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智慧票务管理中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
2023-07-13魏璐璐
魏璐璐
摘 要:随着中国式现代化改革时期的到来,各地铁城市结合高质量发展主题在新一轮城市更新中普遍加强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运营管理,预期通过技术赋能路径提高票务管理效率与质量,为乘客提供高品质服务。本次研究中概述了智慧票务管理的重要性,剖析了新时期智慧票务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对大数据技术在智慧票务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具体探讨。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 智慧票务管理 大数据
城市轨道交通中,乘客出行场景与需求集中在进站→咨询→购票→安检→检票→候车→乘车→换乘→出站等环节。按照2020年3月发布的《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内容看,在此类交通系统中应根据乘客出行场景与需求,提高车站综合服务质量。具体实施时,重点应以乘客安全为基础配置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要素。从近几年的经验看,自“互联网+票务管理”方案实施至今,各大城市普遍提高了智慧票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正在向数据化管理方向升级。因而,在当前阶段有必要在城市轨道交通智慧票务管理中加强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下面先对城市轨道交通智慧票务管理重要性做出简要概述。
1 城市轨道交通智慧票务管理的重要性
1.1 从宏观层面看
目前,依托统一大市场形成了国际-国内市场双循环、城市-乡村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各大城市的“人流”明显增加,要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中提高票务管理水平,满足高效的人力流动。尤其在中国式现代化改革过程中已明确了高质量发展主题,各大城市亟需结合新一轮城市更新在技术赋能路径下扩大技术要素在票务管理系统的配置比例,推动智慧票务管理建设。
1.2 从微观层面看
城市轨道交通票务管理几乎贯穿了乘客出行的各个场景,随着乘客数量的持续增长与出行需求的多元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既要紧扣《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满足建设“人民满意、保障有力”的智慧票务管理系统,也应在《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指引下,加强对智慧乘客服务系统与智慧票务管理系统关系的探讨,借助票务管理的智慧化、便捷化,为乘客提供高品质服务,满足乘客日益增长的高效出行需求。
2 城市轨道交通智慧票务管理现状分析
2.1 信息化向数据化升级
自2018年全面实施“互联网+”改革至今,城市轨道交通票务管理中进行了信息化建设。然而,近几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改革过程中,人力数量与流动速度的加快,信息化的智慧票务管理系统适用性有所弱化,在智慧乘客综合服务平台中的应用较难达到预期目标。
具体而言,部分运营企业虽然在区分信息化管理、数据化管理本质差异的基础上,引入了SQL数据库技术、物联网技术等,但是由于此类技术在票务数据库建设、票务跟踪管理方面具有优势,在票务数据分析与处理方面存在明显短板,不利于“大平台+小系统”框架下智慧乘客综合服务平台与智慧票务系统的数据分析、数据报表管理及利用。因而,在当前智慧票务管理期间,一方面要区分两种智慧票务管理实现方式,另一方面应明确信息化向数据化升级的必要性,配置具备数据分析与处理功能的先进数字技术,构建以票务数据采集→清洗→存储→跟踪→提取→分析→生成报表→应用报表等为主要流程的智慧票务管理系统。
2.2 实体票向虚拟票转移
实体票与虚拟票共存是新时期智慧票务管理的基本特征,从票务管理生产类票款收入指标、经营类纪念票毛利用率指标看,部分城市轨道交通智慧票务管理中,虽然通过两种票务形式能够实现营收,但是在运营管理机制方面的票务营销、运营效益远不及运营成本投入,亏损现象时有发生。尤其在智慧票务管理过程中,受到“人防为主,机防为辅”管理模式的影响,阻碍了全过程票务管理效率与质量。
以实体票为例:(1)在票务报表管理方面,人工管理时每班次填写报表耗时1.5工时;(2)收益审核方面,每人单日审核4个车站;(3)设备结账方面,车站每周AFC(自动售检票)设备结账耗时14工时;(4)系统建设方面,受线路重复建设和功能不一影响,导致了大量资源浪费。与之相比,在虚拟票方面应用智慧票务管理系统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具体如下:(1)借助系统报表使每条线在一年中节省3.2万元的纸张成本,并在每站节约3工时/d;(2)将每人每日审核量提高至9个车站;(3)在每周一次性结账大幅度降低AFC设备结账所需的人工管理工时,将其降低至2工时/周。(4)线网统一后的智慧票务管理系统,可以减少总人工管理成本的70%,将其转化为运营企业的收益。进一步看,当前智慧手机已经十分普及,而且各大城市均推出了城市轨道交通卡、虚拟卡等业务,实体票向虚拟票的转移已成为大势所趋。尤其对生物识别技术的引入,乘客仅需“动一下手指、眨一下眼睛、刷一下脸”即可以实现票务购买与使用。因而,运营企业应充分认识到票务管理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情况,并推进智慧票务管理系统建设水平,扩大其应用范围。
3 城市轨道交通智慧票务管理中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
3.1 应用优势
大数据既满足了智慧票务管理中从信息化向数据化升级的需求,也能够促进实体票向虚拟票的转移,并使智慧票务管理系统与智慧乘客综合服务平台实现有效对接,因而在部分城市轨道交通智慧票务管理中应用了该技术。
具體而言,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运营企业纷纷开展了智慧化建设工作,重点集中在对智慧乘客服务平台的搭建、智慧运维管理体系的设置、FAO全自动运行、轨道云建设等,无论在哪一个方面都离不开数据分析与处理。尤其是对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应用,已经实现了乘客流量管理,可以为乘客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出行服务。其中,由于大数据技术在运营数据、设备安全、运营状况等各个方面均具有数据分析与处理优势,因而获得了大量研究及推广应用。大数据技术可实现的核心功能如图1。
比较传统技术与大数据技术下的智慧票务管理可以清晰的认识到,大数据技术在数据量级、数据类型、计算速度、设备巡检、客流预测、票务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例如,当前的票务包括实体票、虚拟票、交通卡、人脸识别等,数据类型包括了结构数据、半结构数据、非结构数据,传统信息技术并不能满足其多元數据类型下的数据分析与处理需求。再如,票务数据分析与处理关系到客流预测、票务设备巡检,乘客出行场景与需求的满足等,传统信息技术处理过程中受到数据量级(GB级)和计算速度(千万级)的影响,并不能达到精准预测、科学巡检目标。应用大数据技术后可以实现对PB级数据量级处理,并将计算速度提高到亿万级数据量,同时满足5min/次的客流预测与票务设备巡检。因而,在新时期有必要加强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扩大智慧票务管理范围广,提高其管理系统与服务平台的适配性,并利用其功能多元化为后续的云票务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3.2 具体应用
在具体应用方面,建议运营企业首先明确智慧票务管理创新优化目标,将其定位到以下方面:(1)扩大票务管理范围;(2)实现全过程票务运作与管理;(3)实施票务事件主动防控。其次,应从系统建设角度出发,搭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智慧票务风险防控模型,设置系统功能等。分述如下:
以搭建模型为例,运营企业可以按明确指标→划分权重→设置评分标准→评价结果四大步骤进行实施。(1)应以历史数据库为必要条件,筛选票务风险对应指标并具体到人、机、材、技、法、环、钱、管等各个方面。(2)以各类指标的重要程度,划分票务管理中的风险等级、发生概率、后果影响程度等,然后完成权重划分。(3)以历史数据为准分出“不及格、及格、良、优”等级标准。(4)根据智慧票务管理系统的动作数据自动匹配评分标准完成对单项指标可控度的生成及打分。具体操作时,先假定模型指标数量、第i项指标可控度、第i项指标分配权重、票务运作总体得分,分别为n、ai、bi、x,然后下列公式进行计算:
x=∑ni=1aibi (1)
以系统功能设置为例,当前主要采用“PC端—移动端”交互的方式,建议运营企业按智慧票务管理实际需求选择模块化设计思想设置4个层次与7个业务模块(如图2)。搭建好系统后,运营企业应对乘客综合服务平台中的八大核心场景与“人”、“车”、“站”三大核心要素进行分析,将该系统对接到大平台之中,确保票务管理系统对票务、乘客出行场景及需求的关联分析。具体而言:(1)在进站时牵涉到客流情况预测;(2)咨询环节牵涉到乘客咨询数据与票价出行路线查询;(3)检票环节牵涉到检票服务和进出站人数及快速进站管理;(4)乘车环节需要根据乘客票据信息等开展车站管理数据统计分析;(5)换乘环节需要配套进行客流数据分流情况的统计分析;(6)出站时的地理信息、票务使用数据统计分析等。在这种前提下,运营企业应梳理出“大平台+小系统”框架,并根据当前使用的智慧乘客综合服务平台接入智慧票务管理系统。例如,某城市轨道交通中的智慧乘客综合服务平台为例,按照“数据源→业务接口→技术中台→数据中台→业务中台→典型场景应用”建设了平台架构。此时,智慧票务管理系统接入时,一方面要利用乘客信息系统、视频监控系统、自动检票系统、综合监测系统等方面的数据源,另一方面需要对其中的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并将生成的标务管理报表发送给数据中心的票务数据库,既满足智慧票务管理需求,又使其管理成果在大平台典型场景应用中获得利用。
除以上应用大数据技术建设智慧票务管理系统、对接乘客综合服务平台外,应进一步加强票据营销。例如,乘客下载智慧票务管理App后,城市地铁交通运营企业可以通过该应用程序,一方面向乘客发送乘车出行数据,另一方面能够通过智慧营销方式扩大票务营销的精准性。尤其在当前阶段公交、出租车、智轨、地铁等已成为城市交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类运营企业可以结合城市公共交通一体化场景,在分析客流量、运距、流向等规律前提下,依托票务营销、客流挖潜中积累的数据依据,向乘客提供高质量、个性化的服务。另外,应在当前阶段通过协同合作的方式,促进不同交通中的票务管理系统与城市轨道交通智慧票务管理系统的联动、共享,争取在新时期推动“互联互通票价优惠政策”,让广大民众感受到智慧票务管理水平提升后产生的成果。
4 结语
总之,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运营过程中票务管理几乎贯彻了乘客出行的各个场景,为了向乘客提供高品质的票务服务满足其高效出行,各大城市应加强智慧票务管理水平。结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行业竞争、企业效益及乘客需求方面开展智慧票务管理均具有十分明确的现实意义,由于当前的智慧票务管理正在由信息化阶段向数据化阶段转型升级,因而建议在实践过程中尽可能选择适配性较高的大数据技术,提高其智慧票务管理系统的智慧性,进而增强不同出行场景与需求下的乘客综合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潘海啸.从技术导向回归到可持续城市发展框架下的智慧城市[J].城市规划学刊,2022,15(2):9-10.
[2]田源,杜呈欣,李樊,等.城市轨道交通智慧乘客综合服务平台方案研究与设计[J].铁道运输与经济,2022,44(1):120-126.
[3]杨萍.北京轨道交通路网多票务管理模式创新实践[J].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2022,19(12):69-73.
[4]张明珠.大数据平台下城市轨道交通票务支付系统的管理创新[J].高铁速递,2022,9(6):27-29.
[5]赵敏.基于互联网的城市轨道交通票务管理系统应用[J].集成电路应用,2022,39(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