过程,是人证明我是本我的基本方式,是人获得发展的一个最有效的途径,是人全面发展的核心。只有经历劳动这个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人学经典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一)人的本质问题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前提依据
马克思主义人学打破了传统的抽象思维和研究方法,通过实践真正了解人,将抽象的人转化为现实的人。思想政治教育是解放人、发展人的实践活动,是激发人的创新精神的实践活动;是与社会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实践活动;是立足个体,使个体具有与社会发展相契合的独立人格的实践活动。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为基础,与当今社会时代发展条件相适应,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政策方针相衔接,去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目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人的生命价值问题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根本依据
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还有着关于生命观的重要阐述,以马克思的生命价值观为理论来源的生命价值教育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生命价值观既是人们对生命价值的立场、观点的总结,也是人们对待未来生命活动的态度[3]。面向青少年的生命教育主要是帮助年轻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爱护生命、尊重生命,实现人生价值。
拥有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会使人们对肉体生命充满尊敬,但这并不是最终目的。“生命价值教育”比“生命教育”更注重生命的存在意义和追求,但追求一定的生命意义是基于生命的存在,具有正确生命价值的青年必然自觉地保护身体生命的存在。也就是说,俗称“身体”是革命之源,因此生命价值教育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指导和构成,其基础是身体生命的存在。生命观教育的本质是使教育对象通过理解生命而珍爱生命。马克思的生命观启示我们,关注个体的成长和幸福,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生命价值教育关注的对象都是“人”。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向青年学生解释生命的双重价值——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使学生理解生命有着脆弱和坚强的双重性质。我们要使学生建立热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生命价值观,培养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意识。
(三)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
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目标,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当今社会建设的重要一环,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的实践活动,更应该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一个抽象的范畴,人类社会有着逐渐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自然也有从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过程。因此,人们应该将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与当下社会发展要求结合起来,与当前社会发展条件相适应,逐层奋斗,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解放[4]。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则和具体措施
(一)工作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从事物质生产的现实的个人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出发点。这与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一致,也是党中央“以人为本”的方针政策。首先,“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体现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要坚持学生是课堂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启发学生去思考并参与到思政教育的方方面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个体差异性。对一些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在原则之上我们应尊重个体差异性,不能“一棒子打死”。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以及内容都应从学生自身情况出发,制定符合学生发展规律、适应学生自身成长的教育方案。我们应关注、研究学生本身,切身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以学生作为出发点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指向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原则[5]。
思想政治教育是國家政治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决定着一代代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自身素质和精神高度,因此,科学性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始终坚持的原则。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理论,既不是抽象的概念,也不是可以完全照搬的方法论。我们不能停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研究。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根据,与我国实际发展国情和当时的发展目标相适应,以人为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和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一致的,也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发展观相一致。思想政治教育虽是一门学科,但却肩负了塑造健全人格、培育全面完整的人的重大责任。因此,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必须是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撑点,我们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当今社会需要为导向,形成系统、完善、全面的思政教育体系。
(二)开展方向
青年大学生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相互交织,密切关联。既体现在人自身的发展中,也表现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发展中。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张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和谐统一,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符合我们党意识形态的需要。
树立集体主义观念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随着当前经济发展,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也愈发显现,集体主义观念淡薄。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重视集体主义观念教育,用渗透性教学将集体主义观念和爱国情怀渗透到受教育者心中。
我们应坚持劳动价值观教育。劳动、实践是区分人与动物的根本标志,劳动是人实现自身价值的基本方式和源泉,世界观、人生观和劳动价值观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并不可分割的。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劳动价值观念模糊,这点在就业方面便有所体现。教育者必须以身作则,同时注重劳动意识的培育。现今很多高校都开展了劳动教育,并将其纳入学分,只有表现合格者才可以获得该学分,这是一种不错的方式。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教育,提高精神生活的质量是当今思政教育的重中之重。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经济的发展,受教育者在满足物质需求后便对精神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但依然有一些同学没有把精神生活质量提高,出现功利性、攀比心等心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认识到这一深刻问题,以身作则,通过理论和实践教育提升学生们的精神品质。
(三)具体措施
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端正态度,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与重担。首先,我们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通过网络快速获取一些重要的时事政治新闻等。同时应该重视网络中包含的信息量,在浏览网页的过程中注意选择性学习,锻炼自己的能力并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是我们民族也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中之重,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的实践活动。其次,在注重生存基础和合理的个性需求的基础上,既要注重科学理论的指导,也要注重新时期的社会现实,注重学生思想的整体特征和个性差异,注重水平差异,采用不同的方法,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4]再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不应是不平等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思辨的概念。只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是平等的关系,才可以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最后,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探索的永恒目标,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终极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始终坚持把培养独立健全、全面协调、平衡发展的人作为工作目的,加强实践、不能只注重形式。要促使学生充分享受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人的全面发展不单单是物质生活财富的拥有,也是各方面自由、自主的充分实现,关注并维护大学生的自身发展是思政工作者的主要职责。当代大学生既承担着祖国的重任,也应充分执行权利,履行义务。作为思政教育者,要杜绝形式上的赋予的权利,而应该切切实实考虑到受教育者的基本权益的实现。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人学经典理论对当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和长远的意义。我们身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都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将理论与现实结合。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要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经典理论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追求灵活性和实效性,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编写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经典著作导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马大刚.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总体性思辨的理论探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全面发展的总体性构想[J].党史博采(下),2020(03):64-66.
[3] 纪超凡.马克思人学思想及其对青年生命价值教育的启迪研究[D].兰州大学,2020.
[4] 苏瑞莹.马克思主义人学经典理论与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前沿,2010(09):27-30.
[5] 胡樱.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3.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 河南洛阳 471023)
[作者简介:刘政辉(1999—),女,汉族,河南安阳人,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