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病:人类生命的“窃贼”

2023-07-20

家庭医药 2023年7期
关键词:窃贼中风心脏病

如今,导致全球人口死亡的头号“杀手”,不是灾害、交通事故、暴乱、传染病,而是那些我们以为“不会要人命”的慢性病,比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所面临的慢病防控形势愈发严峻,世界卫生组织多次发出警告:慢病正在对人类生命造成巨大且不断增加的伤害!

多年来,人们对慢病的重视程度从来都不及它的严重性。可能就是因为一个“慢”字,使大家产生不少误解,不严重、不紧急、不致命……对慢病的认识不足和种种懈怠,最终会使其发展成大病,危及生命安全。

慢病有三大特征

2023年5月19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世界卫生统计报告2023》指出,自本世纪初以来,全球人口健康状况显著改善。随着儿童死亡率减半,孕产妇死亡率下降了三分之一,包括艾滋病毒、结核病和疟疾在内的许多传染病的发病率下降,全球出生预期寿命从2000年的67岁上升到2019年的73岁。然而,慢病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疾病负担,2000年全球61%的死亡与慢病有关,到2019年该比例增加至74%;2019年,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这4种主要慢病导致了约3330万人死亡,相比2000年增加了28%。预防和控制慢病是21世纪的当务之急。

慢病全称为非传染性慢病(NCDs),它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针对一组起病时间长,缺乏明確的病因证据,一旦发病即病情迁延不愈的非传染性疾病的概括性总称,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精神异常和精神病等。慢病具有治疗周期长、无法治愈、病因复杂三大特点,其对医生的治疗依赖度高,需进行长期健康管理以减缓病程,预防并发症。

慢病是在经济繁荣之下,伴随生活方式和饮食模式巨大变迁而产生的。在过去的上万年间,人类靠采集、捕猎、耕种和养殖来获得食物;直至150多年前,工业革命开启,机器和化工产品应用在农业和食品领域,人类活动量相应减少;到了20世纪60年代,以天然食物为主的家庭膳食模式,逐渐被以加工食品为主的即食快餐取代,但人类上万年进化下来的身体和基因一时间适应不了这样的剧变,糖耐量受损、糖尿病、脂代谢紊乱和高血压等慢病的症状开始出现于同一个体或家族,不过人们并不清楚其中的原因;20世纪70年代开始,医生发现这些症状主要出现在高热量饮食和肥胖人群中,这才将其与饮食联系起来;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医务工作者发现胰岛素抵抗是导致一系列疾病的关键,后来医学界将其称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20世纪90年代,胰岛素抵抗相关的疾病陆续被发现,世界卫生组织将这一系列与代谢调节紊乱相关的疾病称为“代谢综合征”。研究证明,代谢综合征就是多种慢病的基础。

在我国,慢病的快速增长是近三十年的事。解放前,寄生虫病、传染病是我国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解放后,我国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等一系列防治措施,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但随着20世纪80年代末经济的腾飞,“洋快餐”等进入中国,居民饮食习惯改变,体力活动减少,环境污染加重,慢病逐渐“攻占”了疾病谱的“第一梯队”,成为国人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

慢病患病率的迅速升高,引起了政府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展了心脑血管疾病及危险因素监测;到了90年代,原卫生部建立了慢病防治示范点,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慢病防治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进入21世纪,随着各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立,慢病的防治工作逐渐规范化,加上医疗技术蓬勃发展,多数患者已实现与慢病长期共存;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正式启动,明确提出到2022年,将我国重大慢病过早死亡率由2015年的18.5%降到15.9%以下;2022年5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的通知》发布,要求“强化慢病综合防控和伤害预防干预”,“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重大慢病综合防治能力”,“推进‘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共管,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基层规范管理服务率达到65%以上”,防控慢病首次提升到了国家战略。

“组合式慢病”更伤人

“大多数慢病在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可以用‘悄无声息来形容,当它被发现时,可能早已经历了几十年的‘壮大。慢病的急性发作也是如此,它的突然出现绝不等于突然形成。” 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二病区副主任刘芳说,以国人死亡的“第一元凶”心脑血管病为例,患者一般在青壮年时期就已出现斑块征兆,经过二三十年的“加码”,血管逐渐变窄,此时可能出现胸闷气短、头晕乏力等症状,但许多人并不会太在意,直至狭窄到一定程度,出现严重症状,甚至心肌梗死、脑梗塞,人们才如临大敌。然而积重难返,在对抗慢病的道路上,任何一点疏忽、懈怠、任性,都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

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王志兴说,慢病由于病程长、迁延不愈,很容易给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伤害。例如,肢体活动受限、失眠、语言不利,脏器功能进行性受损或失能,影响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进而产生悲观、抑郁等情绪,严重时还会反过来影响慢病的治疗。据统计,糖尿病患者抑郁症的患病率就是普通人的3~5倍。

几种慢病还常常“狼狈为奸”,患上1种慢病后若控制不好,其他慢病很可能相携而至。由北京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英国牛津大学等联合开展的中国慢病前瞻性研究(CKB)显示,我国11%成人患有两种或以上主要慢病(中风、缺血性心脏病、糖尿病、慢阻肺、癌症)。研究还统计分析了主要慢病的聚集情况,发现了疾病间的共患关系:中风+缺血性心脏病的共患率最高;其次是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糖尿病+中风,慢阻肺+缺血性心脏病;最后是慢阻肺+中风,糖尿病+慢阻肺。

“容易共患的疾病,在生理机制方面有较大的关联性。”北京大学流行病学与生物统计学系教授余灿清说。以共患概率最高的中风+缺血性心脏病为例,一方面这两种疾病都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脂质代谢疾病,会先在血管中出现脂质和复合糖类的堆积,继而影响血管功能,并形成血栓。血栓脱落以后就可能进到各个部位的动脉中,如出现在心脏处,严重时就会导致缺血性心脏病;如出现在脑动脉中,严重时就容易引发中风。另一方面,久坐、肥胖、过劳等都是中风和缺血性心脏病的共同诱因。《国际环境》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称,与标准工作时间(每周35~40小时)相比,每周工作55小时及以上的人患缺血性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更高。2016年,工作55小时及以上导致全球约74.5万人死于中风和缺血性心脏病,其中中风患者39.8万人(53%),缺血性心脏病患者34.7万人(47%)。

中国慢病前瞻性研究还针对全疾病谱系进行了聚集性研究,总结了4种共患病模式,包括心脏代谢共患病(糖尿病、冠心病、中风和高血压)、呼吸共患病(肺结核、哮喘和慢阻肺)、胃肠道和肝肾共患病(胆结石、慢性肾病、肝硬化、消化性溃疡和消化道癌症)、精神和关节炎的共患病(神经衰弱、精神疾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前3种模式都涉及到主要慢病。并且,研究人员还发现,与没有多重疾病的参试者相比,有心脏代谢共患病和呼吸系统共患病显示出较高的死亡风险,且每增加1种疾病,死亡风险都会增加。

除了身心“遭罪”,慢病还给患者及其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我国慢病具有“患病人数多、医疗成本高、患病时间长、服务需求大”的特点,需要投入大量的照护成本、医疗保险成本等,慢病正在成为拖累中国社会和家庭的最大公共卫生问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显示,目前慢病致死率已居全国总死亡率之首,我国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8%,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以上。我国60岁及以上人群中,75.8%的人被至少1种慢性病困扰,且一人身患多种慢性病现象严重。更令人心忧的是,我国慢病发病仍呈上升态势,随着老龄化加深,未来10年若控制不佳,慢病负担会雪上加霜。

打好慢病防控持久战

目前,我国慢病管理模式主要为慢病信息监测系统模式、慢病自我管理模式、社区慢病健康管理模式和社区慢病临床路径管理模式等,总体呈现出生理干预、心理干预和社会干预等多模式综合管理的趋势,确立了“政府领导、全民参与、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积极启动、稳步推进”的指导思想,力争做好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的整合,从而真正实现一、二、三级预防的结合。

不过,不同于来得快、去得快的急性病,慢病不能自愈,也几乎不能治愈,这决定了其防治是一场“持久战”。国家疾控局傳防司司长雷正龙表示,虽然重大慢病的特点不同,但其防治的基本原则和重点环节是一致的。考虑到不良生活方式是慢病的主要发病原因,也是影响慢病患者管理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健康人群应该持之以恒地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让疾病发生;慢病患者则要在遵医嘱治疗的基础上严格管理自己,不让疾病发展。具体应该做到——

戒烟戒酒

《世界卫生统计报告2023》指出,导致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这4种主要慢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就是吸烟饮酒。全球每年有超过700万人死于烟草,死亡原因中,癌症、心血管疾病和呼吸道疾病大约各占1/3。过量饮酒是肝癌、高血压、出血性脑卒中等慢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中国是饮酒大国,饮酒过量引起的相关疾病逐年走高,不容小视。建议戒烟戒酒,同时倡导无烟无酒的健康文化观,不将烟酒作为社交“敲门砖”。

控制体重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病状况调查报告(2020年)》数据显示,我国有超过一半的成年人超重或肥胖。肥胖不仅是一种慢性疾病,也是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多种癌症等慢病的危险因素。肥胖会通过影响血脂、血压和血糖以及其他分泌物来增加心肌梗死、心衰、中风和认知障碍的发生率。可以说肥胖是“万病之源”。

该如何防控肥胖?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员何丽分析说,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作为人体能量主要来源的三大营养素,对减重同样重要:优质蛋白质是减重过程中不能缺少的;主食要控制,但不等于完全不摄入碳水化合物,而是用杂粮、杂豆等既补充能量又能长时间有饱腹感的食物替代;每一餐建议先饮用少油少糖的汤,再食用叶菜,然后摄入肉类,最后吃主食;烹饪时尽可能选择不用或少用油的方式,如蒸、煮、炖、焖、凉拌等;少吃咸菜、腊肉等腌制食品,做菜时使用定量盐勺,减少豆瓣酱、味精、鸡精的使用;三餐要规律,不暴饮暴食,少喝含糖饮料,多吃新鲜蔬果。

大多数肥胖患者是因为无法靠一腔热情“管住嘴”造成的,还有一部分人则是因为缺乏运动所致。近三十年,不论是职业上的体力活动,还是家务劳动,国人活动量都明显下降,摄入的热量“无处施展”,便容易造成肥胖,诱发慢病。因此建议日常适当增加运动量,不过运动类型、运动量和频率要因人、因病、因时而异,最好在医生指导下制订个性化运动方案。

定期体检

国内外实践经验证明,慢病的预后与疾病发现的早晚密切相关。发现越早、干预越早,治疗和管理的效果越好,早发现、早干预是关键。如何早发现早治疗?18岁及以上成人定期监测血压;40岁以下人群每2~5年检测1次血脂,40岁及以上人群至少每年检测1次血脂,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每6个月检测1次血脂;40岁及以上人群每年至少检测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每6个月检测1次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必要时查糖化血红蛋白。此外,超重或肥胖、高盐饮食、吸烟、长期饮酒、长期精神紧张、体力活动不足者等高危人群应尤为注意相关健康指标的监测。当然,发现问题也不用害怕,要选择正规机构接受规范治疗。目前,国家也高度重视癌症的早诊早治,一直推行的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包括城市和农村癌症早诊早治项目,针对妇女的“两癌”筛查项目等。

放平心态

心理健康是降低慢病风险因素的重要环节,因此日常要保持良好睡眠和愉悦心情。慢病患者更要放平心态,慢病虽是“终身病”,但只要将指标维持在一定范围内,就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猜你喜欢

窃贼中风心脏病
“心慌”一定是心脏病吗?
中医新解心脏病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我做了七八次产检都正常 孩子怎么有心脏病?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
新片快递
窃贼是如何进入密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