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二十四节气文化”导写
2023-07-17童县城海
童县城海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朗朗上口,而其间蕴含的中国最古老的文化更萦萦心头。二十四节气文化彰显了先民的勤勉智慧,铸就了时代传承的文化精神。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以上文字给你怎样的启发与触动,请从中选择一个节气或整体表达你对节气文化与当下生活关系的认识与思考。
寫作指导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文明的独特贡献,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农耕时代用来指导农事,同时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材料指向很明确,即对于节气的阐释,不能停留在客观平淡的记录层面,而要在解读中加入文化的密码,着力思考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的文化精神。学者余世存有言,“生产生活有时,人生社会有节,人身人性有气,节气不仅自成时间坐标,也演化成气节,提醒人生百年,需要有精神有守有为。”从“节气”到“气节”,正是从文化到精神、从生活到品格的升华。
具体写作时要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如写“立春”,先言立春又名“咬春”,因为这个节气需要咬春萝卜吃;再聚焦“咬”字,是心底埋下的吃得了苦的一种韧劲儿。这样解读立春,这个节气便有了一种向上的力量和信心;再如解读“惊蛰”,在这个节气里,雷、虫和土地从静态变为动态,有了生命的动感。即使“惊蛰”时分可能听不到雷声,但这个节气的来临预示着新的生命开始成长,有蓬勃向上的精气神。写作时需要融入理性的思考,将理性辨析与形象说理相连,精警生动。
例文
循节气变化,感年岁更迭
□安徽省安庆一中 杨旻荃
今天,我们还需要节气的指引吗?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二十四节气蕴含的不仅是农业活动的时间规律,还有中国人一以贯之的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便有着不同的节气习俗活动。科技的发展虽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但同时也抹平了四季的棱角。为了舒适,我们牺牲的不仅是夏日的灿阳和冬日的霜雪,还有传递千年的顺天应时的传统思想。时代在变,但有些东西不应改变。《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对梁惠王的建议不仅是治国的方略,更是生活的哲理。重拾二十四节气,就是重拾对时节的尊重,在四季界限模糊不清的今天,在每一个节气里感知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节气对于古人而言,是生产生活的模板,对于现代人而言也有着很强的实用价值。现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给人一种重复单调之感,这时不妨重拾节气习俗,给快节奏的生活降速——在清明前后与三五好友郊游踏青,在冬至之日与家人围炉而坐畅想未来。这些看似琐碎的生活小事,却能给人们带来一种仪式感,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增添一丝不同。脱胎于农耕文化的二十四节气,能在繁忙的城市生活中给人带来一种踏实感,让日夜的交替不再是日历上的数字,而有一种“烟火气”。
节气的现代意义不仅限于此,它还帮助我们追寻一份古人才有的恬淡宁静的心态。李子柒,这位来自农村的普通女孩,用她的视频唤醒了无数人对美好田园生活的向往。今天,在同龄人行走于繁忙都市中时,李子柒将向往变成了她所拥有的生活。我们也可以像她一样,跟随节气的脚步,让生活多一份诗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五千年的农耕文明看似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实际上它仍然深深植根于我们心底。中国人始终是植根于土地的民族。二十四节气与农耕文化相辅相成,它同样是全体中国人的情感寄托,无论是天南海北,只要节气存在,人们就都能在时令的更迭中,找出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独特情感。把握好节气,就是把握住了自然的一份礼物。
评点
作者从整体上理解“二十四节气”,发掘其共有的文化意蕴。文章将古时的节气与现代生活相连,在快节奏城市化进程中考量其当下意义,很有现实针对性。文章语言朴实,阐述丝丝入扣。
(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