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X”证书制度实施的问题审思

2023-07-17王江平郭婉绯许东明

科技风 2023年19期
关键词:证书试点职业院校

王江平 郭婉绯 许东明

摘 要:“1+X”证书制度试点是中国式职业教育的生动实践。“1+X”证书制度作为职业教育领域的制度创新,新生事物的发展难免出现问题。问题的出现引起社会公众的误解与质疑,具体体现在“1+X”证书制度执行效果引发的期待冲突、“双证书”制度带来的刻板印象、功能受限造成的认知偏差、培训评价组织角色的形象偏离等。为保障“1+X”证书制度的高质量推进,形塑“1+X”证书制度所需良好的内外界环境,可采取合理引导社会大众的印象期待、修复培训评价组织的负面印象、强化职业院校的主体意识等策略予以应对。

关键词:“1+X”证书制度;问题;印象管理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首次提出要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四年之后,《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退出目录实施细则》(以下称《退出细则》)发布,标志着推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试点进入新阶段。然而,作为一个自上而下推行的与新时代职业教育相适配的制度改革,社会大众对“1+X”证书制度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试点中的问题也被舆论放大,加之固有的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改革进入深水区。因此,加强“1+X”证书制度的印象管理,全面了解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真实图景,厘清存在的問题,激发学生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的积极性,在“1+X”证书制度试点的后半程,可以说是一件非常迫切且有意义的事情。

一、“1+X”证书制度与印象管理

产业转型升级和智能化时代的到来,迫切要求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上进行改革,以满足产业侧对复杂型高素质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1+X”证书制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1+X”证书制度是新生事物,作为职业教育领域制度的自主创新,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1+X”证书制度扎根中国大地,在中国丰富的职业教育实践土壤里滋生,是以中国为中心的理论创新,其势必会提升中国职业教育在世界职业教育领域的话语地位和影响力,成为职业教育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进而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中国经验”。因而,“1+X”证书制度的提出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1+X”证书制度同时也是落实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重大部署。长期以来,构建“横向贯通”“纵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缺乏有效的抓手。“1+X”证书制度通过有效融合学历教育和培训教育,通过X证书来实现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从而打通不同学历教育之间的壁垒,实现职普融通和长学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路径。一方面,“1+X”证书制度巩固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的定位,是一项教育制度,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考核模式改革,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另一方面,“1+X”证书制度又是就业制度,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正因如此,“1+X”证书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面临复杂的内外实践环境。这样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政策的意图是否充分地传达并得到有效的传播,社会大众有效支持并积极参与,事关改革成败。印象管理指在日常交往和互动中,行为主体会有意识地运用技巧进行恰如其分的形象整饰,修正他人对自我的形象认知或看法,并引导他人自愿地做出符合主体意图的反应和行动[1]。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将印象管理比作舞台戏剧表演,他认为印象管理是个体通过表达自己,来影响他人对情境的定义,引导他人自愿地按照自己的计划行事的一种活动[2]。该理论成为印象管理研究的滥觞。印象管理与社会互动密切相关,在社会互动中,印象管理者主动对有关自身的信息进行调适,以期对方作出印象管理者期待的行为活动[3]。“1+X”证书制度的印象管理,实际上也就是试点相关的主体主动对有关的信息进行自我调适,引导社会大众形成期待的印象预期和印象状态,并以此获得外界的理解与支持的过程。所以,通过印象管理的视角,审思“1+X”证书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的路径,是本研究的旨归。

二、“1+X”证书制度的消极印象呈现

基于“1+X”证书制度是一项试点政策,模糊性是其基本属性[4]。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难免存在失轨与偏差,社会公众对“1+X”证书制度难免产生质疑与误识。

(一)“1+X”证书制度引起的期待冲突

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的显性表征体现在职业教育的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的高度契合。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最本质的特征,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不强、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归根结底在于产教之间的融合不够。“1+X”证书制度能否有效应对职业教育这一难题,目前来看,执行层面的效果还是与期待有一定的差距。“1+X”证书制度的实施涉及面广、制约因素多,如地域经济、产业发展的客观差异,政策的落实存在一定的现实壁垒。此外,单一通过“1+X”证书制度来扭转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的偏见,给予“1+X”证书制度推动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的改革,根除职业教育存在的痼疾的高期待,也会导致实施效果与预期的落差。

(二)“双证书”制度给“1+X”证书制度带来的刻板印象

“双证书”制度实行二十多年以来,深入人心。而随着“双证书”制度因不适应智能化时代人才培养需求退出历史舞台,国家取消了大部分职业资格证书。适时出现的X证书被大众认为是职业资格证书的另外一种“替代证书”或“升级版”,产生X证书的通用性、认可度、含金量和职业资格证书区别不大的刻板印象。在实施过程中,一些试点院校仍然在原有的学历教育基础上简单叠加考证内容,摆脱不了原“双证书”实施的固有路径依赖。“1+X”证书制度的执行陷入“新瓶装旧酒”的窘境,加之监管不到位,优胜劣汰的市场化法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X证书出现了与职业资格证书同样的“同质化”“泛滥化”的苗头。

(三)“1+X”证书制度功能受限而带来的片面认知

“1+X”证书制度自试点以来,在政策供给方面,存在“避难就易”,与“1+X”证书制度相嵌套的宏观基本制度不完善(国家资历框架、国家学分银行),中观执行制度(证书质量、经费投入、监督、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微观操作层面改革(弹性学制、模块化课程)不到位,导致“1+X”证书制度的实施效果与设计愿景存在差距。尤其是“1+X”证书制度的效用保障(升学或就业)政策尚未出台,如X证书与普通教育学历、专业人才职称之间的等值互换制度,而这恰恰是职普融通的重要纽带,也是增强X证书吸引力的有利举措。这些客观存在的不足无疑影响到“1+X”证书制度效用的发挥。

(四)培训评价组织角色形象的偏离

培训评价组织是“1+X”证书制度实施的关键一环,是X证书制度实施的主体[5]。对于培训评价组织,开发出适合职业教育和产业需要的职业技能证书是其主要职责。目前,行业龙头企业和知名企业开发的证书占比仅为38%[6]。统计目前已公布的348个培训评价组织,企业占比94%[7],其中规模不大和新成立的咨询类、教育类企业数量远高于生产型企业。大量教育类企业涌入培训评价组织难免引起社会大众对其入场动机的猜疑,X证书的考证费用始终是社会大众的关注焦点。社会、院校都期望培训评价组织能够科学合理制定证书考核费用标准,而实际上,目前X证书考核费用标准核定没有科学合理的指导意见,给外界传递出培训评价组织制定的考核费用标准和收费标准具有很强的随意性、不透明性[8]。

三、“1+X”证书制度的印象管理策略

(一)引导合理的印象期待

全面正确、理解“1+X”证书制度背景、内涵与重大意义,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试点工作的艰巨与复杂性,改革不是一蹴而就。作为一项在摸索中前进的制度,没有现成的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试点需要时间,因此需要引导大众对“1+X”证书制度更多的理性期待与包容。

培训评价组织也是新生事物,其成长发展需要一个过程。教育主管部门应强化对培训评价组织的监督,可通过建立全国统一的智慧信息管理平台,及时公开成本核算相关资料,考证的流程及各项证书的通过率等信息,给予社会大众应有的知情权与参与监督的权利;认真落实《退出细则》相关要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及时清退不合格的培训评价组织。技能等级证书同样是新生事物,因此含金量高、权威性强的X证书需要经过市场和时间的检验。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X证书效用的评估,持续加大优质X证书的供给力度,坚决清除不符合产业发展需求、不被企业认可、含金量低的“水证书”;树立技能等级证书的典范,通过“热门”证书引发社会关注,做好优质技能等级证书的推广。

总而言之,让社会公众建立合理的印象期待,就需要改变一步到位的急躁心理。尤其是对待试点的制度不完善、不健全是必然的。唯有如此,“1+X”证书制度才会有健康的外部舆论环境。

(二)修复培训评价组织的负面印象

印象管理并非是行动者隐匿真实情况并过渡营销自我的表演性行为,更重要的是通过提升个体的真实水平并适时展现[9]。因此,“1+X”证书要真正提升其公众认可度和社会地位,就要做到保证向公众披露真实可信的信息,并且通过内涵发展,凭借人才培养的實际成效赢得社会声誉。

培训评价组织要扭转大众印象,当务之急,培训评价组织应该拿出实际的举措,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主动向公众说明考证价格形成机制,多途径压缩考核成本,如优化考证流程、提高考证效率等;二是在师资培训费用方面,挤掉培训中的“水分”,尽可能减轻试点院校的经济成本和参训教师的时间成本;三是根据省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制定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切的、相对统一、又有地域差异的考证费用;最后在配套教材的定价方面,体现一定的公益性。唯有找到盈利和公益的平衡点、及时与社会大众开展良性互动、开发出过硬的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评价组织才能够刷新社会大众的普遍认知,提升其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强化职业院校的主体意识

“1+X”证书制度试点成败的关键在职业院校。职业院校在推进过程中应该发挥主体意识,主动作为。首先,职业院校首先要破除路径依赖,一体化推进与“1+X”证书制度相适应的全面改革。尤其在国家学分银行尚未建立的背景下,职业院校不能等靠,可主动建立和完善校内学分银行制度,探索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化,实现X证书学分与学历教育课程学分的互换,激发学生参与“1+X”证书制度的积极性。职业院校还应该对“双证书”制度进行合理的扬弃,开展“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为统领的学制、治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等全面的系统性变革。其次,加强对内对外舆论宣传。在校内,应当把“1+X”证书制度的内涵充分传达到学校的各个层面,形成改革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重点加强学生层面的宣传,可采用专题宣讲、入学教育、主题班会等形式,提高学生的知晓度。对校外,职业院校可通过年度质量报告、专门的试点网站、典型的案例报道等,加强舆论引导,全面、及时地向社会公众推介“1+X”证书在推动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市场、面向实践”方面发挥的作用以及取得的育人成效。最后,教师是“1+X”证书制度的内部能动者和实践能动者。因此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如通过职称评审制度改革等,鼓励教师的主动参与。

总之,不管是“1+X”证书制度本身还是其制度下的教育变革,对于职业教育而言都是全新的事物,期待与质疑必然伴随新生事物的出现而出现。因此,主动通过印象管理、合理引导、主动纠偏,“1+X”证书制度必能行稳致远。

参考文献:

[1]张冬梅,张欣.独立学院与高职合并缘何受阻——职业本科高校印象管理的理性审思[J].职教论坛,2022(11):513.

[2]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黄爱华,冯钢,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34.

[3]于正阳.大学印象管理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22:1718.

[4]陈宇,孙枭坤.政策模糊视域下试点政策执行机制研究——基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案例分析[J].求实,2020(2):4664.

[5]吴海勇.1+X证书制度的新意蕴、新内涵和新实践[J].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20(1):4248.

[6]张国民.1+X证书制度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优化对策——基于职业教育“三个面向”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22(4):103108.

[7]丁振国,樊霆,谢莉花.职业院校1+X证书制度实施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7):4952+74.

[8]李虔.1+X证书制度:考核费用核定与支付的经验与挑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3):7885.

[9]王晴峰.戈夫曼社会学思想述评:争议及其反思[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1(2):140152+160.

基金项目:安徽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课题(Azcj129);安徽省教育厅质量工程项目(2021jyxm0247、2021szjyxm018);安徽省教育厅质量工程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团队(2020kcszjxtd14)

作者简介:王江平(1984— ),男,安徽安庆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郭婉绯(1984— ),女,安徽芜湖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许东明(1991— ),男,安徽枞阳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

猜你喜欢

证书试点职业院校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固废试点“扩容”再生资源或将纳入其中
省级医改试点的成绩单
国家医改试点再扩容
国家级医改试点医院举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