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老总来到青稞田
2023-07-20祁建青
祁建青
有图一帧,摄影又得不二典藏,方志承载足够文献级。青稞与共和国元帅,以及再追溯而去,青稞与红军万水千山总关情的传奇相遇,史诗一页,呼之欲出。
图片出自短视频《寻访1958年朱德副主席视察后子河时献花的两个儿童》。画面中,朱德被大伙簇拥在庄稼田间。他戴一顶时尚凉帽,兴致勃勃述说着什么。日头景色清新,说不定一场夜雨黎明才收住,众人个个容光焕发。
我一眼辩出,那长势蓬勃的农作物,是大麦青稞。大夏天,不去看小麦,也不去看油菜蚕豆,专程看看青稞,当然是一个不错的选项。仔细确认,呈散射状的稞麦麦芒,与一个朝向低垂的粗圆穗朵,明显系优质的六棱青稞,那时的常见品种,青海东部农业区主产。引以为荣的青稞田一行,图片秒闪,是青稞还是小麦?似乎没谁留意,好欣慰,我没错过。
印象中,老一辈党和国家领袖人物,躬身与高原农作物青稞拍照合影,极其罕见。这一幅乃著名摄影家庄学本所摄,地点为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长宁镇。时隔65年的新闻照,今天拿来,依旧是新闻。一个青海窗口,又为世界打开。借得伟人光环映耀,出镜的还是这片大地。“青海地大物博,是祖国的一个十分可爱的地方”,老早就享有的推介词,就是朱德这次来说的。
作品构图丰满,尤其青稞,色度亮泽,沉甸飘逸。看得出,镜头快门抓取间,人物形态表情恰到好处。而又令我眼前一亮的是,朱老总的左手里,竟还拿着一把青稞!大概三五枝,不用说,刚从田里折到,那正是他想要的。青稞令他爱不释手,好像生怕被人拿走。情思满满的样子,可以断定,他老人家的心目中,青稞有感情、有地位,八成有一个“青稞情结”被唤醒了。
我这边心里也乐开了花:跨越岁月的青稞,情有独钟只冲我来。赶紧笔墨伺候,一方面为青稞,一方面也为我自己。朱德来青海那年,我还不到两岁,何曾想到如今,我一不留神成了青稞的“铁杆粉丝”,兴致所指与书写偏爱,竟会与青稞相向不谋而合。在我看来,一个人在青海生、青海长,若不懂得青稞,不知道敬畏以至崇拜青稞,就枉为青海人。
在家里的文玩架上和电脑案头,一束青稞老穗粲然生辉。架上的俯身于旧陶罐中,可算古今合一标志农耕的文玩搭配,案头的则为我植物座右铭。
大通地区曾随处可见的青稞,如今由于气候等不可控因素,已不多见。这幅作品,不仅真实记录了历史人物活动,而且准确留驻了时光的生态旧貌,所以说,它可不是一般的弥足珍贵。
戴红领巾的俩儿童,都是长宁镇后子河村的小学生,女孩叫卢大西,梳俩长辫儿,着浅色花上衣,模样俊俏;男孩叫马生胜,后来回了原籍山东,再无联系。已七十多岁的卢大西采访到了,当年朱德给她说的话字字句句还清楚记得,鼓励希望潜移默化影响了她至今。
安排去一趟青稞田,会是朱德的提议不?已无从知晓。而折一把青稞,一定是他现地即兴所为。直奔青稞而来,见了青稞仿佛“他乡遇故旧”,开心不已也就情不自禁一把,才有选、采、折浪漫一幕。像不像一位有经验的种青稞老把式?因此他懂得,青稞是“有花堪折直须折”的通人性有交情作物,想必握住青稞一刻,惟青稞,有感知,那是一个格外亲!知心的话儿不会绕过青稞,几个意思,面对青稞要说到,乡音不改,肺腑闻声,青稞唏嘘——
我设想大概率有这句:“青稞,我又见到你了!”大概率有意犹未尽地重复:“青稞啊青稞,我还以为见不到你了!”元帅也多情,也多愁善感,多情多愁善感,此处一个细节:元帅把青稞举在胸前,他是那样放不下。
图片信息量大。朱老总与青稞,一段过命交情,集中于红军长征后期。长话短说,朱德与青稞的小故事,信手拈来,几成系列:
【故事1】《朱德买青稞》。过雪山草地前,朱德动员指战员筹粮,并亲自带领战士寻找购买粮食。由于藏族群众不了解红军,加之敌人造谣威胁,都躲进了山林。正发愁着,有人发现了一块未收割的青稞田。大家喜出望外,“别忙动,先了解谁家的?能不能卖?不能亏了老乡”,朱德说着当即命令,必须征得户主同意,必须按价购买,最后把20块银元交到了这家主人手里。筹粮工作立了严格规矩,群众的误会迷惑消除,从此打开了局面。
【故事2】《朱德总司令长征途中为藏民收割青稞》(1937年连载于中国共产党主办的巴黎《救国时报》),在川西北卓克基的则格、黑水、芦花等地,红军深受信任拥护,而得以放手割麦。朱德和所有红军将领与战士们一起,进行了10多天的秋收生产。支好枪杆,挥动镰刀,以标准的农民姿态投入青稞收割,每个人都是劳动能手,是长征中这支以“工农”冠名的队伍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与青稞的纠结交集难舍难分。
【故事3】《朱德以野菜、树根配青稞》,缺粮少吃忍饥挨饿一直无缓解,各种极端的平时没想的办法都想到了。总司令带头寻野菜“尝百草”,一些乔木灌木根茎,也上了官兵的食谱,不小心中毒腹痛腹泻,以至危及生命情况时有发生。故依照总司令要求提示,红军各部一路对此提醒强调不止。
【故事4】《朱德教大家烧稞麦充饥》,一位红军女护士回忆,当时无有炊具可用,朱德就采用点燃荒草,烧燎青稞穗子转眼即熟了,然后双手搓得青稞稞粒,嚼而食之,不失为一个野外生存“烹制”创新……
为什么是青稞?如何得到青稞?怎样吃青稞?平生第一回,一支队伍,十数万人马,一同拆解谜题。天真好奇的人,也许你首先就想知道:青稞到底好吃不?即便在那时,得到的回应也是“好吃,青稞好吃。”无论从饥不择食角度,还是营养热度肌理,请你相信此言绝对不虚。
可是麻烦在于,这些青稞不是你们种的,你们只是打此路过;而你们的肠胃从来不曾食用过青稞,不比顺溜适应的大米白面,恐消化过犹不及;你们一次来了这么多人,耕种有限的青稞够不够?就是拿出储存,亦唯恐不够。此刻,您的角色是总司令,管总抓大,发布命令,严明纪律,保证部队买卖有据,秋毫无犯。其实,朱德的角色还有很多个,比如有时他也是主厨,有时还是伙夫,系着围裙,主勺分羹,添柴烧火。
这便又有了【故事5】:《朱德帮厨烧水》,一次部队行军原地休整时,朱德坐在路边与几位伤员聊天。这时一个炊事员走过来,对朱德说:“你怎么还坐在这儿聊天,快来帮忙烧水!”朱德愣了一下,也没有说什么,就笑着跟炊事员干活去了(一面是把人认错,可以理解;一面是将错就错,又有什么?)。
这多杂事遇上朱老总,细究原委情理无外。长征中,他是官职最大的那一个,亦是年龄最长的那一个,既指挥行军作战,也操心埋锅造饭。军前事无巨细,万事机巧门儿清。比如【故事3】,树根野菜,就是满山遍野皆不识,却能成食成药,哪些敢吃,哪些有毒不敢吃?凭经验,老功夫;比如【故事4】,青稞可以提前食用,最佳而快捷是用火燎烤吃。哦,青稞可以采摘啦,高原上自有青稞两熟两吃之习,火候的把握,他怎么知道的?凭经验,老功夫。
在青海,时隔22年后,青稞田里折青稞的沉浸式体验,距稞麦烧烤速熟,从喷香得发烫的稞仁,到唇齿舌尖,就差一步。惟细嚼慢咽者难忘,那青稞粒仁,翡翠碧玉似的,亮晶晶半透明的,想起就垂涎。
红军长征的决胜段,突破乌江,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到达川甘。猝不及防遭遇“高原寒、炊断粮”。且不说敌人大兵压境,仅粮草稀缺一项,移师北上刻不容缓。很无奈,这期间的“欲速则不达”,毛泽东、朱德和红军接受了。1937年7月6日,红军翻越又一座雪山——打鼓山,到达马塘(今属马尔康县)。8日,军委迅速组织筹粮别动队,以解决粮食困难。时至9月18日到达甘南哈达铺,前前后后在川甘驻扎两月有余,延宕这么多天,以一人一天一斤粮计,全军口粮得合多少?而平均一斤,果腹御寒、行军作战哪得够?这一笔账,十分简单,极够沉重。
三大主力红军,缺粮断粮一夜之间,饥寒交迫叠加联手,考验士气,考验意志品质,考验每支队伍耐受力极限、凝聚力极限和战斗力极限,颠扑记录,颠覆想象。
啃树皮、食野菜,世界军旅闻所未闻:煮皮带。味道如何?锅里飘香,难嚼无味。最迫切渴望,还是尽可能多弄些青稞。那些日子,嚼着皮带,绝望到家,青稞如金,精神似铁。
要是青稞能足额定量,那就是天上掉青稞馅饼。青稞的平常吃法也五花八门:炒制,两类:炒青稞粒,炒青稞面粉;煮熬甚至生嚼,不一而足。要有一顿管饱,那就是过年,擀扯一大锅青稞“破布衫”(一种青稞汤面食),连吃几大碗,吸溜吸溜的场景气氛味道,斯时斯人想都别想。
但红军紧咬牙关挺过来了!靠的还是青稞。历史上第一次,青稞被彻底动员起来。高热能的富营养的青稞,全力以赴倾囊相助。川甘青三地,阿坝的青稞,甘孜的青稞,甘南的青稞,果洛的青稞,爬雪山过草地,青稞纷纷出大力。这一伟大的作物,这一悲悯的作物,这一卑贱的作物,这一坚韧的作物,这一高贵的作物,以其仅有和全部,支撑哺喂民族救亡解放的希望与未来,那是唯一的仅有和无数的全部。
红军会师到陕北,就再吃不到青稞了。主粮转为陕北特产小米,令旧世界闻风丧胆的“小米加步枪”,扭转乾坤名载史册。在中国,颗粒最小的米,和青稞一样位列杂粮的粮,喂养支撑着革命与战争,这就是那段流金岁月的所谓生命与哲学真相。
长征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恰逢青稞成熟收获时节。此时青稞出现,天意所为。高原无所有,青稞充军粮。高原精华粮食,助我红军将士一臂之力,青稞啊青稞,既是雪中送炭的救命粮,也是添油加气的战斗粮,也是逢凶化吉的幸运粮,也是天降神兵的得胜粮。腊子口一役,天险粉碎一关破,则千关万隘荡平矣。
打小熟悉农活的朱德,出身底层质朴淳厚,悲天悯人本色一生。令人不敢相信,朱德还是三次爬雪山过草地的人,对,一来一去又一来,三次。亲历长征胜利,抗日战争胜利,解放战争胜利,新中国蒸蒸日上屹立东方,此时再遇青稞,他的心被反复多次撞击到了吧?
朱德手里那一把青稞穗子,最后去哪儿啦?不会不了了之。也许他格外当回事,返程途中小心照看,带回家像花儿一样插起青稞干花,独有造型,相当考究。事情和我们想象的一样完美无瑕,高原青稞文化史,一段小插曲梦想成真,经久摆放的青稞,翅羽翘俏,惟妙惟肖。
小插曲,大情商。耳熟能详还有《朱德的扁担》一文,也是将帅为粮食操心出力,身先士卒、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兵家伦理的井冈山版——推而论之,也是带兵养兵用兵,知兵爱兵、官兵一致,新型人民军队建军治军之道的本色篇;也是依靠最广大人民卓绝奋斗,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基本盘;也是由弱到强、势如破竹、摧枯拉朽,宜将剩勇追穷寇,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制胜诀……
当一粒大米都没有了,还有高原青稞竭诚奉献。当所有的蔬菜杳无踪影,大草原遍地盛产新鲜野菜与鲜嫩草根。
在青稞主题艺术的创作表现里,见诸于光影方寸间,一框风采千呼万唤,这幅图片堪称超级完美。品读之,朱老总是中心,但青稞已不是陪衬;朱德作为历史大人物很重要,青稞作为普通农作物更重要。在这张照片里,朱德和青稞喜逢同框,实属青稞之两全其美已求之不得;而朱德手拿青稞,极小概率的细节,绝对千载难逢锦上添花。
然而,深层的互质关系里,核心和灵魂,却是可歌可泣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终以敌人失败,我军胜利而告完成。红军长征,可以说是这幅作品的隐语、伏笔。
这无疑就是一个邂逅田野,过尽千帆归来还是少年的激情故事。历史的生态景深,庄稼青稞照拂,一个人和一群人,神态就这样鲜活可亲,笑容就这样阳光灿烂。
当青稞遇见元帅朱德,摄影家庄学本屏息聚焦,平凡與伟大,刚烈与温柔,光影定格为证。庄学本(1909-1984),中国影像人类学先驱,十大纪实摄影师排行榜居首。青稞从地里至朱德手里,没有出离镜头,且给出篇幅足够大,是一次多么豪华惊艳的完成。
这是青稞的馈赠,还是年代时光经久打磨的瑰宝?在青海璀璨历史的文化长廊上,青稞角色不曾缺失,啜英咀华熠熠生辉也许会永远。
我愿奉上我的崇高礼敬,为瞬间的艺术提炼结晶,红星与青稞,硝烟与奔赴,军号与冲锋,赓续传扬,怀念永存。
期待会有那么一天,一座集高原魅力的“青稞博物馆”,引人打卡而必去。这幅放大的《朱老总来到青稞田》,扑面迎宾于大厅之上,气派典雅独一无二,激赏视觉,光可鉴人。
——选自《生态文化》202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