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地方为7名省管干部澄清正名,传递什么信号
2023-07-20佟西中
佟西中
“感谢大家专程来为我澄清不实举报,会议时间虽短,但却让我感到温暖。”浙江温州某地党委主要领导在澄清会上说,其难掩感激之情,同时表态要继续干好事业。
据报道,浙江省纪委监委日前为7名省管干部集中开展澄清正名,上文所述温州某地党委主要领导正是7人之一。在本次澄清正名的名单中,除了7件涉及省管干部外,还有8件涉及企业、高校的干部。
这是党的二十大以来,浙江首次对涉及省管干部和省直单位干部(组织)失实检举控告开展的集中澄清。
这7名省管干部怎么了,为何官方集中开了澄清会?传递了什么信号?
贯彻中央政策精神
此次浙江集中澄清方式较以往有所变化,以往是以书面为主,现在是在考虑澄清对象本人意愿和产生的影响等因素基础上,首次综合运用当面、会议、通报等各种方式进行澄清。
浙江省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说,“此次我们运用这些方式进行澄清,就是为了更好地激励党员干部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对于参与澄清会的其他同志来说,本身也是一次警示教育,提醒警示党员干部要在阳光下开展工作。
2022年以来,浙江已为受到失实检举控告的1562名党员干部和72个党组织澄清正名,同时加大打击诬告陷害力度,共查处诬告79起106人。
浙江集中开澄清会,反腐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彭新林表示,这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政策精神的体现,持续释放“为担当者担当”的强烈信号。改革干事业必须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干部在工作过程中,难免因为触碰利益而得罪人,受到诬告陷害。
彭新林认为,澄清正名是容错纠错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重要制度保障。浙江也是沿海发达省份,尤其需要为改革者、为干事业的闯将担当。
多地曾发布诬告陷害典型案例
梳理发现,多地曾发布诬告陷害典型案例。其中一大特点是,诬告陷害多发生在换届或任前公示期间,危害是扰乱正常的干部选拔任用秩序。今年5月中旬,甘肃通报了1起类似案例。
案例中,天水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原党组书记徐忠民,因未能如愿当上市直部门领导,而对市委干部选拔任用决定不满,于是捏造拟提拔任用人选存在失职渎职、受贿等问题。
徐忠民还指使他人以匿名信方式,多次向省、市纪委监委举报,目的是干扰当地干部选拔任用。最终他害人害己,因还存在其他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被开除党籍和公职,之后移送司法机关。
失实检举控告原因多种多样,以近两年湖北、四川、安徽、黑龙江、甘肃等省份通报的30多起案例看,多是党员干部履职,执法过程中,触碰或未满足某些人的利益而被诬告陷害。
比如,黑龙江省居民王某因与他人就退耕还湿补偿款发生纠纷并诉至法院。绥滨县林草局暂时未发放其退耕还湿补偿款。王某对绥滨县林草局产生不满,于是举报主管该局的副县长挪用退耕还湿补偿款、滥用职权、干涉司法等。纪委调查后,发现王某反映问题不实,属于诬告,对其作出行政拘留处罚。
“诬告陷害的危害,不仅体现在扰乱干部提拔任用秩序,更是浪费纪检监察资源,严重损害政治生态。诬告陷害还影响干部的声誉和情绪,使其在工作中畏首畏尾,不敢担当。”彭新林说。
专家:建议澄清常态化、制度化
“纪委不仅是‘摘帽子的,也是为干事的党员干部撑腰的。”中国廉政法制研究会常务理事、华东政法大学纪检监察学院教授魏昌东建议,澄清应该常态化、制度化。
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提出“三个区分开来”,即要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
中央纪委主要领导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工作报告中提到,落实“三个区分开来”,严肃查处诬告陷害行为,及时开展澄清正名工作,激励干部敢于担当、积极作为。
另外,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此前曾印发《关于做好失实检举控告澄清工作的意见》,不少省份也都出台了澄清不实举报、为被错告诬告党员干部澄清正名、处置诬告陷害行为的相关规范。
目前,云南西双版纳、文山,浙江杭州、宁波,江苏建湖、太仓,重庆荣昌,湖北武汉,江西柴桑,天津武清等地,在制度层面也有进一步探索。
魏昌东说,纪检监察部门要查处与澄清功能并重,为清正廉洁、勇于担当的干部澄清和正名,这也是一项重要职责和使命。澄清正名制度化常态化,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党风政风。
彭新林认为,除了为受到诬陷的党员干部撐腰鼓劲,还要给诬告陷害者当头一棒,使诬告陷害者知道代价的昂贵,对于诬告陷害造成严重后果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
有分析人士提到,如果纪委监委澄清正名过的干部,之后又查出了问题该如何处理?
浙江省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提到,澄清正名只对检举控告失实的具体问题进行澄清,不对澄清对象作全面评价。他还表示,既要为受到失实检举控告影响的党员干部澄清问题,又要防止无原则偏袒党员干部,严禁以澄清为名搞纪律“松绑”。
魏昌东认为,行使澄清正名的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工作严谨、细致、到位。他认为,如果出现上述情况,也不是绝对的坏事,反而说明,澄清正名必须严格依法依规处理,绝不允许对事实、证据、法律不负责任。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