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经济带现代化发展水平测度及耦合协调性分析

2023-07-13李海央许雨辰柴正猛

统计与决策 2023年9期
关键词:长江流域成渝城市群

李海央,许雨辰,柴正猛

(昆明理工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院,昆明 650500)

0 引言

“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提出以后,国内学者相继展开研究。目前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探讨大多在理论层面。逯浩和温铁军(2022)[1]从国情基础、内生性制度和发展阶段性的角度出发,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内涵;刘文勇(2022)[2]从政治逻辑、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角度出发,提出要坚持秉承性和传承性来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在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界定基础上,如何走现代化道路,学者们有着不同的观点。郭熙保(2022)[3]认为,由于人口规模因素,要坚持不懈地将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推进质与量高度统一发展;杨志勇(2022)[4]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但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发展不够平衡,还需依靠经济建设。由于发展的不平衡性,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存在地缘性差异。早期文献多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角度来探讨地缘性差异,较为笼统,为了更好地体现整体性与关联性、区域性与差异性、层次性与网络性,一些学者以流域的视角展开研究,且多从长江、黄河流域经济带展开研究。冯晓华和邱思远(2022)[5]考虑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长三角地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并进行时空分析;闫莹和张伟(2022)[6]对高质量发展的空间非均衡性、区域差距以及动态演进趋势进行系统考察。

为了贯彻与践行中国式现代化理念,本文构建经济现代化、城市建设现代化、生态文明现代化、科学治理现代化四个子系统,基于长江流域城市群2005—2020 年的面板数据,对四个子系统采用熵值法分别进行测度,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四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通过核密度估计法研究现代化耦合协调度演进动态,结合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方法进行空间区域差异分析。

1 评价体系与研究方法

1.1 中国式现代化评价体系

任保平和张倩(2022)[7]认为,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逻辑,要从经济、社会进程、城乡区域、生态文明和治理能力五个维度展开讨论。本文构建了包含经济现代化、城市建设现代化、生态文明现代化、科学治理现代化四个子系统,26个具体指标的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见下页表1。

表1 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1.2 研究方法

(1)熵权法

针对构建的指标体系,采取熵权法来对基础指标进行赋权。熵权法能充分利用原始数据的信息,客观进行权重赋权[8]。其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对原始数据进行正向化处理。

对于正向指标:

对于逆向指标:

第二步: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个样本所占的比重,并将其看作相对熵计算过程中用到的概率。计算概率矩阵P,其中P的每一个元素pij的计算公式如下:

第三步:计算每个指标的信息熵,并计算信息效用值,归一化得到每个指标的熵权。对于第j个指标而言,其信息熵的计算公式为:

信息效用值的定义:

将信息效用值进行归一化,得到每个指标的熵权:

第四步:计算第i个地区经济现代化、城市建设现代化、生态文明现代化、科学治理现代化的评分,公式如下:

(2)耦合协调度模型

“耦合”的概念最初来源于物理学,指系统之间相互作用产生影响[9,10]。耦合度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C表示耦合度,U1、U2、U3、U4分别表示经济现代化、城市建设现代化、生态文明现代化、科学治理现代化的综合得分,在计算耦合度之后,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各维度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协调发展情况。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T表示复合维度之间的综合贡献指数;D表示耦合协调度;β为待定系数,是协调指数的权重,表示复合维度之间的相互补偿。表2为耦合协调度评定标准。

表2 耦合协调度评定标准

(3)核密度估计法

核密度估计法采用平滑的峰值函数拟合样本数据,通过连续的密度函数曲线描述随机变量的分布。设X1,…,XN为独立同分布的N个观测值,x为平均值,核密度公式为:

其中,h为窗宽,K为核密度,核函数是一种平滑转换函数或加权函数,其选取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4)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方法

本文使用由Dagum 提出的一种基尼系数及分解方法将长江流域现代化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基尼系数(G)分解为区域内差异(Gw)、区域间差异(Gnb)和超变密度(Gt)三个部分[11]。计算公式如下:

(5)空间收敛模型

为了进一步考察长江流域现代化耦合协调度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从σ收敛和β收敛两个层面对其进行检验[12,13]。σ收敛采用变异系数法,公式如下:

其中,q为城市群数量,i表示区域内各城市分析单元,nq为q城市群内城市个数,Diq表示q区域第i个城市的耦合协调度,——Diq表示均值。

进一步地,β收敛指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化耦合协调度低的城市增长速度更快,最终达到与协调度高的城市相同增速的收敛过程及状态。绝对β收敛的一般模型为:

在考虑空间效应的情况下,β收敛模型可扩展为空间杜宾模型(SDM)、空间滞后模型(SAR)和空间误差模型(SEM)形式:

其中,ui表示地区效应;vt表示时间效应;εit是随机干扰项;wij为空间权重矩阵中的元素;β为收敛系数,若β<0 且显著,则认为耦合协调度具有收敛特征。

2 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水平测度

2.1 研究对象

为了考察长江流域高质量发展情况,并考虑城市群的重要程度,本文借鉴陈子曦和青梅(2022)[14]的做法,将研究对象确定为长江流域5 个城市群,涵盖12 个省份及67个城市。由于黔中、滇中城市群内部城市数量过少,将成渝、黔中、滇中城市群合并研究,城市群及所辖城市如表3所示。

表3 城市群及所辖城市

2.2 耦合协调度测度结果

(1)整体特征

根据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长江流域67 个城市四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结果见下页表4。各城市群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普遍较低,但是耦合协调度在不断上升,表明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从2005—2020年耦合协调度均值来看,长三角城市群(0.342)>成渝、黔中、滇中城市群(0.322)>长江中游城市群(0.307),可以发现耦合协调度有明显的地区异质性。事实上,表4中结果体现的是城市群整体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无法看出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例如长三角城市群内的上海在2020 年耦合协调度为0.492,即勉强协调,而安庆只有0.354,城市群内部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异。虽然四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水平较低,但总体有向好的趋势。

表4 长江流域各城市群耦合协调度

(2)局部特征

图1以各城市群为区分,展示了2005—2020年各城市现代化子系统耦合协调度变化趋势。整体特征中各城市群之间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城市群内部同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

图1 部分城市耦合协调度趋势

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城市现代化耦合协调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一,城市的耦合协调度波动幅度较大,其中,无锡的耦合协调度波动最大,从2005 年的0.343 提升至2011 年的0.563,而后又下降至2020 年的0.379,在样本期间多数年份处于勉强失调程度。第二,城市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差异较大,上海、南京、无锡比其他城市的耦合协调度都要高。

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城市现代化耦合协调度差异比长三角城市群小,中心城市如武汉、南昌,耦合协调度波动相对平稳,其他城市如株洲、孝感、信阳、九江,耦合协调度波动幅度大。2020 年,大部分城市均处于0.328~0.362。

在成渝、黔中、滇中城市群中,城市现代化耦合协调度差异比长三角城市群小,比长江中游城市群大。虽然各城市现代化耦合协调度波动幅度大,但仍然能明显看出,成都、重庆、曲靖耦合协调度处于较高的水平。2020 年,除了贵阳的耦合协调度较低以外,其余城市的耦合协调度都处于较为平均的水平,处于0.316~0.4。

3 系统耦合协调的动态演进

3.1 耦合协调度的动态演进

应用MATLAB R2018b对2005—2020年长江流域整体及各城市群的四个现代化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核密度估计,刻画其分布的整体形态及动态演进规律,见图2。

图2 2005—2020年耦合协调度的核密度估计

3.2 整体分布动态

长江流域现代化发展耦合协调度分布动态特征如下:第一,2005—2020 年,长江流域现代化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表现出逐渐向右移动的过程,说明长江流域现代化耦合协调度逐渐上升,即在不断推进经济、城市建设、生态文明、科学治理现代化的协调发展;第二,主峰宽度有不断缩窄的表现,表明长江经济带耦合协调度呈集中化趋势;第三,分布曲线波峰高度呈现先上升、中间稳定、再上升的过程,且波峰宽度越来越窄,说明长江流域现代化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差异在逐渐缩小,即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的发展,补齐短板,缩小差距,在经济、城市建设、生态文明、科学治理现代化各子系统做到齐头并进,全面发展。

3.3 不同城市群分布动态

长江流域城市群现代化发展耦合协调度的分布动态特征如下:第一,各城市群均表现出逐渐向右移动的过程,说明各城市群现代化发展的耦合协调度逐渐上升,即在不断推进四个系统的协调发展;第二,各城市群分布曲线波峰高度总体呈现上升态势,且波峰宽度越来越窄,说明各城市群内部的耦合协调度差异逐渐缩小,即各维度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水平逐渐上升;第三,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黔中、滇中城市群现代化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分布经历了“双峰—单峰”的演变过程。长三角城市群只出现单峰态势,说明该城市群能够较好地跟进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大势。2007 年以前,长江中游和成渝、黔中、滇中城市群现代化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存在双峰形态,呈现两极分化态势;2007 年以后,只出现单峰态势,说明两个城市群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多极化趋势在逐渐消失,即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注重协调发展。

4 系统耦合协调的空间分异

4.1 总体区域差异

图3 反映了长江流域现代化发展耦合协调度的总体区域差异演变态势,从演变过程来看,耦合协调度基尼系数呈现整体下降、局部波动的态势,原因可能在于由经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过去对于经济发展的过度追求,导致区域发展不协调的矛盾。具体来看,2005—2014年耦合协调度差异在0.0855和0.1074之间波动,2014年以后现代化耦合协调发展差异呈现下降态势,从0.0915下降至0.044。

图3 总体基尼系数

4.2 区域内差异

下页图4 反映了长江流域城市群现代化发展耦合协调度的差异,总体呈现下降态势,存在局部波动。原因可能在于过去为了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大量利用资源,导致生态破坏、发展不平衡,基于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各地不断推进协调发展,表现为现代化的耦合协调度差异不断下降。

图4 区域内差异图

2005—2010 年,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发展耦合协调度的差异处于最高水平,成渝、黔中、滇中城市群次之,长江中游城市群最低。原因可能在于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资源禀赋不同、开放程度不同,如上海、南京、杭州、宁波等中心城市与宣城等边缘城市的现代化耦合协调发展存在较大差异;成渝城市群建设成都、重庆两个中心城市,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通过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以提升区域发展的质量,成都、重庆与成渝、黔中、滇中城市群中其他城市的发展耦合协调度存在较大差异;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地理位置分散,核心城市之间难以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发展不突出,现代化的耦合协调发展差异相对较小。

2011—2015 年,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耦合协调度是差异存在波动,成渝、黔中、滇中城市群呈下降态势,原因可能在于,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中某些城市仍然保持着经济高速增长的条件和潜力,为城市奠定扎实的经济基础,但无法兼顾现代化协调发展,因此耦合协调度差异会扩大。

2015 年以后,可以明显看出各城市群耦合协调度的差异呈现快速下降的态势,表明各城市群都注重协调发展,原因可能在于2015 年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新发展理念提出之后,各城市对该理念的践行;而2013 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也在2015 年正式实施,发挥了长江流域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对长江流域城市群现代化协调发展呈现极大利好。各城市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握机遇,大力推进现代化协调发展,耦合协调度的差异越来越小。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现代化耦合协调发展差异最小,表明相较于其他城市群,该城市群中心城市对协调发展有着积极的引领作用,其他城市不断跟进现代化协调发展进度。

4.3 区域间差异

图5 反映长江流域各城市群之间现代化耦合协调发展的区域间差异值。整体来看,长三角-长江中游、长三角-成渝、黔中、滇中,长江中游-成渝、黔中、滇中城市群区域间差异都呈现整体下降态势,差异值在不断缩小。2005—2012 年,长三角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与长三角和成渝、黔中、滇中城市群的区域间差异一直处于较高水平,长江中游和成渝、黔中、滇中城市群的区域差异处于较低水平,原因可能在于长三角的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过于发达,其他系统发展相对滞后,现代化耦合协调度程度低,导致长三角与其他两个城市群的耦合协调度差异较大。虽然其他城市群现代化发展水平不高,但发展相对协调,使得长江中游和成渝、黔中、滇中之间差异不大。2012—2020年,各城市群之间的差异都不断下降,原因可能在于国家对于社会主要矛盾的精准把握,为了避免落入失衡的陷阱,大力促进协调发展,以期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

图5 区域间差异

5 系统耦合协调的收敛特征

5.1 σ 收敛

对长江流域整体及各城市群现代化发展耦合协调度进行σ收敛检验,结果见图6。从演变趋势来看,长江流域整体变异系数呈下降态势,2005—2020 年变异系数由0.1995 下降至0.0945,下降幅度为52.63%;长三角城市群呈现先下降、再轻微上升、后回落的变化过程,变异系数由2005 年的0.2059 下降至2013 年的0.1430,随后上升到2016 年的0.1621 后又持续下降至2020 年的0.0656;长江中游城市群呈现先平稳下降、再陡然上升、后迅速回落的过程,变异系数由2005 年的0.1521 下降至2014 年的0.1193,随后上升至2015年的0.1549后又迅速下降至2020年的0.0873;成渝、黔中、滇中城市群呈现前期小幅波动、后期下降的趋势,2005—2011 年的变异系数在0.1540 和0.1968 之间波动,2012 年后持续下降至2020 年的0.0946。总体来看,变异系数呈现局部波动、整体下降的趋势,具有良好的σ收敛性质,与前文Dagum 基尼系数分析结果一致。

图6 现代化耦合协调度的变异系数

5.2 绝对β 收敛

本文通过Moran’s I 的空间自相关检验后,再进行空间β收敛检验。从下页表5可以看到长江流域整体、各城市群现代化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绝对β收敛结果。不论长江流域整体还是各城市群现代化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表明均存在绝对β收敛趋势,即现代化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区域比相对较高的区域有更高的增长率,最终增长速度趋近。长江中游城市群现代化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收敛系数的绝对值最大,表明该城市群收敛速度在区域间最快,成渝、黔中、滇中城市群次之,长三角城市群最慢,这与上文σ收敛分析结果一致。原因可能在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与践行等,使得经济带的联系变得紧密,其他城市群对其存在一定的溢出效应,因此现代化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收敛速度明显提升,而长三角城市群耦合协调度水平相对更高,收敛速度自然小于低耦合协调度的城市群,最终可以达到趋同的效果。

表5 绝对β 收敛检验结果

6 结论

本文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了2005—2020 年长江流域各城市群的四大现代化维度的耦合协调度,并采用核密度估计法、Dagum 基尼系数及分解方法具体分析了长江流域整体及各城市群现代化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演进动态、分异特征及来源,运用变异系数、空间收敛模型对收敛特征进行实证检验。具体结论如下:

第一,长江流域现代化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普遍偏低,且城市群内各城市的现代化耦合协调发展差距较大,长三角城市群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差距最大,成渝、黔中、滇中城市群次之,长三角城市群最小。

第二,根据核密度估计的动态分布,考察期内长江流域整体现代化耦合协调度呈现不断右移的态势,分布曲线波峰逐渐上升且波峰宽度越来越窄。长三角城市群一直为“单峰”,长江中游和成渝、黔中、滇中城市群经历了“双峰-单峰”的演变过程,表明现代化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两极分化的趋势在逐渐消失。

第三,从总体差异来看,长江流域现代化耦合协调度的基尼系数呈现整体下降、局部波动的态势。从区域内差异来看,2005—2010 年,长三角城市群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差异处于最高水平,成渝、黔中、滇中城市群次之,长江中游城市群最低;2010—2020 年,长三角城市群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差异最小。从区间域差异来看,每个城市群区域间差异都呈现不断下降的态势。

第四,从收敛特征来看,长江流域现代化耦合协调发展具有良好的σ收敛趋势,流域整体与各城市群的变异系数都呈现整体下降、局部波动的趋势。通过Moran’s I 的自相关检验后,长江流域及各城市群存在绝对β收敛趋势,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其中,长三角城市群绝对β收敛速度最慢,成渝、黔中、滇中城市群较快,长江中游城市群最快,表明长江流域整体和各城市群的现代化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趋同。

猜你喜欢

长江流域成渝城市群
走遍长江流域的英国小伙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长江流域园区的府际合作研究
长江流域径流演变规律研究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
成渝双城到同城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我国长江流域汽车需求量分析及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