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视角下初中历史深度教学的策略研究

2023-07-17董亮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课标教学活动深度

董亮

摘 要:新《课标》提出了以全面育人、深度育人为要求的全新教学模式,在现代教育活动中,它以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为第一要求,对学生的各项素质展开训练。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大多以引导式教学与灌输式教学为主,导致学生缺乏参与课堂的必要学习条件。基于新《课标》视角建设全新的历史课堂,在全面育人的同时打造集课堂交流、课外拓展、自主辨析等模块于一体的历史教学机制,如此才能为深度教学的落实提供有利条件。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历史 深度教学 实施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09.049

深度教学是基于现代教学指导要求演化而来的一种教学模式,除文化教育活动之外,其还涉及技能教育、道德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以引导学生全面成长为第一目标。在新《课标》背景下实施深度教学,必须要对历史教学模式进行调整,打造智育、美育等“五育”并举的教育模式,针对新《课标》所提出的全面育人要求开展教育活动。因此,初中教师要抓住历史教育的人文性、真实性和工具性特点展开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与自主学习意识,让教学活动发挥出提升学生素养全面发展的价值。

一、初中历史新《课标》的教育定位解读

新《课标》是基于新时代下教育思想演化而来的教育指导理论,其对初中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教育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不同的视角强调了初中历史课程的教育价值。《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中明确强调,要在现代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辩证思想等核心素养,将学生培养为学习能力、文化素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新《课标》回答了“如何培养人才”的关键性问题,是对现代教育活动的积极回应。从微观的角度进行分析,新《课标》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课程建设需求,提出了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全面提升初中生的历史素养为第一学习目标,从而建立更为完善的历史教学指导体系。

二、初中历史新《课标》背景下教学活动的设计原则

新《课标》改变了传统的单元化育人机制,在积极推动教学活动的同时,将全面育人、深度育人等教学要求引入课堂当中,对学习者发起了全方位的教育指导。在新《课标》背景下构建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历史课堂,要遵循如下教育原则。

第一,人文性原则。初中历史教学是基于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宏观发展演化而来的教学课程,在展示历史变革的客观特点的同时,站在人文性角度开展教学工作,帮助学生了解波澜壮阔的历史故事与才华横溢的历史英豪,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初中历史教学机制。

第二,发展性原则。历史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与学生的学习需求、课程的教育要求相契合,教师要在实施教学活动的同时导入全新的教育元素,对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展开针对性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以此来优化初中历史课堂。

第三,深度性原则。在新《课标》背景下推动初中历史教学,除了对历史知识进行讲解之外,也要强调人文元素、道德元素的传递问题,加强对初中生的思想教育与情感教育,进一步完善初中历史课堂。

三、初中历史新《课标》背景下实施深度教学的策略

1.导入教学资源,以课前预习实现智育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课堂的建设不能完全依靠教师的引导。在信息交流愈发便捷的当前社会,学生已经开始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掌握历史故事,获取学习资源,从而站在自我的角度上理解历史知识,掌握历史课程的核心要求。针对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可在实施教学活动的同时积极开发教育资源:不断推进课前的预习工作,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与人文思想,让初中生以自由、开放、多元的视角审视初中历史课堂,以此来完善初中历史教学模式。针对学生的兴趣、教学素材导入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可以实现学生与历史课堂之间的有效互动,保障初中历史教学的高质量开展,对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活动进行有效设计。

以部编版初中历史《动荡的春秋时期》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前的预习环节为学生设计任务:春秋时期英豪并起,天下大乱,请你尝试搜集课外资源,说明春秋时期的动荡体现在哪些方面?教学的主导权转交给学生,学生要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引入相关的学习资源,与教师进行更为有效的交流活动。在向学生提出问题之后,要求学生展示自己所搜集到的相关资源,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如“春秋五霸”的有关故事、“春秋度量单位”等,从而了解我国历史的多元性特点。

在智育活动中,应该配合新《课标》背景下的教育要求对学生落实全方位的指导工作,对学生的各项历史探究能力、历史学习能力展开训练,从全新的角度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方法,从文字、语言等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了解时代的文化特色,感悟历史的波澜壮阔,从而进一步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

2.开展交流活动,以课堂互动实施德育

新《课标》对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历史表达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全新的教育目标下,不能单纯以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为教育目标,更要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不断进步、提升自我的素养,建立更为完善的德育模块,加强學生对教材的研究力度。教师要贯彻“见贤思齐”的教育指导思想,在积极推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以新《课标》为指导,开发对应的历史教学模块,交流并分享历史知识,拓展历史课堂,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在实施历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允许不同的思想出现在课堂上,并基于不同的观点、视角与学生展开交流,建立更为完善的初中历史教学体系。

以部编版初中历史《秦统一中国》的教学为例,教师要从秦始皇的“功与过”两个角度展开讨论活动:作为伟大的君主,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将秦国的版图扩充为天下的版图,书同文、车同轨,打开了中华民族迈向新阶段的大门;但无可否认,他也是一位暴君,修长城劳民伤财,修阿房宫穷奢极欲,导致秦朝末年的百姓民不聊生,天下揭竿而起。在交流中,向学生提出思考的问题:对于秦始皇,你在他的身上学到了哪些优秀的品质?又有哪些缺点是你应该克服的?以历史任务为对象发起德育工作,为初中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与社会观。教师要善于从历史资源当中挖掘德育素材,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历史人物为对象实施教学工作,如除千古一帝秦始皇之外,也可以结合汉武帝的故事开展德育——他是对国家发展有功的君主,开创了百年大汉盛世,让世界看见了华夏的风采;但其穷兵黩武,对匈奴用兵不惜劳民伤财,导致国家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在德育中,允许学生独立搜集德育资源与德育故事,在课堂上实现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延伸德育范围,提升初中历史的德育价值。

3.分享历史故事,以人文情感协助美育

历史课堂上的美育元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出来。首先是客观历史资源中所包含的美育资源,学生从历史绘画、文学作品中挖掘美学元素,满足自身的审美需求,形成基础审美技能。其次,是人文思想与人文情感在历史课堂上的独特表达,基于感性的角度推动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互。新《课标》背景下,可尝试建立基于人文课堂的美育机制,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在历史故事当中挖掘美育资源,优化美育流程。

以部编版初中历史《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分享历史故事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教师与学生共同在历史环境当中取材,搜集历史故事,完善历史课堂。以明朝时期兴起的“理学”思想为例,该流派诞生于朱熹的思想当中,“存天理,灭人欲”是其主要特点。一方面,教师可结合朱熹所创作的相关文学作品开展鉴赏活动。在文学作品当中,朱熹提出了“溯其本源”的研究思想,指出对于一切事物都要研究其内在哲理,在“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表达中,感受理学思想中的情感追求。另一方面,要借由美育审视“理学”思想当中的不当之处。“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过于极端,否定了人的创造价值,况且即使是朱熹本人,也做出了一些与自己思想不统一的事情,因此“理学”思想当中也存在糟粕。在分享历史故事的同时,基于人文情感角度开展美育活动,帮助学生审视历史之美,挖掘历史资源当中的美学作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要求学生自主搜集审美资源进行交流,推动课堂上的审美活动。如明代的火药武器“神火飞鸦”,其从大雁的形态当中汲取灵感,将带有火药的火箭制作成大雁的形态,最高飞行距离可以达到300米,这是我国对于流体力学的初步认识,也是对于艺术之美的感知。在美育互动中,要在历史素材当中搜集有审美教育价值的育人资源,与学生展开有效交流,以此来优化审美教学活动。

4.延伸历史课堂,以趣味教学推动劳育

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并没有被体现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因为教师认为,劳动教育仅仅能够发挥出提升学生体能素质的作用,并不能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与人文情感展开全方位的引导。针对这一问题,要在实施教学活动的同时积极延伸历史课堂,依靠趣味化教学活动推动劳动教育的实施,完善初中历史教学模式。适当开展劳动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深度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之路,传承中华民族乐于劳动、乐于奉献的优秀精神,进一步体现初中历史课堂的教育价值,全面推动劳动教育活动。在新《课标》的引导下,可尝试借由劳动教育来延伸历史课堂,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

以部编版初中历史《正面战场的抗战》为例,结合初中历史教材内容,可以为学生开辟劳动试验田,为学生创设对应的劳动情境:假设你生活在一个炮火连天的年代,无数革命战士在前方阵地抛头颅洒热血,现在需要你为他们做点什么,请问你能做什么?引导学生展开战后资源筹备工作,通过开发荒地、种植作物、加工食物等一系列活动开展教学工作,依靠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与爱国情感。在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对学生提出多元化的问题,为学生播放相关纪录片与视频,在情感上与学生取得有效的互动,如数十年前的国家是如何发展的。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普通民众作出了怎样的选择。依靠劳动教育活动延续中华民族的精神,积极对生活在安稳环境下的初中生开展劳动教育工作。

当学生逐步形成了劳动热情与奉献精神之后,可为学生提供全新的学习空间,如允许学生在开展劳动活动的同时进行自由发挥,以小组为单位种植不同的作物,负责不同区域的管理、作物的收集与加工等任务。在学生制作成品之后,如葵花油、黄豆油、干白菜等,可在校园内进行展示,利用跳蚤市场进行销售。在历史教学工作中引导学生展开劳动,培养学生的实践热情与奉献精神,为劳动教育与历史教学的深度融合创造有利条件,在新《课标》背景下完成深度教学的育人目标。

5.进行主题活动,以课外延伸推动体育

设计多元化主题活动可以进一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建立更为完善的初中历史教学体系。在新《课标》背景下,要强调主题活动的开发与应用,基于深度教学活动延伸教学范围,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在尝试推动深度教学的过程中,可借助课外的体育活动来丰富初中历史课堂:提出体育学习要求与学习目标,对学生的各项体育技能与体育活动能力展开训练,围绕着特定的主题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构建“体育+历史”的全新教学模式,实现深度教学。针对初中教材中所涉及的历史知识,可以在课外设计体育活动方案,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与体育活动兴趣。

以“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的故事为例,他在数日的颠簸之后前往洛杉矶参加第十届奥运会,但由于严重的疲劳与水土不服,并没有取得好的成绩。在讲解历史故事之后,结合历史知识设计田径教学活动,将刘长春、许海峰等故事结合起来,从“奥运第一人”到“奥运金牌的第一位获得者”等角度入手,感受中华运动健儿为了民族进步作出的不懈努力。在学生了解了相关体育故事之后,结合我国现代体育的发展历程开展主题活动。教师对学生的体能素质展开测试,记录学生的体能特点,给出具体化的体育教学目标。另一方面,结合历史故事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以“乒乓外交”等话题为突破口,在历史教学中导入乒乓球的教学活动,了解我国的体育外交发展史,了解中国乒乓球在世界竞赛中的地位。在主题活动中,以体育教育为切入点,加强体育运动项目与初中历史课程之间的联系,在参与体育活动的同时,引导学生感悟中国历史的变革,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实现深度育人目标。

总之,新《课标》背景下,深度教学的实施不能单纯依靠教师的引导来完成,要实现深度授课、深度育人的基本目标,必须强调深度教学与现代教育活动之间的交互问题,结合不同的主题与教学要求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要在智力上启发学生、在道德上引导学生、在审美上管理学生、在劳动中教育学生、在体育中训练学生,以“五育”并举的教育要求为切入点,回应新《课标》背景下深度育人的教育要求,建立更为完善的初中历史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尔德《基于历史解释能力培养的初中历史深度教学研究》,《新课程》2021年第50期。

[2] 张雨舟《关于借助史料引导学生进行初中历史深度学习的策略分析》,《教书育人》2021年第35期。

[3] 王秀艳《初中历史课堂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学周刊》2021年第34期。

[4] 张代伦《基于历史背景的初中历史深度教学策略》,《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學报》2021年第11期。

[5] 李媛媛《以学科素养为导向的初中历史深度教学策略研究》,《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1年第4期。

猜你喜欢

课标教学活动深度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