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
——“三阶六步两融通”诗词学习模式探究
2023-07-12朱伟
朱 伟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宝鸡 721013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9 年1 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印发后,职业教育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21 年4 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是国家职业教育理念的再次深化。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既要纵向贯通,也要和普通教育横向融通,协调发展。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适应于现代化发展需求的新型实用性人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大学语文》是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支撑和保障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启发心智,开拓思维,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对学生终身教育与学习起着基础性作用。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认识到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与特殊性,对于语文教育的重视比较低。”[1]该课程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着一定的困境。
(一)教师与专业结合不密切
在高职院校院系二级管理体制之下,语文教师集中在基础部或者公共课教学部,为全校院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专业提供公共课程的教学工作,有的教师跨系、跨专业代课,存在着大学语文教师与专业脱节的情况,不了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没有和专业相融通的教学目标,不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缺乏明确的目标导向,教学和学生实际需求无法保持一致,最终的语文教学很难达到综合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目的。
(二)评价传统,过程性评价、增值性评价缺失
大部分职业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考核方式以随堂考查为主,主要评价形式为:30%~40%的平时成绩加上70%~60%的期末成绩。大部分评价来自最后的随堂考查,对于学生来说,只要最后一次考试的成绩优秀就可以顺利拿到学分。所以,存在着不努力、不参与等情况,教师无法对学习全过程做到评价;同时,课程学习的标准及结果都是来自教师,缺失学生自评与互评;对于学生增值评价更是缺失。
(三)信息化教学方法运用不丰富
尽管一线教师通过各种培训,都知晓了一定的信息化方法,但是如何和课程结合,如何落实还做得远远不够;存在理念与实际脱节的情况。从教学现状来看,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比较传统,学习时段也依然以课堂为主,对于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监管不足,学生依然是被动接受知识,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综合以上实际情况,在传统的高职语文课堂之上,传统的授课方式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人文素养的培养、学习能力的锻炼等各方面存在很严重的不足。因此,本文以《大学语文》古典诗词部分教学为例,尝试寻求找到《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新方法,以此为契机,促进《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
二、“三阶六步两融通”诗词学习方法
诗词是我国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来的精神智慧,显现了中国文化独特的魅力。在语文教学中,诗词教学占有重要地位。经过语文课程的学习,中国诗词的精华也向青少年传递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大学语文》的教学中,也少不了中国古典诗词来继续言传古老中国的精神世界,对学生了解、理解、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精神,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那么,学习好中国古典诗词也成为《大学语文》教学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此,探究古典诗词学习的方法,提出新的模式,即“三阶六步两融通”的方法。
(一)明确概念
“三阶”是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学习时段。
“六步”是指在古典诗词学习过程的六个教学环节:知诗人(了解诗人生平、经历和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明诗意(了解诗词的注释和现代白话文的翻译);悟诗情(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入诗境(理解诗词的意境);品诗韵(掌握诗词写作的艺术手法);习诗文(运用诗词学习成果指导与专业课相关的写作)。
“两融通”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和交互式软件将线上、线下教学相融通;将《大学语文》这门公共课融通在专业需求之中,实现培养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
总的来说,就是在高职阶段《大学语文》课程中,古典诗词部分教学能实现课前、课中、课后三个不同时段一贯式的学习,通过诗歌学习的六个步骤——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品诗韵、习诗文,整体学习诗歌,最终实现线上与线下融通、专业与基础融通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实施过程
1.在课前部分,通过“云班课”“智慧职教”“学习通”“优慕课”等线上学习平台,请学生完成课前自学,分小组完成课前任务,实现“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三步的任务达成。对诗人的生平做以简单的了解,知晓诗人在什么境遇、事件背景之下写的本诗,充分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通过教师课前在各教学平台推送的微课视频,结合学生分小组协作、讨论,对于诗歌的注释、翻译、题意等做深入的理解;初探其诗歌主旨,初步感悟诗歌的情感。在自主、探究学习的基础之上,教师要进行课前知识测查,了解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并对学生在课前学习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汇总,进一步在课中进行问题的集中解决和处理。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作用是总设计师和框架搭建者。要为学生提供学习平台、学习方法和学习诗词的权威的网站。一般情况下,需要和学生约定好课前任务布置时间。经过实践,上课前两天发布任务比较合适,时间太早,学生完成早,上课时对课前任务有些生疏,或者存在忘记的情况;时间太晚,存在应付了事或者没有时间完成。除此以外,还需要对学期初分好的小组布置任务,教师可以在“云班课”等教学平台推荐相应的学习资料。在上课之前进行课前检测,了解学生课前学习掌握情况,为课上围绕学生问题进行教学做好调研和准备。
课前学生的小组活动,可以实现三个目的:首先,以小组为单位,对诗词进行课前预习,实现课堂中在解决学生学习时出现的问题,以学生学习实际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变学生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最后,逐渐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合作学习的团队精神。
2.在课中部分,教师根据课前的测查所反映的问题,及时调整重难点和教学策略。通过诵读、比较、思维导图、讲授等多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完成“悟诗情、入诗境、品诗韵、习诗文”的内容。在课中,学生展示汇报学习的情况,形成生生互评、小组自评、教师点评等多样的评价过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情感、了解诗歌意象、意境及诗歌的艺术手法。同时,结合专业对诗歌鉴赏所生成的语文学习方法进行迁移,结合他们不同专业所需的语文素养与技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口语和写作知识的渗透和指导。例如,学前专业的学生可以将诗歌鉴赏迁移至儿歌的欣赏与创编中;新电商专业学生可以将这种方法迁移至软广告的写作中;护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将鉴赏诗歌的能力迁移至对患者的关怀与交流之中。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引导和鼓励学生对课前问题进行讨论、分享和回答。老师可以进行指导,也可以组织其他同学对问题进行讨论和回答。引导得出结论。自始至终以学生活动作为整节课堂活动的核心,教师作为整节课程节奏的把握者,需要将所有环节引导学生调节节奏,引导学生完成课堂所有任务。最终进行课堂小结,总结方法,迁移拓展。
课中学生的活动,可以达到两个效果:首先学生相互交流所学内容,补充知识不足,教师引导总结方法,可以全面掌握学习方法;其次,通过课堂讨论、分享、展示等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实现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
3.在课后部分,教师根据学生课中学习的情况,分层分类进行作业布置,将课中“习诗文”的内容进行课后延展,形式多样,可以有同一主题下的群文阅读,也可以有和专业结合的习作练习,还可以进行线上测查,实现对学生个性化的增值评价。以实现职业院校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和学习方法掌握的双重目的。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与所授课班级的专业需求,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目的地进行迁移。“通过高职语文课程学习,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得以培育与发展”[2]教师对于人才培养方案的解读和认识是关键之所在。把握专业对学科的需求,以诗词学习为抓手,将知识迁移,以最终达到学生学习公共基础课为专业服务的目的。(模式示意图见图1)
图1 “三阶六步两融通”诗词学习模式示意图
三、学习成效
通过两学年的实践,学生在诗词学习方面的成绩如下:
(一)教学模式的改变,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提升素养的语文课变为学生掌握方法实现自我学习的课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使教师在课堂上真正能够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方法不足和知识短板。通过调动互联网平台数据与资料,通过方法的整合和教授,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最终实现终身提升素养,终身学习的目的。
(二)以学习中国古典诗词为入口,尝试寻求多种学习方法,延伸到《大学语文》其他模块的学习中。在中国古典诗词部分总结的方法在《大学语文》其他模块的学习中,也发挥了示范作用,对于教学改革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三)在古典诗词的学习中,实现增值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用涵盖了教师、学生、社会等方面的全面评价,一改过去单一的教师为主的评价体系。教师在评价考核学习过程中,注重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职业情境问题的能力,注重表现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除了课堂的表现和课业的成绩以外,还将创设小组成为活动单位,进行组与组之间相互评价、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评价、教师和学生的互相评价及其学生的自我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在评价方法和能力上更加全面,符合新的教学理念。
四、反思和改进
(一)通过教学实际,这个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有两点
1.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多元评价的比例和学生实际的学习效果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依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学生互评和自评中,存在不客观、不公正的情况;社会评价参与度低,参考价值小。学生个人的增值评价监控体系还不够完善,对于每个学生的增值评价还需要更丰富。
2.教学资源占有不均,教师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在实现课前、课中、课后,线上线下融合的过程中,存在技术上的差异,呈现出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课程改革改进设想
1.利用“云班课”等教学平台,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全程记录,实现全面、客观的教学评价体系。对于每个学生的增值评价部分进行汇总,帮助每个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与专业相关的综合素养的提升。
2.建设自己的课程资源库。利用网络资源和教师科研结果,通过团队成员集体备课、研究、探讨等方式,组织成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的学习资源,按照教学安排,重新构建《大学语文》教学模块,在优慕课平台建设可以供教师教学、学生自学使用的资源库。将原来散乱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然后群策群力,补充完善。同时还根据教学的实际,所有代课教师都应不断努力更新教学资源,为该门课程的改革发展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