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糖监控,重点看3个指标

2023-07-20陈秋莹舒铭

家庭医药 2023年7期
关键词:血糖值胰岛糖化

陈秋莹 舒铭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好血糖,使血糖相对处于平稳状态,是避免发生并发症的关键。当人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忽高忽低时,非常容易导致组织细胞形态和功能的损害。尤其因血糖波动幅度过大而引发的低血糖,危害程度更远远大于高血糖给身体带来的伤害。故血糖控制不能仅仅关注短时期内、某段时间、某个点的血糖值,而应把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这3个指标都作为监测重点,并依此判定治疗效果和进行降糖治疗方案的调整。

空腹血糖

空腹血糖是指禁食8~12小时后的血糖,即清晨空腹状态下的血糖,午餐和晚餐前的血糖不在此列。这是因为血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清晨空腹检查时能较大程度地排除这些影响,反映真实情况。当然,空腹的时间也有上限,一般要求空腹血糖在早上10点之前测量,如果空腹抽血时间太晚,晨起由于机体的调节使其结果可能偏高或偏低,所测血糖值很难真实反映治疗效果。如果空腹时间过长,造成“超空腹”状态,机体为了避免低血糖发生,会促进升糖激素分泌增加,使血糖升高。另外,空腹的時长下限是8小时,如果距离测空腹血糖的时间小于8小时,那么测出来的血糖也是不准的。

空腹血糖反映的是胰岛β细胞的功能,一般代表基础胰岛素的分泌功能,是诊断糖尿病最常用的几项检测标准之一。空腹血糖反映了无糖负荷时体内的基础血糖水平,其测定结果可受前一天晚餐进食量及成分、情绪的波动变化、夜间睡眠的好坏等因素影响,所以在采血前应不服用降糖药、不吃早餐、不运动,可适量喝水。

一般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值为3.9~6.1mmol/ L;如在6.1~6.9mmol/L表明空腹血糖受损;如2次空腹血糖值≥7.0mmol/L,则考虑可能患有糖尿病。

餐后2小时血糖

很多人只关注空腹血糖,认为它达标就说明胰岛功能是正常的,因此很多时候健康体检看到空腹血糖指标没有问题就心安理得地继续平时的生活习惯,没有进一步检查,从而使不少糖尿病漏诊,进而贻误病情。而实际上,有些人的空腹血糖可以表现为正常,但餐后血糖却超标很多。

餐后2小时血糖是指从吃第一口饭开始算起2小时后的即时血糖,是反映胰岛β细胞储备功能的重要指标,即进食后食物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也反映了定量糖负荷后机体的耐受情况,可早期发现糖耐量减低人群和早期糖尿病患者。为了反映日常生活状态下血糖的真实状况,患者在进行餐后2小时血糖测量时,在进餐时间、食物种类和进食量方面应该保持在日常状态,不要为了血糖测量结果“好看”而刻意选择某些特定饮食,或刻意减少进食量、增加餐后运动量。

餐后2小时血糖不仅可以及时诊断病情、及早发现胰岛β细胞受损情况,还是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手段;更重要的是,其数值升高也反映了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大血管并发症以及多项心血管疾病等慢性并发症的风险增高。可见,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监测餐后2小时血糖非常重要,1型、2型、1.5型、妊娠糖尿病患者无论使用何种治疗方式都需要监测此项指标。

餐后2小时血糖的控制标准遵循个体化原则,即不同人的控制标准不一样。一般理想状态是4.4~7.8mmol/L;中青年及病情不重的糖友,餐后2小时血糖应该严格控制在4.4~7.8mmol/L;怀孕的糖尿病患者餐后2小时血糖值不得超过8.5mmol/L;老年或并发症较重的糖尿病患者控制标准可适当放松,餐后2小时血糖在4.4~10mmol/L就可以了;如果合并比较严重的并发症,血糖控制目标值还可再宽松一些。但需注意,餐后2小时血糖若超过11.1mmol/L,则易发生糖尿病眼、肾、神经等慢性并发症。

糖化血红蛋白

人体的血糖水平处于动态变化中,无论是空腹血糖还是餐后2小时血糖,反映的都是即刻的血糖水平。而糖化血红蛋白代表的是2~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它受偶然性因素如饮食、胰岛素的使用等方面的影响较少,在血糖监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被誉为长期血糖控制监测的“金指标”,对掌握糖尿病患者近期血糖总体控制情况非常有帮助。

糖化血红蛋白是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和血糖结合的产物,大多数人一般不超过6.2mmol/L。糖化血红蛋白越高,表示血糖和血红蛋白结合得越多,也就表示糖尿病的病情越严重。一般认为,糖化血红蛋白在4~6mmol/L,表示血糖控制正常;6~7mmol/L表示血糖控制比较理想;7~8mmol/L表示血糖控制一般;8~9mmol/L表示控制不理想,需加强血糖控制,多注意饮食调控及运动,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9mmol/L表示血糖控制很差,是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糖化血红蛋白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它的增高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可以加速心血管病并发症,诱发糖尿病肾病、白内障等。另外,糖化血红蛋白还能引起血脂和血液黏稠度的增高。糖化血红蛋白每增加1%,导致合并症的危险会增加20%。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每下降1个百分点,可以使糖尿病相关死亡风险下降21%,使心肌梗死风险下降14%,使肾脏、眼底等部位的微血管并发症风险降低37%,使外周血管并发症导致的截肢或死亡降低43%。如果糖化血红蛋白长期控制在7%以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风险会大大下降。

如果检测发现糖化血红蛋白在5.7~6.4mmol/L,即使血糖有异常,也无需过度担心,这种情况往往属于糖尿病前期阶段,此时尽快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还是能够逆转、不进展至糖尿病的。一般建议,糖尿病患者最好每3个月查1次糖化血红蛋白。这样可以让医生与患者本人了解平时血糖控制的情况,并据此考虑是否调整治疗方案。

以上3个指标均能反映血糖的控制水平,只是反映的侧重点不同,组合检查可起互补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信息。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利于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血糖越接近正常,并发症的发生率越低。当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要因人而异,需要结合个人实际情况,制定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

猜你喜欢

血糖值胰岛糖化
临床胰岛移植发展与现状
运动及饮食治疗对糖尿病患者血糖值的影响
胰岛β细胞中钠通道对胰岛素分泌的作用
新型糖化醪过滤工艺
甜酒曲发酵制备花生粕糖化液的研究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在非糖尿病冠心病中的意义
家兔胰岛分离纯化方法的改进
非编码RNA在胰岛发育和胰岛功能中的作用
米酒酿造的糖化条件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