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传统民居生态营建智慧
2023-07-12宋艳杰李恩
宋艳杰 李恩
摘 要:豫南地区的传统民居是基于当地自然和人文环境而逐渐形成的历史产物,体现了地域居住文化的特点。在生态营建和文化精神等方面,豫南传统民居的时空特色非常明显,是地区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和文化遗产。以豫南信阳新县丁李湾村为例,通过实地调研,从地形地貌、气候、材料、文化四个方面系统而全面地分析了豫南传统民居的生态营建智慧。研究豫南地区传统民居生态营建智慧,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以及新民居建设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丁李湾;豫南;传统民居;生态营建智慧
传统民居是当地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村落空间格局的重要体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化精髓以及空间记忆。不同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孕育出各具特色的传统民居,这些民居中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和生态营建的智慧,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豫南指河南省南部地区,位于淮河上游和大别山北麓之间。豫南乡村地区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村落,是了解乡土文化的良好载体。丁李湾村位于豫南信阳市新县,是豫南地区为数不多的至今保留较为完整的古村落之一,始建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由于其历史悠久,村落选址和建筑特征未有较大变动,2003年被定为河南省民俗民居村。丁李湾村落保留着豫南地区最古老、最典型的居住类建筑,以朴素的生态构建经验营造出适宜的居住环境,呈现了人、自然、建筑三者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
本研究以豫南新县丁李湾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系统的分析,提炼出该地区传统民居生态营建智慧,以期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现代新民居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丁李湾村落概述
(一)地形特点
丁李湾位于信阳市新县东南部。新县总面积为1 612平方千米,东西长61.6千米,南北宽40.7千米。境内河流纵横,横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拥有92条大小河流。县域内山峦起伏,地形复杂,山林面积占总面积的70%以上,除了少量耕地外,地形以山地、丘陵、冲积河谷和堆积凹谷等为主,属于典型的山地丘陵地带。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丁李湾村落融入了自然肌理,展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美。
(二)气候特点
新县位于我国北方和南方的过渡地区,属于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具有亚热带过渡性特征。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丰富,年平均降水量在900~1 400 mm。由于其兼具南方和北方的气候特点,所以有“北国江南、江南北国”之称,别具风韵。
(三)历史沿革
丁李湾村始建于元末明初。在历史上,豫南地区作为迁徙的目的地之一,受到“江西填湖广”移民潮的影响。丁李湾的历史沿革也与移民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经过数百年的沧桑变迁,丁李湾村仍然保留着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
(四)文化背景
丁李湾所在新县原名经扶县,始建于1932年,历史悠久,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新县南接湖北省,东临安徽省,为三省通衢之地,身处南北文化交融地带,有着深厚的“豫风楚韵”的文化底蕴。此外,移民文化不断与地方文化相融合,使得新县地区的文化有着南北过渡的特色。豫南的地形地貌、气候等方面均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这些因素共同形成了豫南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质。
二、丁李湾传统民居生态营建智慧
(一)适应地形地貌的营建智慧
丁李湾村落位于豫南山区,地貌以山地为主,河流纵横交错且水资源丰富。丁李湾村落规划和建筑布局充分地利用地理条件,依山而建,顺势而为。村落道路和建筑布局保持着“坡上坡下”和“楼上楼下”的自然肌理,展现出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营造出舒适、健康的生活和居住場所。
丁李湾传统民居的院落空间布局在复杂地势中逐渐形成了强烈的地域性特色。丁李湾传统民居的院落空间创造出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格局。丁李湾村落民居平面以合院为基本单元,各单体建筑通过院落进行衔接,纵向可形成多进院落和房屋。院落空间顺应地势,因山而建,用院落和台阶来适应地形的高差。
此外,根据地形地貌的特征,民居四周场地开阔,将形成四合院式布局,若受地形限制无法在四面用建筑进行围合,则可形成二合院,或者只有一座房子,加周边围墙形成院落。
合院式民居可以根据地形灵活结合,并列排布,因地制宜,使空间更加灵活。丁李湾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和设计都非常注重地形地貌的因素,充分发挥了自然环境的优势,打造出独特的生态居住环境。
(二)适应气候的营建智慧
丁李湾处在南北过渡的气候带内,冬季温暖,夏季湿热,雨量充沛,光照充足。丁李湾传统民居注重保温、隔热的要求,重视自然通风、遮阳设计。丁李湾传统民居针对复杂的气候特点创造出适应当地气候的建筑类型,使人、自然、建筑和谐相融,其营建过程体现出绿色生态的营造智慧。
1.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的村落选址
建筑选址是传统民居营建过程中的首要工作,目的就是创造舒适、宜人的建筑内部微气候。丁李湾传统村落在选址上显著的生态观是背山面水、负阴抱阳,其生态特征是背靠山脉可以抵挡冬季的寒流,正面环水可以在夏季迎来凉风,同时方便获取更多的阳光和生产生活用水。
2.院落式布局
丁李湾传统民居是一种传统的合院式建筑形式,由堂屋、两侧厢房和门楼等单体建筑围合而形成院落。院落式布局不仅能够解决建筑采光和通风问题,还可以很好地调节微气候。围合而成的庭院可以有效地抵御冬季寒风的侵袭,改善传统民居的内部环境。在夏季,堂屋和两侧厢房在保证采光的同时可以相互遮阴。庭院内还可以种植绿植,创造出令人心旷神怡的阴凉环境。
堂屋通常包括五间,中间三间入口处形成檐廊,廊两侧为耳房。檐廊与院落之间连接的石台阶可以顺应山区地形的高差。而院落左右两侧的厢房通过廊道与堂屋相连,并可以通向门楼。连通各单体建筑的檐廊,不仅可以在炎热的夏季进行遮阳,而且在雨天防止淋雨,适应豫南地区湿热多雨的气候。
3.围护结构的营造
丁李湾传统民居的屋顶以双坡屋顶为主,多为硬山式。在营造时设有檐廊,出檐深远。屋顶的构造方式从下至上为檩条、望板、苫背、瓦片。其中,檩条和望板主要起到承重作用,而苫背和瓦片则起到保温和防水的作用。在丁李湾民居中,有些堂屋在阁楼部位做披檐,以形成类似重檐的形式,不仅可以提升檐墙的防水性和隔热性,还美化了建筑立面造型,同时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丁李湾传统民居通过屋顶的形式来适应当地的气候。
丁李湾现存的宅院外围护墙的下部和转角处采用石块砌筑,墙体上部采用砖砌筑、土坯砌筑或者砖包土砌筑,内部用木板壁墙或土坯墙。通常厢房和宅院围墙为砖包土的墙体。这种砖包土的砌筑方法既节省材料,又不影响砖墙的质量,同时兼具土坯墙体的保温隔热性和砖墙的美观坚固性。丁李湾先民在营建围护结构时,充分考虑了当地夏季湿热和冬季温暖的气候特点,展现了显著的气候适应性。
(三)合理利用材料的营建智慧
依据丁李湾地区独特的气候条件,在营建传统民居时,合理运用各种本土材料,并将其巧妙地融入建筑中,以创造出宜人的室内环境。从现有的丁李湾传统民居来看,所采用的材料主要包括木、石、砖、瓦、泥土、竹、稻草等,均为绿色生态建筑材料,这些材料经过精细加工后可满足民居建筑的需要。其中,木材是该地区民居使用最为广泛的材料,其来源于丰富的植被资源,主要应用于民居建筑的结构性部件和维护性部件,例如房屋的柱、梁、枋、椽、门、窗等。石材则是豫南地区最易获取的材料之一,其灰色调搭配传统瓦片显得特别协调,且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防水防潮性,主要用于墙身基础、地面台阶和石块铺装路面等。砖、瓦是主要的人工材料,其耐水性和耐磨性能均较为优秀,常常被用于墙体、地面、屋顶和花窗等部位,具有极好的地域适应性。泥土则是土坯和青砖的主要原材料,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保温性能,在与其他材料混合使用时也能发挥重要的作用。此外,竹和草是重要辅助材料,这些材料获取容易,施工方便,经济成本低,环保性强,也被广泛应用于传统民居建筑中。总的来说,丁李湾传统民居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合理选择本土材料的基础上,创造出不同类型的结构体系,发挥本土材料的优势,建造出优秀的地域建筑。
(四)体现地域文化的营建智慧
中国古代的民居建筑常常注重风水,以营造一个理想的生活环境,避邪趋吉。我国的风水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也就是“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其目的就是要达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它强调了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互为补充的共生关系,人们能够有选择地对待自然环境,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将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从而营造出一种理想的生存空间。丁李湾村落在选址和建筑设计方面都深受中国传统风水文化的影响。
在风水学中强调山与水相结合,山被视为阴,水被视为阳。因此,选址通常以负阴抱阳为基本原则、背山面水为基本格局。丁李湾村落的南面有一个水塘,水面开阔,而村落的北面被坡度缓和的山丘环抱。这种依山傍水、山环水抱的布局,使得丁李湾村落的生态环境非常优越。在建筑设计方面,丁李湾民居也很讲究风水,门楼是丁李湾民居标志性元素,象征着房主地位。门楼的设计非常注重方位和周围环境的协调及风水的影响。例如,为了达到更有利的风水,门楼可能会采用“歪门斜道”的设计处理。此外,丁李湾民居在天井院落设计中也营造了“四水归堂”和“财不外流”的良好风水。
丁李湾村落由于长期受封建礼制和中原文化的影响,其传统民居体现了一系列礼仪制度,如长幼有序、支干分明、以中为尊等。为了体现“大家庭”家族观念,民居通常采用多院落穿套式的布局形式。为了体现主次尊卑,通常会采用中轴对称的布局手法。这些传统的礼仪制度不仅影响了传统民居的形制、空间和规模,同时还促进了传统民居之间的和谐共存和协调发展。
由于受到南北方文化的影响,丁李湾的传统民居呈现出一种南北交融的特点。丁李湾的传统民居具有典型的徽派建筑特征,例如:采用砖木的建筑结构,天井式院落,形似徽州民居马头墙的墀头,带有浓厚风水思想观念的“歪门斜道”,以富贵为寓意的门楼,依山傍水的聚落选址,以家族大户为单位的建筑群落分布。这些特征在徽派建筑上都能找到痕迹。另外,在平地、庭院和晒台的运用上,丁李湾的传统民居也和中原四合院民居有许多相同的特点。丁李湾民居兼具江南徽派民居的清丽脱俗和北方中原民居的厚重,体现了我国古建筑文化的包容性。
总之,丁李湾村落为当地居民营造了一个宜人的居住环境,其村落的选址、建筑设计和风格充分彰显了地域营建智慧。
三、结语
丁李湾传统民居在漫长的营建活动中,通过不断调整和完善,形成了丰富的营建智慧。第一,丁李湾传统民居在村落规划、院落布局和平面形式方面依山而建,顺势而为,充分适应该地区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第二,丁李湾传统民居通过背山面水的选址、院落式布局、双坡屋顶和砖包土的墙体适应了当地的气候;第三,豫南地区传统民居最大化地发挥了本土材料的优势,在建筑选材时遵循“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原则;第四,丁李湾“天人合一”的风水文化以及“豫风楚韵”的地域文化影响着传统民居的发展,也造就了自身特色。这些具体的营建技艺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应得到充分的借鉴和重视。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工程,需要统筹考虑自然地形、气候条件、地域文化、建筑材料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因此,必须对传统民居的生态建造智慧进行深度挖掘,并將之融入现代新民居的设计中,以创造出既能满足当地村民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又能保留地方特色的新民居。同时,也需要适当采用新技术、新材料等现代化手段,以提高新民居的建筑质量和使用效益,从而更好地推动新农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王璐.略论徽派古村的建筑特色及其艺术价值:以安徽西递古村落为研究点[J].农业考古,2014(3):323-326.
[2]师永辉,毛学刚.豫南传统村落景观格局及驱动机制:以河南新县丁李湾村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8(3):172-176.
[3]李大庆,李丽.豫南传统村落:丁李湾空间形态特征探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4(5):259-261.
[4]新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新县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
[5]郭瑞民.豫南民居[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6]陈舜田.“负阴抱阳”与山水城市[J].环境,1998(12):34-35.
[7]郑家鑫.豫南类徽派古民居研究:以丁李湾村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3):5-6.
作者简介:
宋艳杰,河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技术科学。
李恩,博士,河南工业大学建筑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建筑节能设计与被动式建筑研究。