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坤山书法的碑帖结合
2023-07-17张旭光
张旭光
张坤山是我敬重的一位老艺术家,资格比较老。
当年他在东北时,就产生重要的影响,来到北京以后,成就越来越大。欣赏他的书法,往往让人感到很激动,他的书法达到了艺术的自然。从大的气象上看,他在书写的时候还是很放松的,气息通透。更具体一点说,他在碑帖结合这一方面做到了自然而然。碑帖结合这一点上,清人有很高的成就,比如赵之谦,就是以碑的艺术语言来写行草,当然赵之谦在其他书体上也有很高的成就,比如篆书、隶书,但是在行草这方面,赵之谦完全是用有别于帖学的另一种语言来写行草,特别有意义。
在这一点上,张坤山的作品也有这种碑帖结合的实践。
我们其实面临着两大资源,一是帖学,一是碑学,张坤山把这个问题思考得很清楚。没有帖学的介入,纯粹学碑,往往作品的格调是上不去的,作品缺乏那种经典的品格、气质。而如果纯粹学帖,又容易写得流美,容易缺少味道、变化,缺少阳刚之美与生命活力。张坤山作品碑帖结合,既表现了碑学的包容性,作品线条的苍浑,结体的欹侧,很多都是从碑刻中学来的,而且也展示扎实的帖学功底。他的作品里还有一些是取法于右任的,比如《小草千字文》,比较有趣味。他把『碑』『帖』串接起来,作品既保持了很高的品位,又有很强的感染力,并且达到艺术的自然。
另外,張坤山的现代审美意识还非常强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做到用墨的恰到好处。墨法的变化应该说是当代书法审美非常重要的一个元素,墨法变到什么程度合适?有的作品墨法变化幅度比较小,有些则变化幅度比较大。从这点来讲,他有很强的现代审美意识,他把墨法变化这个度把握得很好。墨色追求上,一件作品中如果一大片焦灼,会让人感觉『躁气』,很不舒服。
其实草书的线条,它的包容性并不是很大,所以墨色变化一定要恰到好处,既要做到极致,又没有让人感到不舒服,在这一点上,张坤山作品的墨法变化值得肯定,我很欣赏他在这一方面的探索实践。二是他的作品,特别是大作品,通篇书写下来也有现代审美的表述,他把草书最基本的要素作为一个单位,在整个空间里面重新组合,既突破了字的限制,也突破了行的限制。在他的《坤山墨语》里面有关于这方面的现代审美意识的描述,不仅易懂,且有可操作性。这也是他学习传统,最后走出传统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张坤山保持着思维的活跃、思想的进步,这也是推动其书法创作的动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