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3年前的这天,宇宙听见了“中国的声音”

2023-07-18

莫愁·小作家 2023年7期
关键词: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东方红

2022年4月24日,第7个中国航天日,一段视频引爆全网。视频中,“东方红一号”卫星与中国空间站擦身而过,发射时间相差了近半个世纪的两个人造天体在夜空中“遥遥相望”。有人说,这是属于中国航天最浪漫的相遇,几代航天人的努力与心血在此刻“同框”。

1970年的4月24日,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伴随着几代人成长的《东方红》乐曲传遍世界,中国人从此打开了通向太空的大门,拉开了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50多年来,在迈向航天强国的征程中,“东方红一号”已不仅仅是一颗卫星的名字,更凝聚着一个民族厚重的精神,承载起了一个国家的荣誉。

我们的卫星叫“东方红”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几个月后,美国也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美苏相继发射卫星成功,举世震惊,也在中国科学界引起了震动,科学家们开始思考研制中国自己的人造卫星。

其实,早在1956年10月,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从美国归来的火箭专家钱学森出任院长,这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正式创建。

1958年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毛泽东在谈到形势问题的时候,毅然表示:“苏联卫星上天了,那么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听到这句话,全场顿时掌声雷动,一片沸腾。中国科学院把研制人造卫星列为1958年的第一项重点任务,也被称为“581”工程。

卫星最初的研制环境可谓一穷二白,刚刚组建的第一设计院既没有办公地点,也缺少必要的图纸和资料。缺少办公桌,技术人员们就趴在水泥地上设计图纸,凭借着一把老虎钳、两把锉刀、几张铝皮和几块三合板,便开始了中国卫星和火箭的最初设计研制。

经过两个多月夜以继日的苦干,卫星和火箭模型在中科院自然科学成果展览会展出,毛泽东在参观后说道:“好,就这么搞!不要怕土,土八路能打败洋鬼子嘛!”

卫星的研发首先就遭遇双重困难,要把运载火箭发送出去。没有运载火箭,卫星上不了天;其次,国外无法提供技术援助,研发人员只能自力更生。在研发人员的艰苦奋斗下,1960年2月19日,中国第一枚自己研制的液体燃料探空火箭T-7M在上海发射成功。毛泽东专程赶到上海视察了这枚探空火箭,当得知火箭最高只能飞8公里时,他沉吟了一下说:“了不起,8公里也了不起,我们就要这样,8公里、20公里、200公里地搞上去。”

1965年10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总体方案论证会拟定了卫星总体方案、本体方案,确定人造卫星命名为“东方红一号”。

1968年2月,“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首任院长,期间钱学森推荐由孙家栋负责卫星的总体设计。时年尚不足40岁的孙家栋上任后,根据卫星发射需要,从不同技术领域挑选了18位优秀的年轻人,他们便是后来赫赫有名的“航天十八勇士”,而多年以后执掌“神舟”飛船设计任务的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就在当中。

“上得去,抓得住,听得见,看得见”

当时,中央给第一颗人造卫星提出了“上得去,抓得住,听得见,看得见”四大技术要求。

“上得去”的问题解决了,如何测量卫星的距离,如何让《东方红》在全世界唱响,如何让全世界用肉眼看到卫星,成为科研人员面临的三大难题。

“抓得住”是指卫星发射后能对卫星进行跟踪测量。当时,虽然光学观测技术比较成熟,但由于光学观测受到日照条件、天气阴晴变化和卫星亮度等级的限制,不宜作为主要跟踪手段,而无线电观测可以在全天候下工作。因而,测量方式以无线电观测为主,光学观测为辅。当时可供选择的无线电设备有单脉冲雷达、比相干涉仪、多普勒测速仪。用前两种设备测轨方法比较成熟,但造价昂贵,对地面建站要求高;多普勒测速仪造价低廉,但对跟踪精度和计算方法无把握。为了摸清情况,中国科学院专门组织专家进行了模拟计算,最终采用了测控专家陈芳允提出的跟踪测轨方案。

“看得见”,是指在地球上人们能用肉眼看见卫星。卫星的直径只有1米,为了“看得见”,技术人员把卫星外形设计成由72面体组成的一个球体,为的是让卫星在轨运行时能够产生不断闪烁的效果,这样在地面比较容易观测。

“听得到”是说要能用一般的收音机收听到卫星发送的声音。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呼叫信号是滴滴答答的电报码,遥测信号是间断的。有专家建议,中国要超过苏联,就必须发射一个连续的信号,而且要有中国特色,建议播送《东方红》乐曲。对于如何产生《东方红》乐音,专家们提出过几种方案,经过比较,决定采用可靠性高、工作寿命长、消耗功率小、乐音悦耳嘹亮的电子音乐,采用电子线路产生模拟铝板琴声奏出。

追梦之旅一刻未曾停息

1970年4月1日,载有两颗“东方红一号”卫星和“长征一号”火箭的专列秘密抵达酒泉卫星发射基地。9日,星、箭完成对接,发射场准备就绪。4月24日中午过后,火箭一、二级加注推进剂完成。15时30分,周恩来致电国防科委副主任罗舜初,告知毛主席批准发射。21时35分,伴随一声清脆的“点火!”口令,搭载着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拔地而起,一束亮眼的橘红色火焰划破寂静的西北黑夜,朝着既定轨道急速进发。21时48分,测控中心确认:“星箭分离,卫星入轨!”2分钟后,国家广播事业局报告,已经收到卫星“播出”的《东方红》乐曲。至此,中国首次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任务宣告成功。

“东方红一号”使我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成功发射卫星的国家,打破了西方大国对航天技术的垄断,大大提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威望,为国人树立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同时,它的研制为后续航天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探索了工艺流程,培养了人才队伍,为中国航天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更重要的是,“东方红一号”研制攻关过程中凝练出的精神财富,构成了我国“两弹一星”精神和航天传统精神的内核,激励着一代代中国航天人奋勇向前。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精准入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升入太空。航天员杨利伟成为中国遨游太空的第一人,我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升空,中国迈出探月第一步。

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带着“祝融号”火星车踏上前往火星的漫漫征途。

太空浩瀚,征途漫漫。53年逐梦之路,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但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面对未知的太空,一次又一次迎难而上,创造出动人的华丽篇章,这是“两弹一星”精神在航天人身上的延续。勇敢的中国航天人,必将继续前行,继续向神秘的宇宙深处进发,因为,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综合自科技日报、科普中国、新华视点、国家记忆等

编辑    沈不言   786559681@qq.com

猜你喜欢

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东方红
“东方红”四号增强型平台
“东方红”五号卫星平台
人造卫星
东方红一号卫星飞天记
“东方红一号”卫星还在运行吗?
东方红20周年谱华章
人造卫星:你问我飞得有多高?
东方红闪耀航展
人造卫星会坠落地球
“东方红一号”之后中国航天事业为何沉寂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