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田园诗的现状与未来
——基于1000首新作的数据分析①

2023-07-15侯立兵

心潮诗词评论 2023年2期
关键词:新农村美丽乡村

侯立兵

近些年新田园诗的创作受到诗词界的广泛重视,网络和纸媒上涌现了很多相关诗词作品。新田园诗的繁荣,离不开诗人们的热情参与,也离不开中华诗词学会乡村诗词工作委员会和各级诗词组织的积极倡导。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发现,从1960 年至今以“田园诗”入题的论文共有1281 篇,其中绝大多数为研究中国古代田园诗的文章,最近几年出现的新田园诗论文不超过10篇(书评除外)。与当代数以百万计的创作人数、每年刊发的数以万计的新田园诗作品相比较,相关研究显然还是非常薄弱的。

从近十年的新田园诗研究文章来看,尽管在新田园诗概念的界定、创作技法等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总体来看,这些研究主要还停留在创作感悟或阅读感觉的层面,理性思考还较为欠缺,尤其是缺乏坚实的数据分析。有鉴于此,笔者决心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用具体数据去呈现新田园诗的真实现状,并以此为基础对新田园诗未来的健康发展提出对策。

一、数据来源与总体情况

由于笔者尚未见到大规模的新田园诗选集、总集,所以采取了从新媒体平台抽样调查的方法,随机选取了1000首新田园诗,涉及作者1000 人。这1000 首作品均采自中华诗词学会乡村诗词工作委员会主办的微信公众号“新田园诗”的“当代新田园诗选粹”栏目,分别是第13期山西篇(107首)、第14 期河北篇(74 首)、第16 期山东篇(66首)、第22 期黑龙江篇(80 首)、第23 期宁夏篇(70 首)、第24 期湖北篇(100 首)、第26 期海南篇(77 首)、第27 期北京篇(102 首)、第29 期湖南篇(100 首)、第32 期广东篇(69首)、第33期新疆篇(90首)、第40期湖北荆门篇(15首)、第42期湖北襄阳篇(50首),发表的时段是在2022 年2 月至2022 年9 月期间。其中,湖北荆门篇只节选了当期微刊的前面15 首,是为了让作品总量不超过1000首。这些诗作均由各地诗词学会筛选呈送,又经过了微刊编辑的遴选,因此,作品质量应该说比较有保障,能反映当前新田园诗创作的大体风貌。

从地域分布来看,本次抽样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其中涉及省级篇11 个,地市级篇2个。东到山东、西到新疆、南到海南、北到黑龙江,从椰风海韵,到江南美景,再到西部风情、塞北风光,相关诗词描写的内容也在较大程度上表现了多彩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

二、从数据看新田园诗创作的亮点

(一)涉农词汇受捧:聚焦“三农”,描写新农村气象。

凸显新时代主旋律,是新田园诗呈现出来的一大亮点。诗人们以饱满的热情,紧跟时代步伐,反映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就。农业、农村、农民,成为诗人们描写的重点。“农”成为其中的高频词之一。在这1000 首诗词中“农”字出现364 次、“村”字472 次,“乡”字319 次,这三个字总计出现1155 次。“三农”的相关词汇出现的频次分别如下:“三农”20 次(6 次入题)、“农业”8 次(7 次入题)、“农村”29 次(22 次入题)、“农民”17 次(10 次入题)、“新农村”16 次(16 次入题)、“乡村”66 次(34 次入题)。新田园微刊第24 期湖北篇,宋自重《村丫》“忙挪玉指轻敲键,远隔重洋卖茯苓”、付向阳《机械插秧》“声声布谷长鸣处,歇业老农伸懒腰”,分别描写农村网络销售和机械插秧的情景,富有时代气息。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诗词正文中出现这些涉农的高频词之外,有些关键词还直接进入到了诗词题目。“新农村”共出现16次,且全部直接入题。“美丽乡村”共出现7次,其中直接入题5次。

(二)脱贫词群走热:描写脱贫攻坚,书写伟大变革。

首先来看与脱贫攻坚直接相关的两个词出现的频次:“脱贫”52 次、“扶贫”33 次。其次,来看其他相关词语出现的情况:“富”89 次、“丰”93 次,两项合计182 次。再将这两个单字词扩展一下,“致富”39次、“丰收”23次、“小康”31次、“振兴”9次,在脱贫攻坚任务完成之后,乡村振兴的主题正成为新田园诗持续书写的重大题材。新田园诗微刊第29期湖南篇有一首描写扶贫干部的七绝,清新小巧,饶有风味,兹录如下:

扶贫

罗金龙

布谷声中日色温,桃花红绽小山村。

春风一路长相送,又话家常来叩门。

从2018年开始,国家设立了“中国农民丰收节”,迄今已有五年。从统计来看,在抽样诗词中“丰收节”出现了5次,且全部进入到题目。换句话说,直接以农民丰收节为题的诗词就有5首。

(三)积极情绪词占主流:表现乐观向上的情感特征。

表现喜悦情感、闲逸状态的词在新田园诗中出现频次较多:“喜”110次、“乐”110次、“欢”75 次、“闲”114 次、“悦”16 次、现代词语“幸福”12次,以上6项合计437次。大家知道,除非是要达到特殊的修辞效果,诗词创作一般会避免在一首之中同一个字的重复运用。由此可见,表现喜悦、闲逸等积极情绪的诗句直接出现在了超过40%的作品中。反向对比来看,表现“苦”“忧”“愁”等消极、负面情绪的词则出现较少。有意思的是,即便出现了,也常常被诗句消解了。在有“苦”出现的诗词中,一般都是写过去,与今天的“幸福”形成对比,多有忆苦思甜的意味。“忧”出现17 次、“愁”出现44次,但是,在具体阅读之中,我们会发现这些“忧”“愁”往往会被一些否定词、反问词消解,或者加上“排”“解”“散”一类的动词、形成动宾结构予以消解。以“忧”为例,常见的组合有“无忧”“不忧”“何忧”“解忧”“排忧”等等。在“忧”出现的17 次之中,有13 次是这样被化解的。换言之,“忧”看似消极忧虑的情绪,但在新田园诗中因为加以了消解,实际上大多表现的反而是积极、正面的情绪。譬如,谢彩霞《鹧鸪天·驻村扶贫》:“排忧解困寻常事,笑看农家花木妍。”(见新田园诗微刊第24期湖北篇)

三、从数据看新田园诗创作的不足

(一)“局外人”写作

从诗词的叙事视角来看,新田园诗的创作者大多尚处于“局外人”的写作状态。对于广阔的田园与农村来说,诗人们很少真正“在场”,而是偶然“入场”,甚至始终在“隔岸观场”。60%以上的作品对于乡村的体验是属于打卡式的、客串式的,其中的描写也多为浮光掠影。笔者挑选了几个常用词“游”“访”“宿”进行数据统计,因为这几个词在诗词中最能体现作者的“局外人”心态。从对这1000 首诗词统计来看,“游”出现151 次,其中79 次入题;“访”54 次,其中34 次入题;“宿”21 次,其中7 次入题。“游”“访”“宿”总共出现226次,其中在题目中直接出现120次。换言之,题目中分别直接出现以上三个字的篇目占比高达12%,所占比例之高是相当惊人的。毫不夸张地说,当代田园诗创作面临的一个重大缺陷就是作者对农村的生产、生活的实际体验严重缺乏。这个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对策,留待下文再论。

(二)概念化的描写

很多诗作对田园风光、农村生活、自然风物的描写比较抽象、宽泛,导致物象雷同,意象重复,意境相似。众所周知,古典诗词常以植物意象来赋、比、兴,可是由于长期疏离乡村与自然,许多诗人对于植物非常陌生,笔下的植物种类非常之少。在描写田园的诗词中“花”是经常出现的物象,据统计,这1000 首诗词中“花”出现了446次。可见,诗人们对“花”的钟爱程度相当之深。但是,倘若结合作品细读,便会发现诗人们大多只会写抽象的花,诗词中花的具体品种少得可怜。由于“梅”“兰”“竹”“菊”是传统文化中的“四君子”,“梅”“兰”“菊”出现的频率略高一些。大家知道,菜花应该是广大农村最常见的花之一。据统计,菜花只出现15 次,其中5 次是以“油菜花节”入题的。也就是说,有5 次是趁了“节”的机会才得以进入诗人们的笔端。笔者在阅读古代田园诗的时候经常会读到“蓼花”,而且这种花在今天农村依然广泛存在,可是却极少有人会写到。在这1000 首诗词中“蓼”只出现1 次。韩淑静《闻拆迁回乡所感》:“久徊村口处,重上蓼花洲。”(见新田园诗微刊第42 期湖北襄阳篇)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大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他“独爱菊”,其实在其现存的125 首诗中除了菊,还有很多其他植物,包括桃、松、柳、竹、兰、木槿等,种类不下20种。宋代吴仁杰《离骚草木疏》考释的植物达59 种。根据台湾学者潘富俊《草木情缘——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统计《楚辞》出现的植物为99 种(类)。清代蘅塘退士编纂的《唐诗三百首》写到植物的有136 首(43.9%),植物种类81 首。《诗经》305 首有135 首出现植物,占比44.3%。对比起来,前人诗词中的植物种类是何其丰富,于此足见今人距离自然又是何其之远。

(三)仿古化的意境

通读抽样的全部诗词作品,总的感受是模拟大于创新。当然,笔者并不反对拟古、仿古,而且认为诗词创作首先要能师古、入古,这是研习诗词创作的必由之路。但是,也要看到在新田园诗中最常见的是陶渊明曾经营造的意境,孟浩然用过的意象,范成大、杨万里曾经勾画的情景。读者看到的永远都是怡然自乐的场景、悠然自得的闲情,如此下去必然会导致审美疲劳。这一点阅读感受,也是有数据支持的,那就是前文所谈及的“喜”“乐”“欢”“闲”等词高频率的被使用,在此不再赘述。

四、新田园诗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甄别题材

在通读抽样作品的时候,笔者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其实不属于田园诗的范畴,其所占比例不低于30%。要知道,这些诗作还是各地诗词组织和微刊编辑反复遴选过的。当然,或许会有对田园诗题材特征与标准理解不同的问题,但无论如何,有相当一部分并非田园诗的作品混入了田园诗集之中,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根据笔者考察,有两种类型的诗词比较容易混入田园诗。一种是山水诗,另一种是纪游诗。当然,山水诗、田园诗、纪游诗三者之间也会存在一定交叉重叠关系。这就需要作者与编者都要认真去评判和细分了。

笔者注意到,新田园诗微刊2022 年8月13 日总第35 期“当代田园新唱”的“编者按”也已经注意到了题材混淆的问题。编者特别提醒来稿者认真区分田园诗与山水诗,提出“希望在今后的所投稿件中,全部是富有时代‘三农’气息和立意的新田园诗。”此外,新田园诗微刊2022 年4 月12 日总第21 期刊发了武立胜文章《当代田园诗词与其他题材作品区别之浅见》,提出要注意区分田园诗与咏物类、季节节气类、山水景象类、行赏观瞻类作品区分开来,并且列举了一些案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加深体验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诗人事实上已经离田园越来越远了。从20世纪90 年代以来,中国城镇化的进程越来越快。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 年末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72%,比上年末提高0.83个百分点。按这个趋势2022 年中国城镇化率将突破65%。毋庸讳言,现在很多诗人是坐在城市钢筋混凝土筑成的高楼里来写田园诗的。日常生活的城镇化,却要书写田园生活的意境,难免会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尴尬。这就需要诗人们更多地、更直接地去参与农村生活,至少要更近距离、更频繁地去体验田园生活,用真诚去贴近农村的大地,去感受农民的酸甜苦辣。

在阅读过程中,笔者发现对于农村中亟待解决或值得持续关注的社会难题,并没有引起诗人们的足够关注。譬如,随着大量青壮年进城务工,农村普遍存在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问题,在新田园诗中就极少受到关注。在这1000首诗词中“留守”一词仅仅出现了4 次,涉及诗词3 首。其中,辛元珠《新农村素描》所写“留守夕阳心自甘”(见湖北襄阳篇),与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无涉。实际上,描写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诗词仅有2首。当然,这两首诗作的表现不俗,描写生动,情感真挚。兹列举湖北襄阳篇中的一首:

做客农家遇留守女孩

徐 敏

短衣留渍发丝斜,怯怯含羞悄递茶。

问起双亲目光炯,笑言春节会还家。

(三)时语入诗

不可否认,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社会基础是农业社会,田园诗的繁荣更是如此。由于缺少对农业和田园的实际参与,自然很难写出最真实的当代田园和当代农村。为了解决好这一问题,诗人们需要对描写对象更多地深入体验。除此之外,还要大胆探索解决“诗语入诗”的问题。在旧体诗的实际创作中,很多诗人都比较害怕运用新时代的词汇。这担心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如果“诗语”使用随意或泛滥,很容易失去诗味。此外,有人也担心过多使用时语会被讥为老干体。但是,反过来讲,如果通篇都是传统词汇与传统意象,即便作品再好也只是高仿的古董而已。

必须看到,今天的时代已经从节奏缓慢的农业社会进入了工业社会、信息时代,飞机、高铁让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网络、微信、脸书让传播的方式也更为便捷和丰富。地球早已变成了“地球村”,人们的认知视野和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倘若无视这些变化,在诗词写作中一味表现千百年前那些陈旧的意象、意境和早已不复存在的生活方式,很容易让读者生厌,更容易失去青年人的喜爱。

如何才能让传统诗词创作适应现代生活?梁启超说:“欲为诗界之哥伦布、玛赛郎,不可不备三长: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一百多年前提倡“诗界革命”的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的话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手机、微信、互联网几乎是现代日常生活离不开的事物。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的诗人每天都在玩微信、刷抖音、看直播,可是在他们的诗词中从来没有这些东西的影子,足见他们是多么惧怕让“时语”入诗。笔者对抽样中反应网络生活的词汇出现的频率进行了统计:“微信”2 次、“手机”3 次、“抖音”2 次、“网购”1 次、“直播”3 次、“电脑”2 次、“网络”4 次。“网”29 次,细读排除河网、撒网等之外,共有13 次是指网络。笔者起初只准备以500 首新田园诗作为抽样,检索“微信”“抖音”,结果是0 次。以上数据足以表明,当代诗词写作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是相当之大的,这个问题的确值得我们深刻反省。

用时代话语写作,对于任何样式的文学而言都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诗词更不例外。其实古人在创作诗词过程中在尊重传统的同时也会注重吸收时代元素。晚清时期随着西学东渐,尤其是部分国人有了出国的机会,他们的诗词中就已经有了现代的词汇。笔者所看到的清代海外竹枝词,就有“火车”“火轮船”“大炮”“医院”等现代词语,有的甚至还有英文的直接音译。

十丈宽衢百尺楼,并无城郭巩金瓯。

但知地上繁华甚,更有飞车地底游。

上面这首诗出自《观自得斋丛书别集》中的《伦敦竹枝词》,作者已佚,当属晚清人,其中有诗百余首,描写伦敦之所见。这首诗实际上描绘的是伦敦的城市风貌和地铁。伦敦地铁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于1856 年开始修建,1863 年投入运营。诗人到访英国应在1863 年之后,当时看到地铁是属于非常新鲜的事物。他的另一首诗写道:“五十年前一美人,居然在位号魁阴。”“魁阴”一词是英语“queen”的音译。诗中所写当是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她生于1819 年,于1837-1901 年在位。这些海外竹枝词对于新事物的描写和新语汇的运用,给当时的读者带来了新鲜感,但是它们在总体上又保留了诗词的格律和审美传统。这些创作经验值得今天的作者适当借鉴。

综上,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伟大成就,近年来新田园诗创作出现了较为繁荣的局面。笔者以量化分析的方法,描述了当前新田园诗的一些规律性现象,也揭示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在数量激增的同时,诗人们更需注重创作质量的提升;要俯下身去贴近“三农”,触摸新农人的脉搏,呼吸新农村的气息,增进现实体验;要努力做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善于以“时语”入诗,为时代立言。唯有如此,新田园诗方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猜你喜欢

新农村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博鳌国际峰会2016年年会在海南博鳌开幕
绿色建筑在美丽乡村中的运用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新农村建筑空间景观规划设计探析
四川新农村村落建筑空间环境现存问题分析
创新民间美术传承模式 生态式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