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肝祛瘀转阴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残留黄疸的临床价值
2023-07-17何黎宁王金亮吴顺阳
何黎宁 王金亮 吴顺阳
1 东桥镇卫生院全科 福建泉州 362141
2 辋川镇卫生院外科 福建泉州 362103
慢性乙型肝炎残留黄疸主要在慢性乙型肝炎好转后出现持久不退的轻度黄疸增高为主,患者可有疲乏无力,肝区疼痛、食欲减退、腹胀,失眠等症状[1]。残留黄疸虽症状表现不重,但若不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手段治疗会使胆红素在机体内持续的大量累积,进而损伤多组织器官,不利于生命安全[2]。既往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残留黄疸主要以保肝、抗炎、改善微循环、营养支持治疗等西医综合治疗为主,对于缓解患者的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效果,但仍存在疗效不佳的情况,因此如何提升慢性乙型肝炎残留黄疸的临床疗效仍是多数临床工作者关注的重点[3]。近年来有研究报道[4],古代医学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残留黄疸方面具有独特的经验,有学者予以养肝通络、健脾消黄治法后发现其与西医综合治疗联合应用对于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残留黄疸患者肝功能及黄疸状况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基于此,本研究予慢性乙型肝炎残留黄疸患者清肝祛瘀转阴治疗,并分析临床价值,现将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9 年3 月~2020 年6 月期间诊治的92 例慢性乙型肝炎残留黄疸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进行分组,分为研究组46 例和对照组46 例。研究组女21 例,男25 例,年龄38 岁~75 岁,平均(53.51±3.24)岁,病程2~9 年,平均(4.25±0.36)年。对照组女19 例,男27 例,年龄37 岁~75 岁,平均(53.36±3.18)岁,病程1~9 年,平均(4.18±0.40)年。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残留黄疸的相关诊断标准[5]并经实验室、影像学等检查确诊;(2)入院前1 月未接受过系统治疗,未服用过影响肝功能的药物;(3)患者临床资料完整,对研究知情且自愿参与。排除标准:(1)合并有其他肝胆病症;(2)合并心、脑、肺、肾等重要器官严重疾患;(3)其他原因所致的黄疸;(4)既往有相关药物过敏史或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而终止治疗者;(5)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女性;。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可比(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予以西医综合治疗[6],前列地尔注射液(北京泰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0 980023;1ml:5μg)5μg 加10ml 10%葡萄糖注射液(上海信谊金朱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1021690)缓慢静滴,1 次/天;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成都天台山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 057684;5ml:232.5mg)15ml 缓慢静脉滴注,1 次/天;甘草酸二铵注射液(黑龙江宝庆隆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 055188;10ml:50mg)150mg 加250ml 10% 葡萄糖注射液(上海信谊金朱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1021690)缓慢静滴,1 次/天。
1.2.2 研究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清肝祛瘀转阴汤治疗,具体方药如下:茵陈、白花蛇舌草各30g,茯苓、丹参、五味子、黄芪各15g、板蓝根、柴胡、赤芍、虎杖各12g,茜草、太子参各9g,甘草6g。水煎服取汤药500mL,2 次/d,早晚各1 次。
所有患者均连续治疗1 个月,密切观察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若症状较轻可予调整药量,若出现不可接受的不良反应应立即终止治疗并及时予以处理。
1.3 观察指标
1.3.1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参照《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7],以患者黄疸症状消退以及实验室指标恢复情况作为疗效评定标准。Ⅰ级:黄疸症状完全改善,实验室指标于正常范围;Ⅱ级:黄疸症状较改善,实验室指标基本恢复正常;Ⅲ级:治疗后患者黄疸症状及实验室指标未见改变。总有效率=Ⅰ级率+Ⅱ级率。
1.3.2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
肝功能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后采用西门子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
1.3.3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黄疸指标变化:
黄疸指标包括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和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后采用西门子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
1.3.4 比较两组不良反应:
主要包含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头痛等。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8.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通过平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通过率或构成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
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
注:与治疗前相比,△P <0.05;与对照组相比,*P <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黄疸指标
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黄疸指标()
表3 两组治疗前后黄疸指标()
注:与治疗前相比,△P <0.05;与对照组相比,*P <0.05。
2.4 药物不良反应
研究组出现恶心呕吐4 例,食欲下降3 例,腹泻2例,头痛2 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3.91%(11/46);对照组恶心呕吐3 例,食欲下降1 例,腹泻3 例,头痛2 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9.57%(9/46);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256,P=0.613)。
3 讨论
受人们生活饮食习惯的改变、自然环境逐渐恶化等因素的影响,慢性乙型肝炎残留黄疸的发病率逐渐上升,是当前危害患者身体健康的疾病之一。目前,临床主要予患者甘草酸二铵、前列地尔等药物进行综合治疗为主,但有部分患者经单西医治疗后疗效并不理想,有学者将中西医结合应用于该病的治疗中后发现该治疗方案疗效更佳[7]。
本次研究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说明对照组临床理想欠佳。中医认为黄疸的发生以湿热为本,为湿热入血分,淤阻血络,使胆汁不能循经而行,溢于肌肤而发黄疸,湿从热化者为阳黄,湿从寒化者阴黄,而凡属肝病势必及脾,湿热困脾,致使脾之运化功能失职,热可灼烁津液而生痰[8]。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受损,气血生化个足.故血液运行迂缓,而导致气滞血淤,淤血积久又可化生痰水,痰阻则血瘀,血瘀日久可化痰水,如此痰瘀血互结,互相转化,胶着不解,日积月累,恶性循外,是造成黄疽经久不退、残留存在的实质所在,故治以清热解毒、健脾益气、活血化瘀为主[9]。而本次研究观察组在甘草酸二铵、前列地尔等药物基础上联合清肝祛瘀转阴,中西药结合使用后辩证或血液生理发生改变,对肝功能及黄疸状况改善具有积极意义。林海燕、白艳艳等学者[10,11]认为消黄养肝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残留黄疸的疗效理想,该药方中以当归、菌陈、大黄为君药,具有活血通络、养肝益气功效。金银花、鸡内金、厚朴、苍术具有健脾活血、消痰涤饮作用,具有清热利水知效;赤芍、泽泻具有消痰涤饮作用。而本研究所选用的清肝祛瘀转阴汤与消黄养肝汤区别在于,前者由茵陈、白花蛇舌草、茯苓、丹参、五味子、黄芪、板蓝根、柴胡、赤芍、虎杖、茜草、太子参、甘草等药物组成。方中茵陈清热利湿、利胆退黄,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共为君药;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虎杖祛风利湿,散瘀定痛,止咳化痰,茜草凉血、止血、祛瘀、通经,合为臣药,加强茵陈、白花蛇舌草清热利湿的作用;佐以柴胡、丹参、赤芍活血散瘀止痛、疏肝行气,黄芪、茯苓、太子参、五味子益气健脾;甘草调和诸药;以上各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健脾益气、活血化瘀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12],茵陈具有利胆护肝的作用,可加强葡萄糖醛酸在肝脏中的解毒能力;白花蛇舌草可加集体的免疫功能,可使肝、脾等组织中嗜银物质呈致密化改变,使机体的防御性增强进而达到消炎的目的;板蓝根、虎杖、茜草、柴胡具有较强的抗菌消炎作用,可提升机体的免疫力,另板蓝根对肝炎病毒还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赤芍可通过抑制血浆中血栓素B2 产生,具有促发肝脏水解、抗肝纤维化等功效。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肝功能、黄疸状况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表明清肝祛瘀转阴汤与西医综合治疗联合使用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治疗效果明显,有效改善肝功能、黄疸症状。结果还示,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表明联合治疗方案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