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自由地落地
2023-07-17陈妍言
陈妍言
本期赛题
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这里的距离不仅仅指时间、空间上的,也指心理上的。人们看树的倒影,看旁人的境遇,都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美妙的景致;而看树的正身,看自己的境遇,都好比乘海船遇着海雾,只知它妨碍呼吸,只嫌它耽误程期,预兆危险,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所以,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烟火绽放于彼岸则爱其形,升于近旁则恶其嘈;美无伤其利则展颜,有碍己身则蹙额——看似距离产生美,实则心境异也。空中楼阁之美大有局限,而真正裨益人生的,恰是无论远近皆能使美落地生根的美的信仰和能力。
距离不一定产生美,但适度的距离除去对美的干扰而使其纯粹化,确有助于“审”美。距离剥离了现实中具体琐碎的腌臜和利害牵绊的复杂,使人们更易发觉美。所以诗和远方的理想是美的,陆地上远观的海雾是美的。距离为意境增添含蓄绵延的情思暗示,進而刺激审美体验。所以,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莲是美的——距离是携着美颜滤镜与背景虚化功能的镜头,但前提是镜头前的观者需是闲适的、浪漫的。
花儿本不因人的赞美或蝶的漠视而改换色彩,其存在是自由的。美的感受或许是主观的,但美本身是可以客观、自在的。于岸边或海上的审美主体而言,那海雾及其可能蕴含的美的力量是无二的,导致审美差异的是人本身的心境和感受力。古有“人生若只如初见”之语,初见时我们因为不够了解而产生距离感,又因这距离而产生神秘感,神秘面纱的滤镜之下,所见只剩美好——距离固然助审美,然而无人可以双脚离地度过一生。隔岸赏景终究只是一时,只赖于镜头美化,纵得片刻欢畅,却终是难深刻、不隽永、不恒常。此种“美”,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终会枯萎凋零。
事物本体之美的发现,不仅在于距离把握的恰到好处,更重要的是让双脚落地,直面烟火人间。这也正是距离之于美最终发挥理想作用的基石,距离助主体看得远、深、全,但又须回落到近、实和人本身,否则无意义。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把自身融入这美的世界之中去鉴赏,展示出鲁迅口中“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的大境界。最诚挚的美恰是最质朴的,在那里,美和人生未有距离,他人与我未有鸿沟,纵然于苦难中,也可以开出花朵。
光阴年轮辘辘前行,四季流转磨洗人生。前行中,使心境展宽,眼光焕然,一目苍生。长城之美不仅在于蜿蜒不绝,更在于一砖一石的血泪与一世安宁的功业;青春之美不仅在于成熟的反观,更在于身处其间的人们经历的每一份离合悲欢。时光和经历无言作注,劝美伫留。决定对美所感知的,终归不可浅薄地归因于距离,而应是视角、眼量、追求的变化。
美的信仰,该是漫漫人生香气般的存在——无时、无地、无远、无近。让无条件的美野蛮生长,落于你我生命最坚实的土壤,伴你我以感恩善良的目光打量世界的每一角,最终融美于己,融己为美。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