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何以成为调查研究年?
2023-07-20祝彦白晋博
祝彦 白晋博
注重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1961年,党中央和毛泽东发出了“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倡议。为什么在新中国成立10余年后,党中央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呢?这其中有什么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目的呢?通过大兴调查研究,又发挥了什么历史作用呢?本文特对此进行梳理和总结,以飨读者。
一
社會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后,党率领全国人民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出现了曲折和挫折,比如制定了脱离实际的工业和农业生产高指标,在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中出现严重的官僚主义,等等,并由此造成了人力物力的严重浪费,导致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受到极大影响。这是由于“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试点,就在总路线提出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等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
第一是高指标。1958年1月南宁会议通过的《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为实现过高的任务和目标制定了生产计划三本账,这种从中央到地方生产计划层层加码的方法,是造成建设指标不断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农业上的高指标主要体现在农产品生产计划的不断拔高。1957年,我国粮食产量3700亿斤、棉花产量3280万担。1958年年初,第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1958年粮食产量指标3920亿斤、棉花指标3500万担。但在全国“大跃进”已经进入高潮的情况下,1959年农业指标的制定也必然受到影响。1958年8月,北戴河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召开,讨论1959年的国民经济计划以及当前的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作等问题。会议确定的1959年粮食指标一跃达到8000亿斤到1万亿斤,生产指标远超客观规律。工业方面的高指标则主要体现在钢铁的指标。为了实现钢产量“超英赶美”的目标,钢产量的生产指标也不断被提升。会议最终确定1958年的钢产量要在1957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070万吨。而该年1月至7月累计钢产量仅370万吨,离预期指标要求差距很大。在会议即将结束时,经济建设的各项指标已经基本确定,当时毛泽东曾对确定的指标表示怀疑,他说:“无论工业、农业都是,特别是一个钢铁,一个机械,当然还有粮食,因为粮食明年要再翻一番。要搞两千五、两千七,争取三千万吨钢……能不能搞到,我总是怀疑,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到1958年底,钢产量虽然勉强达到计划指标,但合格的钢产品只有800万吨,其他的基本不能使用,这不仅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还破坏了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
第二是瞎指挥。为了完成这些脱离实际的生产指标,各地陆续出现不切实际的做法,出现严重的瞎指挥和形式主义问题。时任毛泽东秘书的田家英对“瞎指挥”作了这样的解释:“瞎指挥,首先是不从实际出发。五瞎:瞎统一,瞎规定,瞎解决(瞎指挥),瞎开支,瞎批判,都是不从实际出发,这是它的思想基础。”时任中央农业工作部部长的邓子恢曾列举了一些农业生产上瞎指挥的例子:“有的地方干部吹号集合让农民下地插秧,裤带上要带一把尺子,量一下禾苗的间距是二寸五还是三寸五。”“把麦子当韭菜,插秧按照二寸三、三寸四,全省统一一个规格。”一些基层干部不进行实地调查就随意决定农业生产方法,不顾实际情况发号施令,严重挫伤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使我国农业生产付出了巨大代价。
第三是浮夸风。为了敷衍或迎合高指标,一些地方就以虚假、夸大的实际情况向上级汇报。1958年“浮夸风”不断在各领域蔓延,产生了巨大的危害和恶劣的影响。在农业领域,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鼓动下,各地纷纷宣传“高产卫星”,宣传粮食亩产上万斤,人们把假造的典型称为“放卫星”。1958年8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文章,宣称“山东省寿张县在搞全县范围的亩产万斤粮的高额丰产运动,一亩地要产五万斤、十万斤以至几十万斤红薯”。1958年各地报道纷纷“放卫星”,如河南省遂平县放出亩产小麦2105斤的“卫星”,江西省贵溪县放出亩产水稻2304斤的“卫星”,而“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出多少粮食来”之类的豪言壮语也频繁出现。
第四是“共产风”。“‘共产风总的来说有两条:一条是违背价值法则、等价交换的原则;一条是违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共产风”严重违背了社会生产规律,不但没有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反而加剧了农民的生活困难和不满情绪。如湖北省沔阳县通海口公社的“共产风”,更是“年年季季在刮”“大自土地、粮食、房屋,小至镰刀、筷子、夜壶,什么都刮”。“‘共产风的错误,集中表现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许多地区大搞‘一平二调三提款,即平均分配、无偿调拨和提取下级单位及个人的生产资料和资金,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第五是强迫命令。“大跃进”运动发展过快,预期目标过高,在执行中遇到群众的抵触,于是出现用行政手段强迫命令的做法。如河北省大名县堤上村的两个社,在发展社员时干部说:“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看你走哪条。”“咱村就这两个社,不入这个入那个,凭你自由选择,反正得入一个。”甘肃省山丹县有的干部对群众说:“这是公家的政策,今年非组织起来不行。”“谁不参加变工,就是二流子,就是不愿意解放自己!”强迫命令的做法造成了生产管理层面的困难局面,农民群众出现消极情绪,不利于经济发展。
其实,早在这些问题出现之初,毛泽东就有所警觉。为了掌握实际情况,解决问题,他先后视察了天津、保定、石家庄以及河南的一些地区,并派遣陈伯达、吴冷西等人分别带队前往河南调研。通过调研,中央初步了解到存在的问题,于是开始有针对性地纠正。从1958年11月第一次郑州会议到1959年庐山会议前,历经9个月的努力,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和强迫命令等情况开始得到控制,形势逐渐好转。1959年2月2日,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会议上指出:“发现问题,经过调查研究,充分揭露,详细了解,才能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现在我们搞建设,要攻这个敌人,我们是新手。我们不会搞,也要调查研究,善于发现、揭露、解决问题。”
但进入1959年下半年后,随着“反右倾”斗争的继续扩大,第一次郑州会议以来的纠“左”进程被中断,加上全国许多地区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单方面决定撤回援华专家等等,使得196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更加严重的困难。
面对国内十分严峻的经济形势,如何教育引导党员领导干部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引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稳步前进,党中央和毛泽东进行了更加深刻的思考,决定开展一场全党范围内的调查研究活动。
二
1960年12月24日到1961年1月13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会议的最后一天,毛泽东作了“关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讲话。他说:“这些年来,我们的同志调查研究工作不做了。要是不做调查研究工作,只凭想像和估计办事,我们的工作就没有基础。所以,请同志们回去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一切从实际出发,没有把握就不要下决心。”“我们党是有实事求是传统的……特别是最近几年,我们对实际情况不大摸底了,大概是官做大了。我这个人就是官做大了,我从前在江西那样的调查研究,现在就做得很少了。今年要做一点,这个会开完,我想去一个地方,做点调查研究工作。”会议结束以后随即召开了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全会决定从1961年起,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推动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发展。
八届九中全会结束以后,1961年1月20日,毛泽东在给田家英的信中写道:“已告陈胡,和你一样,各带一个调查组”“你去浙江,胡去湖南,陈去广东。去搞农村。”每个小组分别去调查一个最坏的生产队和最好的生产队,“然后去广东,三组同去,与我会合,向我作报告”。按照毛泽东的指示,陈伯达、胡乔木、田家英分别率队前往广东、湖南、浙江,开展了为期10至15天的调查。毛泽东和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彭真、习仲勋等人也先后亲自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
1961年1月25日晚,毛泽东离开北京南下,途经天津、济南、南京、上海、杭州、南昌、长沙等地,一路了解情况,进行调查研究。2月6日,毛泽东在同浙江省委负责人谈话时,着重讨论了社、队规模和公共食堂问题。在谈到社、队规模问题时,毛泽东说:“县、社规模太大,大了搞不好,管不过来。几年来并县、并社,都是从上面方便着想的,不是从群众要求、从生产有利出发的。”他建议“把小队改成生产队,把生产队改成大队,明升暗降。原来的小队变成生产单位和消费单位”。在谈到食堂问题时,毛泽东又说:“食堂划小为好,几户人家办一个,大了恐怕对生产不利。”在同江西、湖南等省的负责人谈话时,讨论的主要问题仍然是公社体制和公共食堂的问题。湖南调查小组和浙江调查小组分别获得了关于建立公共食堂完全相反的看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两个调查组调查的分别是一个好的生产队和一个坏的生产队。通过对各省实际情况的了解,毛泽东对人民公社和公共食堂逐渐有了新的认识。
1月20日起,朱德离开北京赴南方,先后到上海、浙江、福建、江西、广东等地开展调研。调研中,朱德认为浙江在养蚕中实行的“四包一奖”制(四包:包产量、包产值、包工分、包成本;一奖:超产奖励)经验很好,于是及时向党中央写了报告。对于福建农业,朱德“主张搞多种经营,认为国营农场应成为多种经营的基地,不能单打一搞粮食”。此外,朱德还考察了广东的对外贸易情况,并提议要充分利用好港澳作为向资本主义国家出口的阵地。
4月1日,刘少奇前往湖南进行调研,先后去了宁乡县东湖塘公社王家湾生产队和长沙县广福公社天华大队等地。为了深入了解情况,刘少奇住进王家湾生产队养猪场旁的一间破旧空房。在这里,他多次同湖南省委负责人以及附近的社员谈话,了解食堂、分配、住房以及生产方面的状况。为了能够真实了解农村发生的问题,刘少奇还邀请天华大队部分社员座谈,并真诚地向大家说道:“请你们谈话的时候,解放思想,一点顾虑不要,一点束缚都不要,愿意讲的话都讲,讲错了也不要紧,不戴帽子,不批评,不辩论。”于是,社员们纷纷向刘少奇反映人民公社中存在的问题。在谈到民主和法制问题时,刘少奇又提到“要从根本上总结经验教训,就必须从政治上解决讲民主、讲法制的问题”。
4月底,周恩来前往河北和天津等地进行调研。他对河北武安县伯延公社进行了深入调查,同公社、大队、小队的干部和群众进行了谈话。在调研中,周恩来发现社员们最不放心的是多征购粮食挤掉了他们的自留地。通过对伯延公社的调研,周恩来掌握了大量一手材料,并向毛泽东汇报了关于公共食堂、农业生产、旱灾等问题,毛泽东在周恩来的电报汇报上批示:“发给各中央局,各省、市、区党委参考。”
4月和5月上旬,邓小平、彭真分别前往北京顺义、怀柔开展调查,邓小平以顺义县为主,彭真以怀柔县为主。在最初的调查中,邓小平倾向于把公共食堂办好,但随着调查的深入,他了解到社员对于公共食堂的尖锐意见,随后明确要求“根据群众的意见,决定食堂的去留”。在了解到顺义“一刀切”关停养猪场时,他又鼓励社员群众把养猪事业发展起来。彭真到达怀柔以后,先后在西三村大队、一渡河和梭草等地开展调研。在调查中,彭真发现社员对开办公共食堂的兴趣较低,于是便在座谈会上同群众商量:“食堂究竟如何搞,现在不一定打个什么主意,要真正摸一下群众意见。”随后各调查组进行了吃食堂自愿参加的试验,调查结果反馈到北京市委,北京市委根据彭真的调查结果全部取消了公共食堂。此后,彭真和邓小平一同前往密云调查荒山所有制和加快绿化的问题,对自留山和栽树划归、果树管理等问题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从4月上旬起,习仲勋前往河南长葛县开展了一个多月的典型调查,他在调查过程中根据掌握的情况,先后两次向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和党中央作了详细的书面报告。在第一次报告中,習仲勋以河南长葛县和尚桥公社为例,提出公共食堂“是目前农村广大群众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在低标准和办食堂非企业化的条件下,食堂不宜再办”。除了食堂问题以外,习仲勋还注意到“三七开”“三包一奖”、评工计分等也是群众十分关心的问题。在第二份报告中,习仲勋把在和尚桥公社宗寨大队关于粮食问题、分配、耕畜问题的调查结果向中央作了汇报。他还告诫调查队要密切联系群众,“有了他们的配合,就可以更好地接近群众,和群众没有了隔阂,就容易深入了解真实情况”。
6月27日至7月11日,陈云在上海青浦县小蒸公社进行了15天的调查研究。他到达小蒸公社以后,一边同社队干部进行工作交流,同广大群众了解真实情况,一边召开小型座谈会,并先后前往集体养猪场、公共食堂、工厂、供销社等地了解存在的问题。针对最受群众关心的母猪私养、农作物种植和农民自留地等问题,陈云指出:“政策问题不解决,农民的积极性发挥不出来,其他的措施再多,农业生产也上不去。”
三
通过大兴调查研究,毛泽东和党中央其他领导人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有益探索。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通过对各调查组汇报材料的分析,党中央对于农村存在的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提出了指导意见,对于解决人民公社体制、农村生产关系存在的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党中央在了解到农村真实情况的基础上形成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简称“农业六十条”),“农业六十条”对于解决农村生产关系、推动农业生产恢复起到了积极作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早在1960年9月,中央就提出了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但由于工业生产的指标始终居高不下,这一方针一直未能得到落实。在周恩来的督促下,李富春、薄一波等人派出调查组前往部分厂矿企业进行调查,而后形成了《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工业七十条”)。“工业七十条”的颁布对于调整工业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后,其他领域也陆续出台了“商业四十条”“高教六十条”“科学十四条”等条例,为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指导。
总之,1961年党中央和毛泽东提倡的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对于纠正“左”的错误,扭转国民经济发展的困难局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今天对1961年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加以回顾总结,对于新时代进一步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章雨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