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经济行业人才供需问题研究
2023-07-13杜传忠
杜传忠
【关键词】无人经济 人才供需 应对思路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无人经济是指在数字经济条件下,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生产和服务过程的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从而减少人力成本和提高效率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进程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三大产业深度融合,由此形成一系列新业态与新模式,无人经济即是其中一种发展迅速并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新业态新模式。无人经济新业态自落地后便在零售、餐饮、娱乐、健康等消费场景下蓬勃发展,展现出强劲势头。这一方面对一些工业制造领域、服务领域等的劳动力就业规模和结构带来一定影响,另一方面又对数字经济下的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人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数字经济时代催生全新的人才需求。如何正确认识并处理好无人经济发展与劳动力供需之间的关系,在促进无人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保障劳动力有效就业,是现阶段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我国无人经济发展现状与总体态势
得益于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加之智能手机和移动支付的普及,“无人化”在多个领域渐次出现并得到快速发展,由此形成无人经济业态模式。无人经济最初主要借助于自动化和传统信息技术,涉及零售、餐饮等生活性服务领域。随着其所覆盖的商品种类越来越多、销售规模越来越大,无人便利店、无人超市、无人货架等许多新的无人售卖形态又相继出现。由此,无人零售行业快速发展起来,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过去几年,传统实体零售业发展因疫情而受到影响,无接触消费模式获得大众青睐,相关企业注册量大幅增加。
近年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不断融合,无人经济进一步由生活领域向生产领域扩散,特别是随着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的推进,无人经济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制造、物流、交通等行业领域,涌现出无人工厂、无人配送、无人驾驶等多种新业态新模式,越来越多的商家为节约成本、更好适应外部经济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开启无人化经营模式。以服务机器人为例,2020年中国服务机器人销售达到222亿元,预计2023年将超过600亿元,市场处于快速扩张中。根据企查查提供的数据,2022年年底,我国与无人机相关的企业新注册数量为3922家,无人零售新注册企业数量为25895家,无人驾驶新注册企业数量为835家,无人系统新注册企业数量为19763家。
无人经济发展规模持续扩大,行业生态逐渐完善。作为数字经济条件下的新型经济业态,无人经济与传统的“劳动力/产品/服务→供给方→需求方”经济形态相比,更多地表现为C2C(消费者对商品)或C2S(消费者对服务)的模式,其核心是“去中介化”,实现自助式操作,减少中间劳动输出及冗余环节,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运行效率。在推进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的过程中,无人经济有利于缓解劳动力短缺的压力、促进劳动力结构优化升级。同时,随着我国消费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消费需求更趋品质化、高端化,消费方式呈现线上线下融合的发展模式,消费结构的升级刺激供给方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形式。无人经济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物联网等新兴数智化技术手段实现生产、流通、消费等经济活动,范围涉及制造业、物流配送、智能家居、无人驾驶、智慧医疗、智能金融等众多领域,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同时提升了用户体验,更好适应了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随着无人经济市场规模的扩大,相应的行业产业链和产业生态也不断完善,如无人物流和自动化仓储产业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生态,正进一步推动整个物流业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迈进。未来无人经济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生产者、经营者进入,涉及的业务领域和内容将更加丰富,经营业态将更加多元化,市场规模也将持续扩大。
另外,无人经济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自动化+智能化”特征,产业链供应链不断延伸和完善。以服务机器人为例,现有的服务机器人大多结构简单,适用场景有限,部分特殊场景的处理仍然不够成熟。随着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陪伴类、互动类等服务机器人将迎来快速發展时期,服务机器人的产品形态将更加灵活、人性化,能够灵活处理人们在不同场景下的差异化需求。随着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能够承担越来越复杂的工作,实现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服务水平,这种智能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将进一步推动无人经济的发展。
现阶段我国无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态势分析
随着我国无人经济的快速发展,无人岗位不断增加,一些传统岗位的就业空间被压缩。回顾历史会发现,每一次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发生发展和推进,都会在淘汰一部分传统就业岗位的同时又创造出一批新的就业岗位。新技术的发展究竟会对劳动力就业带来怎样的影响取决于其所带来的以上两种影响的对比。在经济学上,新技术的应用所导致的对劳动力的替代被称为“替代效应”,而新技术由于创造出新业态新模式,从而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被称为“创造效应”。目前,无人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和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其所带来的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会产生以上两种效应。在无人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替代效应可能更为明显,引起的失业问题更为突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创造效应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一旦超越了替代效应的作用,无人经济就会对劳动力需求产生正向影响。
需要明确的是,无人经济不是简单地减少人,更不是完全没有人。比如在“无人工厂”,生产制造依靠的是工人和机器人的密切协作,工人所从事的工作不是单纯的手工劳动,而是人机交互,通过后台操控机器完成产品制作过程。即使制造流程不再需要工人参与,也仍然需要人工调试安装生产线,需要人工对机器人进行自动化编程,需要人工定期维护机器人设备。“无人工厂”整个生产运作流程中工人不出现在制造端,而是出现在监控端,在后台保证整个生产流程的正常运转。所以,无人经济在“机器换人”过程中,既有“减人”又有“增人”,减的是可重复工种的普通工人,增的是专业技能优势更明显的高级技术工人。由此可看出,无人经济对只进行重复劳动的劳动者需求势必下降,而同时对专业的技术工人需求大幅提高,但总体上仍将会增加劳动力的就业。例如,随着京东物流智能机器人的运用,其整体分拣效率比传统作业方式提升5倍,减少了86%的分拣人工。与此同时,2016年—2018年京东集团员工数量从11.6万人快速增长至17.9万人,其中物流从业人员从6.6万人增至9.5万人。可见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使用大大提升了平台运营效率和订单量,就业岗位总数不降反升。
当下无人经济发展迅猛,但具有高技能特别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劳动力仍是不可替代的,其对这类劳动力的需求十分旺盛。例如,随着机器人的更广泛应用,每个行业都会引入机器人,由此使机器人产业成为一个更加庞大的产业,从设计到生产再到销售,都会需要更多高素质的劳动者从事技术创新、策略规划、生产监督及协调维护等工作。而且一般劳动者经过学习、培训和提升,也可以从事那些更富有创造性和创意性的职业,不仅没有造成大范围失业,还能总体上倒逼劳动者素质的提升。事实上,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数字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相应的新职业类型不断增加。近年来,我国多次发布新的职业分类。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中,首次标识了97项数字职业,其占职业总数的6%,反映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衍生出一批新业态,这些新业态无疑将产生新的人才需求。
无人经济作为数字经济条件下的新业态新模式,属于数字、知识、智能密集型经济,对从业者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数智化技术能力。无人经济基于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自主运营和无人干预,需要大量的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支持,相应的从业人员也需要掌握一定的诸如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动化控制等数智化技术方面的知识和熟练操作的能力。
二是创新能力。在无人经济中,机器人及其他智能设备会替代人们去从事一些较高强度或重复性、机械性的体力劳动抑或是具有危险性的工作,机器人还能达到人类无法企及的工作精密度。但是,对于无人经济中那些富有创意的工作内容,机器人仍无法替代人,并且无人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数智化技术的不断革新,还需要具有創新思维的人才来研发、操作新的机器人和自动化技术,并开发新的应用场景,由此可看出无人经济对从业者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是跨界融合能力。驱动无人经济发展的数智化技术具有强外溢性、广扩散性、深渗透性、高赋值性等特点,由此使无人经济行业的不同环节、不同经营实体之间形成紧密关联性,其运行需要不同领域人员的协同合作,由此要求从业人员成为具备较强跨界融合能力、掌握行业涉及到的多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四是安全管理能力。无人经济涉及多种智能设备和系统应用,如机器人、智能家居、自动驾驶系统等,这些设备、系统需要通过各种传感器、网络通信等数智化技术与外界进行交互和连接,从而实现自主控制和无人化运作。这一过程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和挑战,如网络攻击、系统故障、人为损坏等。为保障无人经济正常运行,需要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安全管理能力,以确保设备、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无人经济的设备及系统需要从设计阶段就考虑安全因素,并采用先进技术和算法提升设备和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相关从业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设备、系统方面的安全设计操作能力。另外,无人经济还涉及大量数据处理工作,包括传感器数据、图像数据、行驶记录等,这些数据需要进行安全管理以确保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相应的数据安全管理能力也是从业者应该具备的。
五是人文素质。无人经济不是无情经济、冷漠经济,其发展也需要一定的人文关怀。虽然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可以代替人类完成很多工作,但仍需要人类进行管理和监控,如管理团队的团队合作能力、协作沟通能力、相互适应能力等。无人经济中,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的技术和应用场景都在不断变化,因此需要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灵活反应能力,能够及时适应新的技术逻辑和工作场景。除此之外,无人经济还对从业者的诚信和道德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其诚实守信、不欺骗、不破坏、不恶意操纵,并自觉遵守交易规则和条款,保护他人隐私,以确保经济运行的安全性。
现阶段我国无人经济人才供给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目前,我国无人经济领域的整体人才供给相对不足,尤其是高层次人才较为缺乏,具体表现为:首先,部分岗位需求与数字技能人才素质不匹配且人才缺口较大。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下简称“人社部”)的数据,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但我国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口总量仅为26%,从整体就业和经济发展需求看,我国技能人才总量仍然不足。“十三五”期间,我国新增高技能人才超过1000万人,但高技能人才仅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8%,人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数字经济就业影响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数字化人才缺口接近1100万。以“数据库运行管理员”为例,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职位需求数量多达6万至7万个,即使在青岛、佛山等城市,这一职业的需求量也达到4000至5000个。人社部2020年发布的《新职业——物联网工程技术员就业景气现状分析报告》和《新职业——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就业景气现状分析报告》显示,预计未来五年我国物联网行业、智能制造行业的人才缺口总量分别超过1600万和900万。
其次,无人经济领域高层次人才流失较为严重。无人经济作为新业态新模式,从业人员一般具有较新的就业理念,尤其是那些掌握高技能知识的高端人才,更看重职业发展机会、工作环境、企业文化等软条件,如果公司提供的发展机会不够多,工作环境不足以激发这些人才的创造、创意激情,公司文化不匹配他们的价值观念,他们就会选择跳槽。
最后,无人经济人才教育培训水平有待提高。无人经济涉及到的学科领域比较新也比较多,目前这方面的相应教育培训体系尚不健全。一是对相关新技术、新知识的培训不足。现有教育培训机构对无人经济所需要的大量新型技术和知识如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智能算法等的培训相对较弱,培训内容亟待更新优化。人工智能技术涉及无人经济行业的技术和知识,对这方面的人才提出较大需求。尽管近年来很多高等院校开设了人工智能专业,有的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但就目前的人才培养和人才供给状况来看,仍不能满足无人经济发展的需求。二是缺乏新兴技术应用的实践机会。在无人经济中,目前新兴技术的应用场景相对较少,缺乏实际应用的机会。教育培训机构与企业的合作有待加强,以开发出更多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三是教育培训机构的培训方式有待创新。传统的教育培训方式已无法适应无人经济快速发展所需要的应用要求,迫切需要创新人才培训方式,特别是需要把专业学习与掌握实战技能、积累实践经验有效结合起来。总之,目前我国无人经济领域的人才供给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供给尚存在较大缺口。
优化无人经济人才供需结构,促进无人经济健康发展
无人经济作为数字经济条件下的新业态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工智能时代就业发展的一种新趋向。无人经济既是数字经济的重要内容,又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数字产业化的推进和整个数字经济的发展。目前,各国对高素质数字化人才的培养和争夺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一些发达国家已将数字人才培养和劳动力数字技能提升纳入国家数字经济战略。我国作为数字经济的主要推动力量,也高度重视数字化人才培养。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要“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和技能”,鼓励将数字经济领域人才纳入各类人才计划支持范围,积极探索高效灵活的人才引进、培养、评价及激励政策。
当前,优化无人经济人才供需结构,特别是保障无人经济人才供给,对促进无人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需要各级政府、教育培训机构及求职者个人等多方协同努力,形成科学合理的无人经济人才供需结构、促进无人经济健康发展。
政策支持方面,进一步强化无人经济发展的政策引导和环境打造。首先,大力支持创新创业。无人经济发展带来的就业结构冲突需要通过不断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来平衡。为此,政府在创新创业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提供相应资金、场地、技术和市场等加以扶持,鼓励更多创业者进行创业;鼓励企业和个人进行技术创新,并提供相应的技术咨询、知识产权保护等。协助建立创新创业资源库,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更有效的资源供给服务;促进创新成果有效转化,提高创新创业的效益和影响力。其次,大力加强无人经济培训和教育。进一步围绕无人经济发展强化人才培训和教育,重点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劳动者数字化思维、增强数字化意识,培育高技能人才,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鼓励企业和个人围绕无人经济产业链的硬件、软件、数据和服务等各环节进行创新。最后,还应为无人经济发展提供完备的制度支撑和政策保障。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促进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如为数字技术研发、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培训提供政策引导和支持,给予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单位与部门相应的奖励,同时在全社会范围内评选出职业技能培训示范地区、示范企业,并给予必要的激励。
人才培养方面,加快无人经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首先,加强多领域合作,培养大批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无人经济就业岗位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通信、自动化、机械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可建立跨学科多专业融合的“新工科+新商科”創新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培训机构与相关领域教育机构合作开设跨学科课程,如机器人工程、大数据分析、科创班等。建设跨学科教学团队,提供跨学科交流平台,邀请工程师、数据分析师等专家参与跨学科教学团队,共同提升无人经济人才培养质量。其次,调整优化培训方式、内容,提高人才培养的适用性。根据无人经济劳动力市场发展的需要和相应技术技能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快新兴学科布局,加强前沿数字技术等相关学科建设。动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真正将人才培养方案中各项具体规定、各项具体措施落到实处。提供跨学科实践机会,完善基础设施,高校可加强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跨学科实践机会。在教学设施、教学环境等多方面辅助提升学生的数字技术实践能力,如增加仿真技术的投入,加强虚拟技术、云计算、大数据平台的创建等,通过多样化途径优化职业技能培训。
个体价值方面,劳动者就业观念及就业方式应作出相应调整。面对无人经济带来的劳动力供需结构的变动,劳动者自身应重新思考职业定位与发展方向,更好适应无人经济对人才的就业需求。总体来看,无人经济对劳动者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知识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对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作为劳动者必须具备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知识技能,且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努力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为此,就业者应着力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能够承担更多创造性、复杂性和非规则性的工作。在校生要注重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持续更新自身技能与知识体系,尤其是着力提升自身数字技能,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掌握多种“硬”技能和“软”技能,更好满足无人经济对劳动者的需求。无人经济对劳动者的社会责任感、诚信意识、道德观念等提出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在业者还是求职者以及在校学生,都应当加强这些方面的素养培育。
(作者为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南开大学研究生刘书彤、李钰葳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一代人工智能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趋向及应对战略研究”(项目编号:20&ZD06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重视智能产业发展 培育智能经济形态》,《人民日报》,2021年7月30日。
②陈明生:《供给与需求驱动下无人经济的发展机理研究》,《贵州社会科学》,2019年第349期。
③戚聿东、刘翠花、丁述磊:《数字经济发展、就业结构优化与就业质量提升》,《经济学动态》,2020年第11期。
④王文:《数字经济时代下工业智能化促进了高质量就业吗》,《经济学家》,2020年第4期。
⑤王娟:《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新就业形态:内涵、影响及发展对策》,《学术交流》,2019年第3期。
⑥蒋同明、白素霞:《新时代下我国无人经济的发展研究》,《宏观经济管理》,2018年第7期。
⑦中商产业研究院:《2022年中国无人零售行业市场规模及细分行业市场规模趋势预测》,中商情报网,2022年5月28日。
责编/贾娜 美编/杨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