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视域下艺术类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2023-07-13常延琦
常延琦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教育模式逐渐不适应社会发展,艺术类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美育与德育协同发展不力等困境。本文探讨美育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价值,从课堂、环境和实践三维度探究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关键词:美育;艺术类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及核心素养,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素养体系的重要基础。艺术类高校作为专业性院校,承担着培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先进艺术工作者的使命与任务,在美育实践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在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面对当今形势下多元价值冲击,如何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从美育视域下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性,开发美育与德育协同发展的新型教育模式,成为艺术类高校探索五育并举的重中之重。
一、美育在艺术类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价值
美育是基于特定的审美观念,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发现美的能力的教育。在认识美的过程中,个体通过情感代入理性化,从而培养出“自律”意识,更清晰地明辨是非丑恶,激发人性光辉,提升人文素养。美育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与要求,二者具有紧密的关联性与互补性。对于艺术类高校而言,应该充分发掘美育新的功能与方法,将美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机结合,助推艺术类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走向新高度。
(一)美育有助于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意识形态的高度凝练,但是在教育过程中,艺术类高校往往重视理性宣教,而缺乏感性体验,削弱了教育效果。席勒提出:“美育注重以美感人、情感感化、性情陶冶,进而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2]只有感性和理性达到平衡,才能实现价值引领和情感体验的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不能只依靠单一的理论讲授与灌输,更重要的是不断创新其形式,增强其教育的实效性和可塑性。在美育实践过程中,其形式是多样的,对于美的展示和塑造较为直观,能很好地契合艺术类大学生的需求,提高美育吸引力。第一课堂是保障美育实施的基础,也是强化学生美育理论知识、衔接审美活动的主要阵地。除了第一课堂,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作为美育的第二课堂,其作用也不容忽视,在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时要结合运用。比如通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历史博物馆、观看红色电影、举办音乐会与美术展、参加社会公益志愿活动等,来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培养高尚的审美品位,體验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美育第一课堂的理论讲授与第二课堂的情感体验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形式。
(二)美育有助于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环境
美育经常以感性教育的形式出现,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它在自然、社会等特定环境中创设情景体验,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审美,提升审美理念,自觉摒弃假恶丑现象,不断充实和完善人自身的精神世界。
艺术类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校园教育环境是紧密相关的。积极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背景。美育有助于形成崇美尚美的校园文化,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求真、乐观、自由、博爱的校园精神。美育主要作用在于优化校园环境、强化校园文化建设,以其自发性、渗透性等特点激发学生的审美自觉,促进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美育是加强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环境的重要手段。
(三)美育有助于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灵活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3]美育蕴含着人们对真善美的美好需求,能够提升人格层次,将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国家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从个人功利向精神满足的跨越。
艺术类高校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艺术工作者。美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途径,将蕴含的真善美需求融入培育过程中,丰富了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容与路径。
二、美育在艺术类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困境
(一)审美能力较强,但美育实践不足
艺术类高校以艺术类专业授课为主,通过日常专业学习、校园文化浸染、社会实践等方式进行美育教育,学生自身对美的感知能力较为突出,能够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何为美”,较好地厘清美和艺术的逻辑关系。但是在美育实践中,美育主要集中在专业课程讲授和校外专业实践两方面,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联系不密切,导致第二课堂美育实践效果较差,存在活动艺术专业性弱、缺乏专业指导老师、活动效果较差等现象。另外,艺术类高校美育实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衔接不够。在育人过程中,将美育简单纳入思政教育模式中,甚至出现将二者等同的怪圈。审美活动是一种主观作用于客观的活动,是以事实为对象、以实践为最终目的的,在日常教学中将美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简单作为认知教育来教学,而不注重学生实践教育,无法真正实现价值观的深入。
(二)美育资源丰富,但美育环境冗杂
艺术类高校拥有较为完备的美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师资、教学设备设施、专业实习基地等方面,并且不断发掘新的美育元素,打造学校特色美育品牌。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受各种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主要包括学校环境和社会思潮。当前艺术类高校所营造的美育环境,宣教色彩比较严重,缺乏对学生个性需求的关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审美体验。此外,伴随着社会功利思潮的来袭,少数学生的审美体验发生偏差,把现实的利益得失作为重要的参考标准,导致审美趣味庸俗化和功利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大大削弱了教育效果。[4]
(三)美育德育双行,但协同发展乏力
当前艺术类高校的专业教师主要承担艺术专业教学和美育教学工作,思政课教师承担德育教学工作,辅导员、学工干部承担第二课堂实践任务。但是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中,美育和德育相互融合、协同育人的举措较少,更多的是各自为战。教师缺乏探索美育与德育的内在逻辑与联系,同时一些教师将美育与德育简单地相互替换,这些都是片面的。如果未能正确把握美育与育德的内在逻辑与联系,牵強生硬地将二者绑在一起,就会削弱美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造成核心价值观目标不明确,知行不统一。因此在教育方法上,教师要注重教育的效果,遵循教育的规律与原则,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因材施教,通过美育与德育有机结合来提升育人实效。
三、美育助推艺术类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
在新时代背景下,艺术类高校探究美育维度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实路径,积极推进“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格局,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创新美育课堂: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共有观念
随着网络和社会媒体高速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融入审美化教学,在教学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结合美的因素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师生互动,使双方具有“共同价值”观念,打造新型的师生“规范协议”。[5]课堂教学要做到以下三方面。第一,借助新媒体技术,打造情景体验课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堂应借助新媒体技术,如全息投影、3D场景模拟等,打造全新形式的情景体验课程,引发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在课程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共有观念。第二,充分利用“三微一端”,开设微课堂,通过网络的便捷性与隐匿性,在网络空间情境下,实现师生无障碍情感交流与互动,促进学生生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共有观念。第三,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艺术类高校的专业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作为美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导者,要积极转变传统教育模式中的教师主导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平等互动的理念构建新型师生合作关系。同时,教育者要提升审美素质。教师的审美素质是保证美育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建立新型的教师评价机制和考核机制,对于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有重要的意义。
(二)优化美育环境:提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外部保障
良好的育人环境是艺术类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保障,营造积极健康、和谐优美的育人环境,可以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无意识吸收,在潜移默化中达到育人效果,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第一,建设崇美尚美的校园环境。艺术类高校要注重建设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校园文化,并融入符合学生诉求的美的元素,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高校要充分调动学生班团组织,利用校内教学、休闲公共场域,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审美特质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审美情趣,强化共情意识。第二,建设“互联网+”新平台。艺术类高校着重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引领作用,建设一系列具有中国精神内涵的网络博物馆、网络纪念馆、核心价值观专题网等网络平台,通过视频讲解、情景再现等方式进行价值引领。同时高校要培养正能量的网络“意见领袖”,利用“微”平台引导学生的言行,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让学生在网络体验中激发无意识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认同。
(三)强化美育实践: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知行统一
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在实践活动中发挥美育的优势,以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着力点,大力开展第二课堂实践活动,让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活动载体成为育人的重要场域。第一,打造“美育+活动”的核心价值观实践模式。首先在对艺术类学生开展党课团课活动时,要注重思想教育活动的审美性,减少单一的理论说教,开展集体活动,如举办红歌比赛、参观红色景点、组织先进人物报告会等,寓教于乐,丰富教育成效。其次,利用重大节日,围绕核心价值观,开展微电影、微漫画、微海报等“微创作”。在创作过程中,学生能够将个人情感和价值自觉代入作品当中,将实践体验自觉凝结成核心价值观。第二,大力开展校园志愿服务活动。艺术类高校要结合学生专业优势、兴趣爱好,组建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队伍,利用各种艺术形式,如图片、视频、文字、音乐、舞蹈等,以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开展特色志愿服务活动,弘扬志愿精神,从而彰显美育的服务作用,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西安美术学院)
基金项目:2021年度西安美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21XK027)。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4.
[2]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冯至,范大灿,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47.
[3]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4] 秦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下高校美育工作的探索[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20,34(3):42-46.
[5] 江洋,范秀英.反思与超越: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美育向度[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34):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