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铜钫的造型与纹饰探析

2023-07-13张颖

大观 2023年5期
关键词:装饰纹样

张颖

摘 要:青铜器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青铜器制作工艺的发展、造型与装饰纹样的演变是中国社会经济与传统文化发展的体现。其中,青铜酒器是最主要的类型之一。以青铜酒器中的“钫”为主要研究对象,从“钫”的历史发展、造型形式、装饰纹样等多个方面着手,纵横对比不同时期的青铜钫,总结分析其造型与装饰纹样特点,发掘其中独到的艺术特色与深厚的文化内涵,以期呈现古人之文化品位,传承中华之精神文脉。

关键词:青铜钫;造型形式;装饰纹样

青铜器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象征之一,我国青铜器制品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着极高的声誉。作为最早掌握酿酒术的国家之一,酒的出现与酒文化的兴起,使青铜酒器随之出现并不断发展。在青铜酒器的不同器具中,青铜钫作为一种青铜储酒器具,也作为一种度量器具出现。现存的青铜钫数量不多,但其价值非凡,对于研究我国酒器、古代度量器,以及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青铜钫概况

(一)何为“钫”

《说文》称:“钫,方钟也。”“钫”为我国古代储酒器具,在战国以前也叫“壶”,因其形态呈方口四曲菱形,钫上任何地方的横切面均是方形,汉代时起了专名为“钫”。“钫”即为方壶,实则是“壶”的一个变体。在战国之前,壶的形态多为圆壶,整体造型或局部造型为圆形,比较圆润,且纹样丰富,以浮雕形式浮于器身。后发展出方口形态的储酒器具,即“钫”。西汉有器自铭“钫”,如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方壶,颈部镌刻有“中山内府铜钫一”等铭文。因此,钫是青铜壶从形态划分上的一个分支,是中国古代一种青铜储酒器及度量器。

(二)青铜钫的发展

纵观青铜器的发展,其主要在战国末期和西汉初期盛行,东汉之后逐渐稀少。商周時期,酒多为贵族饮用,为彰显地位,酒具不断通过能工巧匠之手设计制造而出,当时的储酒具富丽精美,纹样繁复,技艺精湛,显现贵族们的身份。春秋中期至战国是青铜器发展的巅峰时期,这时期的制造技艺快速提升。之后,储酒不限于圆壶——方壶出现。从已出土的文物来看,汉代定下了“钫”的专名,形态装饰不断变化。

秦汉时期,封建帝国逐步统一,北方的游牧民族生活十分丰富,不仅饮用奶酒,还会饮用谷物酒,在青铜酒器的制作上,兼具了北方民族特色和中原地区风格。汉朝中后期,王室刮起奢靡风,各式青铜器不断出现,艺术形式的表达,不再受到技术的限制,器具的种类不断增多。青铜钫不再是储酒的唯一器皿,储酒形式不受限制,出现了多种造型装饰,青铜钫的装饰也不再华丽,而是趋于朴素。青铜钫的发展受到其他器具逐渐盛行的影响,东汉之后逐渐消亡。

(三)青铜钫的现状

由于盛行时间较短,较之其他类型的青铜器具,现出土的青铜钫数量不算庞大,因此对现存的青铜钫进行研究显得尤为珍贵。目前,现存青铜钫出土于我国内蒙古、江苏、河北、山西等多个地区,如内蒙古磴口县汉代青铜钫、徐州狮子山汉代楚王陵青铜钫、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方壶、山西太原东太堡晋阳钫等。出土文物所分布的范围受到当时城市文明、戍边征战等特定历史节点的影响,同时受到生产力、技术的限制,在当时成为社会中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所供给的人群多为王室贵族、高官达贵等,如今所见青铜钫多为王室贵族生活器具或随葬品。现代考古将其与青铜酒器或其他生活器具整理修复置于一处,展出于地方博物馆等场所之中。另外,青铜器物的造型形式与装饰纹样一直是研究的焦点,用于研究古人社会生活,以及造型纹饰的创新转化设计,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依据。

二、青铜钫的外观装饰

(一)钫外观的影响因素

青铜钫的外观造型受到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如内蒙古地区的河套文化、徐州地区的汉文化等,均在青铜钫的外观特征上得以显现。内蒙古磴口县出土较多汉代时期的青铜钫,其在宴席、丧葬中发挥重大作用。在当时,戍边将领和高官显贵们将青铜酒器作为一种荣誉,其也成为河套文化的重要载体。青铜钫的铸造不仅追求精细繁复的花纹,而且还追求明快豪放的风格。陈列于南京博物院古代文明馆的青铜钫(图1),出土于徐州狮子山,是汉代楚王陵随葬明器之一。作为汉时日常储酒用具,青铜钫陈列于诸多生活器具之中,因其体量较大,显得尤为突出。虽然通体无纹样,但其装饰配件完整,造型简单大方。这件文物已是青铜钫发展晚期的作品,当时的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人们对于艺术有着更多的追求,青铜钫造型装饰趋于朴素简单,更多的新式酒器被设计制造。因而,青铜钫外观受到地域文化、时间发展、新旧形式更替等因素影响,有着外观造型及纹饰的细节变化。

(二)钫的造型形式

青铜钫作为青铜壶演化的一个分支,在战国和汉朝时期整体形态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而作为青铜钫前身的青铜壶,其自商代以来就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盖和耳两个部位上。商代壶为椭圆形,低圈足,有贯耳,多无盖;西周壶有方椭圆形和长颈圆形两种,多为带高阶的圈足,贯耳少而兽耳衔环居多,开始出现波带纹形捉手;春秋壶多扁圆,椭方形,常以伏兽为耳,多以莲瓣为饰;在战国时期,壶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例如足作伏兽形、腹两侧多为铺首衔环等。对比青铜壶,青铜钫与之整体形态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圆形转方形的特征,装饰上也比之要简化了许多,更加简单朴素。

作为储酒器具,青铜钫体形偏大。从展于南京博物院的青铜钫来看,其高约58.8厘米,整体为方体壶,钫口呈方,口外侈,斜肩,鼓腹下敛,四边方足,钫身曲线流畅,有盖。盖顶有四个兽型钮,上腹两侧有铺首衔环,整体造型较为朴素。通过研究现出土的河南陕县战国晚期镶嵌斜方格云纹钫,山西太原西汉晋阳钫,陕西咸阳链梁钫等青铜钫所呈现的造型发现,青铜钫的造型大多相似,均是造型为方口,口向外微伸,颈部稍长,斜肩,鼓腹下口收敛。因储酒功能的需要,铜钫器身腹部高高鼓起,钫口处有盖子,腹两侧有提耳。正因其造型与壶有差别,才得以有“钫”这一专名。

(三)钫的装饰纹样

南京博物院所展示的青铜钫整体无过多纹饰,只于盖顶与上腹处有作为功能把手的装饰。青铜钫的盖顶为四棱台形状,盖顶的四钮为凤鸟形钮(图2)。这些凤鸟形钮,形体大方,挺胸展翅,高视阔步,气宇轩昂。诸多青铜器当中均出现过凤鸟形纹(图3)或装饰浮雕。凤在古代神话传说中是群鸟之首,羽虫中最美者,被尊为百鸟之王,是吉祥之鸟。古人将凤鸟形纹用于器具装饰,象征祥瑞。其简洁,拙朴,浑厚的形式美一直为人们喜爱。这些凤形钮不仅造型优美,而且兼具实用功能。上腹两侧的铺首衔环(图4),作为抬取铜钫时的把手所用。其表面纹路清晰,浮雕于器身,正中兽面双目突出,双耳内卷,鼻中有一穿孔,衔活环。这一装饰在诸多青铜酒器中也出现过,而且在后世多用在大门把手上。其除了包含深厚寓意,也具有一定的功能性。作为古代贵族使用的器具,其使用的兽面纹样,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上述所说的这件汉代青铜钫,是比较简约朴素的一类器具。根据《中国文物收藏百科全书(青铜器卷)》,山西太原出土的西汉晋阳钫,与之较为相似,通体器身无纹饰,以盖顶四钮与上腹铺首为装饰。有所不同的是,晋阳钫的盖顶四钮相较之要小得多,且铺首纹路不相同。值得一提的是,晋阳钫在器身腹部一铺首的右侧篆刻铭文“晋阳,容六斗五升,重廿斤九量”字样。该器是王府使用的一种定量容酒器,这对研究中国古代的度量情况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河南陕县出土的战国晚期镶嵌斜方格云纹钫,整体造型与楚王陵出土的铜钫相像,但不同的是镶嵌斜方格云纹钫整体器身镶嵌了方格云纹,显得更加繁复精美。与西汉晋阳钫类似,其也有着四个体形偏小的凤鸟形钮。这件青铜钫通体饰对称匀整的斜方格云纹,斜线交点处饰变形兽面纹。通体镶嵌绿松石,纹饰极为细腻华丽。

另外,青铜钫器身的装饰图案也常以故事為主题纹样。青铜钫与圆柱形青铜壶不同,因截面为方形及自身的曲线造型,其整体形成不规则的方柱体,器物外壁被四边外棱分割为四块,形成不相连接的四组画面,因此纹饰整体被布局为四个部分,各自独立,合为完整,并不是连续不断的环带型布局。四面独立的故事表现,是青铜钫器身纹样的一个特点。在每个画面内部,则根据纹饰主题的不同而分为上下多层布局。在高柄铜钫的柄部及圆形底座上,皆另布局装饰纹样。除了四面独立画面之外,也存在没有明确划分的情景。如山西侯马出土的水陆攻战纹铜钫,外壁没有进行明确分层,只是根据画面主题需要把水战纹饰放在下边,攻城纹饰置于中间,一般步兵交战纹饰放置上部,相对比较特殊。由此,青铜钫装饰纹样的研究,能够作为研究当时文明的一种实物载体。

三、结语

青铜钫的发展时间相较于其他类别的青铜器发展时间要短得多,它是青铜储酒器具的一个过渡,也是古代人民度量智慧的结晶。其精美的装饰浮雕、凤鸟形钮、铺首衔环、器身纹样、方格纹、故事情境纹等等,均蕴含了人们对于生活的祈愿。青铜钫作为古代贵族储酒用具,从开始的富丽精美到之后的朴素无华,是人们不断追求生活品质的结果。在之后不同生活器皿的设计过程中,仍旧能够依稀看到青铜钫的影子。虽然青铜钫的研究是青铜器研究的一个小分支,但也为人类文明发展研究增添了浓重一笔,为传承古人之文化品位、中华之精神文脉,绘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段国强.中国文物收藏百科全书(青铜器卷)[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6.

[2]倪玉湛.夏商周青铜器设计中技术与艺术的互动关系[J].装饰,2015(11):85-87.

[3]吴潇萍,李晓青.简述青铜壶形制演变[J].学理论,2015(29):81-82,105.

[4]朱军献.东周青铜器造型与人物画像纹饰[J].中原文物,2017(4):61-67.

作者单位:

宿迁学院

猜你喜欢

装饰纹样
明代官民窑青花瓷装饰纹样刻画表现对比分析
新石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鱼纹装饰的纹样分析
浅析哈萨克族民族服饰装饰纹样的形式特征
唐代被中香炉设计窥探
试论原始彩陶装饰纹样对中国早期绘画的影响
以纹样观西南民间蜡染艺术之审美
梅山传统民居装饰纹样的审美及文化内涵
中国万字纹的艺术美
清代后妃氅衣植物装饰纹样探微
中国明清家具装饰纹样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