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叙事散文阅读教学研究
2023-07-17邱霞
邱霞
散文属于文学作品表现形式之一,叙事性散文因其思想深刻、语言精练且优美,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有促进作用。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高度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叙事性散文教学也受到高度重视,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在小学语文课程体系当中,叙事性散文占据比例相对较大。下文重点就小学语文叙事散文的阅读教学策略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一、抓住散文叙事特点
叙事散文是以写人和叙事为主,根据事件的发展脉络行文,抒发作者情感。叙事散文是将人物、事件等作为主要内容,将作者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因为叙事散文结构灵活、情感真实、语言优美,在教学环节,教师应以散文特点为核心展开教学。叙事散文通常是按照事件线索进行描写。比如,六年级教材当中《竹节人》为叙事散文,描述作者回忆童年就是“做、玩、失”竹节人的场景。教师要注重全文结构的把握,根据叙事散文线索,讲解文章叙事特点,让学生感受语言运用的生动之处。教师依托问题引导学生寻找文章主旨,设置如下问题“浏览全文,思考文章是围绕什么而写?”“文章写了哪几项内容?”引导学生找到作者制作竹节人、玩竹节人、竹节人被没收的故事脉络,通过文本细读,体会语言内涵。
二、注重散文语言建构
为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工具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辅助学生建构语言。因为散文情感细腻、文质优美、遣词造句精炼,所以学生很难理解散文的语言。对此,教师要关注叙事散文的文意美、形式美,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语言和文字的运用规律。散文的文意之美可以从文本语言当中看出。比如,《月迹》主要描绘乡村儿童追寻月迹行踪,勾勒出秋夜月色的恬静画面,将儿童盼月和赏月的情境呈现出来,表达孩子寻找月亮的急切心情。文章重点从院内、河船、上湾、下湾以及同伴眼中寻找月亮,语言运用具有灵动之感。作者在文章当中使用“款款”“溜进来”“悄没声”等词语将夜幕降临的画面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体现了月夜的美好。学生需要仔细品读散文的文意之美,才能将月下之境的淡雅体会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关键词或者关键句着手,讲解叙事散文,带领学生品味语言、感受情感,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语言建构的能力。
三、建立散文学生联系
叙事散文主要描述日常生活,抒发作者生活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散文内容和学生生活关联,将情感体验细节放大,引领学生感受文章情感细腻之处,激活其生活体验,在学生和文本之间建立连接。
比如,在《搭石》这节课中,由于学生生活经历、生活环境各不相同,致使其可能对文章当中描述的邻里之间互相帮助、无私奉献等精神理解不够透彻。此时,教师需要从学生生活出发,指引其迁移情境,让学生思考生活当中与他人相互谦让或者互相帮助的场景,鼓励其畅所欲言。教师在恰当的时机将文本内容引入其中,利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感受人们走搭石的和谐画面,体会到文本传达的人性之美。叙事散文的讲解,既要关注学生对于文本事件内容的理解,又要带领其感悟文章情感,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四、梳理散文组成要素
1.梳理思路,理清结构
叙事性散文是由分散的素材组成的,但是素材叙事线索明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阅读文章,对文章内容形成整体感知,寻找叙事线索,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
比如,《搭石》属于叙事散文,文章运用朴实的语言来介绍作者家乡的溪流,用完整的结构描写山中人走搭石的场景。作者使用“画、摆、走、赞”的写作顺序,对乡村人民生活的平凡景象进行刻画,表达其善良的品质和无私奉献精神。在授课期间,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根据文章内容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文章写作脉络,分析写作思路,将叙事散文线索呈现出来,便于其梳理文章思路。通过结构梳理,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帮助其找到叙事散文的学习思路。
2.明确观点,概括中心
叙事散文教学,对学生概括中心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学生在学习叙事性散文的时候,教师需要做好引导工作,让其学习概括和归纳方法,利用简单的语言概括文章中心。常用归纳方法包括重点突出、段意归纳、要素串联等方法。段意归纳就是对所有段落大意进行归纳,经过整合以后,概括全文重点,依托该方法对于段落大意进行归纳,将所有段落整合起来即为全文重点内容。选择要素串联方法进行归纳,适合叙事性强文章的归纳与整理,将文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明确,借助过渡词串联,整理文章主要内容。叙事性散文中心的概括,要从散文整体当中提炼文章要点,把握文章主干的前提下,对要点进行分类整理。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引导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比如“本篇文章围绕什么来写?”“文章围绕主题讲述了哪些故事?”将以上问题串联以后,对各部分内容展开分析,提炼出核心内容,分析作者观点和情感,通过持续训练,培养学生学习叙事散文能力。
3.抓住字词,分析情感
在叙事散文的讲解过程中,抓住重点词和关键句为重要学习方法之一,散文当中的词语、句子和段落可能聚集于个性化表达当中,教师做好引导工作,要求学生仔细揣摩,明确作者情感。
比如,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明确“追悼”“吊唁”等词语的含义,教师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追悼”的含义,并提示学生,该词语后面的句子是解释。通过师生合作点播教学,教师启发学生理解“追悼”就是以送花圈、挽联和致敬等方式纪念逝去之人。教师随后要求学生齐读“伯父去世……的屋子”,启发学生思考作者的心情,指导学生阅读关键句,通过“我望着……吊唁的人”,理解“吊唁”“追悼”二者之间差异,提出问题“吊唁除了怀念死者以外,還有哪些含义?”循序渐进激发学生思考,使其感受到“吊唁还有对家属的安慰的含义”,通过以上教学流程,让学生揣摩重点词语,感受叙事散文作者情感。
4.诵读语言,感受韵味
叙事散文语言运用流程自然,内容结构精巧,涵盖作者真实情感。学生需要反复诵读,才能体会文章情感,感受叙事散文的魅力。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快速诵读、缓慢朗读、分角色朗读等,根据叙事散文特点,对其内容进行评析,关注学生感受,结合文章传达情感,选择诵读方式,让学生体会到叙事散文的韵味。
比如,在《散步》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出朗读建议“将文中存在波澜之处细细研读,思考文章波澜之处在哪里?通过问题设计,以读代讲,引领学生诵读课文,关注课文内容,找到其中的分歧,结合诵读感受文本,体会叙事散文的语言风格,领略散文的魅力。
综上分析,对叙事散文的教学,教师要从此类文章的叙事特点出发,关注散文语言知识的建构,在学生和散文之间建立联系。教师可以科学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梳理散文的组成要素,抓住散文特点和艺术规律,兼顾散文鉴赏与阅读,帮助学生体会散文精髓并全面掌握教材内容,使他们能够对文章形成个性化的理解,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语文课堂教育质量,进一步推动小学语文课程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