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室”混合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
2023-07-13许粟
许粟
随着信息化技术和5G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的概念也不断地被运用到各行各业,从而提升了各行各业的效率,形成了一种新的生态模式。对于大学生的课程教学而言,以MOOCs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慕课)为主要代表的“线上”教学资源通过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大有颠覆和取代传统“线下”教学模式之势。但是,针对很多专业性课程,特别是包含实验的专业课程,单一的“线上”教学难以完全满足达到其教学目的的要求。因此,如何合理的利用“互联网+教室”混合课程教学模式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成为了各大高校教师教学方法研究的重点。
与传统课程相比,在线教育因其具有较为完整的教学模式环节、低廉的费用及学习的随时性和随机性,受到广大同学的喜爱。线上教学具有较为广泛的开放性,成为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其次,在线教学除了可以观看教学视频和在线同步授课外,在课程进行期间,学生還可以在线进行相互讨论、相互评价作业、参加线上考试、甚至可以在完成考试后直接在线取得相应证书或学时学分证明。再次,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及时反馈和大数据分析,快速的获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对教学方式进行及时的完善和改进。最后,对于学生而言,除了可以获得就读学校教授的教学资源外,还可以免费获得来自世界名校的知名教授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提升一般高校的教学水平,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发展。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在线实践教学,教育者们发现,虽然在线课程具备较多优势,但由于大学生自学能力不足,学习方法落后,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在线教学信息量过大,学生难以快速掌握和消化,在线教学缺乏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等因素,导致在线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3-4]。同时,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特别是包含实验教学的课程,单一的线上教学难以完全取代线下教学,达到教学的目的。因此,针对此类课程,“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成为了未来的教学的主要发展方向[5]。
《食品感官评定》在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性课程。其主要的授课内容包含4大类食品感官评定的方法:差别实验法、排列实验法、分级实验法和分析或描述实验法,该门课程主要让学生掌握如何在实践中合理的运用以上4类方法对食品的口感风味、色泽、香气滋味、质构等进行全方位的感官评价。该门课程的教学强调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掌握4大类实验方法的基本理论、具体的操作流程、注意事项和如何高效准确的针对食品的感官属性开展实验,通过实验教学不断地熟悉和掌握上述4大类实验方法,以便于在今后的科研或工作中正确高效地使用这些方法,以获取食品感官属性的准确数据,有针对性的指导科研人员和食品企业进行产品的综合性感官设计,以满足目标消费群体的整体需求。因此,《食品感官评定》课程非常适于采用“互联网+教室”的混合课程教学模式。
合理分配“线上”和“线下”教学课程学时数
在实践教学中,针对36学时数“线上”教学的《食品感官评定》课程,“线下”实验课程学时数的合理设置对学生是否能够完全的掌握该类食品感官评定方法具有决定性作用。对于大多数开设该门课程的高校而言,一般设置4-5次实验课程,每次的学时数为4个学时。第一次实验一般用于对食品的基本味道或者香气进行简单的识别,以唤起学生对于食品感官评定实验的兴趣。另外的4次实验课程分别针对4大类实验方法,包括差别实验、排列实验、分级实验、分析或描述实验,适当选取相应的实验开展,以促进学生熟悉和掌握该类方法的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等。然而,在实践教学中发现,针对感官评价的4大类实验方法,仅通过一次实验课程,学生很难完全掌握该类实验的全部流程和注意事项。其次,感官评定的4大类实验方法中均包含了具备各自特点的各类亚类实验方法(如表1所示),如果针对每类实验方法,仅选择其中一类亚类方法开展实验,学生很难全面的掌握该大类实验方法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例如,对于差别实验来说,其包含了成对比较检验法、二-三点检验法、三点检验法、“A”-“非A”检验法、五中取二检验法、选择实验法和配偶实验法等7类亚类实验方法,如果在实际开展实验过程中,只选取其中一种方法进行实验,学生很难全面的掌握该大类方法中的其他亚类实验方法,导致学生在解决实际的食品感官评定问题时,选择不合理甚至错误的实验方法,进而导致整个实验的失败。简单的单次实验,只能让学生对该类实验方法有初步的感受和认识,并不能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完全独立的开展该类实验。因此,为了解决以上问题,《食品感官评定》课程的授课教师需要根据其授课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适当的增加4大类实验方法的实验课程学时数,以达到学生可以完全掌握该类实验方法的目的,确保学生可以独立开展该类实验。与此同时,建议授课教师在开展实验课程前,以“线上”授课的形式,为学生播放各类亚类实验的教学视频,并结合视频内容加以讲解,以保证学生能够全面的了解该大类实验方法中的各类亚类实验方法,便于后期实验课程的讲授和开展,以及在学生解决食品企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时,能够快速的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
优化“线上”教学课程内容
由于大部分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统计学的相关基础知识较为匮乏,因此,不必在“线上”教学中花费过多的时间进行统计学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应该鼓励学生在课前积极预习,对于较为深奥的统计学基本理论不必过于深究,《食品感官评定》课程只需要求其掌握如何在实践中使用这些统计学方法即可。教师应在“线上”教学中鼓励学生有针对性、主动地去学习或预习,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想、批判式思维来上课。在“线上”课堂上,教师应该以和学生讨论为主,解决学生在预习和自主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同时建议“线上”教学的课程内容多以具体的实例为主,以便学生掌握该类感官评定方法及其所使用的统计学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如何使用,而不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讲授基础理论知识。其次,针对各类食品感官评定的实验方法中所应用的统计学方法,建议授课教师有针对性的选取该类统计学方法的“线上”教学视频,让学生提前进行自主学习,以强化学生的统计学基础知识,节约“线上”和“线下”关于统计学基础知识的教学时间,优化“线上”的课程教学内容。
针对《食品感官评定》课程,“线上”教学课程内容的优化,还需要授课教师随时更新本门课程的最新研究,以便于在“线上”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本研究方向的最新成果,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运用最先进的食品感官评定方法。
搭建良好的“线上”和“线下”师生交流平台
“互联网+教室”混合课程教学模式除了能够有效的提升教师的授课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外,还能够为学生和教师之间搭建一个高效的沟通交流平台。通过各类互联网平台,学生能够随时与授课教师进行沟通,以解决其在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通过鼓励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在“线上”课堂上积极为学生解决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本门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鼓励教师在“线上”课程中设置不低于30分钟的回答问题时间,以保证解决大多数学生多提出的问题。在“线下”的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建议教师在实验课程开始前,预留足够时间回答学生在“线上”教学中所遇到且不易解决的问题。在“线下”的实验课程结束前,预留足够的时间解决本节实验课学生的疑问。当“线下”课程的时间不能够满足解决大部分学生的问题时,可以通过所搭建的“线上”交流平臺,为学生答疑解惑。同时,在“线上”交流平台上,可以邀请全班同学针对部分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授课教师以组织者的形式参与讨论工作,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入食品企业经典的食品感官评定案例
食品感官评定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要求学生运用课堂上所讲授的专业知识解决企业在原料选择、配方优化、生产加工工艺优化、产品质量监控、产品评优、安全性追溯、目标消费市场分析等各个方面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因此,“线上”教学模式能够提供给学生较好的食品企业经典案例资源,让学生以“看电影”的方式在每一个经典案例中,体会和理解每一类食品感官评定方法的目的、原理和步骤,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合理且有效地解决食品企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其次,通过实际的经典案例分析,能够让学生体会到食品感官评定方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会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以及专业的有经验的食品感官评定人员是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的,这对学生有非常强的实际指导意义。经典案例的引入,能够提升学生对食品感官评定课程的兴趣,了解本门课程不只是停留在“线上”、“线下”教学和实验教学上,还具备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食品感官评定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单一的“线上”或“线下”课堂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此门课程教学的需求,“互联网+教室”混合课程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需要较好地解决“线上”和“线下”教学课程学时数合理分配的问题、“线上”教学课程内容合理安排的问题、搭建良好的“线上”和“线下”师生交流平台的问题以及如何有效的利用食品企业感官评定的实际案例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杜轻.高校线上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福建电脑,2022,38 (10):33-35.
[2]白涛,韩云涛,徐博,线上教学模式下工科课程改革的探索与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2 (10):38-40.
[3]范晓姝,刘奥博,杨晶,趋势与变革:高校线上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2,43 (10):133-138.
[4]王尧,刘婷婷,伦凤艳,张泽健,张爽.线上教学案例分析及其教学效果评价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2 (17):53-56.
[5]王璐.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线上线下混合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一一以“化工工艺学”为例[J].云南化工,2022,49 (02):15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