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自然”特色课程建设的实践路径
2023-07-17惠花李碧娇
惠花 李碧娇
【摘 要】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处于核心地位,课程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对于学生而言,大自然蕴含着浅显易懂但纷繁复杂的事物、现象、因果关系和规律,容易被学生接受,因此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江苏省张家港市云盘小学推进“向自然”特色课程建设,树立课程理念,开发课程内容,组建课程体系,促进课程实施,深入完善课程。
【关键词】自然教育;课程开发;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23-0067-03
【作者简介】1.惠花,江苏省张家港市云盘小学(江苏张家港,215600)云盘校区教师,高级教师;2.李碧娇,江苏省张家港市云盘小学(江苏张家港,215600)悦丰校区教师,一级教师。
大自然、小伙伴,这是童年的主题。每个人都有对自然的天然向往,学校理应守护学生美好的童年。
江苏省张家港市云盘小学(以下简称“云小”)基于“一校多区”的办学格局,将“向自然”的理念融于其中,将“尚自然,悦童年,向未来”作为学校办学的核心主张。这一主张从尊重人的天性出发,致力于追求与自然的和谐亲近,探索自然的神奇奥秘,给予儿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其在自然中学习、探索、体验的自主权,增强儿童的想象力、实践力、创造力,赋予童年生活应有的“福利”。
云小从学生成长出发,根据儿童认知规律和个性发展特点,以共享式课堂和项目式学习来构建小学科学“向自然”特色课程,旨在融通自然的启示和教育的真谛,重点建设多维的成长空间,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从而推动学校课程改革,最终形成聚焦学生素养的课程文化,实现“培养眼里有光、心中有爱、脚下有力的人”这一价值追求。
一、创建教学环境
学校着力建设情景式、实景场、体验式的“向自然”课程环境,精心打造“一园、三馆、三区、N体验基地”。
“一园”为集植物多样性研究与动物饲养观察于一体的山水园,园内设有小桥流水、亭台廊道,将四季交替与水景生态结合。学生在这里观鱼虫、赏草木,聆听风的呼吸,感受四季的变化。
“三馆”为人防馆、宇宙馆、草木馆,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体验项目和综合性的展示空间。人防馆是学校和人防部门共同打造的专业化的宣教体验馆,通过声、光、电、VR互动等现代化科技手段,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使其理解生命的意义,学会尊重生命;宇宙馆有太阳系八大行星介绍体验墙、脚踏车点亮宇宙互动装置、月相演示模拟、时光胶囊、VR宇宙穿梭体验等设施设备,对学生进行天文知识普及和航天知识启蒙教育;草木馆全方位展示学生“向自然”特色课程的研究成果,根据季节和项目定期更换,里面展出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学生与家长一起在大自然中的活动所得,也是“向自然”课程向家庭拓展的生动体现。
“三区”为“纸爱自然”“音乐空间”“诗经花园”等主题活动区域,为学生提供课程活动专用场所。“纸爱自然”是以纸为媒的艺术工作坊,学生在这里对纸张进行全面的研究,将废纸制作成各式各样的艺术品,实现废纸的“华丽转身”;“音乐空间”是学生探究乐器奥秘、展示音乐特长的舞台,培养艺术和科学素养;“诗经花园”根据季节时令特点种植不同的农作物,是集劳动教育与诗经文化研究为一体的学习体验区。
“N体验基地”将校内、校外资源相融合,形成合力,提高课程实施的影响力。校内的“笑脸墙”上,有学生绘制的自己的笑脸;每年新生入学时合力种下的小树苗,伴着他们一起成长,一年一棵,渐渐长成一片“入学林”;“气象站”上不起眼的风向标、气温计,接上传感器,连到物联网,就能分享阳光,分担风雨。学生走出校园,在科技馆触摸科技、感受科技,在生态园用镜头捕捉一只只小鸟的身影,用画笔记录下动人的一刻。湿地公园、博物馆、青少年实践基地等都成为学生学习的广阔天地。
二、构建课程体系
基于“尚自然,悦童年,向未来”这一核心主张,云小逐步完善了小学科学“向自然”特色课程体系图谱,以自然为课程资源,面向全员、指向全面,构建了以科学学科为主的学科课程与实践体验为主的活动课程相结合的小学科学“向自然”特色课程体系,并不断向纵深推进。
1.设置课程类型
一是学科课程。以科学课程为主,分学科基础课程和学科拓展课程两大版块。学科基础课程为全员必修课程。云小基于大单元教学的理念,对原本零散、琐碎的活动进行项目式学习的设计,引导学生从原来对知识“点”的学习,转变为从“网”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学科知识体系,并且将知识、事物与个体自我进行有机整合,促进课堂方式变革,在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的同时推动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学科拓展课程是云小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积极构建的,充分利用大自然中的一花一木、一景一物,拓展了学习资源。云小基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和培养目标,设置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技术与工程四个系列,面向学生征集“我感兴趣的科学项目式学习课程”,根据学生的意见遴选“故事中的科学”“有趣的声音”“多彩的光”“人体与健康”“神秘的宇宙”等10多个课程主题,设计了近100个课例,系统地将课堂搬进大自然,践行知行合一,注重学用结合。
二是“学科+”课程,分为横向模块课程和纵向递进课程。横向模块课程是以年级为单位开发的多学科主题课程;纵向递进课程注重学科进阶,将“向自然”理念拓展延伸至语文、数学、英语、艺术等学科课程,让学生能在多门学科课程中找到兴趣,培植自信,不断实现新的发展。以云小的四季课程为例,该课程从秋季起步,学生走进农田抡起锄头,感受劳动的意义,用收获的果实、掉落的树叶来装点校园,呈现秋天斑斓的色彩;冬季,学生迎来悦冬小“食”光,和小动物一起过冬,学习植物与寒冬交锋中进化出的“保命”措施,探索神秘的宇宙,观察风雨雷电、霜露彩虹;春季,学生与春风同行,一起讲述种子的故事,做快乐的小蚕农,感恩遇见,感受春的气息;夏季,学生在“夏”雨天开始了數雷行动,在蝉鸣声中编织起惬意的田园梦,展开“驱蚊大战”,在10岁的夏天里寻找成长的记忆,在“夏满芒夏暑相连”中探寻节气的奥秘。
2.开发课程资源
云小充分发挥科学组教师的特长与优势,致力于“向自然”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在梳理课程项目的同时,编写了《“向自然”科学拓展课程案例集》《“向自然”科学拓展课程手册》,为师生顺利开展活动提供了保障。同时,云小集全学科教师之力,开发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编写《“向自然”横向模块课程纲要》,为跨学科主题课程项目的实施提供依据。学校与张家港融媒体中心合作拍摄了《听见·二十四节气》视频,带领云小的“小云雀”们从校园里出发,飞向美丽乡村,感受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农耕文化,充分展示了“小云雀”们的研究成果。
3.改进课程评价
云小优化评价载体、内容及方式,结合“向自然”特色课程的实施,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每个学生都有一本“成长的羽翼”积点存折卡,云小开展“向自然”积点行动,把他们的思想品行、课程学习、团队协作、特长爱好等基本素质的表现全部纳入评价体系,并以积攒积点兑换奖励的方式提高学生积极性。每至期末,云小还会开展游园活动,进行表现性评价,例如“游学自然间”课程,学生依据游园路线图的提示在“自然探险家 一起来打卡”的地图上打卡、通关,获得大(小)章,教师对学生所得的印章进行分析,评估学生各学科核心素养。
三、搭建互动平台
一是“线上”学习平台。学校在微信公众号上开设了“向自然”特色课程专栏,向学生、家长、教师定期发布学校“向自然”课程内容,及时推送活动开展情况;在“北斗星科学工作室”平台上每周推送学校的科学学科拓展课程,扩大了课程资源的覆盖面;微信公众平台的留言、反馈、评价等功能,让人机互动的软件功能服务于课程项目实施;线上教学期间,教师积极参与苏州线上教育平台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二是“线下”学习平台。学校建有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校园气象站,通过传感器采集天气数据,发布每天的校园天气预报;“一园、三馆、三区、N体验基地”既为学生学习拓展了空间,也为学生定期展示成果搭建了平台;学生的《“向自然”科学拓展课程手册》中,每一个课例均附上了二维码,满足学生在学校之外的自主学习需求,也使线上、线下学习相贯通。
责任编辑:汪天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