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人”杨岚
2023-07-17
杨岚,斫琴师,80后,生于贵州,已出版非虚构书籍《琴人》。
回想少年时代,杨岚承认浪费了很多时间,但他认为,恰恰是这些“年少时做的无用功”,让他成为现在的自己,并且给了他创作的灵感。
作为一个古琴演奏者,他承认凝结于古琴之上的崇古传统,却强调任何一首琴曲在當下被弹奏出来,都具有当代性。理想的古琴演奏是作为演奏者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存在的,而不是演奏者对某个古人的模仿或扮演。为此他坚称,自己永远不会穿着汉服弹古琴。
人物解读:默默
角度一:坚持。
初中辍学后,杨岚想要上山学古琴。或许确实是命运眷顾,在嵩山山脚,确实有位斫琴师。2004年,距离古琴登上奥运会开幕式还有两年,还是个冷门乐器。冬天,杨岚在山上学武功,夏天,杨岚在山脚监工,学斫琴。
斫琴很难教授。手艺活依赖经验和感觉,对古琴,音色一部分由槽腹决定,那是面、底之间的空间,得寻找合适的位置,削薄——至于哪里合适,削多薄,就是难题了。完美主义发作时,杨岚曾在槽腹上花费两年有余。
杨岚的第一张琴,花费时间更为夸张。从嵩山回到贵州安龙后,杨岚斫琴五年,一张未成。每当把木材做成琴的形状后,他又把它们劈开,焚烧。
角度二:从无用功到热爱。
杨岚起初对古琴本身毫无兴趣,也不会弹。他说:“那时斫琴成了一个保护壳,用来回避我的身份焦虑。”于是以斫琴为借口,杨岚开始接触斫琴,又渐渐地热爱斫琴。斫琴技艺渐渐稳定后,杨岚让自己的生活形成了大体的规律:上午写作,下午做琴,其他时间弹琴。
运用示例:“断崖是山 的挫折,却产生了壮丽的 瀑布。”世上没有“躺赢” 的捷径,奋斗的路每一步 都算数。古琴演奏者杨岚 一开始对古琴毫无兴趣, 浪费了很多时间。但是他 认为正是这些“年少时做 的 无 用 功”使 他 成 为 现 在的自己。看似是“无用 功”实则是在衰落的边缘 坚守,在快捷功利的繁荣 里坚持,是一种文化的传 承,逐渐汇聚成热爱的模 样。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杨岚最终也成功地被大家 熟知与敬佩,成为了古琴 文化的传承者。——江苏 省扬州市公道中学 孙铃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