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视域”下数学课堂教学范式探寻
2023-07-13赵亚楠
赵亚楠
摘 要:生命化的课堂要求教师要用“生命”的理念关照课堂,用“生命”的理念刷新教学.链接生活、关照学情、指向成长,是建构生命数学课堂的有效方略.在生命化课堂上,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始于“欢乐”,终于“智慧”的.通过生命课堂的建构、创造,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焕发生命活力.生命化课堂能促进学生主体间的思维融通,同时呵护学生的生命成长的自觉.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命视域;知识课堂;生命课堂
数学课堂,总体上来讲可以分为两种:其一是“知识课堂”,其二是“生命课堂”.“知识课堂”注重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培育,甚至也注重数学的思想方法的渗透;而“生命课堂”则不仅注重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更注重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意样态.“知识课堂”将学生的数学学习看成是一种“求知”,而“生命课堂”将学生的数学学习看成是一种“享受”.[1]显然,从学生的生命成长来看,数学课堂应当是一种“生命课堂”,或者说是“生命化课堂”.立足于“生命视域”,教师要积极探寻生命课堂,积极建构生命课堂.通过生命课堂的建构、创造,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焕发生命活力.
1 链接生活,搭建“生命数学”课堂
生命数学课堂应当是一种有“根”的数学课堂.小学数学学科课程的根在哪里?不在思辨、演绎,而在生活.生活是数学知识生成、生发、生长的源头活水.建构“生命课堂”,就是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等相关联起来.通过回归生活、回归经验,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起来、活泼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生活情境、生活场景等.通过链接生活,增强数学知识的亲和力,缩短学生与知识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让学生更加亲近数学.
链接生活,能让学生触摸到数学知识的源泉,触摸到数学知识发展的脉搏.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学科、数学课程的“数学性”就扎根于“生活性”之中.生活的土壤越丰厚,数学的枝叶就越繁茂.比如教学《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有两种思路展开教学:其一是从数学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展开,从因数和倍数到公因数、公倍数,从公因数、公倍数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其二是从生活中的例子展开,让学生在理解生活事理的基础上产生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内在需求.链接生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事理入手.如“用一种长方形砖铺地,长时80厘米,宽是60厘米,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瓷砖就能铺成一个正方形?”;如“将一个长24厘米、宽16厘米的长方形纸,剪成若干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至少可以剪成多少个”等等.在生活化的例子中,学生能理解“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内涵,并且会积极主动地建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求解法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会积极主动地联系因数和倍数、公因数和公倍数等相关知识.如此,学生不仅仅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链接生活,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学生的思维,而且能启迪学生的智慧、丰盈学生的精神、润泽学生的生命.链接生活,不仅仅是让学生触摸数学的概念、判断、定理、公式等物质化的实体,更能让学生触摸到思想方法、基本活动经验、理性精神、批判意识、质疑能力等精神性的实体.相比较而言,精神性的实体更具有一种自然生长的向上力量.
2 关照学情,建构“生命数学”课堂
生命化的数学课堂应当是一种“学”为中心的课堂.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要求教师要关照学生的具体学情,要求教师要赋予学生自主的时空、自能的权利,让学生自主建构、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仅仅需要给学生助力,包括助力资源、启迪思想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把关”,从而助推学生高阶认知、高阶思维的发展.关照学情,建构生命课堂,要充分发挥学生诸种感官的作用,要激活、唤醒学生的诸种感官,让学生的诸种感官协同活动,从而将数学学习过程成为本质力量全面解放与舒展的过程.
德国思想家马克思说,“五官感觉的形成是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2]生命课堂,不仅仅基于学生的感官,而且为了学生的感官形成.通过数学生命化教学,应当能让学生的数感更敏锐,应当能让学生的空间感更精准,应当能让学生的操作感更上手.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凸显的是一种的生命气象.比如教学《圆的面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就呈现了圆的外接正方形和内切正六边形,引导学生思考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在洞察图形的关系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圆的周长比直径的三倍多一些,比直径的四倍少一些.在此基础上,学生展开了多样化的探索.如有学生用滚圆的方法深入探究,有学生用绕圆的方法钻研探索.在合作学习中,高智能学生带动大众型学生、大众型学生带动关注型学生.如高智能学生会积极主动设计、研发实验,会提出实验假设,会提出相关的实验注意事项;大众型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操作,会对高智能学生提出的方案、问题进行思考、探究;而学习相对弱势的关注型学生则会积极主动地记录.每一个生命在课堂上绽放,从而让每一个生命在课堂表现中熠熠生辉.
关照学情,建构生命课堂,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让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自我潜质.关照学生的具体学情,要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展开数学学习,要鼓励学生开放性的思考、探究.生命课堂能让学生个性张扬,能让学生的创造性潜质、潜能得到深度开掘、充分发挥.“生命课堂”应该是一种“活性课堂”,能盘活學生的活性认知,催生学生的活性思维,引导学生的活性想象.
3 指向成长,创造“生命数学”课堂
“生命课堂”不同于“知识课堂”,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生命课堂”指向学生的成长.这种成长是全方位、立体性,不仅仅是指知识扩张、能力提升,更是指学生的精神成长、生命成长.指向学生的成长,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自觉地丰盈学生的精神,润泽学生的生命.要用生命催生学生的认知、思维,用生命共振成长意义,领会“为生命而教”的本质观、“以生命激发”的实践观,“借助与生命融合”的历程润化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辨.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所指出的那样,“教师和学生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3]
指向学生的生命成长的课堂往往会闪现创造的光辉、人性的魅力.在教学中,教師要从生命的向度去检视课堂,让学生的生命参与,让学生的生命得到润泽、收获成长.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原态,对接学生的思维常态,跟进学生思维的实态,应对学生的思维动态.比如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就选择了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了“元角分”的素材,让学生的经验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支持.引导学生借助于这一素材积极递迁移十进制的规律,引导学生认识“一位小数”,让学生把握“一位小数”和“1”之间的关系.而引入“米尺”这一素材,帮助学生建立“小数”和“1”之间的直观关系模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打破了静态的程式,而采用一种动态的方式建立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之间的关联.这样的一种教学,为学生后续学习“小数的意义”,进一步把握小数的意义、把握小数与分数的关联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指向学生的生命成长,就是要让知识能唤醒学生的生命共振.指向学生的生命成长的数学致力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理解力、抽象力、推理力、建模力,旨在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合理性、开放性.
建构生命课堂,要求教师的教学要超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要超越数学学科的“工具理性”,而走向一种“实践理性”“解放理性”.在生命课堂中,教师不仅仅应当关注学生的当下,更应当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更多关照学生的“生命成长”.只有这样,学生的数学认知、思维等才能彰显生命的光彩.
生命化的课堂要求教师要“生命”的理念关照课堂,用“生命”的理念刷新教学.只有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回归生命,才能促进学生这样的一个生命体“整全发展”.作为教师,要让数学知识自然地进入学生生命,并且让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认知、思维,成为学生“活泼的生命”的成长营养.在生命化课堂上,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始于“欢乐”的,应当是终于“智慧”的.生命化课堂,能促进学生主体间的思维融通,能呵护学生的生命成长的自觉.
参考文献:
[1] 李震.生命化课堂的价值、内涵和实践样态[J].中国教育科学,2015(4):135-163.
[2] 夏晋祥.论生命课堂及其价值追求[J].课程·教材·教法,2016(12):91-97.
[3] 王定功.生命课堂的基本特征和建构路径[J].教育研究,2015(10):11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