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有效支架,丰富音乐生活
2023-07-20章梅香
章梅香
积极体验式游戏具体是指以激发幼儿的自主活动意识、强调幼儿主观意念发挥和自主学习经验获取的游戏活动。幼儿在自主性这一行为倾向以及“自由、轻松、愉悦”游戏精神的指引下积极参与游戏活动,从中获得游戏给感官和心理上带来的满足和愉悦感,从而对事物获得更为具体、深刻的认知,自身的身心发展水平也因此得到有效提升。音乐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方法,它不仅能给儿童带来愉快,而且潜移默化影响着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支架式学习理念下将幼儿积极体验式音乐游戏与常规教育互为渗透、有机结合,幼儿既能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愉快的生活、学习,又能让老师轻松、有序的组织活动。
目前,一些幼儿园在为幼儿进行开设音乐课程时偏离了初心:要么让幼儿钻进了音乐的某些技能胡同里,要么让幼儿在放飞自我中随意开唱。前者令幼儿对音乐产生了畏难情绪,后者让幼儿缺乏基本的规则意识。显然,这些音乐活动缺乏科学的支架理念,更无从谈及对幼儿身心的发展问题。针对此类现象,有人粗浅地从乐谱、乐理知识的表现形式等方面为幼儿提供所谓的支架。由于这些人对支架有着片面的理解,也就很难让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因此,在开展音乐活动时,我们要走出狭隘的心理认知领域,以幼儿为主体,以音乐的欣赏与感受为切入点,结合幼儿真实的生活情境,生发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众所周知,音乐会启迪心灵、引发智慧。幼儿能在自主音乐游戏中感受其魅力,享受其带来的美好体验,一定程度上激发幼儿参与其中的兴趣。怎样让幼儿的音乐活动更有价值呢?如何通过这些活动更好地促进其发展呢?诸如此类的问题引发了老师们对音乐之外的人和事进行了关注。有人认为音乐离开情感就是虚无的东西,有人认为脱离具体情境的音乐灵魂无处安放.在不同的声音中,人们似乎越来越意识到支架对音乐的意义,也开始寻找那些可以推进音乐活动的举措。那么,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音乐活动呢?
搭建情境支架,感受音乐之美
一位美学家在谈到幼儿对音乐的感知时谈到情境创设的意义。孩子们对音乐有天然的喜欢,也会设法玩着各自的音乐游戏。在纷乱的游戏情景里,孩子们无法真正感知音乐的魅力,也很难触及音乐的美。当老师为孩子们营造出温馨的音乐情境,以可视可感的方式融入音乐元素。颇具特色的画面感会让幼儿喜欢音乐甚至迷恋其中,在通过自我尝试、反复演练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各自音乐表演的形式。
在幼儿园写生区的花棚架下,孩子们拿起早已准备好的音乐器材,开心地玩了起来。你敲一下勺子,我击一下盆子。不同材质的音乐器材被稚嫩的小手来回推动、敲击,发出优美的声音。如果只是让幼儿在没有支架支持的情况下进行演奏,势必让原本天然古朴的声音变得杂乱起来,渐渐地就会有更多的杂音,更多的混合音。为此,教师可预先为大家构建音乐情境。如水流顺着山势呼啸而下,丛林中的鸟儿受惊后直冲云天,忙碌的人们在山上采摘果实,不同的小动物穿梭其中。孩子们沉浸在美好的情境之中,用各自喜欢的方式领略音乐的美,表现和创造音乐的神韵。
借助媒介支架,唱响童趣生活
从晨间活动、户外活动到功能室活动,孩子们在充分享受自主游戏的同时,也想以音乐的形式丰富其内涵。经过对活动空间、活动材料、活动方式的观察和了解,幼儿对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想法。他们会借助各类媒介来尽情演绎。比如,在表演区,孩子们借助丝巾、头饰等道具表演音乐剧;在阅读区,孩子们会借助绘本、功放等引领孩子感受音乐文化;在户外活动场所,孩子们让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化身音乐器材,借助音频资料融合音乐游戏于其中。
运用经验支架,提升音乐素养
当音乐赋予幼儿真实的体验,丰富的音乐元素就会不断地被积累起来,从而增强幼儿的音乐感受能力,进一步提升幼儿的音乐素养。
比如,在幼儿入园时的欢迎曲、晨练时的循环音乐、做操时的悦耳辅音,无不让幼儿身心愉悦,轻松投入游戏生活之中。
音乐元素如影随形,生活规则随处可见。经过独具匠心的设计之后,孩子们自然会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事,应该如何正确地去做事。在规则与礼仪之间,音乐开启了一扇大门。
要知道,要想为孩子们积累这些经验,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巧妙地渗透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音乐元素,提供幼儿真实感受的时间和空间。尤其是需要指出的是,音乐的潜移默化有时也需要一个触发点。怎样做才是最适宜的方法呢?这就需要教师仔细观察幼儿在园的一举一动,有效拿捏乐理、乐感、乐知。当幼儿确实对已有音乐有所了解的情况下,教师务必按需调剂其它类型的音乐风格,以此促进支架的完美建设,从而最大程度地提升幼儿的音乐素养。
以起床音乐为例,起床的音乐则可以选择虫鸣鸟啼、旋律和谐舒缓、节奏弱起渐强、引导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回复心神,有序安全的起床。
只有真正关注到幼儿的音乐体验,有效呈现民乐、名乐,方能真正实现幼儿音乐教育的价值。
运用情感支架,构建音乐生活
音乐如果脱离感情,就会缺乏生机。没有情感的音乐表达方式也很难令人喜欢。在妇女节期间,教师想让幼儿以音乐的形式表达对亲人的感激之情。一部分孩子能够在生活中仔细观察父母的辛苦劳作情况,一部分孩子能够描绘父母对孩子关心的情况。这些孩子在演唱“我的好妈妈”时,将对自己父母的感谢之意尽情表现出来。有的拿着毛巾做着擦拭的动作,有的合臂而围做着爱抚的举动。真实的生活体验,厚重的情感支持,让音乐活动展示更具感染性。
幼儿之间朝夕相处,久而久之便会有了感情,在各类游戏活动中自然会看到彼此之间合作的温馨场面。教师及时捕捉这些画面,生成照片、图片、故事集,摆放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区角里。幼儿在面对这些熟悉的生活场景时自然会倍感欢欣。有了丰富的情感支架,幼儿可以适时地哼唱应景的歌曲,可以在特约场合进行展示,也可以作为某个主题歌曲来渲染气氛。
只有关注幼儿内心深处的情感,追随幼儿的视角,挖掘幼儿喜欢的音乐形式,给予充分的支持,幼儿自然会对音乐生活萌发更大的兴趣。在生活与游戏中感知情感的价值,在音乐里探索情感的力量。
为孩子们营造出温馨喜人的育人环境,尤其是在音乐生活里渗透情感教育,让孩子们在自己和他人提供的情感支架中积极进取,努力发现生活的美和音乐的真。经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点滴积累,具有情感的音乐会让幼儿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提高幼儿的音乐素養,共同创编常规音乐
幼儿的学习生活是全面的、发散式的,不会局限于某个领域、某个方面而停滞不前。作为多种支架支持下的音乐形式,必然会开阔幼儿的视角,让幼儿以开放的心态去整合其他领域。比如,孩子们在美术活动中展示的春日之美,可以以图片的形式分组呈现,也可以作为一个绘本故事单独存放。有了这些丰满的素材,幼儿可以自编春日之歌。如小草之歌,蜜蜂与花儿、春天的雨、小蝴蝶飞来了。美好的景色稍纵即逝,但景色的故事在孩子们的画笔里栩栩如生,在尽情放飞的歌声里四处游荡。可见,幼儿的音乐素养不是单纯地从音乐本身入手,它存在于幼儿真实的游戏生活里。如果只想从音乐本身来提高,那必然造成营养不全的情况。所以,我们要从幼儿整体发展的高度来看音乐,从音乐与其他领域的融合角度来领会它的玄妙之处。
孩子们在各大领域活动中感知音乐,在音乐不同的形式里体验情境,在不同情感里领会音乐,在生活与游戏里捕捉新的音乐。每一次的尝试,每一次的探索,都会在无形中提升幼儿的音乐素养;每一次的编排,每一次的展示,都会促进幼儿音乐素养的提高。
当然,对于生活的及时感知,对于音乐的及时编排,都需要幼儿建立在厚重的音乐活动基础上,这就必然要求教者有严密的课程计划,有细致的音乐学习观察记录,有良好的资源共享氛围。
总之,搭建有效支架,幼儿的音乐生活会越来越美好,幼儿通过音乐生活的获得感也会越来越强烈。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搬经镇高明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