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结构,助你冲击考场一类文
2023-07-17任秋祯
任秋祯
文章结构是否清晰,是人们评判文章优劣的标准之一。一般说来,文章的结构受体裁的制约,在安排结构时,必须要使它适应文体的特点。而议论文体以说理见长,它的结构就应根据论点与论据间、中心论点与分论点间的逻辑关系来安排,由此也就形成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的结构模式。
具体文章结构分述如下:
并列式
即文章每个层次所表达的意思之间呈现并列关系(可从时间、空间、条件及原因等方面进行分论点的设置)。在论证分论点时,可灵活引用名言、讲道理、假设等多种方法。其结构如图:
递进式
按照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所遵循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维,反映在结构上就是层层深入的递进式。它对各层文字的前后位置有着严格的要求,不能任意颠倒其顺序。结构如图:
对照式
即将一组相反的材料,对比起来,形成鲜明的矛盾,突出说明观点的正确性。对照烘托,对比强烈,是非分明,增强文章说服力。结构图如下:
在使用对照式结构时,需注意两点:
一是生硬对比。有同学在对比时,只将两件事物照章写上,让人看不出可比之处;二是不加分析,不注重在比较上下功夫,未能分析出观点正确性的原因。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人们从美食中感受人文情怀的温度,领略中华文化的厚重。在我国,食育文化源远流长,既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等与二十四节气相应的饮食风俗,又有“孔融让梨”等做人应该懂得礼让的经典故事,还有“饮食贵有节,做事贵有恒”的人生智慧……有人认为食育既是回归生活的教育,也是一种回归教育的生活。
对于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审题指导
材料由“食”与文化的关系,引入“食育”这一概念。立意的核心就是“食育”带给我们的思考和感悟。
首先,确定核心概念“食育”的内涵。食育就是饮食生活给人们的规范和启发。所以,光写饮食是不行的,还必须写出“育”,即饮食之于个人、家国的价值意义。
再次阅读材料,材料涉及到了饮食风俗、饮食礼让、饮食有节等几个方面,这提示我们,在行文构思上,可以分别从以上三个方面来写思考和感悟,也可以侧重于某一个方面。当然,凡属“食育”概念外延的其它方面也都可以写,但是绝不能抛开材料所提示的三个大的方面。
范文
在食育中体会别样的人文温度
□一考生
“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环,吃什么、怎么吃都有讲究,这里面体现的就是食育。有人认为食育既是回归生活的教育,也是一种回归教育的生活,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可以在食育中体会到别样的人文温度。
食育的人文温度表现在饮食的智慧上。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像“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也是与二十四节气相应的饮食风俗,人们从夏至开始改变饮食,以热量低、便于制作、清凉的食品为主,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气候、节令的认识和敬畏。这种饮食的智慧还体现在对饮食的礼仪等规范要求上,《论语·乡党》就记录了一句话:“食不言,寝不语。”这句话是孔子个人道德修养的具体表现,也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食育的人文温度,启示我们更好地成长和生活。
食育的人文温度表现在饮食的温情上。生活处处是学问,饭食亦能传温情。宿舍里,同学之间互敬互让,“你尝尝,这是我刚带来的点心”;餐桌前,妈妈给孩子夹起一片肉,“长身体,多吃点”;树荫下,妻子给刚收工的丈夫打开饭盒,“我煮了你最爱吃的饺子”。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民以食为天”,透过食物,我们回忆起友人、亲人、伴侣,哪怕身在异国他乡,也能透过食物辨别出骨子里的故乡魂。饮食的温情是友情的味道,是家的味道。回忆会消退,岁月会消失,唯独食育的温情长存。
食育的人文温度折射出时代的新风气。“光盘行动”就是一种好风气。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端上餐桌的食物开始变得多种多样,但是浪费现象也随之出现。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约为3500万吨,这个数字接近中国粮食总量的6%。因此,我们国家发出节约粮食的号召,在餐饮业更是提出“光盘行动”的倡议。大家可以看到,在餐馆、酒店用餐,吃多少点多少,把饭菜吃光不但不丢人,还会赢得周围人赞许的目光。这种时代的新风提升了食育的人文溫度,让我们自觉地爱惜粮食。
食育既是回归生活的教育,也是一种回归教育的生活。在食育中体会别样的人文温度,这对于我们将是生动的一课。
(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