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种植技术及细菌性条斑病防控技术研究

2023-07-17闫京训吴伟鲜

种子科技 2023年10期
关键词:苗期管理防控技术水稻种植

闫京训 吴伟鲜

摘    要:水稻在我国种植面积较大。掌握水稻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技术能提高水稻产量,助力种植户增收。文章主要分析了水稻种植技术、细菌性条斑病防治技术,提出水稻增产增收需要处理好种子、注重苗期管理、做好移栽与插秧工作、加强水肥管理等,同时提出防控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应了解其为害症状、发病条件,有效运用农业防治与药剂防治措施,以期提高水稻产量。

关键词:水稻种植;细菌性条斑病;防控技术;苗期管理

文章编号:1005-2690(2023)10-0076-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435.11;S511       文献标志码:B

作者简介:闫京训(1973—),男,汉族,广西贵港人,本科,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为农学。

吴伟鲜(1969—),女,汉族,广西贵港人,专科,农艺师,研究方向为农业技术推广。

贵港地处广西东南部,位于浔郁平原,水力资源、农业资源、旅游资源较为丰富。贵港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天数、气温、降水量、无霜期分别为166 d、21.5 ℃、1 600 mm、353 d。當地春、秋、冬季降水偏少,夏季降水正常,全年温度偏高,主要气候灾害为局部暴雨洪涝、春秋干旱等。贵港基本农田保护区约4 000个,面积约309 405.4 hm2,保护率约为84%。土壤以石灰岩土、水稻土、冲击土等为主。广西贵港的自然环境较为适合栽种水稻,种植水稻亦是当地乡村精准脱贫攻坚的举措之一。当前有些种植户存在水稻栽植技术水平较低的问题,出现了选种不合理、病害防治不到位等情况。基于此,为了增加水稻产量,助力种植户增收,探析水稻种植技术及细菌性条斑病防治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1 水稻种植技术

1.1 种子处理与苗期管理

在挑选完合格的种子后需晒种,其作用是提高种子的透气性、透水性与发芽率,在发芽整齐的基础上培育健壮幼苗,同时晒种能杀菌,降低种子携带病菌的概率。种植户应在晴朗天气晒种,通常9:00~16:00,连续晒种2~3 d,期间要勤翻,确保晒透,种子受热均匀,避免出现种子外皮被日光灼伤的现象。种植户可以利用盐水选种,剔除种子内的杂物以及空瘪粒,确保种子完整、饱满,为培育壮苗、出齐苗奠定基础。

种子是传播病菌的媒介之一,种植户需给种子消毒,用2 mL浸种灵兑水10 kg,浸泡3~4 kg的水稻种子,浸泡时需避光,时间约为120 h,还可使用丹巴原粉6 000倍液,并混入3%多菌灵,浸泡种子72 h,有效防治恶苗病、干尖线虫病及其他病害。在种子消毒的过程中每间隔6 h搅拌1次,确保每粒种子都能接触到药液,充分浸泡后捞出,然后在清水里泡30 min。播种前把种衣剂与种子拌在一起,能够达到壮苗、增产的效果,种植户可以选用30%噻虫嗪,通常情况下1.5 kg的种子需要5 mL的药剂,要均匀搅拌[1]。

水稻苗期管理要点有以下4方面:一是温度。播种后大棚内的温度以25~28 ℃为宜,若夜间温度较低,可以烧稻壳或开电灯,达到增温目的。在苗期管理时还要通风炼苗,通常情况下,2.5叶期炼苗温度低于25 ℃,可通过揭开地膜、敞开大棚等方式通风降温,有效规避早穗的情况,3叶期通风量逐渐变大,棚内外温度几乎一样,若无霜冻问题可以不覆膜。二是苗床水分。种植户需浇透底水,2叶前一般不浇水,观察叶片是否有露珠,根据叶片卷曲的状态决定是否浇水,若叶片无露珠、较为卷曲、床土发白,需要浇温水,减少浇水的频率,不可使用冷水,以免影响水稻生长。在苗床管理的关键时期,除了要留意水分以外,还需调控膜温,从播种到立针前,种植户需把“出苗与全苗”视为苗床管理的关键。早春因外界温度偏低,需密封薄膜,以保温为主,播种后需做好观察记录工作,还需留意当地的气候,关注有无露风,若有露风需尽快密封薄膜并覆土盖种,出苗前棚内温度约为31 ℃,针对处于1.5叶期的苗床棚内温度应低于25 ℃,揭膜后若平均气温超出了20 ℃,需种植户采取措施有效控温。揭膜时需浇透水,有效补充水分,助力秧苗快速适应环境,为水稻高产奠定基础。三是控制徒长。在培育壮苗的过程中,种植户需留意水稻苗是否有徒长问题,可以使用多效唑,提高酶的活性,追加叶绿素含量,促进分蘖,增强抗旱能力。四是预防病害。在苗期种植户需积极预防病害,以立枯病为例,需确保苗床、种子彻底消毒,调控苗床温度、湿度,培育壮苗,增强水稻苗的抗病能力。

1.2 移栽与插秧

水稻移栽与插秧前需确保田间水层约1 cm,呈花达水的状态,为机械作业提供便利条件,以免水过多影响秧苗移栽效果。水田表面硬度适宜,以食指可以顺利划出2 cm左右的沟为宜,同时沟两侧的泥土为聚拢状态。若水田表面过软,会出现秧苗移栽不稳的情况,机械插秧后秧苗容易下陷,不利于缓苗以及秧苗的正常生长。经验表明,水田表面过硬不利于移栽与插秧,水层过浅苗容易浮起来。通常机械插秧深度为2 cm左右,太浅苗容易倒,太深影响分蘖,还会产生较多僵苗,不利于水稻稳产、高产。人工插秧深度约为1 cm。

在计划插秧前需要准备好“三带”的秧苗。一是带磷。施加磷酸二铵150 g/m2左右。二是带药。施加25%阿克泰6~8 g/m2。三是带生物肥。在移栽与插秧的过程中需挑选适龄壮秧,通常旱育大苗叶挺且绿、根白且旺、干物较重、整齐均匀,有着较强的抗逆能力,选种这样的壮秧能实现快速返青、提早分蘖的目标[2]。

栽种时需合理密植,依据实际情况确定栽植密度,需要种植户关注栽植区域的气候条件、土地肥力、秧苗的素质以及栽培的技术水平。一般供肥能力强、土壤肥沃、秧苗素质佳、气候条件优的区域可以稀插,可插秧125株/m2;若土壤肥力较弱、秧苗素质欠佳要密插,可插秧140株/m2。

移栽与插秧后需及时灌溉护苗水,深度为4~6 cm,约为苗高的70%,不可淹没苗心叶,助力幼苗早分蘖、早返青。水稻返青后田地水层变浅,约为3 cm,其目的是增加土壤的温度与水温,确保土壤内的营养物质能被秧苗吸收,加速分蘖。插秧5 d左右可以施蘖肥,80%的蘖肥在移栽与插秧4~5 d后施入田地,剩余的20%在7~9 d后施加,要把蘖肥施加到薄弱环节,达到快分蘖、避免无效分蘖的目的。为延长肥效期可混入尿素15 kg/hm2、生物硅肥75 kg/hm2,与蘖肥一起施加。

水稻移栽与插秧的起始温度通常为13 ℃,土壤温度约为15 ℃。贵港全年温度偏高,可以适时抢早移栽与插秧,助力水稻稳产、高产。移栽与插秧后需尽快补苗,做到插严、插满,四周均需插上秧苗,充分利用耕地资源,同时要保障穴距均匀,每穴苗数与栽插的深度一样。移栽与插秧时需从田地的下部开始,逐渐向上插,等到1个格田插满后把水放入下个格田,达到节水、提高水温的目的,还能充分利用肥料。

1.3 水肥管理技术

水稻在生长过程中的需肥量较大,钾肥、磷肥、氮肥的占比约为3∶1∶2。经验表明,每生产100 kg的稻谷需要钾肥、磷肥、氮肥分别为2.1~3 kg、0.8~1.2 kg以及1.6~2.5 kg。水稻不同生长时期对肥料的需求不尽相同,分蘖期、抽穗开花期对氮素的需求量较大,需要种植户追加氮肥,提高淀粉含量,解决水稻灌浆不足的问题;在分蘖期、幼穗分化期需要较多磷肥,其目的是促进根系生长、分蘖、合成淀粉、籽粒充实;在穗分化期、抽穗开花期对钾肥的需求量较大,可延缓叶片老黄,增强根茎活力,助力营养物质传输,亦可增强水稻的抗病能力。施加硅肥、锌肥能优化水稻的品质,还可以增强水稻抗倒伏的能力及抗病害的能力。秧田施肥以有机肥为主,所需有机肥为7 500~15 000 kg/hm2,氯化钾、磷酸二铵、尿素分別为105~120 kg/hm2、120~225 kg/hm2、45~75 kg/hm2,以达到出齐苗、出壮苗的目的。移栽与插秧前4~5 d需施加尿素90~105 kg/hm2,助力秧苗快速返青。在施加大田基肥时,需追加硅肥90~120 kg/hm2以及锌肥15~22.5 kg/hm2,要施入土层12~20 cm,以免肥力流失。在分蘖期、幼穗生长期、抽穗期等时期追肥,例如,在抽穗期补施粒肥,可以达到提高结实率、增加千粒重的目的,根据水稻长势确定追肥量,通常情况下追加0.1%~0.3%磷酸锌750~900 kg/hm2,防止秧苗衰老,能够延长叶片功能期,优化根部供养能力、增强根系活力。

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需合理灌溉,遵循浅水分蘖、深水返青的基本原则。在水稻移栽与插秧完毕后,种植户需及时灌水,以免出现水稻生理失水的情况,助力水稻返青,降低死苗率,需要注意的是,灌水以3~4 cm为宜。灌水过深水稻容易因土层氧气变少而闭气,秧苗光合作用减弱,养分吸收率降低,不利于分蘖,分蘖亦需要一定的水层,所以需在分蘖期保障田地水层为1.5 cm左右,优化土层中气、热、肥、水的状态。

在稻穗形成期间需水量较大,若在减数分裂期水分供给不足,会出现空壳、短穗等情况,影响水稻的产量。基于此,需在水稻抽穗期确保田间水层为3 cm左右,达到保花、增重目的。在抽穗揚花之后水稻茎叶不再生长,此时水稻需水量变少,为了使田地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有效防治病虫害,需合理调控水深,干湿兼顾,以湿为主,注重以气养根,实现培育更多壮籽的目标[3]。

2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控技术

2.1 为害症状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即条斑病、细条病,主要为害水稻叶片,病斑初期为水浸状暗绿色小斑块,随着时间推移,病斑在叶脉上扩展开来,逐渐转为黄褐色,呈细条状,约1 mm×10 mm,病斑头尾为浸润状,叶片表面会长出大量、连片、溢出的黄色菌脓,变干后为小颗粒状物质,严重时颗粒状物质连到一起,共同构成形状不规则的大斑块,通常为黄褐色、枯白色,冲着光能看到叶片有许多半透明的条状斑块。发病严重的水稻叶片卷曲,稻田黄白一片[4]。

2.2 发病条件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病原为稻生黄单胞菌条斑致病变种,该病原为黄单胞杆菌,是一种细菌,菌体单生,呈杆状且较短,有一根鞭毛,革兰氏染色为阴性,无芽孢荚膜,经过琼脂培养得到圆形菌落,菌落周围整齐,中部稍微鼓起,为米黄色,其生理反应较为接近于白叶枯菌,二者不同之处是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病原菌能导致明胶液化,对葡萄糖、青霉素并不敏感。病原菌适宜在28~30 ℃的环境中生存与扩散,主要由稻草、稻种传播病菌,不排除交叉传播的可能性。病菌能借助雨、露、风飘到健康水稻的叶片上,经由表面伤口进入叶片内部。温度、湿度较高的区域容易传播病菌,暴风、暴雨致使水稻叶片出现一些伤口,将成为病菌入侵的端口。经验表明,灌水过深、氮肥过多的地块容易感染水稻细菌性条斑病[5]。

2.3 农业防治

一是处理好种子。注重种子消毒,同时要在移栽与插秧之前深度整地,彻底清除地表的枯草、杂物,同时消毒地块,优化种植环境,避免种子、稻草、土壤本身携带病菌,降低病原菌传播的概率。二是加强检疫。重视种子产地检疫,在孕穗期进行田间检查,确定种子是否携带病菌,不可从疫病发生区域购买种子。选择种植抗病能力较强的杂交水稻。三是提高水肥管理质量,不可过量施加氮肥,确保水稻生长各个时期的水深合理,不可盲目地灌深水与串灌,还要保障水源质量达标[6]。在灌溉时遵循浅、薄、湿、晒的基本思路。因为贵港在夏季容易发生局部洪涝灾害,所以种植户需留意天气预报,结合降水合理排灌,达到有效规避涝害的目的。在洪涝灾害结束后,种植户可以在田里撒草木灰、石灰,避免病菌大肆传播。完善的排灌系统是及时调节田块湿度的必要条件,在种植水稻前需修建排灌装置,达到快速排出多余水分的目的。四是在田间管理时,种植户可人工摘除染病叶片,这种防治举措适宜在病害未大范围传播之前实施,感染病菌的叶片需带出田地集中处理,有效减少病源,降低病菌传播的概率[7]。

2.4 药剂防治

一是在处理种子时,种植户可使用药剂浸泡,先用清水泡24 h左右,再用40%三氯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浸泡水稻种子24 h左右,充分浸泡后捞起开始催芽播种,或者用50%代森铵水剂500倍液浸泡种子24 h左右,而后洗净、催芽,可以有效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二是在病菌大范围传播时使用药剂喷施防治,选择500倍液噻菌铜防治病害,用药期间田地的水位控制在5~7 cm,通常情况下每间隔6~7 d用药1次,根据病情可连续用药2~3次。

3 结束语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影响水稻产量的病害之一,为了防治该病害,种植户需提升水稻种植能力。通过合理处理种子与地块,降低病原菌大范围传播的概率,在种植水稻时提升水肥管理水平,增强秧苗的抗病能力。种植户还需关注贵港的天气情况,以免因局部洪涝灾害影响病害防控效果。同时,种植户需合理用药,达到有效防治病害、提高水稻产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金奎.水稻种植关键技术与病虫害防治要点[J].广东蚕业,2022,56(6):45-47.

[2]苟铭川.水稻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探讨[J].新农业,2022(8):20-21.

[3]周云全,梅玲芳.水稻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2(3):24-25.

[4]赵新阳,陈焕金,韩杰,等.不同水稻机械化直播技术应用与对比[J].南方农机,2022,53(3):23-26.

[5]李金金.水稻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农业,2022(1):8-9.

[6]覃松生,聂晓年,张伟志,等.富硒水稻种植技术研究与实践[J].肇庆学院学报,2022,43(5):1-5.

[7]陈志伟.水稻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J].河南农业,2022(26):28-30.

猜你喜欢

苗期管理防控技术水稻种植
水稻种植中关于抗病技术的创新探讨
蔬菜栽培常见灾害及预防措施之研究
茶树炭疽病的研究进展
重庆云阳同一地区不同土质种植的质量分析
苹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分析
林业育苗与苗期管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