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与乡村”阅卷实录

2023-07-14刘前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精神家园文明人类

刘前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认为,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成就,城市证明了人类具有恢宏的想象力,证实了人类具有以最深远而持久的方式重塑自然的能力;有人却认为,乡村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源头,具有无可比拟的文化价值,人类对乡村拥有特殊的感情。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写作指导

材料是关于“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论述,提供了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赞美认同城市文化,另一种观点赞美乡村文化。题目给定了两个看似对立的观点,使话题具有一定的可辨性,即围绕“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考生可以着重从“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中的一个方面来谈,也可以将二者联系起来,辨证地谈论,“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不是疏离、对峙的,而是相融的,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优秀的中华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基和底气。

材料并未设置具体的写作情境,只要求考生在写作中展现自己的感悟与思考,这就解除了考生的思维局限。考生大可以展开联想,多角度写作。但是最好将大的“文化概念”落实到具体的文化载体上,不然容易空洞。

参考立意:城市,折射智慧之光;乡村让我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城乡手拉手,共筑中国梦;等等。

一类文  53分

念桥边红药

□一考生

《归去来兮辞》中写道:“乃瞻衡宇,载欣载奔……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陶潜望着家中朴素的小院,疲急沉重的脚步不觉轻快起来,更惊喜的是柏松与秋菊依旧不减韵色,于是一天的舟车劳顿都烟消云散了。

乡村田园成了陶潜逃离黑暗官场的精神支柱,于他而言,故乡的一土一木都显得格外亲切,为漂泊的灵魂提供庙宇。

故而,乡村在文明发展史上有着重要作用,古往今来,人类文明的起源地就在乡村。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哪一个不是在土地肥沃、雨水丰沛的自然条件下发展的?悠久的文明很多源起于乡村,根植于自然,因为乡村提供了人与自然更亲近的互动空间,让人与自然相适应,耕作、劳动、起居中的时序智慧皆是在乡村生活中与自然磨合后总结而得,即使城市文明发展迅猛的今天,我们依旧使用着古人这些智慧。

中国古典哲学里“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最早也是在乡村,乡村生活是人与自然连接的桥梁,更为悠久的哲学文化培育提供土壤。正是因为有乡村生活的积淀,文明才能灿烂辉煌。古人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从农具、农作物、食材、烹饪方式无一不体现着地域性,“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形成中国乡村地域性文化。

不仅如此,“灵魂没有庙宇,心到哪里都是漂泊”,乡村是人类精神的皈依,人类总是对乡村具有特殊的感情。陶渊明逃离黑暗官场后回到乡村田园,发出“性本爱丘山”的感慨,田园寄托了他毕生的追求,在这里,人类的天性得以回归与释放,才情横溢,抒发感慨,留下千古名作。乡村,成为人类的终极归宿。

可是,在高楼大厦林立的时代,城市文明扩张迅速,总有人忘本追新,甚至要消灭农村,全盘现代化。虽然城市证明人类恢弘的想象力,但它由乡村发展而来,只有城市乡村互相协调,各自找到平衡点,世界文明才能永续发展。

城市与乡村如同平衡木的两端,在新时代下必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乡村提供文化基底,城市发展难以厚重,故而二者应一齐向前。

下次,当你想远离城市喧器时,不妨去乡村看看小桥流水吧。

我思念乡村桥边的芍药花了。

评点:标题别致,文采斐然,思想深刻。文章以陶渊明的素材巧妙地提出了乡村“为漂泊的灵魂提供庙宇”的观点,把平时所学灵活地化为己用。接着作者将乡村放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的轴线上思考,以宏阔的视角阐明乡村是文明的起源,见解深刻,表达清晰,语言雅致。结尾体现了一定的思辨性,最可贵之处是能揭示出城市与乡村只有相互协调才能永续发展的命题。建议一类下,53分。

一类文  55分

城市诚可贵,乡村价亦高

□一考生

星野道夫在《在漫长的旅途》中有言:“不同的人,即使站在同一个地方,看到的风景也有所不同。”的确,有人认为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也有人认为乡村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你是独囿成就的“城市打拼者”,还是追求家园的“乡村守望者”呢?

我愿这样回答:城市诚可贵,乡村价亦高。

不可否认,城市中林立的高楼大厦体现了人类恢宏的想象力,是人类重塑自然的能力彰显,也是年轻人追求打拼绘制生命蓝图的理想国。可是,大自然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却无法满足我们的贪婪,城市拔地而起的代价是自然土地的缺失。与此同时,城市中虽说充满机遇,却也有适者生存的激烈竞争,更有上紧了发条的高速运转。因而在某种程度上,乡村亦不失为另一种选择。失去了乡村,文明也就失去了源头,剪掉了羽翼。在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中,勾勒出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邻里和睦互助的宁静画面。乡村里有时光慢下来的温情,有人性关怀的光环,亦有回归自然的本真,是城市打拼者理想中压力释放的寄情之所,让人难以抗拒地对之拥有特殊的感情。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文化自信的体现。随着脱贫攻坚战的胜利,许多乡村以其独树一帜的自然风貌、独一无二的传统风俗人情吸引着无数大学生回乡创业,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如此看来,如今乡村的发展势头并不落后于城市建设,更体现了文化自信对乡村的推进作用。城乡之争,说到底还是心理与前景的争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追求广大舞台的心理无可厚非,但在阅览世态千姿的同时,也不妨在乡村构建属于内心一方天地的精神家園,画意诗情。

乡村亦是对精神家园的召唤与重塑。李子柒的走红很值得玩味,她的视频中没有旁白解说与花絮加持,却穿越国界征服了无数不懂中文的网友的心,缘何?就在于那是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乡村生活,是人们眼中一去不复返的曾经,如今以这样的方式重新归来,怎能不引发城市打拼者的情感共鸣?

我们又该如何架构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呢?我想,我们应当要在追求城市的同时,保有对乡村的热情,在那田间阡陌上,任微风涤荡疲惫的身心,获得精神的解脱。

时雪洗去尘垢,惠风拂去阴翳,沐浴和煦阳光,聆听万物呼吸,如今的乡村,火候已足,只待盛情接待四方的游子,惊艳无数城市中的打拼者。

评点:文章标题醒目,明确表达出作者对城市与乡村的态度,突出写作重点。观点鲜明,论证思路清晰:肯定城市在人们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突出乡村才是人们追求的精神家园,也能更好地体现文化自信,在两者的对比中突出了文章的思辨性,这也是本文的一大亮点。建议一类上,55分。

(编辑:王冠婷)

猜你喜欢

精神家园文明人类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对不文明说“不”
强化“四个意识” 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
经营好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坚守精神家园 争创文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