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创新大学语文古代经典作品的教学模式
2023-07-17薛霄琳
薛霄琳
摘 要:古代经典作品是民族文化和古人智慧的结晶,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塑造大学生优秀品格、丰富大学生精神世界的重要教育素材。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中,大学生的阅读方式日益多样化、阅读时间日益零散化,再加上部分学生认为古典文学无用、无趣,这就导致古代经典作品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如何通过创新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激发广大学生阅读古代经典作品的热情,是当前高等教育应当着力思考的重要课题。本文探究新媒体视域下大学语文古代经典作品的教学模式,分析新媒体给大学经典作品教学带来的挑战,基于实践层面提出创新语文课程教学的策略,以期进一步提高语文课程教学成效,通过阅读和学习古代经典作品重构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为社会培养有信仰、有担当、有自信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大学语文;古代经典作品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22-0009-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22.003
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古代经典作品又是大学语文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经典作品能够帮助他们了解历史发展的进程,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实现全面发展学生的爱国思想、逻辑思维和沟通能力。当前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推动了大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给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带来了新思路,同时也给古代经典作品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师要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根据大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鉴赏需求积极调整课程教学思路,凸显课程的“有用性”和“有趣性”,激发学生主动阅读古代经典作品的热情,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重构精神世界。
一、新媒体视域下大学语文古代经典作品教学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是依托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媒體形态。相对于传统媒体形式而言,新媒体主要以互联网、智能手机等为主要传播媒体,媒介环境中的所有人都能够向社会大众实时传递具有个性化和数字化特点的媒体信息。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大学生的阅读方式、阅读习惯都受到巨大影响,越来越多的学生沉浸于功利化与娱乐化的休闲阅读,大学语文古代经典作品课程教学面临诸多挑战。
(一)阅读时间碎片化,学生难以静心阅读
随着新媒体技术广泛普及,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学生的阅读方式开始从阅读实体书籍转向电子阅读,阅读环境开始从阅览室、教室等地转变成更多元化的阅读环境,包括寝室、公交车、商场等,只要在网络覆盖的地方都可以实现随时、随地阅读。但是由于网络缺乏有效的筛选机制,这就导致学生会获取海量的阅读信息,加上信息更新速度太快、体量太大,导致学生难以安静地沉浸于阅读某一个经典作品或者文本,阅读方式呈现碎片化和娱乐化的特点。因此,快餐式的阅读方式让学生难以静心阅读经典作品,尤其是古代经典作品。一项关于高校大学生经典阅读的调查报告显示,即使中文专业的学生也仅有不到三成表示对古代经典作品感兴趣,而理工科学生则普遍表示由于专业学习任务重、压力大,课外时间很少阅读文学类书籍。
(二)古典文学无用论,学生不愿意深入学习
通常情况下,人们主要会因为兴趣、爱好或该门课程对于自己现在或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而自觉主动地认真学习某一门学科知识,而对于自己认为无用或没有太大作用的知识,人们主观意愿上往往不愿意学习,并以消极态度对待。当代大学生也普遍存在功利性的学习动机,许多学生认为学习知识应当以解决眼下或未来的实际问题为主要标准,如考试、考证、升学、就业等。这就导致许多学生对学习经典名著认知上产生了误区,他们认为阅读经典作品并不能快捷地获取实用性的学习效果,只是能更加了解一些文史哲内容,而这与当前的学习和未来的生活及发展都不会形成直接关联。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误解,主要是因为古代经典作品的学习价值往往体现得润物细无声,没有像专业类课程以及证书类课程那样直接有效,所以学生在其成长、就业过程中难以感受到古代经典作品的价值。因此,如何在大学语文古代经典作品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转变“无用论”的观点,正确认知古代经典作品中蕴藏的丰富内涵和成长价值是课程创新的关键。只有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有用,才能让学生主动阅读、静心感受作品中蕴含的人文思想和审美情趣,指引学生塑造积极的生活态度,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真正发挥经典名著的教育价值。
(三)行文内容无趣,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古代经典作品的行文方式与现代文不同,其往往语言晦涩、叙事繁杂,同时文本又蕴含着高深的哲学意识,再加上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方式都与现代生活距离较远,这就导致经典名著作品与现代读者之间形成了一道无形的隔膜,也给当代大学生阅读和理解造成了一些障碍。例如,在作品的语言表达方式上,古典作品与现代作品在语音、语法和语义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其描写的外部事物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学生在阅读时会遇到诸多实际问题,难以理解字词的含义,更难以感悟文本的内涵。同时,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本身的无趣性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传统的教学思路以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分析内容以及写作特点为主线,课程模式化,教师讲述知识和信息大而不深、全而不细,再加上教学语言生硬,课堂沉闷,进一步加深了大学生对语文课程的疏离感。
二、新媒体视域下创新大学语文古代经典作品教学的策略
古代经典作品经历了岁月的沉淀,记录了从古至今人类努力认识并改变世界的过程,更记录了人们在创新、创造的过程中产生的丰富情感。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应当重视古代经典作品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广泛而深入的经典阅读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和世界历史文化,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在内心深处形成强大的文化自信。因此,教师要重视教学创新,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依托新媒体教学环境的优势,从教学内容、教学技术、教学方式等方面着手将传统的语文课堂进行现代化的包装和调味,突出古代经典阅读课堂的“有用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好听、好玩的学习状态中完成经典阅读,促进学生同步发展综合素养。
(一)挖掘经典名著的当代意义,引导学生古为今用
古代经典作品经历了岁月的沉淀,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其强大的生命力具有超越时间和跨越地域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和情感共鸣,并且能够在读者阅读的同时持续不断地对读者发展身心素质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在大学语文经典作品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关注作品本身蕴含的人文思想,引导学生学习和感悟作品的情感表达方式和语言运用特色之外,还应当重视挖掘作品的当代意义。如作品在文化、道德、情感以及审美等方面体现的当代性,然后按照当下已经发生变化的心理、风俗民情等理解经典作品的现代内涵,进而实现继承、发展和创新传统文化。
为经典作品的精神财富赋予当代意义能够让作品与时俱进,在当代人的心中产生持续性的积极影响,成为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发展的源泉。同时,在解读经典作品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当积极做到古为今用,让当下的现实生活与作品中的历史生活形成内在关联,引导大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等展开思考,进而积累生活经验、启发生命意义。赋予当代意义能够凸显经典作品的有用性,更能引起学生的观点认同和情感共鸣,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增强学生对经典作品的阅读期待。如在讲解杜甫的诗歌作品《又呈吴郎》时,在分析诗句“堂前扑枣任西邻”和“只缘恐惧转须亲”时,不仅应当指导学生感悟诗人“仁者爱人”的精神,还可以指导学生深入分析作者为人处世的方式。作者既帮助弱势群体,又极尊重弱势群体,在保护他们自尊的前提下提供有效帮助,更加凸显了诗人的优秀品质。同时,在分析诗句“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时,除了指导学生感受诗人“委婉含蓄”的劝说艺术,同时也要指导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思考,结合生活场景反思自己的劝说能力,进而为学生的处世艺术提供借鉴意义。总之,让作品中的人物成为学生生活的导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积极开拓思维,结合自身的成长需求进行思考,不断增长学生的职场经验和生活经验,发挥名著最大的实用价值。
(二)结合学生的知识接受习惯,精心制作视听素材
在新媒体广泛普及的情况下,大学生接触了许多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如通俗文学、流行歌曲、偶像剧等。通俗化与娱乐性的语言描述方式容易读懂,这就与古代经典作品形成了鲜明对比,在通俗语言和晦涩语言的对比中,学生更愿意选择能够顺畅阅读的现代文本,也更喜欢动态化的呈现形式。在互联网时代,学生已经习惯在“屏幕前”和“网络上”接收信息,更喜欢游戏化的情景和图像化的世界。因此,教师在讲解经典作品的过程中需要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分析新媒体技术给这一代大学生成长带来的影响,为学生准备更具吸引力的视听类教学素材。
教师讲解古代经典作品时可以积极运用信息化技术,通过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涩难懂的语言。从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着手,从网络中搜集丰富的教学素材,精心制作成课件内容,文图、动画、影音等呈现方式能够进一步增强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强化学生的视听感受。如在讲解王维的诗歌《离别》时,通过播放歌曲《送别》更能营造离别的意境,学生在婉转而美妙的音乐中更能感受经典作品的文字之美和意境之美。在讲解古代小说和戏曲时,可以摘选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影视作品片段,指导学生以对照阅读的方法强化理解作品内涵,更能激发学生深入阅读的兴趣。如在讲解《聊斋志异·婴宁》这一作品时,为了强化学生感知“婴宁”的人物形象,感受小说的优美文字和生动故事,教师可以将电影《婴宁》的片段融入教学,更有助于帮助学生把握主人公婴宁的性格特点。学生在文字的指引下跟隨婴宁一起走出山谷,从一个自由洒脱的“自然人”变成了封建礼教压抑下的“社会人”,更能感受创作者向往和赞颂人间真情的情感,更能体会封建礼教压抑和摧残人性的残酷。
(三)讲课与自主性学习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学习古代经典作品也是如此,教师需要结合新媒体的特征采用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借助媒介环境为学生创设开放性的学习氛围,通过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凸显学生新媒体时代的学习主体性。一方面,要改变传统课堂以讲述知识为导向的单向教学模式,将互联网、智能手机等融入课程教学,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渠道搜集基础知识,加强甄别和整合海量信息,进而构建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强化理解文本内容;另一方面,课堂之外的学习也要体现开放性的教学理念,如结合微课、慕课等形式录制学生感兴趣的小课程,鼓励学生主动应用课后碎片化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通过社交APP与学生交流学习资料、探讨学习问题,与学生构建多样化的线上交流方式,组建以古代经典作品为主题的学习共同体,不断扩展语文课堂的内容。在讲解名著《红楼梦》时,教师除了指导学生梳理故事中的人物、事件以外,还可以指导学生开展课后自主学习。如对管理和理财有兴趣的学生可以搜集分析王熙凤的相关资料,自主分析她的团队管理艺术和理财能力。由于《红楼梦》中的人物较多,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为了降低阅读难度,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搜集分析人物关系的思维导图,通过思维导图初步掌握人物的基本信息和关系,便于理解文本内容。在此基础上,还要鼓励学生绘制具有个性化特点的人物导图。如以自己最喜欢的一个人物为中心,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这个人物的具体特点,如贾宝玉性格叛逆、聪慧过人、才华横溢、热爱生命、真诚善良等,并把每一个性格特点作为一个具体的分支,罗列相应的事件来佐证,进而构成一幅“人物形象分析图”。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古代经典作品不仅承载了一个民族最基本的文化观念与价值取向,更是一个民族发展和进步的精神源泉。无论是文学专业,还是其他专业的语文教学都应该重视教学和导读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通过传统文化实现塑造人格、陶冶情操和净化心灵。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紧抓时间碎片化、阅读无用论、内容无趣性等关键问题,着力推进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凸显教学内容的当代性、教学技术的现代化和教学方式的开放性,突出古代经典作品课堂的“有用性”和“有趣性”。总之,教师要让语文课堂主动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将审美教育与语文教育相融合,努力将学生塑造成有坚定信仰、有社会担当、有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苏喜庆.融媒体视域下大学语文美育创新模式探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9(8).
[2] 徐燕.新媒体时代大学语文教学实践[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2).
[3] 王笑南.新媒体背景下理工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内蒙古教育,2021(36).
[4] 杨真真.以中国古代文学探讨大学语文“交互式”教学实践与改革[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21(5).
[5] 王仲平.大学语文金课建设须注意的四个方面[J].大学语文论丛,2021(1).
[6] 刘尔玲.新媒体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研究,20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