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量化生活”升格指导
2023-07-17杨睿
杨睿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家网络平台的“量化生活”小组有超过22000名活跃用户,分享着自己的故事。他们量化身体,监测健康状况,记录运动表现;他们量化时间,培养学习习惯,提高工作效率;他们量化情感,直面内心需求,摆脱亲密关系中的精神内耗。但是当手环里的体脂数据出现波动,他们会紧张;当时间管理应用中设定的目标没达成,他们会挫败;当朋友展示的健身强度远超自己,他们会气馁。跟自己比,跟他人比,量化生活也可能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我们说议论文写作需要解决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其实这三个问题在阅读材料过程中就应该被引入。例如在本题中,我们需要理清“量化生活”带来的几个影响——“提升效率”“紧张挫败”“气馁”,我们要做的就是为不同的结果现象归因,为什么量化生活会提升效率,我们从身材管理到学习规划,跟着感觉走为什么不行。当我们在量化中出现新的问题时,分析为什么会“挫败”会“气馁”,是量化的结果作祟还是心态失衡使然?我们要不要量化,如果要,该如何优化这种量化的形式,让其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原文呈现
量化生活
□人大附中周柏田
一串数字,能否评价生活的方方面面?“量化生活”小组的用户正实践着这种做法。他们用各类数据评估自己与他人的生活状态,进而提升生活品质。我认为,我们应理性看待数据对生活的量化。
量化生活,便是用数据来代表某项生活内容的品质高低。通过比较数据的高低,我们便对生活做出了评价。用运动时长代表锻炼情况,用软件中的学习时长代表学习情况,用“深度睡眠时长”代表睡眠情况……化抽象为具体,数据让原本无形的生活品质有了具体的呈现方式,让我们以更加清晰的方式了解自己的生活。
量化生活,其价值在于用统一明确的标准体察生活,更好地激发提升的动力。数据的最大特点便是客观,它较为精确地代表了生活某个方面的特质,同时评价标准较为清晰,通过简单的比较便能确定自身与目标的距离。客观到了极致,简单的数据差值便能给人强烈的内心震撼,进而让人更有提升自我的动力。跑一次步,单看身体反应可能不好评价效果,但看着手环上未达标的热量消耗,坚持下去的动力便在不自觉中产生了。主观感受很多时候因人为添加的“滤镜”而扭曲,失去刺激效果,而量化的数据则能客观体现差异,更大程度地推动人的进步。
但同时,量化生活的弊端也由此产生。生活终究无法完全以某几项数据衡量,表面数据的背后,很可能隐藏着复杂的关系。如果把这些数据作为追求的目标,而没有找到数据背后的根本原因,很可能会陷入“治标不治本”的困境,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力,最终南辕北辙——表面數据上涨的同时,生活品质却没有得到提升。就如用学习时长量化学习效果,很可能导致在书桌前枯坐一整天,却没有真正地深度学习,提升效果微乎其微。这样一来,原本激励人不断提升的量化数据,反而让人在歧途上越走越远。
人是具有社会性的,评价量化生活,还要考虑它对社会风气的影响。一旦量化,便具有了可比较性。与自己比,其乐无穷,但当一群人互相比较,人的好胜心作祟,人与人之间原本可计量的数据差异,便会被人心无限放大,成为一道人人都想跨越的“天堑”,“内卷”和愈发严重的精神压力也便随之产生。中学生比分数、排名,大学生比绩点,职场人比 KPI……在量化的引导下,人们开始赋予数据评价人的权利,仿佛评分高的人便天生高人一等,评分低的人便理应被社会淘汰。这样的评价体系,无疑是片面的、机械的,让原本立体丰满的人,扁平化为一纸冰冷的数字。
量化生活于个人发展有一定作用,但如果运用不当,于己于人也都造成严重的危害。理性地认识它,合理地运用它,让量化成为名叫“生活”的小船的一杆船帆,而非航行路上的暴雨与狂风。
升格建议
首先,文章存在几处或大或小的逻辑错误,在开头对“已然”“未然”效果的表述,在分论点中论据无法匹配论点,都需要进一步调整。
其次,文章虽强于说理,但缺少生动形象的表述,也就是修辞使用得不足,使得文章读起来有些生硬,阅卷老师的观感会大打折扣。
升格作文
“量化生活”面面观
□人大附中周柏田
我们能否把健康交给数字?能否把情感扔进量筒?能否把人的发展放上天平?随着量化经济时代的到来,许多人似乎想把一切量化,依靠数据精进自我,提升生活的品质。量化生活究竟是一种科学精神,还是互联网时代成功学的新工具?我们在眼前一亮前,需要先按住狂热的心,去细细考量。
量化生活,便是用数据来代表某项生活内容的品质高低。通过比较数据,我们便对生活做出了评价:用运动时长代表锻炼情况,用答题正确率代表听课情况,用成绩曲线代表学习状态的起伏变化……就像为我们的身体加上了仪表盘、测量仪、指示灯,让我们对自己一目了然。似乎德尔斐神庙的神谕——“认识你自己”,终于在数据量化时代找到了答案。
量化生活,其价值在于用统一明确的标准体察生活,更好地激发提升的动力。数据的最大特点便是直观,用数据定义三六九等,用数据达到差可良优,会让人更有提升自我的动力。跑一次步,单看身体反应可能不好评价效果,但看着手环上未达标的热量消耗,明确差距,坚持下去的动力便在不自觉中产生了。与之相比,主观感受失之粗疏,没有数据的及时反馈,自然会让人有怠惰之感。须知人的发展如火车前行,需要强大持久的动力,而及时反馈的数据就像一铲铲燃料,助力我们呼啸前行。
但同时,量化生活的弊端也由此产生。有人迷信某一种数据,将之与进步成功画等号。如很多同学在网课时代,常常打开学习软件,然后百无聊赖枯坐一天,用极耀眼的“观看时长”来自欺欺人,最终学习不见起色;有人相信数据万能,却不了解数据背后的逻辑,多少人为了降低某些亚健康指标,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忙活半天,数据上按倒葫芦起了瓢,“治好”高血压,又引来了高尿酸,生活也被数据搞得一团忙乱、一地鸡毛。
人是具有社会性的,免不了与他人攀比。一旦生活走向量化,人的攀比心会如洪水猛兽,随着形形色色数据杀伐而出。中学生比分数、排名,大学生比绩点,职场人比 KPI(关键业绩指标),运动达人比平板支撑时长……为了数据好看,内卷接踵而至;数据不能好看,精神内耗爆表。更可怕的是,人们创制数据,并赋予了后者裁量人的权力。数据带来一种社会达尔文主义,仿佛评分高的人便天生高人一等,评分低的人便理应被社会淘汰。这样的评价体系,无疑是片面的、机械的,让原本立体丰满的人,扁平化为一纸冰冷的数字。
量化生活可以是一把劈砍惰性的太阿宝剑,但如果迷信其威力,操作不得当,也会太阿倒持,伤害自己。我们唯有量化发展的数据,钝化对这些数据的看法,保持一种平常心,才能裁量出更好的自我。
评点
1思路清晰,娓娓道来。我们常常陷入“只要……就……”这样简单粗暴的论证中,而例文在论证时,会做足“只要……就……”之间的功课,例如数据让我们更直观地看清自己,更有路径地发展自己,才产生了动力。这解释了数据带来动力的原因,论证充分,使人信服。
2修辞丰富,说理生动。议论文需要缜密逻辑,但不拒绝语言的生动。作者于开篇三个问题处使用“拟物”,表述时用到“对偶”,结尾段化用“太阿倒持”的典故,以及文中随处可见的比喻论证,都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