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进与知止

2023-07-14周柏田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雄鹰长河论点

周柏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孔子曾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明初文学家刘基曾说:“知进而不知止者,虽得必失。”“进”与“止”体现了古人求学修业、立身处世的态度与智慧。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800字。

雄鹰搏击长空,虽风雨而不畏前进;长河东流入海,纵澎湃也止步于斯。那飞翔的雄鹰和奔流的长河就是“知进”和“知止”,了解“进”与“止”的一笔一划,懂得“知进”和“知止”的一招一式,让我们拥有鹰的勇气和长河的智慧。

“知进”与“知止”,是对“进”与“止”两种选择的有意觉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知道要主动推动事物发展是知进;“身后有馀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知道要暂时放缓步伐叫知止。有了对“进”与“止”二者的刻意留心,我们才能在行动中有主动评估下一步动作的意识,进而做出合理的选择。而能否在恰当的时机意识到“进”与“止”,就取决于对事物的判断标准。标准不同,“知进”与“知止”的程度也会出现偏差。

当人以长远而非短浅的标准看事物,对“进”与“止”的觉知将更加理智。视角决定了人的思考方式,以短浅的目光思考问题,思维过于集中在狭小的界域,很容易被一时的冲动束缚,因为眼前小事而忽视了“进”或者“止”,要么畏首畏尾不敢行动,要么“不撞南墙不回头”。而目光长远者则能不被一时的局势迷惑,不会只受一种想法的引导,而能依时而动,以更宏观的视角纵观全局,对“进”与“止”的察觉更符合目标需要。

当人以群利而非私利考虑问题,我们将以更具人文精神的方式做到“知进”与“知止”。人类能屹立于万物之林,靠的绝不是个人的强大,而是对共同利益的追求与坚守。许多时候,人们并非不知“进”与“止”,而是整体的利益屈服于个人的欲望,让他们主动屏蔽了“进”或者“止”:“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的自私自利,让人们用垃圾“装点”风景名胜,用污水“侵染”江河湖海,只“进”而不知“止”;固守于传统职业而不愿做基础领域的拓荒者,只“止”而不知“进”。人的社会属性,让我们生而具有以整体的利益考虑“進”与“止”的责任。

当然,运动是相对的,这意味着自我认为的知进、知止,可能并非实际上的“进”与“止”。古代中国领先了世界几千年,始终在专制的牢笼中寻求“进”,看似是知“进”的。当西方各国“切换赛道”,以工业革命、大航海时代开创了新的篇章,我们眼中的“进”,也就成为了停滞在旧时代的“止”。故而,真正的知“进”与知“止”,外物的参照便尤为重要。如果只沉浸在自己的设想中,思虑再长远、再无私,最终也可能原地踏步而不自知,成为了“芝诺时”中永远追不上乌龟的阿克琉斯。

人的本质是发展。向更远的未来、更高的维度狂飙突进吧,进一步将海阔天空;但为了潜在的问题收手止步吧,退一步则风平浪静。“知进”走得更远,“知止”走得更稳。唯有如此,才不会患得患失,陷入进退维谷之虞。

(编辑:关晓星)

评点:杨睿

这篇文章在分论点设置上,作者颇有独特看法,将“进”和“止”的标准是什么拉出来讨论,得出“长远”“群利”和“升维”三个角度,并在结尾处点出贯穿三个角度的暗线——发展,告诉我们“进”与“止”都是为了发展,只不过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视角新颖又成体系,思辨性强。

开头段的论证,用比喻论证的方式,将“知进与知止”的意义生动形象道来,把围绕话题怎么看,怎么做,用“了解进和止的一笔一划,懂得知进和知止的一招一式”去表述,对我们的类似表达,具有启发意义。

猜你喜欢

雄鹰长河论点
祈年
长河上游清流梦
郐振明 (国画)《雄鹰》
康巴雄鹰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叶云岳:半生筑起创新长河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怎样确定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相信自己是一只雄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