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南亚勉瑶民间礼俗音乐文化考察研究

2023-07-20赵书峰

民族艺术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师公盘王瑶族

赵书峰,房 珩

勉瑶是一个世界性分布的离散族群,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湖南、广东、广西等地以及老挝、越南、泰国、美国等海外国家。本文结合海外音乐民族志理论,主要关注东南亚老挝勉瑶传统音乐的发展与变迁研究。众所周知,关于东南亚勉瑶文化的研究,主要以日本民族学、民俗学界为代表,如: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日本民俗学家白鸟芳郎的《东南亚山地民族志》①白鸟芳郎.东南亚山地民族志[M].黄来钧,译.昆明:云南省历史研究所东南亚研究室,1980.、吉野晃的《泰国北部优勉(瑶)亲属组织与祖先祭祀的社会人类学研究》②吉野晃.泰国北部优勉(瑶)亲属组织与祖先祭祀的社会人类学研究[D/OL].东京:日本东京都立大学,2007.为代表,主要关注泰北勉瑶的经济生活、物质生活、社会结构以及勉瑶民间仪礼中的“家先单” “祭祀制度” “婚俗仪式”等民俗事象并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广西民族学院赴泰国瑶族考察组所编著《泰国瑶族考察》③广西民族学院赴泰国考察组.泰国瑶族考察[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一书,系统介绍泰国瑶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历史、婚姻、丧葬、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内容,是一本初步介绍泰国瑶族社会历史文化的著作。玉时阶的3篇论文《泰国瑶族的“招郎入赘”》④玉时阶.泰国瑶族的“招郎入赘”[J].世界民族,1998(4):77-80.《泰国瑶族的丧葬习俗》⑤玉时阶.泰国瑶族的丧葬习俗[J].世界民族,1996(4):48-52.《泰国瑶族的历史和文化》⑥玉时阶.泰国瑶族的历史和文化[J].民族论坛,1993(1):85-89.针对泰国瑶族的人生礼仪、社会历史等内容进行了初步考察。笔者的3篇论文《跨界族群与音乐认同——老挝优勉瑶婚俗仪式音乐的身份问题研究》⑦赵书峰.跨界族群与音乐认同——老挝优勉瑶婚俗仪式音乐的身份问题研究[J].中国音乐,2021(3):71-79.《中、老瑶族婚俗乐舞的风格与形态描述》⑧赵书峰.中、老瑶族婚俗乐舞的风格与形态描述[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20,34(4):73-88.《老挝优勉瑶婚俗音乐田野考察与初步研究》①赵书峰.老挝优勉瑶婚俗音乐田野考察与初步研究[J].中国音乐学,2020(1):90-100.主要针对老挝优勉瑶族婚俗进行初步考察。张应华的《“一带一路”向度中跨界族群音乐课程思维研究——以东南亚苗瑶族群为例》②张应华.“一带一路”向度中跨界族群音乐课程思维研究——以东南亚苗瑶族群为例[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22(3):60-74.,主要从“一带一路”跨文化认同与跨文化共建的特定语境中,去探析其课程策略的观念与内涵。综上所述,关于东南亚优勉瑶文化研究多集中于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等领域,多是对其人口、经济与社会生活状况、族群迁徙、民俗礼仪等给予的初步记录与描述。

当下,中国民族音乐学界关于东南亚老挝勉瑶传统音乐的研究基本是微观个案的考察,在宏观视域下展开的比较研究成果略显单薄,尤其缺少基于海外民族志书写维度去审视东南亚勉瑶传统音乐的发展变迁研究,为此本文结合老挝勉瑶民间礼俗音乐与唱本的田野考察,展开与中国勉瑶音乐的比较分析研究,进而观照东南亚勉瑶音乐的变迁与在地化过程。

一、老挝勉瑶田野点考察概况

2023年2月湖南师范大学 “海外音乐民族志”研究团队成员赵书峰、房珩、符安可、徐瑞一行4人对老挝勉瑶民间礼俗唱本展开了为期16天的田野工作。主要针对老挝首都万象 (Vientiane)、博利坎赛(Bolikhamxay)、川圹 (Xiangkhouang)、华潘 (Houaphanh)、琅勃拉邦 (LuangPrabang)、沙耶武里 (Kaign Abouli)等地的苗瑶族群传统音乐展开田野调查 (见表1),通过表1考察点信息内容可以看出老挝勉瑶除了以琅南塔、博胶省为主要聚居地之外,在华潘、琅勃拉邦、沙耶武里分布也较多,其中与越南接壤的华潘省的勉瑶族群分布点更为集中。勉瑶人口比重占老挝总人口的9%,主要分布于海拔较高的地方,以呈沿道路两旁分布的条状以及沿山脉分布的网状为主。老挝勉瑶村寨主要以盘姓、赵姓、邓姓居多,这与国内广东、广西、湖南的勉瑶村寨姓氏情况相同,每个村寨至少都会有一个师公,来主持村子里大大小小的民俗仪式。团队成员考察期间通过对各个瑶寨师公保存下来的祖坟书/图进行整理得知,中国勉瑶至老挝的迁徙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条从中国云南到老挝;一条从中国到越南再到老挝。不同的迁徙路线会对老挝勉瑶族群居住点的分布以及仪式用乐与文化传承和保存产生一定的影响。

表1 老挝勉瑶田野考察点信息介绍

二、老挝勉瑶语言的文化变迁

2023年2月17日,为了开展中国勉瑶与老挝勉瑶语言的比较研究,笔者安排华潘省MeuangSon(县)banwa(村)勉瑶 [som[51]thoŋ55]先生与湖南蓝山县瑶族赵金付师公通过微信视频通话的形式进行跨国对话交流,通过观察二者的沟通过程看出,他们彼此之间存在某些语言互相听不懂的情况,虽同属勉瑶,但其语言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笔者通过国际音标的记写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国与老挝勉瑶在日常交流的语言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与共性特征(见表2)。

表2 中国勉瑶与老挝勉瑶语言的差异性与共性比较

虽然中国、老挝勉瑶的语言同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但二者之间已经出现在一些日常交流用语方面的不同。索绪尔认为“语言在任何时候都绝不会离开社会现实而存在,因为它是一种符号现象,它的社会性就是它的内在特征之一。”①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全新译本)[M].刘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94.可以看出,在老挝语的影响下勉瑶的歌唱语言逐渐在经历“在地化”的过程中发生了日常交流语言涵化的现象,但其主体基本未变,仍在勉语体系的元音系统及音节结构里。瑶族在与老挝本族人交往的过程中,为了拉近与对方的距离,会有意无意地对原语言进行再创造,这样创造出来的语言得到族群的认可后并流传开来,从而产生一种在原语言基础上的新的语言规则,这样的现象即称之为言语趋同现象。“言语趋同指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交际一方改变自己原有的言语习惯或语体以更接近说话对象的言语或语体。它可表现在发音、语速、停顿、语码等方面。一般来说言语趋同追求的是获得对方的赞同、接受、喜欢或好感增进理解和交际效果以及相互间的吸引力等。应该指出它们往往是相互作用同时存在。言语趋异指交际中的一方使自己的言语或语体变得与说话对象的言语或语体不同。言语趋异主要是为了保持说话人自己的社会身份特征和群体特征。”①刘正光.言语适应理论研究述评[J].语言文字应用,2001(2):58.语言被人们赋予了不同的功能性,经书里的语言文字所承载着的是勉瑶族群的历史记忆,为了加固历史族群记忆,就会以文字经书的形式将其传承下来,强调族群身份认同。勉瑶经书中使用的文字为汉字,笔者发现部分勉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其发音是不一样的,比如“酒”字,以文字形式出现在经书上时,诵读发音为[ʦjəu55]和国内诵读发音相同,当作为日常交流用语时这个字的发音为[tjəu55];又如“鱼”字,当以文字形式出现在经书上时,诵读发音为[n(i)əu55]和国内诵读发音相同,当作为日常交流用语时这个字的发音为 [piau55],这就体现了语言在不同语境中的语音的差异性。语言与音乐是紧密相连的,民间礼俗唱本中的文字诵读发音与演唱时的发音基本相同,仅仅只是文字时值长短与音调的变化,如 “茶”这个字,其经书诵读发音与演唱时的发音都为 [tsa],只是诵读时音调为 [tsa51],而演唱时在原有文字发音基础之上赋予音符旋律性的发展进行,所以正是由于老挝勉瑶语言的涵化现象给其民间礼俗唱本的音乐变迁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老挝勉瑶民间礼俗唱本的初步分析与比较研究

(一)经书中出现汉字勉语发音被老挝拼音替代的现象

老挝民间礼俗唱本书写符号的变迁表现为传统的用勉语歌唱语言表述汉字书写的唱词发音被老挝语拼音替代。笔者在考察过的11个勉瑶村落中,发现其中有4个瑶寨存在用老挝拼音来记录汉字瑶话发音形式的现象,如图1所示华潘省桑怒市Sop Bao县Ban Phieng home的赵延保师公所用经书,左侧记写的是汉字右侧记写的是老挝语拼音。笔者将勉瑶经书唱本中同一段文字的瑶语发音(见表3)和老挝语拼音发音(见表4)以国际音标的形式进行对比分析。

图1 华潘省桑怒市Sop Bao县Ban Phieng home的赵延保师公所用经书②房珩2023年2月拍摄于华潘省Ban Phieng home。

表3①记写时间:2023年3月25日;记写人:房珩;诵读者:赵延保。 勉瑶经书唱本部分瑶语发音国际音标记写

表4②记写时间:2023年3月25日;记写人:房珩;诵读者:赵延保。 勉瑶经书唱本部分老挝拼音发音国际音标记写

通过国际音标的记写可以看出老挝拼音记写汉字勉语发音和未被老挝拼音记写的汉字勉语发音是一样的,老挝部分勉瑶师公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传承自身文化,而这样的方式也逐渐被流传开来。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识读汉字能力的传承在老挝是非常艰难的,因为年轻一辈多以老挝语的识读为主。这种用老挝拼音记录汉字的形式,无疑是让勉瑶文化得以传承下来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固化集体记忆的形式来加强族群认同。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文字经书唱本看作为也是集体记忆的一种,其有着超脱于文字本身的意义。笔者认为勉瑶语言在老挝呈现出二次翻译的现象,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其所使用的文字(汉字)是对瑶语翻译的书面呈现,这是第一次翻译;老挝汉字勉语发音被译为老挝语,这是第二次翻译。两次语言转换实际上就是两次文化的转换,在转换过程中瑶语原生性文化与译文文化的性质与内容在语言符号系统中句法的 (syntactic)、语义的(semantic)和语用的(pragmatic)的关系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不一致现象。“符号学理论超越语言分析的框框把翻译活动当作社会文化现象来研究,即从文化对比角度出发,对原语和译语进行语际的和语用的调整,全盘把握原文信息动态反应追求非一字一句地机械对应,保证原文和译文在不同文化中最大限度地达到交际功能的一致或对等。”③孟建钢.文化·翻译·语用等值——兼谈符号学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J].中国科技翻译,2000(1):3.第一次翻译呈现出的文字语言具有表征仪式行为的意义,那么第二次翻译,仅仅只是标记拼音,并不能表达瑶语汉字所指代的含义,失去了文本在仪式中的活态实践与应用目的。综上所述,标记汉字读音,能做到的仅仅只是让传承人知道汉字唱词如何读与唱,但是其深层意涵以及上下句唱词串联起来的语境意义表达是老挝拼音标记无法实现的。

(二)老挝勉瑶民俗仪式的用乐考察

老挝勉瑶的音乐在当地主流文化(老龙族文化)与跨文化互动影响下, “在地化”现象在当地民俗仪式中体现颇为明显。比如:在勉瑶民俗仪式中会使用老龙族音乐,又或者在当地“挂灯”仪式和丧葬仪式会同时举行,这种文化涵化现象并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而是一个长期嬗变的过程。笔者以老挝勉瑶迁徙的路线作为切入点,利用祖坟书的民间历史记忆材料进行梳理,对东南亚勉瑶不同田野点的民间礼俗唱本从音乐到唱词文本结构、唱本文字发音的书写符号的异同展开比较分析。以“挂灯”仪式中《引师男跳鬼歌》(谱例1)、《挂灯》(谱例2)为分析个案。

谱例1①记谱时间:2023年3月25日;地点:琅勃拉邦省琅勃拉邦市。:

谱例2①记谱时间:2023年3月25日;地点:华潘桑怒孟埃(Meuang Et)南恩(Ban Nan En)。:

《引师男跳鬼歌》其旋律由“do mi sol”三个音构成,节奏为3/4拍和4/4拍交替出现,曲子为do调式,旋律以同度、三度进行,有时会有个别音出现五度跳进的情况,由谱例可以看出每一句的倒数第二个字,大都存在一字多音的情况,且都为三度的音程跳进。整体的旋律发展手法较为单一,由一个基本音调进行反复、变化,整体旋律做平稳进行。《挂灯》旋律由“do mi sol”三个音构成,整体旋律以 “do mi”两个音为主,“sol”音在整段的旋律中只出现了一次,其节奏为6/8拍和2/4拍交替进行,整首曲子旋律音程为三度音程和同度音程构成,旋律线为直线和上下不超过三度的曲线进行,除了个别字,其余多为一字一音,节奏型以八分音符、四分音符、四分附点音符为主。

总之,老挝勉瑶的“挂灯”音乐有以下特点:第一,以五声调式为主,旋律由“do mi sol”三个音构成,每句结束的落音为“do”和“mi”,旋律发展手法较为单一,由一个基本音调进行反复、变化,整体旋律做平稳进行;第二,其旋律音程跳进多为三度和同度音程进行,旋律线以直线或者浮动不大上下波动的曲线为主;第三,节奏型较为单一,主要以八分音符、四分音符为主,整体节奏、强弱规律基本相同;第四,在演唱中没有出现加入衬词的现象,基本为一字对应一音的形式进行演唱。

老挝勉瑶和中国瑶族的“挂灯”仪式都是瑶族男子身份认同的象征体现。此次采录到的老挝勉瑶“挂灯”仪式的演唱是脱离仪式进行的,具体的仪式内容和流程无法与国内勉瑶“挂灯”仪式建立比较研究,这也是此次考察的遗憾之一,单从音乐形态分析来说,与国内瑶族音乐的旋律进行和节奏基本保持一致,都是由“do mi sol”三个音构成,旋律平稳进行,由一个基本音调进行反复、变化,整体旋律做平稳进行,整体节奏基本相同,节奏型较单一。唱本的内容与唱词结构与国内瑶族“挂灯”差异性不大,衬词在挂灯仪式中出现频率较少,主要以“啊”“呐”结尾居多。

(三)经书唱本流失现象下的传承问题思考

“还盘王愿”是瑶族祭祀先祖盘瓠的传统民俗仪式。据《搜神记》记载: “用糁杂鱼肉,叩槽而号,以祭盘瓠,其俗至今”。①干宝.搜神记[M].贾二强,校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97.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校注》:“瑶人每岁十月旦,举峒祭都贝大王,于其庙前,会男女之无夫家者,男女各群,联袂而舞,谓之踏摇”②周去非.岭外代答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9:423.。通过这些史料可以看出瑶族盘王仪式有着悠久的历史,起码可以追溯至晋代,并流传至今,在国内广东、广西、湖南等地广为流传。“还盘王愿”仪式不仅仅是一个民俗仪式,更是族群历史记忆的象征,而盘瓠象征其族群的信仰。分布至世界各地的瑶族人民,通过举行“还盘王愿”仪式,来加固群体历史记忆,强调文化身份认同,分散至不同地区的勉瑶人民通过对祖先盘瓠的祭祀追溯,重塑族群的集体历史记忆。“还盘王愿”仪式在老挝被称为“奏铛”(ʦəu51taŋ55),这种象征着族群信仰的仪式,在老挝已经很少做了。其原因有两个:第一是没人会做,第二就是没有足够的经费和时间去做。在老挝一路考察了11个瑶寨,只有2个村寨的师公会唱《盘王大歌》,有的村寨里的师公即便有歌本,也不会唱了,那么这样流传下来的经书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只是一堆文字记录的死本,只有把静态的经书文字放置于活态的仪式中,才能起到经书文本与 “神灵”“家先”的沟通作用。与中国勉瑶相比,老挝勉瑶的民间礼俗唱本保存问题呈现出典型的区域化差异的情况,即与越南交界处的华潘省勉瑶的民间礼俗唱本保存较为完好,但是“还盘王愿”仪式(《盘王大歌》)已逐渐消失,相比之下老挝与泰国交界处的沙耶武里勉瑶的《盘王大歌》唱本保存较好,且有勉瑶大法师邓贵凤先生每三年在博胶省主持的大型集体“还盘王愿”仪式。老挝的“还盘王愿”仪式和国内传统的“还盘王愿”仪式有一定的区别,在中国“还盘王愿”仪式的执仪者为师公和歌娘,他们在仪式中都会演唱《盘王大歌》,只是师公和歌娘演唱部分不同。在老挝的“还盘王愿”仪式中,执仪者只有师公,原本歌娘演唱的《流乐书》部分被师公取代,歌娘由原本的仪式执仪者的身份转变成在仪式中师公演唱时跪拜的角色。仪式的举行对于塑造和维持族群的共同记忆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勉瑶师公传承人调查情况(表5)可以看出,在当下师公大多存在没有传承人的现象。

表5 老挝勉瑶师公传承人调查情况表

在老挝勉瑶族群音乐文化传承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语言问题。在老挝会识读中文汉字的只有老一辈的师公,村子里年轻人的成长教育背景和所接受的教育都是读写老挝文字,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不会读写中文在老挝勉瑶族群就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因为经书中所使用的文字为汉字,这就使得仪式中经书颂唱的传承变得非常困难。第二,文化身份认同问题。在老挝勉瑶年轻一辈很少有自发性地想要学习本民族的音乐文化,而对于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工作,只有村里的师公会有意识地自发性的为了强调历史共同记忆,去主动协调 “文化传承”和“文化适应”之间的关系。第三,经济问题。因为老挝的瑶族生存条件比较差,所以也会面临着没有经费置办仪式的现象,没有人愿意出钱出力请师公做仪式,久而久之,就会出现传统民俗仪式流失的现象。

四、老挝勉瑶传统音乐的“在地化”原因探究

老挝勉瑶音乐文化呈现出“在地化”的样貌特征。所谓传统音乐文化的 “在地化”研究,是指由国家的“大传统” (主文化)在流动与传播背景下,与地方 “小传统”(亚文化)文化互动与交融后,形成的一种新的具有区域与地方化的历史话语建构。①赵书峰.湘中民间仪式音声的“在地化”与互文性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19(3):94.老挝勉瑶“在地化”现象主要原因分为以下几点:其一,由于老挝勉瑶村寨分布较为分散,呈道路两旁分布或沿山脉聚集居多,部分与老龙族杂居,双方在杂居生活的过程中,二者的生活方式、语言、音乐、文化、思想观念等等都会相互影响;其二,勉瑶频繁的迁徙,在音乐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与其传播地域国家的语言、文化发生互动交融现象,进而形成语言的“涵化”过程;其三,全球化背景下自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给勉瑶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异常便利的交流平台。比如:老挝勉瑶会在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平台上推广自己的文化,促进了勉瑶传统文化的全球化传播与文化变迁。总之,老挝勉瑶音乐的“在地化”现象是其传统文化发展与传承的需要,也是面临新的文化传播语境中,保存与延续自我文化的一种有效的发展策略。老挝勉瑶语言的涵化现象与其民间礼俗音声表达符号的变迁彰显了勉瑶族群文化认同与其所处的主流文化认同之间的理解与包容。

结 语

海外田野考察要求学者应具有“双重语言能力”,它是与当地人建立良好关系的钥匙,是获得大量海外一手资料的基础。由于团队成员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使我们此次的田野考察留有遗憾。此次我们对老挝11个瑶寨的村落信息以及他们的音乐文化进行了初步的考察,本文把其放置于老挝的经济、政治、主流文化语境中去阐释,从文化变迁的视角分析老挝勉瑶的语言、民俗仪式与音乐文化,审思勉瑶音乐变迁下的文化传承和传播问题,初步建立中、老勉瑶音乐文化的比较研究。笔者认为,其一,老挝勉瑶民间礼俗唱本保存较为丰富,但是因其仪式传承语境与传承环链出现问题,导致其仪式唱本的用乐语境渐趋消失,只有神圣性较强的“挂灯” “丧葬”仪式音乐保存较好;其二,老挝勉瑶唱本汉语书写的传承语境受到老挝语的影响,导致其唱本语言音声符号书写被老挝拼音取代,形成了勉瑶音乐符号书写的“在地化”现象;其三,老挝勉瑶迁徙路线的不同也造成了其民间礼俗唱本书写的差异性问题。总之,海外音乐民族志田野工作应建立一种跨文化间比较思维,即从东南亚视野回看中国勉瑶音乐的发展与变迁。通过仪式唱本、民间口述文本的分析比较来观照中国与东南亚勉瑶民间礼俗唱本的唱词结构、语音学、音乐形态共性与差异性。老挝勉瑶音乐的变迁问题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要去关注到隐藏在文化变迁下的文化传承问题,我们要把老挝勉瑶音乐置于整个中国与东南亚勉瑶文化圈审视其音乐的传播与变迁的历史轨迹。同时从东南亚勉瑶民间礼俗音乐与中国勉瑶音乐的相似性看出,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传播与在地化现象,也是从全球视角、世界社会的构建过程中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间的互鉴的结局。因此开展海外音乐民族志研究有助于整体观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与互动过程,借以观照勉瑶音乐的世界性建构与文化传播。总之,通过对民间礼俗唱本与仪式乐舞的比较研究以此观照东南亚勉瑶与中国勉瑶音乐之间的渊源关系,以及全球化语境中导致的老挝勉瑶音乐文化变迁问题。勉瑶在经历跨文化、跨区域、跨国境的长期迁徙过程中,其音乐的变迁就是为适应东南亚国家“大传统”文化语境或主流文化认同而自愿选择的一种生存策略,由此造成勉瑶民间礼俗唱本的音声形态的“在地化”与仪式用乐语境的变迁。此次东南亚老挝勉瑶音乐的田野初步考察研究,我们获得了大量的民间礼俗唱本方面的一手资料,为团队成员“东南亚勉瑶音乐的海外民族志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也从宏观维度认识到“世界性社会”语境中东南亚勉瑶音乐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现状。

猜你喜欢

师公盘王瑶族
广西大瑶山盘王舞文化解读
瑶族织锦
仫佬族师公调音乐的现状及传承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瑶族舞曲
盘王大歌:响彻瑶寨的千年史歌
石头记
非遗语境下南宁平话师公戏传承问题考辨
壮族非遗“武鸣师公舞”的活态传承调研
仪式中的集体记忆——以都江村盘瑶还盘王愿仪式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