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相互融合研究
2023-07-14赵哲宇
一、引言
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音乐文化,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固定的声乐体系,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民族文化底蕴。结合当前声乐艺术发展现状来看,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是两种代表性的声乐艺术形式,两种唱法尽管有着不同的发展环境,但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形成了更加密切的联系。如何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创新,是当前声乐艺术研究的主要课题内容之一。美声唱法引入国内已经超过了七十多年,在与民族唱法的碰撞中衍生出很多兼具不同文化特色的曲目,如《黄河怨》便是美声唱法传入中国后的代表性作品,对于促进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深度融合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特点
(一)美声唱法的特点
美声唱法属于混合声区唱法,相较于其他唱法而言,依据音高比例混合运用真声和假声,在演唱时能够将人体的共鸣腔体充分调动,共同发音。因此,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较为独特。随着时代的发展,美声唱法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在融入时代元素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契合人声表现规律的科学体系,能够更好地带给人们审美体验。美声唱法的音域较为统一,声音通畅、浑厚,有穿透力。美声唱法类型多样,包括咏叙调、宣叙调、咏叹调以及康塔塔等。通过结合实践可知,美声唱法的发声方式较为科学,能够最大程度上挖掘和展现人声潜力,因此收获了各国歌唱家的认可与喜爱。[1]
(二)民族唱法的特点
民族唱法是源于不同民族语言风俗和习惯衍生而来的演唱形式,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逐渐发展起来,表现形式多样,且不同民族歌曲有着不同的风格特色。民族唱法已经深深植根于各民族民众心中,传承至今,俨然是人们生产生活必备的精神食粮。民族唱法的音域较广,吐字清晰、音调高亢,声音较为清新甜美。相较于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更加注重以情发声,先调动自身情感再发声,声情并茂,能够更好地传递歌曲中所蕴含的情感思想,也更容易引起听众情感共鸣。在咬字发声方面,民族唱法强调声音的个性,借助头腔和口咽腔共鸣,靠前发声。随着民族唱法的传承和发展,且在吸收了美声唱法的科学发声方法后,逐渐形成了更具本民族特色的声乐艺术。
三、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异同点
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有着相通性,也有不同之处。[2]下面笔者做具体分析。
(一)差异性
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之间的差异之处,有以下几点:其一,气息运用的差异。美声唱法注重深呼吸,声音较为集中,注重松弛音,伴随呼吸带动歌唱。民族唱法则是将气息以一根线的形式,从小腹到口腔发出声音,因此声音洪亮且集中;其二,演唱方法和形式有所差异。美声唱法的演唱形式较为单一,主要是真假声混合运用。而民族唱法的演唱方法和形式则较为多样,如,运用小部分共鸣技巧进行演唱,发声较为靠前,将共鸣缩小一些,则会发出有穿透力且洪亮的声音,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色。其三,文化背景的差异。美声唱法是在国外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有着鲜明的文化特色和底蕴。而民族唱法则是各民族在相互交流、融合下形成,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色。因其多元文化特点,赋予了民族唱法更加独特的艺术魅力。[3]其四,共鸣腔体的差异。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均会运用共鳴腔体,但在具体演唱时,结合不同的音乐作品风格,对于共鸣腔体的使用和调节是有一定差异的。美声唱法中,喉头位置偏低,发声较为饱满、圆润、雄厚,并且具有一定金属质感和音响特色,随着声音高低、强弱变化的需要,灵活调节共鸣腔体。而民族唱法主要是以口腔共鸣、鼻咽腔共鸣,头腔共鸣控制高音区。其中,鼻咽腔共鸣是为了咬字清晰,因鼻咽腔和咬字吐字口腔距离近,因此可以对口腔发出的声音进行艺术加工和美化处理。
(二)共通性
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之间的共通性,有以下几点:其一,呼吸技巧。无论是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此类声乐艺术均需要呼吸作为发声动力的基础,发音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音准、音色以及情感的表达。美声唱法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方法,民族唱法则注重丹田发声,二者的气息支点均是借助横膈膜力量来控制声音强弱深浅。对于不同风格的作品演唱时,主要通过呼吸技巧和共鸣腔体来变化音色,在气息、音色和技巧的结合下,声情并茂地展现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4]其二,真假声运用。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较为科学,重点在于真假混合声区的灵活运用,因此在低音、中音和高音声区训练中,利用系统、科学的训练方法,均能实现三个声区连贯和统一,且这样发出的声音响亮但不刺耳。[5]民族唱法演唱中,同样有真假声混合应用,即真声色彩的假声歌唱,这样的声音色彩、层次较为丰富,明亮、有力、松弛、柔润和通畅,进而实现低音不浑浊、中音不聒噪、高音不刺耳,能够更好地传情达意,唤醒听众的情感共鸣。
四、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相互融合
自从美声唱法传入国内后,民族唱法通过吸收和借鉴美声唱法精髓,有效弥补了发声中存在的一些问题。20世纪80年代后期,大量国内歌唱家在保留本民族语言和风格特色下,尝试借鉴和吸收美声唱法元素,促使民族唱法取得了明显的进步,诞生了“民族音乐的美声唱腔”,为民族声乐领域注入了新鲜血液,收获了人们的广泛喜爱和认可。[6]但是,随着此类唱法的成功推出,在吸引了大量民族歌手效仿后,反而掩盖了原本具有个性化特色的民族唱法,导致很多民族歌手的声音因此丧失了自身的特色,声音仿佛是一样的,无法分辨出个人特点,这种情况也直接导致民族声乐领域由原本的百花齐放逐渐趋于同质化,民族歌坛变得愈加单调。而这也是民族声乐领域一直想要解决的问题。新时期,应该正确看待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各自的优势特点,在相互吸收和借鉴的前提下,朝着更高层次发展。
(一)美声唱法中融入民族唱法
1.美声唱法的民族吐字方式。在用美声唱法演唱汉语作品时,汉语可以同另一种声音风格、字声系统融合,声腔和字音之间的关系也突破了传统汉语自然的字声关系。使用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时,应充分展现音色统一、母音连贯的美声唱法特点,促使声母过渡到韵母的过程简洁化,重点展现元音音素效果,最终形成汉语演唱美声特有的吐字特色。如,吴碧霞在《枫桥月泊》作品演唱中,张口的“月”字,字头声母到第一个元音u过程较为简短,发音着力点快速融入咽腔色彩中,母音的时值有所延长,而归韵动作较为短促,这样发出的母音较为丰满、连贯,韵声在高位置共鸣腔体中,兼顾了汉语文字吐字清晰和美声特色效果。实际上,吴碧霞在演唱中主要是选择美声的发声方式,而吐字更加倾向于民族唱法,表现出字领腔行、以字行腔的咬字技巧,最终使作品呈现出一种别样的字正腔圆的艺术特色。[7]
2.美声唱法的民族风格特色。民族唱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将其融入美声唱法中来演唱音乐作品,可以呈现出别具一格的风采和独特的韵味。如,在作品《金风吹来的时候》中,少数民族风格特色鲜明,歌曲的旋律主要是模仿傣族芦笙的特有音调,声音较为委婉、自然、纯朴和亲切。采用美声唱法演唱这首歌曲时,关牧村利用自身浑厚的女中音,演唱的过程中音色明亮、自然,气息通畅,在融合了民族唱法中的滑音、波音和倚音等装饰技巧后,不仅增强了唱腔的美感,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唱腔的层次感。通过演唱者情感元素的融入,仿佛勾勒出一幅生动且丰富多彩的傣族人民生活场景,让人沉浸其中,欣赏傣族山寨美丽的景色,在无形中映射出傣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8]可见,在美声唱法演唱作品时,可以融入民族风格特色,同时也要注重训练低喉位发音,以便吸收民族唱法清晰、圆润的吐字技巧,提升声音的连贯性和圆滑性,不仅可以展现独特的音乐风格魅力,还可以塑造鲜明且美好的音乐形象,对于丰富听众审美体验有着重要作用。
3.美声唱法中的民族表演特色。声乐艺术和表演艺术之间相辅相成,二者有着密切联系,为了实现舞台上声情并茂的演唱,离不开演唱者的形体表演。将民族表演特色融入美声唱法中,在调动演唱者的情感元素的同时,还可以丰富歌曲意境,对于刻画人物形象、诉说故事具有积极作用。实际上,民族声乐艺术发展是在戏曲艺术集成的基础上,融合了其他民族艺术特色衍生而来。戏曲演员在演唱时,唱和演是不可分割的,通过二者和谐统一,能够呈现出更加完整的表演效果。而演员自身的动作、表情等表演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演唱者对歌曲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如,吴碧霞在演唱歌曲时,会通过眼神的传神表演与听众进行互动,从而更好地传递情感思想,增强歌曲的意境和形象。在演唱《苗岭的早晨》时,吴碧霞在美声唱法演唱中融入花腔技巧,令衬词和曲调具有更加鲜明的苗族文化特色,伴随着旋律的递进,激发听众的联想和想象,仿佛正置身于苗族山岭树丛中尽情欣赏苗岭优美的風光景色。在表演过程中,吴碧霞的表情和手势均十分自然,引人入胜,传递的情感也更显形象、真挚。在使用意大利语演唱咏叹调《木偶之歌》时,吴碧霞用美声唱法展现出了作品特有的西方审美特点,声音宽泛、集中,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同时配合她逼真的表演动作和神情,更加生动地刻画出木偶呆萌的形象,带给听众丰富的审美体验。
(二)民族唱法中融入美声唱法
民族歌曲类型多样,大致包括山歌、号子和小调几类。以下笔者就如何在民族唱法中融入美声唱法展开详细论述。
1.山歌,借鉴美声唱法真假声混合技巧。山歌是一种诞生于人们生产生活的艺术形式,声音嘹亮、高亢,是在生产劳动中表达内心情感思想的艺术体裁。具体包括《太阳出来喜洋洋》《上去高山望平川》《信天游》等,不同地域的山歌风格特色亦有所不同,且不同歌手自身的嗓音条件和演唱技巧水平也存在很大的区别。如果演唱方法选择不当,则唱山歌时音色会较为单薄、僵硬,高音时气息也会不稳、费力。而在运用民族唱法演唱山歌时,适当采用融合美声唱法真假声混合技巧,通过胸腹式联合呼吸、整体混合共鸣技巧,在山歌演唱时便能够实现高音区、中音区和低音区位置统一,在保留民族唱法演唱山歌的高亢、嘹亮音色的同时,确保发声合理。因此,在民族声乐作品演唱中,科学合理地将美声唱法真假声混合技巧融入到民族唱法中,对于提升演唱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2.号子,融合美声唱法的呼吸和共鸣。号子同样是一种诞生于人民群众劳动生产中的艺术形式,主要以呐喊、吆喝形式为主,整体风格较为粗犷、豪迈。如《船工号子》就是一种艺术性极强的号子,无论是开始还是结束,始终都是在高音区歌唱。所以,在演唱训练中,可以融入美声唱法的混合共鸣、胸腹式联合呼吸技巧,与号子的吆喝、呐喊形式融合,使发出的声音自然、有弹性,且更加流畅、有穿透力。同时,也要注重情感元素的融入,这样才能令号子演唱时声情并茂,展现出别样的艺术美感。此外,在民族唱法演唱时,还可以调用美声唱法共鸣腔体的能动性,以此来丰富演唱层次感和色彩感,避免演唱效果单调、无趣。
3.小调,融入美声唱法咬字技巧。小调是一种代表性的民族声乐艺术,曲调流畅、委婉,节奏匀称,整体风格有着极强的抒情色彩。如《茉莉花》《小白菜》等作品,曲调抒情、婉转,所表达的情感深刻、流畅,给人娓娓道来的感受。传统小调演唱过程中,口型扁,牙关开口小,口前共鸣,这样发出的声音较为单薄、不厚实,缺少弹性和共鸣。美声唱法的咬字是以意大利语a、e、i、o、u几个元音为基础,将这一技巧融入民族唱法中,可以将元音发音位置保持在口咽区域,维持喉头稳定,以增强口咽腔共鸣效果。通过此种方式,发出的声音较为流畅,音色整体饱满、柔美,也可以更好地传情达意,丰富听众审美感受。
五、结语
随着声乐艺术的发展,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之间的融合程度逐步加深,二者诞生于不同的文化环境,经过长期发展和完善,展现出别样的艺术魅力。无论是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都有着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在相互借鉴和融合下,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表达作品内涵,传递情感元素,带给听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的同时,促进我国民族音乐向更高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邱天涵.中西合璧 互鉴互通——弘扬传统,让美声绽放出中华民族之光[J].艺术大观,2022(35):19-21.
[2]张舒红.美声唱法与当代中国民族唱法演唱规律比较[J].艺术大观,2022(33):15-17.
[3]王彦之.美声唱法在民族歌曲演唱中的应用分析——以草原歌曲《莫尼山》为例[J].黄河之声,2022(19):161-163.
[4]王元鹏.民族声乐演唱同美声技巧的融合——一种“中西结合式”的艺术创新探索[J].艺术研究,2022(05):74-76.
[5]刘畅瑞.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与美声演唱技巧的融合探究[J].黄河之声,2022(14):94-97.
[6]杨亚丽.中国歌剧应该呈多元化发展——兼论“美声唱法”中低声部的民族化[J].名家名作,2022,63(09):85-87.
[7]贾燕.女高音民族美声化趋势的分析——以《玛依拉变奏曲》为例[J].北方音乐,2016,36
(24):142.
[8]张雅楠.高职师范院校声乐课中美声与民族唱法差异与融合分析[J].北方音乐,2017,37
(02):218.
(作者简介:赵哲宇,男,大专,甘肃省歌剧院,国家三级演员,研究方向:民族声乐)
(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