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数字传播时代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与传承

2023-07-13郝烨萌

百花 2023年4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

郝烨萌

摘 要:在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中,民族音乐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国内音乐的发展。本文对中国国内的民族音乐特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数字传播时代民族音乐发展与传承的策略,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国内民众对民族音乐的认知,促使我国民族音乐更好地发展,保护民族音樂不断传承。

关键词:数字传播;民族音乐;发展与传承

国内的民族音乐发展演变的过程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从而保障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在数字传播时代,中国国内的民族音乐在传承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始终要坚持全面开放的态度,对于中国的民族音乐既不能全盘吸收也不能全盘否定。在国内民族音乐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地为民族音乐的发展构建出良好的传播氛围,让其能够在健康向上的环境中不断发展自身,从而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以及民族精神的音乐表现形式。然而,伴随着国家经济不断发展,进入数字传播时代的中国,流行音乐已经成为乐坛的主流趋势,导致国内的民族音乐不被重视。因此,我们应该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去保障民族音乐的发展与传承。

一、我国民族音乐的特点分析

(一)我国民族音乐的声调表现

国内绝大多数的民族音乐都是广大劳动人民在日积月累的生活实践中创作而出的,可以说,我国的民族音乐是国内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1]其表现形式最为常见的就是采用五声调或者七声调式,并且以单旋律不采用和声的方式进行表现,在实际的演奏过程中是极为好听的,同时演唱朗朗上口,传唱起来更加简单,传唱范围非常广泛。国内的民族音乐在历史形成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一种即兴的创作方式,这种创作方式更加强调创作者在一定环境以及情绪之下进行即兴的情感表达,并通过音乐的形式进行表现,也就是常说的演奏或者即兴演唱。部分创作者在特定的环境以及情感条件下,更是可以一气呵成地完成一部广为流传的音乐作品。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阿炳所创作的《二泉映月》,此曲得到了广泛传播。

(二)民族音乐创作的口头性和集体性

全国范围内的各族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与劳动之中,创作出了非常多的音乐作品,并且通过口头以及集体性传唱的方式保留了下来,其传播的主要形式就是口头传播。例如各种各样的劳动号子就是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中为了能够行动统一,激发出劳动过程中的热情所创作的音乐,而通过劳动号子的传唱能够很好地调动劳动人民的统一性以及协调性。[2]在平时的传唱中,劳动号子主要是以一人领唱,其他人合唱的方式进行,并且统一的传唱步调也能够更好地激发出人们的劳动热情,在劳动中也能够更加有积极性,有效地提升劳动效率。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无数人对其进行整理传唱,为后世的人们留下宝贵的音乐财富。这种留存下来的音乐是我国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体现,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三)我国民族音乐表现形式的地域性

中国具有广袤的国土面积,国内民族众多,各个地区都存在着不同的风土人情以及语言文化,这些文化在民族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对其有着较大的影响。民族音乐体现了各个地域的文化差异,展现了各个地区民族在歌曲传唱以及节奏等方面的特色。新疆素有歌舞之乡的美称,该地区的人民在音乐律动方面具有较强的天赋,能够伴随欢快的音符进行有节奏的律动,再结合手鼓等地方特色乐器,对地区音乐进行了完美体现。观众也能够通过新疆音乐了解当地人民欢快和奔放的舞蹈特色,如同置身于美丽的新疆一般。我国各个民族在音乐上的差异性较大,而这也恰恰体现了国内音乐所独有的区域性特点。[3]

(四)我国民族音乐传播过程的变异性

伴随着国家不断发展,各种歌曲的传播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这促进了很多好听的歌曲开始在广大地区进行传播。然而就民族音乐而言,其传播的主要方式还是依靠心口相传,这种传播方式在传播的过程中受到传播人员以及传播区域的影响,进而导致同样一首音乐在经过传播之后就会体现出差异性,例如歌词、旋律等,更有甚者在表现手法方面也出现了差异。[4]同时,各个民族以及地方的音乐题材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在传播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互相影响的情况。民族音乐在不同的地区就会体现出不同的表现方式,受演唱人员的影响,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例如著名的民间歌曲《茉莉花》,其在我国多个地区都有传唱,然而在风格上却有着较大的差异,这也体现了我国民族音乐传播过程中的变异性。

(五)我国民族音乐具有群众性

我国各族劳动人民在日常劳动以及生活之中都会根据自己的切身感受以及相关的情绪进行歌曲创作,而这也就导致了各种各样风格的音乐作品诞生。[5]民族音乐使群众通过歌唱的形式对自身情绪进行表述,表现自己的生活状态和对日后生活的美好期盼。同时,民族音乐也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广泛传播在国内各个场合,从而满足了人民在情绪上表达的需求。总而言之,我国各族人民的劳动以及生活都离不开音乐,音乐已然成为人民群众生活的一部分。

二、数字传播时代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与传承策略

(一)跟随时代的脚步,吸取新的精髓

在我国传统生活中,民族音乐的创作环节,普遍采用口头创作的方式。然而伴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兴技术开始应用在文化传播之中,各种文化之间的冲击也越来越激烈,在多元化文化冲击之下,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被逐渐削弱。在中国范围内随处可见的外国乐器和各种流行音乐已经悄然占据了国内的市场,进而导致民族音乐发展与传承受阻,出现了严重的局限性。[6]因此,我国的民族音乐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结合现阶段数字传播时代的特点,应用各种创新的传播方式,从而确保传统的民族音乐能够和其他类型的音乐进行广泛兼容、协调发展,体现出中国民族音乐所独有的魅力。对于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而言,传承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在数字传播时代,我们需要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先进思想,在对民族音乐进行保护的同时,还能够结合各种新兴音乐艺术形式,从而不断地丰富我国的民族音乐。

(二)与学校教育结合,进行有意识的传播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国内的民族音乐传播的方式普遍都是集中自发传播,少见有其他特定形式的传播方法,大多是在相关的民间组织中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发展与传播。然而,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这种传统的传播方式时效性较差的特点也逐渐显现,因此,在对民族音乐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针对性措施的调整,进而促使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现阶段,很多主要的文化传承都是以学校为传承基底,在学校中,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知识添加,通过多种形式将民族音乐传授给学生。在此期间,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主动去了解中国国内的民族音乐,了解其具体的创作背景和相关的乐器知识,进而促进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7]当前,在数字传播时代的背景下,多数学校的教学设施都是非常完善的,在民族音乐发展与传承方面就可以有效利用这一点,形成一个完整的传播体系。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教师要不断对相关的民族音乐知识进行研究,并结合现阶段数字传播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应的音乐教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梳理和巩固民族音乐理论知识。全面推动我国民族音乐的特色化发展,紧扣当前数字传播时代的时代精神和时代特点,为国内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依托网络,构建传播渠道

相较于传统的传播方式,数字传播时代下,网络传播的传播成本低,且传播的效率高,而这也是近年来国内流行音乐能够得到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同时,人们的审美观点也是伴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人们在网络传播媒介中有着更加集中且统一的审美观点,而民族音乐方面近年来则忽视了这一点。就当前国内使用最为频繁的几个音乐软件而言,其中近九成的音乐作品都是国外的流行音乐。[8]另一方面,国内网民中80后居多,这类人群对民族音乐的兴趣相较于老一辈的人而言相对较低,而这也就导致了传统民族音乐的受众面变小。同时,传统的民族音乐爱好人员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网络上的活跃程度相对较低,影响了传统民族音乐的发展。因此,现阶段要想加强国内民族音乐的发展与传承,最为重要的就是尽可能找准80后人群的音乐关注点,只有创作出吸引这部分人群的民族传统音乐,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国内民族音乐的发展。

(四)紧贴生活,繁荣作品创作

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播都离不开优秀的作品,没有优秀的作品,自然难以传承。民族音乐也是如此,没有好的作品就没有听众,发展与传承自然无从说起。在数字传播时代下,对于我国的民族音乐发展而言,其中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确保音乐作品能够紧贴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下,包括民族音乐在内的各种音乐形式都出现了创作动力下降等情况,对音乐文化的传播产生了不利影响。一个优秀的音乐作品在传播的过程中能够带给听众和创作者巨大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是物质上的享受难以企及的。[9]就这个角度而言,在数字传播时代下,更应该紧贴人们的生活去进行民族音乐创作,创作出更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从而为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满足。

(五)扎根群众,扩大受众范围

伴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互联网不断普及,让人们的视野得到了拓宽。近些年,伴随着西方音乐在国内不断普及,人们喜欢的乐器也越来越趋向于吉他、小提琴等西方乐器,国内民众的音乐喜好也更加偏向西方的主流音乐。数字传播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我国的民族音乐应该广泛地吸取相关经验,扎根于群众之中,尽可能地夯实群众声乐基础,建立一个针对不同人群的推广措施。[10]比如,在早教、幼儿园以及小学阶段中可以适当增加民族音乐的教学,在社区中也可以推广相关的民族乐器,在一些公共场所可以适当增加民族音乐表演,进而在国内形成良好的民族音乐推广氛围,促使民族音乐的受众范围不断扩大。

三、结 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民族音乐应当充分结合现阶段数字传播时代的特点,应用各种创新的传播方式,体现出中国民族音樂所独有的魅力。与此同时,要加强对民族音乐的宣传,形成一个完整的传播体系,要广泛扎根于群众之中,尽可能夯实群众声乐基础。

(中北大学)

参考文献

[1] 张兵.我国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与创新[J].戏剧之家,2022(34):101-103.

[2] 艾莹.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合与传承[J].戏剧之家,2022(31):90-93.

[3] 苏丽.浅析中国民族音乐艺术发展与创新[J].戏剧之家,2022(29):66-68.

[4] 丁洁.计算机MIDI音序编辑技术在民族音乐开发中的应用[J].电子设计工程,2022,30(12):88-92,97.

[5] 孟猛.“挖基因·炼内涵·融时代·践产业”:论中国民族音乐产业创新发展之新途径[J].黄河之声,2021(5):127-129.

[6] 徐海龙.数字“三”在民族音乐中的文化解读[J].音乐生活,2021(1):69-73.

[7] 周玉屏.数字化动漫音乐创作中民族音源的开发与运用[J].戏剧之家,2020(36):89-90.

[8] 张宏亮.全球化数字田野中的民族音乐:评《数字时代的东方音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12):135.

[9] 张文敏.民族音乐文化资源数字化出版范式与商业模式[J].广西社会科学,2018(11):92-95.

[10] 金悦如.浅析民族音乐市场发展的趋势、挑战与创新路径[J].现代经济信息,2018(16):385-387.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作曲家 民族音乐学家 唐运善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民族音乐“如何教”VS“怎么学”——以民乐合奏《丰收锣鼓》一课的教学为例
基于高等院校“世界民族音乐”课程教学的理论思考
我国民族音乐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完善
开拓·追求·耕耘·守护——痛悼民族音乐文化大师莫日吉胡
古筝走进课堂 接受民族音乐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